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

- 姓名:梅兰芳
- 别名:名澜,字畹华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894年10月22日
- 逝世日期:1961年8月8日
- 民族族群: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旦角演员。名澜,字畹华,轩名缀玉。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祖父梅巧玲为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伯父梅雨田为京剧琴师。父梅竹芬,青衣演员,早亡,舞台生活很短。母亦早亡。由伯父抚养成人。8岁学戏,9岁师从吴菱仙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向名旦秦稚芬、丑胡二庚学花旦戏。1908年搭富连成班演出,兼习花旦,并广求名师,细心观摩旦脚本功和其他行当演出,打下坚实基础。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与王瑶卿配戏,得王热心教诲,受到观众欢迎。同时观摩上海新舞台编演的时装新戏及其新式舞美设备,深受启发。回京后即排演第一出时装新戏《孽海波澜》。1914年再次赴沪演出,轰动沪上,从此奠定其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基础,并开始与齐如山、李释勘等人合作,编演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一缕麻》、《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霸王别姬》、《天女散花》、《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等,同时整理演出传统剧目《宇宙锋》、《贵妃醉酒》、《打渔杀家》等,在艺术上大胆革新,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合称“四大名旦”。位居“四大名旦”之首。在长期舞台实践中,兼容前辈各家所长,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并与王瑶卿一起融三者为一体,形成“花衫”行当。对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各方面都不断有所发展,形成了具有平易近人、博大精深特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功底深厚,文武昆乱兼长。卓有成效地突破传统正工青衣专重唱工、不重身段表情的局限,创作很多与剧目内容相适应的舞蹈身段,如《天女散花》的绸舞、《麻姑献寿》的袖舞、《黛玉葬花》的锄舞、《廉锦枫》的刺蚌舞和《霸王别姬》的剑舞等。嗓音明亮圆润,吐字清晰,唱腔婉转妩媚,流畅大方,率先对旦角加重尾音的唱法进行改革并创编新腔。首创以二胡辅助京胡伴奏旦角唱腔,发展了旦角的伴奏艺术。早年曾编演时装戏《一缕麻》、《孽海波澜》、《邓霞姑》、《宦海潮》。排练《黛玉葬花》、《千金一笑》、《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等古装新戏。整理《宇宙锋》、《贵妃醉酒》、《奇双会》、《金山寺》、《断桥》、《姑嫂英雄》、《樊江关》、《打渔杀家》、《二堂舍子》、《审头刺汤》等大量传统戏,晚年移植豫剧《穆桂英挂帅》为京剧。其中《天女散花》、《春香闹学》、《生死恨》、《游园惊梦》等已摄制成戏曲影片。另摄有影片《梅兰芳舞台艺术》。
抗日战争期间,困居沦陷区,蓄须明志,誓不为敌伪演出。其艺术发展,一生可分三个阶段:1915年以前为早期,以继承传统为主,为日后艺术创造奠定了坚实基础。1915年至抗战胜利前夕,为中期,创造精力最为旺盛,编演大量新戏,创制大量新颖、独特、优美的唱腔,丰富传统乐队,革新化妆及舞台美术等等,完成了京剧旦脚艺术的重大革新,突破了传统正工青衣专重唱功而忽视身段、表情的局限,从不同人物出发,融合花旦以至刀马旦的表演技巧,完成了前辈旦角演员特别是王瑶卿的未竟之功。抗战胜利之后为其艺术活动的晚期。
1920年5月,他拍摄了平生第一部戏曲电影昆剧《春香闹学》。访美时,美国电影公司到剧场拍摄了《刺虎》的“敬酒”场面。抗战期间,他避居香港、上海,蓄须明志,拒绝为敌伪演出。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庆祝会恢复演出,剧目即有昆曲《断桥》和《游园惊梦》等。此后又与上海昆曲界俞振飞、朱传茗等演出昆曲专场,剧目有《刺虎》、《断桥》、《思凡》等五出。解放后,除常演代表性昆曲剧目外,还与俞振飞合作,拍摄了彩色昆曲影片《游园惊梦》。他在昆曲方面的艺术造诣渗透到京剧表演中,如梅派京剧《贵妃醉酒》、《天女散花》、《洛神》等充分吸收了昆曲载歌载舞的表演特点,丰富了京剧舞台艺术。他是京剧名旦,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脚色的剧目,与王瑶卿等一起,把三者的表演特点融为一体,形成京剧“花衫”行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多次应邀出访日本、美国、苏联等,受到国外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评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均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国际舞蹈协会授予荣誉奖章。是第一个把中国戏曲艺术传播到国外并获得国际声誉的艺术家。与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卓别林和乌兰诺娃均有所交往,促进了中外戏剧的交流,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古典戏曲的了解。抗日战争时期,身居沦陷区,不屈服于敌伪的威逼利诱,蓄须明志,拒绝演出,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1949年应邀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论著编有《梅兰芳文集》。常演剧目编有《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另有自传《舞台生活四十年》。梅派艺术传人颇多,著名的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魏莲芳、杨荣环、杜近芳、丁至云等。子葆玖,工旦;女葆玥,工老生。
梅兰芳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回忆苏格拉底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著。全书共4卷39章,主要叙述了苏格拉底关于宗教神明与道德理想的理论与实践。他用大量事实否定了强加于苏格拉底的不信国神、败坏青年的诬陷之词,赞颂其崇高品德。苏格拉底崇奉神灵、信仰神造世界、人类、人的感觉、理性和语言;他常在各种场合献祭、劝诫人们困难时求神赐教;他虔信神的征候、异兆并进行占卜,但回避对神做虚妄的推论。他重视对青年进行知识、道德教育,主张节制欲望、衣着朴实、不追求美味佳肴,以清茶淡饭为主;他反对自我夸耀,主张不计报酬;提倡努力学习,使青年人受到良好教育。他认为知识就是智慧、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和对人类的贡献;他教育子女对父母不能忘恩负义,兄弟间应该和睦相处、同舟共济;他强调友谊的价值,断言朋友比财富更有价值、更持久,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谅解。此外,他在书中还对正义、勇敢、明智、自制、幸福、智慧、善与美、虔诚、疯狂、忌妒、懒惰和指挥等范畴进行了研究,并下了定义。
唐诗九讲
从唐诗的起源开始,系统介绍唐诗经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的发展脉络,研究唐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貌,更详细介绍其特质、发展因缘,概观及派别。以及独特地介绍了唐代诗人、宫人、闺人等妇女的诗。囊括唐诗的方方面面,堪称研究唐诗的微型百科,是当代影响力较高的唐诗阅读鉴赏的经典选本。
鼠疫约编
温病类著作。清郑肖岩辑。不分卷。肖岩字奋扬,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是书乃据清人《鼠疫汇编》重新编次而成,删去其繁复及不切实用部分,厘为八篇,曰: 探源、避疫、病情、辨脉、提纲、治法、医案、验方。书成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郑氏之参订,主要将体例之重复倒置,予以移辍,一以贯之,原书药品,有以方言书写不确者,或无人识者及霍乱、吐泻、发痧、羊毛瘟、大头瘟、乩方、杂症尽行删去。治法篇结合个人体验,加以阐扬发挥,并附医案及验方。经郑氏参订后,是书较《鼠疫汇编》结构严谨,颇便习用。但仍有非经之谈。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双江袖海庐校刊本,《珍本医书集成》本。
秘本种子金丹
《秘本种子金丹》,亦称《叶氏秘本种子金丹》,原题“吴门叶天士著”,2卷。该书首刊于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为一部专论房室与求嗣、育子之著。卷上为性医学专辑,如男女情兴、进火妙诀、男子三至、女子五至、五候等,与清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四“求嗣”上相同。下卷为保婴编(未收录)。
玉岑山慧因高丽华严教寺志
十二卷。清李翥编辑。慧因寺,为东南大刹,创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吴越王钱镠时,马鸣之教,流入东土。第五传至晋水,疏释华严经义。高丽国王子僧义天,慕名前来乞为弟子,晋水示寂。高丽国进贡二座金塔。时苏轼为杭州知州,上疏制止,复奉诏进香幡,为置田,故世俗相传,并称高丽华严教寺。自宋以来,人称胜地。明天启中,其寺主持止水,又名僧梦,据术而飞,适遇阳羡 (今江苏宜兴)李翥,请其为寺作志。此志共十二卷,为:原始、景物、祖德、檀那、宫宇、碑记、传志、杂文、题咏、法嗣。是志体例详明,搜录完备,堪称佳作。其中檀那一门,载苏轼谢绝高丽国贡金塔上疏道: 妄淡庸僧净源通晓佛法,以致义天羡慕来朝,从源讲解等;又载寺院中落,众僧皆谓苏轼取寺前护龙沙,以筑湖堤所致。按理苏轼不应在该寺檀护之列,但既为伽蓝,以护该寺,又历世相传,至吕纯如重建碑,乃叙及苏文忠二三事。佛教因缘,诚有不可解者,无从议其妄。
大明度经
全称《大明度无极经》,亦称《大明无极经》,简称《大明经》、《明度经》。佛教经典。三国吴支谦译。是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的异译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