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 姓名:郁达夫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富阳人
- 出生日期:1896年12月7日
- 逝世日期:1945年9月17日
- 民族族群: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现代著名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出身于破落地主家庭。七岁入私塾。十四岁于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考入嘉兴府中学,后转入杭州府中学。1910年春转入美国长老会在杭州办的育英书院,因参加反对校长的风潮被开除,1911年后在家自修。1913年9月由其兄郁华带到日本,先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后入帝国大学经济科。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留日期间,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以抗日为宗旨的夏社,并筹备创造社。文学上受到高尔基、契诃夫,特别是王尔德、汤姆生、左藤春夫作品中的浪漫主义影响。1921年,他的处女作《沉沦》(泰东图书局)问世,这是他早期的代表作。由于“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震动了当时的文坛。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一个留日学生由于异国民族的压迫和社会的冷遇所造成的精神上极度的痛苦,它有作者反帝的爱国热情和不满现实的呼声,也有其孤独、颓废的情绪。随后又发表了《南迁》、《银灰色的死》、《风铃》等短篇,主题和人物与《沉沦》相类似。1922年毕业后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先后主编《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写了很多作品。1923年至1926年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任教,并主编过《创造月刊》和《洪水》。1923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先后发表了《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这是两篇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另以大革命时代为背景写的《她是一个弱女子》(1931年)和《出奔》(1935年)也是政治倾向比较进步的小说。此外,象揭露军阀及其家庭道德败坏的《秋河》,描写娼妓和一般演员等下层人物生活命运的《茫茫夜》、《街灯》、《迷羊》等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暴露了旧社会的罪恶,有一定的批判意义。但过多的色情描写,破坏了主题的严肃性,使这些作品掺杂着许多不健康的因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的思想趋于消沉,由失望而走向退缩隐遁。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29年与鲁迅、宋庆龄等人发起民权保障自由大同盟。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这之后他隐居杭州,写了一些倾向颓废的小说,如《马樱花开的时候》、《飘儿和尚》、《迟桂花》、《迟暮》、《东梓关》等。在这些作品中,对人物的闲适无为、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和封建名士的生活方式,抱着欣赏和羡慕的态度。这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当时,客观上起了麻醉人们消磨斗志的作用。他是个多产作家。小说艺术性较高,擅长于写景抒情,语言优美,笔调自然洒脱,但题材较狭窄,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1934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并写《导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重新振作起来,投入了救亡运动,并应郭沫若之邀,赴武汉参加抗战工作,到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同年冬,到南洋,参加抗日活动,曾担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等组织重要职务,主编《星洲日报》,宣传抗日。后逃至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他的后期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郁达夫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重要作家,他对新文学的贡献和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他的其他著作还有:《戏剧论》(商务印书馆)、《小说论》(1931年,光华书局)、《日记九种》(1927年,北新书局)、《戏剧论》(1930年,商务印书馆)、《郁达夫杰作选》(1946年,上海新象书店)、《达夫短篇小说集》(1935年,北新书局)、《达夫散文集》(1948年,上海春明书店)、《达夫日记集》(1935年,北新书局)、《达夫游记》(1936年,文学创造社)、《我的忏悔》(1936年,良友图书公司)等及翻译多种。此外,印行有《达夫全集》七卷。解放后出版了《郁达夫选集》(1951年,开明书店;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郁达夫选集》。
猜你喜欢的书
霍华德庄园
《霍华德庄园》是福斯特最重要的长篇代表作之一,在著名的兰登书屋“现代文库”评出的“20世纪100部最佳英文小说”名单中位列第38名。 小说围绕着一幢美丽的古老庄园——霍华德庄园展开故事,通过描写两姐妹的婚姻生活,向人们呈现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在工业化和机械文明的冲击下所面临的种种社会矛盾,探讨了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阶级、性别、文化等问题。 福斯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饱含幽默和反讽,既有精巧严整的情节,又极富象征乃至哲理意味,将艺术性与可读性完美地融为一体。
教条示龙场诸生
明代哲学家、伦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撰写的学规(“教条”即“学规”之意)。收入《王文成公全书》第26卷。该篇分别就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提出了学习修养的具体要求。把立志放在学习、修养的首位,强调“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天下无可成之事”。有了大志还须勤学。“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笃志力行、勤学好问”,才能有所成就。勉励学生要勇于“改过从善”,认为虽为大贤也难免有过失,“故不贵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提倡师生之间、朋友之间要出于善良的愿望,直言相谏,相互“责善”,以求共同提高。“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那些“讦人之短,攻发人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并且明确告诫学生,“诸生责善,当自我起。”王守仁的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就是在今天看来,仍有可取之处。
历代通略
元陈栎撰。四卷。起自伏羲,迄于宋末,于历代帝王之行事,世系之源流,人品之高下,以及兴亡得失,均撮其精要,各为论断。每一代为一篇。自伏羲至五代为二卷,北宋、南宋则各占一卷。南宋止于宁宗。卷末栎自跋,谓理、度二朝,无史可据。书成于至大三年(1310)。
觉者之言
三界智尊者编辑的《觉者之言》原版是以德文撰写。原文是依据佛教巴利文经藏中世尊的语言,择其精华,再依次序有系统化地把它编辑成书。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初学者的入门指南,虽其原本的主要宗旨是要给有佛学基础的读者清楚地看出在多部经文的结构中都包含着真正简明的‘四圣谛’,就是:苦圣谛、苦之集圣谛、苦之灭圣谛及导致苦灭之道圣谛。从这本书中就可看出佛陀的教理都是朝向一个最终的目标,那就是:脱离痛苦。为此,在第一次出版的德文版中印有摘自《增支部》中的如下一段经文:我教的不只是苦而已,也教导摆脱苦的方法。
部执异论
全一卷。印度世友菩萨造,陈·真谛译。又作部异宗论。说一切有部论书之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内容叙述小乘二十部之分出及其教义。与异部宗轮论为同本异译。注释书有真谛之部执异论疏十卷。
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
一卷,后汉严佛调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