梁方仲

梁方仲
  • 姓名:梁方仲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广东省番禺县人
  • 出生日期:1908年7月19日
  • 逝世日期:1970年5月18日
  • 民族族群:

梁方仲(1908年7月19日—1970年5月18日)现代中国史学家。原名嘉官,笔名方翁、畏人、方中等。广东省番禺县人。1926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农学系,后转经济系,1930年7月毕业得学士学位。1930年9月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当研究生,1933年12月毕业,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34年2月到前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经济史组工作,直到1948年底。读书期间,专攻明代田赋史,1933年8月发表论文《明代鱼鳞图册考》,除利用正史、实录等基本材料外,还利用大量地方志的材料,论述了明代鱼鳞图册的由来、内容和作用,并阐述它与黄册的关系。此文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仁井田升称它为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并摘引了文中不少论点作为与日本著名中国经济史专家清水泰次进行商榷的论据。1936年,发表论文《一条鞭法》,“导论”扼要地综合明前期赋法和役法的基本点,剖析它的崩溃过程和原因,“本论”详细地列举了明代中叶各地施行一条鞭法的各种形式,指出了这种新税制的基本特征。这篇论文于1937年为日本《历史学研究》杂志译载。1956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将此文和另文《释一条鞭法》一起编译为英文,列为《哈佛东亚丛刊》第一种在美国印行。美国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费正清特为英译本写了前言,给予很高评价。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初期,先后发表了《明代银矿考》等十多篇论文,对明代田赋史又提出了一些创见。1942年被提升为研究员,并被聘为同济大学兼职教授。1944年到美国哈佛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考察研究,曾任哈佛大学经济系研究员两年。1947年回国,仍任社会研究所研究员,并任中央大学兼职教授。1949年担任岭南大学经济系主任,1952年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1956年起,集中全力把几十年积累的资料加以整理,写成专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于1980年8月出版。这部著作为人们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田地和赋税并作为借鉴观察现代的经济问题,提供了大量的重要数据和为使用这些数据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主要论文有《明代鱼鳞册考》(1933年,《地政月刊》,第8期)、《一条鞭法》(1936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第4卷第1期)、《明代银矿考》(1939年,《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6卷第1期)、《释一条鞭法》(1944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第七卷第1期)、《明代一条鞭法的论战》(1951年,《社会经济研究》,第1期)、《明代一条鞭法年表》(1952年,《岭南学报》,第12卷第1期)、《试论隋代经济高涨的原因》(1956年,《历史教学》,第12期)、《十三种〈食货志〉介绍》(1980年,《历史研究》,第4期)。

梁方仲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清容居士集

清容居士集

元代诗文别集。50卷。袁桷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苏天爵所撰《袁文清公墓志铭》及《元史》本传都说袁桷有集50卷,可见现存《清容居士集》是原刊旧本。卷首无序。卷1为赋,卷2为骚、辞、卷3—5为四、五言古诗,卷6—7为七言古诗,卷8为歌行、联句,卷9为五言律诗,卷10—12为七言律诗,卷13为五、七言绝句,卷14为五、六言绝句及秋闱倡和等作,卷15—16为开平集(1—4集),卷17为赞、箴、铭,卷18—20为记,卷21—24为序,卷25—31为碑、铭等,卷32为行状,卷33为表、志,卷34为传,卷35为内制,卷36—37为外制,卷38为表、笺,卷39为启,卷40为启、书,卷41为议、状,卷42为策问、问答,卷43为祭文等,卷44为杂文,卷45为为鲁国大长公主题画,卷46—50为题跋。卷末无跋及附录。清道光年间郁松年曾将《清容居士集》刊入《宜稼堂丛书》。郁氏所据原本,在明永乐年间即有残缺,为此,郁氏撰有《重刻清容居士集札记》,附于《宜稼堂丛书》本的卷末,这个本子又被收入《丛书集成》。本集常见的善本为元刊本,曾影印编入《四部丛刊》。《清容居士集》是元代最主要的诗文集之一,历来颇受重视。

经学通志

经学通志

《经学通志》是钱基博的代表作,此书的特点:其一:体例上有独到之处,不是按朝代写经学史,而是按经书写。其二,在构架上有独到之处,不是写十三经,而是只选择了几部真正的儒家经典。钱基博认为十三经中,有的是子书,如《孟子》;有的是“经之贰”,如《论语》、《孝经》;有的是解经之书,如《尔雅》,所以在《经学通志》不写这些书。其三,在风格上有独到之处。其书的语言简洁,提供的信息量大。钱基博在经学的版本、目录、源流方面是下过大功夫的,渊博得令人叹为观止。钱基博的《经学通志》独树一帜,承前启后。

须贾大夫谇范叔

须贾大夫谇范叔

又作《须贾谇范叔》,高文秀所作。4折,1楔子。末本,正末扮范睢。本事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剧写战国时魏丞相魏齐派须贾、范睢出使齐国,齐国设宴待之,但重范轻须,并让须贾回国后让位给范睢,须贾因而疑心范睢出卖了魏国的机密。回国后,魏齐听信了须贾的汇报,将范睢打死,扔在茅厕中。范睢死而复苏,在须贾院公的帮助下逃出魏国。后来,他到了秦国,改名张禄,做了丞相。时须贾也来到秦国,范睢装扮成穷人试探须贾,须怜之,赠以锦袍。范睢将他领至丞相府,须明白了范的身份,十分惊恐。范睢当众羞辱了须贾,但念他有赠锦之情,便放他回国去取魏齐的头。该剧情节跌宕有致,很富于戏剧性。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也比较细腻。语言本色,表现力强。孟称舜论此剧云:“一饭不忘,睚眦必报,英雄极快心之事,得此雄快之笔发之,乃足相称。恩恩怨怨,凄凄楚楚,都从血性男子口中出来,作此剧者定是马东篱、乔梦符辈上人。”(《古今名剧合选·酹江集》)今存明息机子《古今杂剧选》本、臧懋循《元曲选》本、孟称舜《古今名剧合选·酹江集》本。此外有《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影印本、王季思等《全元戏曲》编校本、王学奇等《元曲选校注》本。

诗式

诗式

诗论。唐释皎然撰。五卷。皎然有《昼上人集》已著录。此编第一卷总论诗歌原理及五格之第一格。二卷以下卷各一格,分论五格之后四格。作者分诗为五格,以评高下。以论诗歌风格为主,“高”、“逸”、“贞”、“忠”、“节”、“志”、“气”等十九字概括诗的境界或风格。它以探求诗歌的艺术标准为务,标举论诗宗旨,也品评具体作家作品,但精华部分在理论。他认为诗的最高标准是“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有“文外之旨”,他认为只有谢灵运的诗达到了这个标准,又用具体作品说明谢诗“能上蹑风骚,下超魏晋”。

仪礼识误

仪礼识误

三卷。宋张淳撰。张淳生卒年不详,字忠甫,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乾淳间大儒,与薛士龙、郑景望齐名,五试礼部而不中,被人荐之于朝,为人严谨深博,颇有才智。除《仪礼识误》外,还有《古礼》,已佚。乾道八年(1172),两浙转运判官直秘阁曾逮刊《仪礼郑氏注》十七卷、陆德明《释文》一卷,张淳为二书校定,将所改字句,汇为一编,而成此书。书中引据郑玄《仪礼注》有广顺三年(953)及显德六年(959)刊行监本,凉京(今河南开封)巾箱本,杭州细字本,严之重刊巾箱本,参以陆德明《释文》、唐贾公彦《疏》,核订异同,最为详审。张淳《仪礼识误》,将存古经汉注之讹文脱句,借以考识,使旧刻各本原已不传者,借以得见概略,对《仪礼》研究贡献颇大。《仪礼识误》颇得人们推重,后人有“南宋初治《仪礼》者莫如张忠甫”之语。《朱子语录》说:“《仪礼》人所罕读,难得善本。而《郑注》、《贾疏》之外,先儒旧说,多不复见,……近世永嘉张忠甫校定印本又为一书,以识其误,号为精密。”又说:“张忠甫所校《仪礼》甚仔细,较他本为最胜。”《仪礼识误》不足在于:株守释文,往往以习俗相沿之字转改六书正体。《仪礼识误》《宋史·艺文志》载一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三卷,《四库全书》馆臣载三卷。版本有:宋乾淳间武英聚珍板本,宋乾道刊本,闽覆聚珍本,杭州缩本。

礼书纲目

礼书纲目

八十五卷。清江永(1681-1762)撰。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为未完成之作,后人续修亦未完成。江永广摘博讨群经,以《周礼》原秩列纲目,为《礼书纲目》,自称“欲完成朱熹未竟之志,成《礼》、《乐》之完书。”此书仿《仪礼经传通解》体例,参考群经,洞悉条理,并多能补其所未及。《礼书纲目》不随意立异,如《士冠礼》履夏用葛以下五十字,本在辞后记,《仪礼经传通解》移置经文陈服节末,江永则沿用《周礼》原说,不故意诘难。又如《仪礼经传通解》割裂《士冠礼》,江永则仍用记文,不用《通解》尤为详慎。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相比,《礼书纲目》逻辑性强,内容更为详实,仪例较密,是研究礼学价值颇高的着作。版本有清熹庆十五年(1801)刊本、光绪十九年(1893)黄氏试馆刊本,婺源刊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