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

- 姓名:杨荣
- 别名:字勉仁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建安(今福建建瓯)
- 出生日期:1372年1月4日
- 逝世日期:1440年7月30日
- 民族族群:
杨荣(1372年1月4日-1440年7月30日),在明代成祖及仁、宣、英宗四朝,内阁中曾有一位能谋善断、精明干练、足智多谋的宰相,他就是明初著名的“三杨”之一的杨荣。
杨荣,字勉仁,明洪武四年(1371)出生于建安(今福建建瓯),最初的名字叫子荣。建文二年(1400),杨荣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役”进入京师时,他跪在马前说:“殿下是先谒祭皇陵呢?还是先即位呢?”明成祖马上掉头去祭皇陵。从此以后,杨荣受到明成祖的信任。成祖即位后,被选入文渊阁,改名字为荣。成祖指定将各种章奏文书、机要事务都集中由该阁拟办,与杨荣同时入阁的有解缙、黄淮、胡广、杨士奇、金幼孜、胡俨等六人,史称“七学士”。阁中七人,杨荣最年轻,最机警灵敏。一天晚上,宁夏来报,说被敌人包围了。成祖召集七人商议,其他人都已走,只有杨荣一人在,明成祖把奏章交给他看。杨荣说:“宁夏城池很坚固,将士英勇善战,奏章送来需十多天,这时已经解围了”。半夜时分,果然又来奏章,说敌人已解围而去。明成祖对杨荣说:“你料事怎么如此准确呢?”还有一次,江西盗贼兴起,成祖遣使抚谕,同时派都督韩观率兵随其后,盗贼受招抚的奏章送来,明成祖准备颁诏奖赏韩观。杨荣说:“我计算了一下,送奏章时,韩观还没有赶到,不应该算作他的功劳。”成祖越发器重他,再次提升杨荣为侍讲。册立太子以后,杨荣升任右谕德,仍兼任前职,与内阁诸臣都被赐二品官服。杨荣评议各衙门政绩公正允当,成祖又赐给衣、币,以示褒奖。明成祖很威严,与大臣们商议事情,有时长时间不能决定,以致发怒,一见杨荣来,则立即露出笑容,事情很快决定了。
永乐五年(1407),明成祖命杨荣赴甘肃筹办军务。所过之地,杨荣详细观察了解山川形势,询问军民疾苦,考察城堡建置。杨荣返京后,在武英殿向成祖禀奏。明成祖很高兴,当时正是盛夏,成祖亲自切瓜让杨荣吃。不久,升杨荣为右庶子,仍兼任旧职。第二年,杨荣因父死回乡料理丧事,丧事完毕,仍回朝理事。第三年,杨荣母亲又因病去世,他上奏成祖请求回去治丧。但成祖因马上就要出师北征,未批准他回乡理丧。命他和胡广、金幼孜随同成祖出征。甘肃总兵官何福上奏,称脱脱不花等人率众请降,现于亦集乃(今内蒙古额济纳)待命。明成祖派杨荣赴甘肃与何福一起去受降,并持节于军中封何福为宁远侯。处理完毕甘肃的事务后,杨荣又转道宁夏,与宁阳侯陈懋一起筹划边防。杨荣回京后,向成祖报告他就地处置的10件事,受到明成祖的赞赏。
永乐八年(1410年)二月,成祖亲率50万大军深入漠北,征讨鞑靼,杨荣随成祖北征,到达胪朐河(今蒙古克鲁伦河)。成祖挑选300勇士为侍卫,不隶属诸将领,由杨荣统领。在斡难河畔大破本雅失里军,本雅失里仅以7骑西逃。接着明军又击破阿鲁台军于兴安岭。阿鲁台部众溃散,明军大获全胜。回师途中,断了粮饷。杨荣请求把供御用剩下的粮食分给军士,令军中有余粮者可以借贷,班师后由官府加倍偿还,由于军中粮食相互接济,因此没有出现大的粮荒。第二年,杨荣请求回家奔丧,明成祖派宦官护行。回京师后,成祖向他询问福建老百姓的生活情况和一年的丰歉,他都具体详细地作了回答。不久,明成祖命他在文华殿辅导诸皇孙读书。
永乐十年(1412),甘肃守臣宋琥上奏称,一个名叫老的罕的叛逃到赤斤蒙古后,经常率众南下骚扰,成为严重的边患。明成祖再次派遣杨荣到陕西,会同丰城侯李彬商议讨伐方略。杨荣返京后对成祖说:“现正值隆冬,不是用兵的时候,况且骚扰边境的只是小股敌人,不宜发大军讨伐。”成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叛逃的人不久就归降了。第二年,杨荣与胡广、金幼孜一起随明成祖北巡。永乐十二年(1414),成祖再度率军出塞,亲征瓦剌。这次明军以50万之众对付仅3万余人的瓦剌军,明军虽胜,但伤亡较大。这次皇太孙从行,成祖命杨荣在闲暇时向皇太孙讲授经史,还兼掌尚宝司事。凡是宣布诏令以及使用旗帜符验,必须经杨荣奏请才可签发。一天晚上明成祖坐在行帐,召来杨荣商讨粮饷问题。杨荣回答说:“可以挑选将领组织屯田,只要训练有方,耕种有时,那么粮饷就充足了。”永乐十四年(1416),杨荣和金幼孜同时升为翰林学士。仍兼任庶子(即掌教谕之职的太子侍从官)。第二年又随成祖北征。
永乐十六年(1418),胡广病逝,成祖命杨荣掌管翰林院事务,他进一步受到成祖的信任和器重。一些大臣嫉妒杨荣,想疏远他和明成祖的关系,便一致推举杨荣作国子监祭酒,妄图让他离开皇帝身边。成祖说:“我也知道杨荣能胜任祭酒这个职务,只是没有找到可以代替杨荣现在职务的人。”这些大臣才不敢多说了。永乐十八年(1420),杨荣被擢升文渊阁大学士。是年九月,正式迁都北京。次年,新建成的北京奉天殿等三大殿毁于大火,杨荣在大火中指挥侍从将图籍文诰抢救出来,抬到东华门外。成祖为此对杨荣大加褒奖。杨荣和金幼孜上奏十件事,都得到成祖的批准。
永乐二十年(1422),杨荣又随成祖出征漠北,所有军事计划都让杨荣参与制订,明成祖对杨荣的赏赐特别优厚。回师以后,明成祖设宴奖励出征将士,分为四等赐宴,杨荣和金幼孜都在前席,受头等赏。不久,明成祖又下令征讨阿鲁台。有人上奏请求调集建文帝时在江西征集的民兵。明成祖问杨荣是否可行,杨荣回答说:“陛下答应让他们复业为农已经二十年,如果再征召他们,不是示信于天下的做法。”成祖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次北征打败了阿鲁台部,使阿鲁台对明廷表示臣服,并接受了明朝的封号。第二年,杨荣再次随明成祖出征,讨伐鞑靼,成祖把军事方面的事都委托给杨荣,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杨荣随时可以见到皇帝。当时成祖对杨荣非常尊重,称杨荣为杨学士,而不直呼其名。永乐二十二年(1424),杨荣再随成祖北征。这是明成祖第五次北征,因粮饷不能及时运到,士卒又冻又饿,军中死亡十之二三。大军向北推进到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国中部哈尔和林地区),仍久久不见敌踪。明成祖问诸臣是否还要继续进兵,群臣唯唯诺诺,不置可否,只有杨荣和金幼孜二人敢于从容进言,建议马上班师。成祖接受了他们的建议,于是决定就此回师。
是年七月,大军行至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明成祖由于连续行军作战,积劳成疾骤然去世。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秘密与杨荣、金幼孜商议。二人认为,六师在外,离京师还很远,应该秘不发丧,按礼装殓,命人收集军中的锡,熔铸为棺,放在御舆之中,一路上早晚送饭和平时一样,军令更加严格,别的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有人建议可以借其他的事情写成敕书,速报皇太子。他们二人说:“谁敢这样做!先帝在的时候称敕,皇上死了以后再称敕,这是欺诈行为,罪过是很大的。”众人说:“很对。”于是写上成祖去世的月日以及遗命传位的意思,禀告太子。杨荣与少监海寿先行赴京送讣告。到京师后,太子朱高炽命杨荣与蹇义、杨士奇一起商议筹备成祖葬礼及太子登基等各种事情。
杨荣在成祖去世仁宗即位之前这一段非常时期,全力投入繁杂的朝政之中,他与内阁其他成员一起定丧礼,议国政,妥善处理国家的政治、军事问题,使太子顺利登基,年号洪熙,是为明仁宗。仁宗即位后,杨荣升任太常卿,其余旧职仍然兼任。不久,又升任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有人说,杨荣在先帝逝世时,主持所行丧礼及处理军事方面均有重大贡献,仁宗帝立即赐敕褒奖,进行慰劳犒赏,赏赐甚厚,并提升杨荣为工部尚书,享受三种官职的俸禄。当时杨士奇和黄淮都辞去尚书俸禄,杨荣和金幼孜也要求辞去,但明仁宗不批准。
宣德元年(1426),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原明成祖的次子汉王朱高煦反叛。宣宗召来杨荣商议对策。杨荣首先提出请皇帝亲征,说:“汉王以为陛下刚即位,一定不会御驾亲征,现在出其不意,以皇帝的威严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事情一定能成功。”宣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决定亲征。宣宗命其弟瞻墡等留守,杨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为前锋,又命平江伯陈瑄严守淮安,防止高煦南逃。杨荣等诸大臣扈行,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乐安(今山东惠民)进发。汉王朱高煦听说皇帝亲征,极为恐惧,纠集数千人,妄图顽抗,实际上汉王这数千乌合之众,既不能作战,又没有南逃之路,他的反叛成了自不量力的愚蠢行动。大军进至乐安城下,部众纷纷作鸟兽散,高煦未经战斗,即开城投降。回师后,杨荣因决策有功,受到明宣宗的头等赏赐,赐给银章五枚,并赐敕褒奖。
宣德三年(1428),杨荣随宣宗巡边,到达遵化。听说兀良哈将要犯边,宣宗把随行的文臣都留在大营,只让杨荣随行,亲自率领一队轻骑出喜峰口,破敌而还。宣德五年(1430),杨荣升任少傅,请求并辞掉了大学士俸禄。宣德九年(1434),杨荣又随明宣宗巡视边境,曾到达洗马林(今河北万全西南),然后返回。次年秋又随宣宗于居庸关外狩猎,返京后宣宗染疾,正月初三日,病死于乾清宫。
明英宗即位以后,杨荣像过去一样受到倚重。当时明英宗只是一个不满9岁的孩子,一切政务都要禀告英宗的祖母张氏来裁决,张太后则特别倚重内阁“三杨”等前朝老臣,军国大政都要听取他们的意见,“三杨”等人也都尽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杨荣和杨士奇同时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杨荣请求回乡修建并祭扫坟墓,明英宗派宦官护行。这时英宗宠幸的司礼太监王振乘杨荣回乡省墓离京之机,唆使一些甘为鹰犬的御史、给事中对其挑剔攻讦,攻击杨荣曾接受靖江王朱佐敬的馈赠,请求英宗严厉查办。杨荣返京路过杭州时,闻讯气愤而死。享年70岁。赠太师,谥号文敏,授世袭都指挥使。
杨荣前后经历了四代皇帝,有谋略而且果断,是一位难得的智囊型人物,他往往在事件还处在萌发阶段,或事态仍在急剧演变过程中,杨荣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其发展趋势和结果,对事件的性质及利弊影响,都能做出合乎实际的评估,从而提出相应的部署和决策。例如永乐末年,浙江、福建的山区农民聚众造反,朝廷商议发兵讨伐。明成祖当时正在塞外,奏报送到后,成祖拿给杨荣看,杨荣说:“老百姓苦于地方官压榨,不得已才相聚山林,以求自保。如派兵前去镇压,他们将会越聚越多,事情反而不好解决了。可派使臣前去招抚,不必派兵征讨。”成祖听从了他的建议,事情果然很快平息下去。杨荣无论在永乐朝还是宣宗朝,皇帝出征或巡边都必须让杨荣随行,这是因为他具有很强的军事指挥和现场裁决国政的才能,同时还是一个善于剖析疑难问题的能手。在两代皇帝的历次戎行中,他都能起到最重要的参谋机要和协助决策的作用。再如:放弃安南(今越南)一事,多数大臣都认为不可以放弃,只有杨荣和杨士奇力争,说不可以为了让荒蛮之邦臣服,而拖累中国。他就是这样老成持重。杨荣议论事情慷慨激昂,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但每当遇到有人惹皇帝发怒将有不测时,他却能从容地疏导帝意,使事情得到缓解。夏原吉、李时勉之所以未被处死,都御史刘观之所以免于戍边,都是靠杨荣全力相助。他曾经对人说:“侍奉君主应该识大体,进谏应该讲究方法。因固执己见惹恼皇帝而引火烧身,我不干这种事。”因此,他的恩遇始终不衰。重修《明太祖实录》编修太宗、仁宗和宣宗三朝实录,他都充任总裁官。杨荣先后得到的赏赐不可数计。他喜欢结交宾客,虽然权势地位很高,但能和宾客融洽相处,士人多愿归附他。有人说,杨荣处理国家大事的方法,与唐代的姚崇相比毫不逊色,而从不拘小节方面来看,与姚崇也颇为相似。
猜你喜欢的书
毘陵集
20卷。收诗歌和散文。独孤及提倡古文,主张复古。其文情意真挚,古奇雄健,是唐古文运动先驱之一。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太上老君养生诀
气功著作。作者姓名、生平、成书年代不详。主要论述气功养生法的基本知识,各种功法的习炼方法及防治疾病效应。全书分为三节,即五禽第一,服气吐纳六气第二,养生真诀第三。中心内容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①简述五禽戏的起源及动作姿势。认为五禽戏是太上老君预防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的健身方法,以后华佗传教吴普。功效:“消谷气、益气力、除百病”、“延年益寿”。还能通过“挽引蹄足,以当导引”,治疗时行常见病。②介绍吐纳六字气诀,即呬、呵、呼、嘘、吹、嘻六气,呼气时念之,以知肺、心、脾、肝、肾、胆诸疾。③论述气功养生法的所谓真诀,实际是涵养道德,培养正气,稳定精神。其论曰:“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年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去此六者,则修生之道无不成”。并指出以此养生则寿,“心内澄则真神守其位,气内定则邪物去其身。”精神内守泥丸,其功易成。④应用服气法,治疗五脏疾病,对临床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船子和尚拨棹歌
唐代诗人船子和尚著,无法忍寺首座坦禅师刻本,正集2卷,续集2卷,收船子和尚渔父歌词29首,以及历代僧俗和咏等。船子即德诚,遂宁(今四川省内)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中唐时期。《五灯会元》卷五说他“节操高邈,度量不群”,得法于药山惟俨禅师,隐居于秀州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吴江畔,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行人。《船子和尚拨棹歌》写垂钓非常形象精彩,如“三十年来坐钓台,钩头往往得黄能。金鳞不遇空劳力,收取丝纶归去来”;“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三十年来海上游,水清鱼现不吞钩。钓竿斫尽重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融包纳信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出家人戒杀生,和尚钓鱼只不过是借以说禅而已。如“千尺丝纶直下垂”这首诗,写的是垂钓的情景和过程。在清澈平静的水面上,漂着一叶扁舟,当丝纶垂下的时候,水面漾起层层波纹。其时其景,给人一种幽清寂静,身心俱忘之感。千尺丝纶,以见求之深;万波随动,以见动之广;夜静水寒,以见心之诚。鱼既不食,于是满载明月而归。诗中表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船子和尚拨棹歌》都是吟咏渔人生活的,有禅理,有禅趣,寓以佛家玄理但无空泛的禅语,不仅意境优美,又能巧妙地说明禅宗的一种心得。
翰苑群书
典志文献。南宋洪遵辑。2卷。遵父子兄弟皆入翰林,遂以家藏唐宋有关翰苑故实之作11种,汇为此编。其上卷录李肇《翰林志》、元稹《承旨学士院记》、韦处厚《翰林学士记》、韦执谊《翰林院故事》、杨钜《翰林学士院旧规》、丁居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李昉《禁林䜩会集》等7种。下卷录苏易简《续翰林志》、苏耆《次续翰林志》2种。据《文献通考》所载尚有张著《翰林盛事》、李宗谔《翰苑杂事》2种,今本已不存。卷末有《学士年表》、《翰苑题名》以及洪遵所记《翰苑遗事》一篇。《四库全书》分为12卷著录,别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一卷。南宋元敬(生卒年不详)、元复(生卒年不详)撰。二僧学佛念祖,住寺杭州。因地兴佛,撰述一地高僧以垂后世。二僧根据传说:即西湖玛瑙宝胜寺在南宋绍定六年(1233)创建一高僧阁,内奉杭州各寺居住的历代高僧30人之说,又依据梁、唐、宋《高僧传》、《五灯会元》以及《释门正统》和杭州碑志所载内容,加以择录,编辑成书。《武林西湖高僧事略》一书,首开一地历代高僧编成一书的体例。对研究杭州一地自晋、南齐、隋、唐、五代、至宋代住寺高僧及其地区佛教史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史料价值。该书初版刊印于南宋,现已亡佚。现仅见《四库全书》作目并有提要介绍 《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在“中国佛教传记”中的类传部分作有简要介绍和其它零星记载。
施一切无畏陀罗尼经
一卷,宋施护译。佛为帝释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