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丁玲
  • 姓名:丁玲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湖南临澧县人
  • 出生日期:1904年10月12日
  • 逝世日期:1986年3月4日
  • 民族族群: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左翼作家。女,原名蒋冰之,笔名丁玲、彬芷、丛喧等,湖南临澧县人。早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1922年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求学,先后结识了著名共产党人李达、瞿秋白等。1925年居北京时,结识诗人胡也频。在1928年2月《小说月报》19卷2号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震动文坛。同年夏,和胡也频、沈从文同来上海,办红黑出版社,出版文学杂志《红黑》月刊和《人间》月刊。1929年创作歌颂共产党人的中篇小说《韦护》,这是她创作生活中的又一新的起点。1930年5月,和胡也频同时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积极投身文艺大众化工作,曾深入上海大世界游乐场考察群众文艺活动。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和李伟森、柔石、殷夫、冯铿等先后被捕,同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她化悲痛为力量,决心到江西苏区去参加红军。但当组织交给她创办《北斗》杂志任要,留在上海继续斗争。同年9月,《北斗》创刊。在主编《北斗》工作中,她倚重鲁迅、瞿秋白、茅盾、冯雪峰等,牢记鲁迅“我们应当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的教导,努力发现和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如艾芜、沙汀、李辉英、芦焚、葛琴等,扩大了左翼文学队伍;同时大力团结知名作家冰心、沈从文等,扩大了统一战线,为打破反革命文化围剿作出了贡献。《北斗》于1932年7月被查封。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武装进攻上海,茅盾、鲁迅等43位左翼作家和文化界人士联名签署《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战争,反对加于中国民众反日反帝斗争的任何压迫,”她在告世界书上签名。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下半年担任左联党团书记。同年11月15日《文化月报》创刊号发表左联庆祝高尔基文学活动四十周年的祝词《高尔基的四十年创作生活——我们的庆祝》。贺词由鲁迅、茅盾、丁玲、曹靖华、洛扬(冯雪峰)、突如(夏衍)、适夷联名签署。同年12月,中苏两国政府恢复邦交,左联发表《中国著作家为中苏复交致苏联电》,柳亚子、鲁迅、丁玲等57位左翼作家和文化界人士联名签署。1933年2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惨遭日本反动派杀害,左联发表抗议书,不久又发表鲁迅、茅盾、郁达夫、叶绍钧、陈望道、洪深、杜衡、田汉、丁玲等9位左翼作家签署的《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声援日本革命。同年5月14日下午,她和前来联系工作的社会科学家潘梓年一起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由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出面组成“丁潘保障委员会”展开营救工作,左联派楼适夷参加委员会。同年5月17日,良友图书公司郑伯奇向赵家壁传达鲁迅的意见:立刻出版丁玲的长篇小说《母亲》,“书出得越快越好。出版时要在各大报上大登广告,大事宣传”。赵得此建议,立即投入《母亲》一书的出版工作,40天后,《母亲》出版,发行作者签名本一百册,读者踊跃争购。为营救丁、潘,同年5月23日,蔡元培、杨铨、陈彬和、胡愈之、洪深、邹韬奋、林语堂、叶圣陶、郁达夫、陈望道、柳亚子、俞颂华、黄幼雄、傅东华、樊仲云、夏丐尊、黎烈文、江公怀、李公朴、胡秋原、沈从文、王鲁彦、赵家璧、蔡慕晖、彭芳草、马国亮、梁得所、叶灵凤、徐翔穆、杨邨人,沈起予、戴望舒、邵洵美、钱君匋、穆时英、顾均正、杜衡、施蛰存等38位左翼作家和文化界人士联名致电南京国民党当局,要求对丁玲、潘梓年“揆法衡情,量予释放,或移交法院,从宽办理。”次日上海各大报均登了消息及电文。同年6月18日,热心营救丁、潘且出力最多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铨(杏佛)惨遭蓝衣社特务暗杀。同年6月24日,北平左联机关刊《科学新闻》创刊号载《丁玲被杀害》的消息,同一时期,上海文艺界也得到这一不幸“消息”,左翼文艺工作者同声悲悼。6月28日,鲁迅作《悼丁君》一诗,抗议屠伯们的暴行,悼念被害的青年战友。北平左翼文艺界也用各种方式悼念丁玲。后来事实证明,她的死讯是误传。1934年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密令查禁左翼和进步书籍149种,她的小说集《自杀日记》、《韦护》、《一个女人》、《在黑暗中》、《一个人的诞生》、《水》、《法网》等7种均遭查禁,其中《法网》一书以“普罗文艺”罪名被禁,余6书未列查禁理由。同年3月,上海现代书局等25家书店联名呈请“中宣会重行审核,从轻处理,以恤商艰”,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函准以5种方式分别处理上述查禁书籍。她的《夜会》、《一个人的诞生》、《水》和《韦护》定为“应禁止发售之书”,理由是“《夜会》,《某夜》、《消息》、《法网》等篇,均有鼓吹阶级斗争诋毁政府当局之激烈表现”。“《一个人的诞生》,内共小说四篇,皆系描写共产党员生活之穷困,环境之恶劣,然犹奋斗不绝”。“《水》内有《田家冲》、《一天》等篇及《水》一篇,或描写农民暴动,或描写地主与佃户对抗情形,或描写学生在工人群众中宣传反动情形”。“《韦护》,描写一个共产党员的革命与恋爱的冲突,他终于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将革命的信心克服了爱情的恋恋”。她的小说集《一个女人》则定为“暂缓发售之书”。同年5月,国民党当局以“普罗文艺”的罪名查禁《丁玲选集》(蓬子编)一书。1935年,美国伊罗生编选英译现代中国小说集《草鞋脚》,鲁迅和茅盾推荐的篇目中列有她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水》(1974年初版此书未收《水》)。同年6月,国民党当局以“普罗意识”的罪名查禁她的小说《母亲》。在囚禁中她想方设法,于1936年9月和党取得联系,在中共党组织的筹划、帮助下,逃出南京,奔向陕北中央苏区。途经西安时,她听到鲁迅病逝的噩耗,悲痛万分,致函许广平表示悼念,唁函称颂鲁迅“是中国最光荣的一颗巨星”。她到达中央苏区后,在生活上和创作上都开始了崭新的一页,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继续发扬左联精神,活跃在祖国文坛,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猜你喜欢的书

孙子新研究

孙子新研究

民国时期孙子兵学研究著作。李浴日著。民国35年(1946)8月南京世界兵学社初版排印本;民国36年(1947) 2月南京世界兵学社增订再版本;又有1956年3月台湾世界兵学社排印本。此书主张对《孙子》持批判继承的态度,为了继承而批判,通过批判以求更好地继承。将《孙子》兵学初步归纳为先知、计划、自然、求己、全存、主动、利动、迅速、秘密和变化等十大原理,给人以新的启示。书中除直接引用英人贾尔思的《孙子》译文外,还大量援引日本军人和学者的《孙子》研究成果,而其研讨之结论则多归结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观点。

直指玉钥匙门法

直指玉钥匙门法

音韵学著作。明释真空撰。此书附于《篇韵贯珠集》编入释真空所辑《韵书四种》,有明正德中刊本。此书在刘鑑十三门法的基础上加以补苴,共立二十门法:1.音和,2.类隔,3.窠切,4.轻重交互,5.振救,6.正音凭切,7.精照互用,8.寄韵凭切,9.喻下凭切,10.日寄凭切,11.通广,12.侷狭,13.内外,14.麻韵不定,15.前三后一,16.精照寄正音和,17.就形,18,创立音和,19. 开合,20通广侷狭。

禾谱

禾谱

北宋江西泰和地区的水稻品种志,也是中国迄今所见最早的水稻品种专志。北宋曾安止撰。5卷。安止字移忠,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或误作温陵人。熙宁进士。曾官彭泽(今属江西)县令。哲宗绍圣初年,苏轼过境,安止进此书。轼赞其记事详实,行文温雅,惜述耕稼而不谱农器,为作《秧马歌》附后。秧马为插秧所用,可知此书为最早的水稻栽培专著。

洞真金元八景玉箓

洞真金元八景玉箓

全称《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洞真金元八景玉箓》。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约出于东晋南朝。《三洞奉道科戒仪范》已着录此书;《无上秘要》亦引述此经。原书一卷,今《正统道藏》本误分作两种道书。一本题作《洞真金元八景玉箓》,收入正一部集字号。一本题作《洞真八景玉箓晨图隐符》,收入正一部广字号。《洞真金元八景玉箓》为原书前半篇,主要论述太上大道君之诞生、修道及受度八景玉箓之事。内称太上大道君原为「二晨之精炁,庆云之紫烟」,后寄胎母氏,育形为人,字上开。道君受箓于紫皇,位司高仙,号曰太上高圣玉晨大道君。其后又上诣九霄,受《九晖大晨隐符》、《观灵元晨隐符》、《总晨九极隐符》等九枚符图,合称为「八景玉箓」。本篇叙事至此而止,未收上述九符。

杀子报

杀子报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敬文堂刊本《杀子报》扉页书影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敬文堂刊本《杀子报》正文书影清代白话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一名《清廉访案》、《杀子报全传》。六卷二十回。不题撰人。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敬文堂刊本,藏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1920年刊本,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敬文堂刊本。书叙通州如皋寡妇徐氏与天齐庙和尚纳云私通,为九岁的儿子官保察觉,斥责纳云并将其赶出家门。徐氏嫌官保碍事,欲加杀害。女儿金定知母阴谋,告其弟。官保害怕,告知塾师钱正林。钱不信,亲送官保回家。徐氏当面虚与委蛇,晚上便将官保杀害,且碎其尸,逼金定将碎尸藏入油坛。翌日,钱正林不见官保上学,晚上又梦见官保哭求伸冤,并经金定证实其事,告于官;但因缺乏证据,反被知县诬以讹财不遂,押在监中。官保前去托梦,告以死尸所在,钱又嘱其妻复告。知县遂乔装私访,从王家长工老王等口中得知真情, 终将王徐氏、那云逮捕转解,判处死刑,并释钱出狱。

法华灵验传

法华灵验传

凡二卷。高丽了圆(了因)撰。又称法华经灵验传。收于卍续藏第一三四册。本书记述古来有关法华经之灵验事迹一○七条。系抄录唐代慧详撰之弘赞法华传、南宋宗晓撰之法华经显应录、高丽真净撰之海东传弘录等三书中最奇特者 而成,以启劝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