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记

  • 义和团研究

    义和团研究

    《作者:戴玄之研究义和团运动史的专著。戴玄之著。1963年和1967年台北文海出版社初版并再版。戴玄之,中国河南新蔡人。西北大学文学士,历史学教授。先后在台湾师范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长期从事秘密会社秘密宗教研究。另有《红枪会》等著作。本书由2篇序言、8章正文和2篇附录组成,约13万字。书末附有英文提要。研究内容涉及义和团运动的源流、性质、大规模兴起的原因、仇外排外、清政府的态度、东南互保、八国联军、辛丑条约诸方面。附录对“许袁三疏”和“董福祥上荣中堂禀”进行辨伪。本书最精华的部分是对义和团源流

  • 冯玉祥传

    冯玉祥传

    《作者:简又文冯玉祥由一个不识不知的贫寒小子,艰苦奋斗,屡著勋劳,而成为功业煊赫、权势重大、拥数十万大兵之军事领袖,其中年为国民革命努力以完成北伐之殊功伟迹,与晚年团结戮力以达到抗战胜利之苦心孤诣,耿耿精忠,自无可非议。但也因其间及晚年与国民党中央时合时分,屡有不协之言论与行动,不免受人指摘。 作者简又文曾任冯玉祥军中政治部主任,与冯半生结患难之交,以第一手资料,站在客观的历史立场作此传记,再现冯玉祥沉浮一生。

  • 清初僧诤记

    清初僧诤记

    《作者:陈垣陈垣撰。三卷。1941年成稿,196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共分十章,详细阐述清初东南佛教各派纷争的历史。一、临济与曹洞之诤;二、天童派之诤;三、新旧势力之诤。主要叙述法门中故国派与新朝派之争,虽为宗派争执,却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卷首冠以派系年表,卷末附有“记馀”。

  • 明代援朝抗倭战争

    明代援朝抗倭战争

    《作者:周一良中华书局1962年初版,抓住了1592—1598年发生在朝鲜半岛上的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倭寇这一事件的核心,充分利用中国、朝鲜、日本的历史资料,将古文、外文转换成让人易懂的语体文,整个事件的叙述又要而不烦,特别是战事发展的曲折多变,而作者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脉络清晰,李如柏兄弟、朱舜臣等中朝抗倭中坚人物形象鲜活。至于对攻城陆战及海上决战的描述,更是声情并茂,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作者:周一良周一良撰。中华书局1963年初版。本书收入了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方面的几乎所有代表性的论文,基本反映了魏晋南北朝史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文章大致按年代顺序编排,上编多写于1949年之前,下编大都写于20世纪70年代后。包括《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魏收之史学》《论诸葛亮》《论梁武帝及其时代》等一组论文,以及关于官制、礼制、词语的考证文字,均可见作者对魏晋南北朝史多方面的贡献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

  • 元史讲座

    元史讲座

    《作者:韩儒林本书作者韩儒林先生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元史研究专家,《元史讲座》是其代表著作之一。作者系统地讲述了自蒙古部落的兴起到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再到元朝建立并统一全国的历史过程,从经济、对外交往、文化传播、历史地位等诸多方面介绍了元朝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作者还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史学家、汉学家的元史研究概况,简要介绍了《元史》及续修文献。作者注重对史料的研究,提出史学研究要避免闭门造车,要关注世界学术同行的研究动态,而且只能由证据而推结论,反对用教条主义式的研究方法。这些意见至今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书虽名为“讲座”,但兼

  • 开明中国历史讲义

    开明中国历史讲义

    《作者:王伯祥《开明中国历史讲义》是开明众多课本和讲义中的重要一种,是文史研究大家王伯祥、宋云彬写给大众的历史读本。该书初版于1934年,内容大体以时间、朝代为序,将中国历史分为78个主题,每个主题为一讲,把朝廷递嬗、民族融合、疆土开拓、文化演进、社会状况、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变迁、外交局势转移等,作扼要叙述,浓缩了自史前传说时代直至1932年一·二八抗战时的上下五千年中国史。

  •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作者:邵循正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对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书全面深入论述了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其意义和教训。尤其对其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有作者独特的见解。

  • 民国政制史

    民国政制史

    《作者:钱端升《民国政制史》由著名政治学家钱端升所著,初版于 1939 年。彼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民国已走过二十余载历程,钱端升出于对国家政制发展的深刻洞察与学术责任感,撰写了这部著作。​ 钱端升是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政治学、法学领域造诣深厚。在《民国政制史》中,他以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梳理了从辛亥革命后到 20 世纪 30 年代末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书中详细阐述了民国时期的中央与地方政府架构、选举制度、政党政治等内容。例如,对北洋政府时期复杂多变的内阁更迭、国会运作进行了细致剖析,展现了这一时期政治制度在传统

  • 梁启超

    梁启超

    《作者:郑振铎郑振铎著,全书以精炼笔触勾勒梁启超(1873—1929)波澜壮阔的一生,从早年科举中举、师从康有为发起戊戌变法,到流亡海外推动思想启蒙,再到晚年投身学术,书中串联梁启超的人生关键节点,揭示其从政治家向学者转型的深层动因,尤其侧重变法失败后“以著述启民智”的抉择。解析梁启超作为维新派领袖的改良主义主张,如君主立宪、护国战争等实践,批判性探讨其在近代中国政治转型中的矛盾角色——既突破传统又囿于时代局限,展现知识分子在剧变中的理想与困境。全书仅两万余字,以短小篇幅提炼梁启超思想精髓,脉络清晰,被读者誉为“近代史入门佳作”。

  •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作者:吴玉章辛亥革命史著作。吴玉章著。1961年9月人民出版社出版。吴玉章,名永珊。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四川荣县人。本书包括2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第1部分“论辛亥革命”,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全面论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并对同盟会政治纲领反满口号的革命性与局限性、武昌起义后各省独立的形式、四川革命党人在保路风潮中最先发动武装起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问题,提出了开拓性的见解,被广大史学工作者所接受,亦被各种版本的教材所采用。第2部分“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的回忆”。回顾了作者本人思想革命化的过程和亲身经历的

  •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作者:夏曾佑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专著。夏曾佑撰。1933年商务印书馆初版,1955年三联书店再版。夏曾佑(1863—1924),字穗卿,号碎佛、笔名别士,中国浙江杭州人。1890年中进士,任清礼部主事,1896年后与严复等人创办《国闻报》,宣传新学,鼓吹维新变法,1905年随载泽等出国考察。辛亥革命后,先后任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本书原名《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印行,1933年改用今名重印。全书分2篇4章170节,35万余字,文言文写成。叙述了自上古至隋统一间中国古代史。第1篇为上古史,分传疑时代与成化时代2章。传疑时代包括上古三代,先写世界之

  • 南明史略

    南明史略

    《作者:翦伯赞南明,是指1644年北京失陷以后,明宗室割据南方,所建立的若干政权。其中较重要的是弘光政权和永历政权。这是清朝初期的一段敏感历史,混杂着封建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的问题。史学大师翦伯赞,自1940年开始研究南明史,借古喻今,指出南明政府的抗清意志不坚定,时刻准备妥协;又揭露弘光政权大兴党狱,制造内讧,导致“内战爆发”的政治黑暗。作者利用唯物史观分析南明历史,评述历史事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

    《作者:韩儒林本书作者韩儒林先生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元史研究专家,《成吉思汗》是其代表著作之一。作者系统介绍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生的经历,从蒙古高原各个部落的斗争讲起,记述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率领部众进攻西夏、金以及西征花剌子模,直至在攻打西夏的途中病逝。作者列举了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对他辉煌伟大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肯定,并简要梳理了他的生平大事年表。本书乃“大家之作”,考证准确,脉络清晰,言简意赅,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 尼赫鲁传

    尼赫鲁传

    《作者:连士升《尼赫鲁传》由连士升所著,是一部深入剖析印度现代史上重要人物 ——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的佳作。尼赫鲁作为印度独立后的首任总理,在印度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本书详细地讲述了尼赫鲁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的贵族出身,接受良好教育,到投身印度独立运动,历经多次牢狱之灾,始终坚定地为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而奋斗。在政治舞台上,尼赫鲁凭借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信念,带领印度走向独立,并致力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他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努力提升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连士升以细腻的笔触和详实的资料,生

  • 近代史思辨录

    近代史思辨录

    《作者:陈旭麓中国近代史专著。陈旭麓著。1984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陈旭麓(1918—1988),中国近代史专家。湖南湘乡人。1943年毕业于贵阳大学历史社会学系,先后任教于贵州修文中学、湖南起陆中学、重庆赣江中学。1946年受聘于大厦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兼任圣约翰大学教授。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研究生处处长、副教务长,校党委委员,教授。本书近35万字,选录了作者34篇文章,可分为4组。第1组属涉及全局的综论,对中国近代史的年限问题、农民起义与人口问题、“夷”与“洋”关系问题、爱国与卖国的斗争问题、“中体西用”问题和《革命与改良》问题提出了

  • 吴玉章回忆录

    吴玉章回忆录

    《作者:吴玉章中国青年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吴玉章回忆录》是一部由吴玉章亲自撰写,回溯其波澜壮阔人生历程的经典之作。吴玉章,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以质朴而真挚的笔触,将自己从青年时代追求救国真理,到投身革命洪流,再到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奠基的全过程娓娓道来。​ 书中从吴玉章早年求学经历讲起,彼时的他目睹国家积弱、民族受辱,毅然踏上寻求救国之道的征程。他参与了辛亥革命,见证封建帝制的覆灭;历经五四运动,感受到青年学生与民众觉醒的磅礴力量;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更是坚定地站在革命斗争前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殚精竭虑。尤其在教育

  • 西方英雄谱

    西方英雄谱

    《作者:连士升《西方英雄谱》是由著名学者连士升撰写的一部深入探讨西方文化中英雄形象的著作。在这本书中,连士升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西方历史上那些令人敬仰的英雄人物及其传奇故事。

  • 庄子传

    庄子传

    《作者:王新民王新民著,该书以传记小说的形式,再现了庄子从就学、游学、婚姻、交友到不知所踪的一生。完整地体现了《庄子》一书的哲学韵味,将历史性、学术性、文学性有机地融为一体。书中对庄子内篇七章,以及外篇、杂篇中的寓言故事和人生哲理、道家思想都有详尽的诠释和细致的梳理,展现了 “一个向往大道的草根青年一步一步去寻道、得道、传道,历经人间百态的成长历程”。语言通俗易懂,哲思表达深入浅出,秉承了庄子浪漫主义散文的文风,生动活泼、汪洋恣肆。故事叙述巧妙生动、引人入胜,又融入了现代人对庄子哲学思想的理解,使《庄子》的精义更贴近现代人的审美情

  •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作者:顾颉刚原名《汉代学术史略》。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著作。顾颉刚著。1935年上海亚细亚书局出版,1954年以现名再版,1978年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新一版发行。本书1978年版由重版序言、序和22章组成,全书9.3万字。主要论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来源、内容、发展演变及其对秦汉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序为1954年写成,介绍了本书的写作过程及主要内容。1—7章,说明在阴阳家和方士气氛下成就的秦汉时代若干种政治制度;8—18章,说明博士和儒生如何由分而合,又怎样接受阴阳家和方士的一套,成为汉代的经学,以及如何从他们的鼓吹里影响到两汉时代的若干种政治制度;19—2

  • 甘地传

    甘地传

    《作者:连士升连士升著,是一部全面展现圣雄甘地伟大一生的传记佳作。连士升作为新加坡知名报人和作家,凭借深厚的文字功底与严谨态度,为读者揭开甘地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书中从甘地早年伦敦求学讲起,彼时年轻的他在异国他乡探索知识,为日后的思想觉醒奠定基础。随后深入南非岁月,甘地目睹同胞遭受欺凌,从此决心投身于为同胞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其非暴力运动的理念也在这一时期逐渐萌芽。书中还细致呈现了甘地后续的欧洲之行、在印度为独立而奋斗的艰辛历程,直至其功成身故。期间涉及布尔战争、“食盐大进军”、印巴分治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仅是甘地人生

  • 二千年间

    二千年间

    《作者:胡绳《二千年间》是胡绳早年的作品。最初连载于《中学生》杂志,后结集,在大中学生间广泛流行,深受叶圣陶、吴晗、龚育之等赞赏。长时期以来,该书一直以笔名行世,这是第一次以胡绳本名出版的单行本。全书以通贯性的观点透视自秦至清二千多年间的中国历史,就古代中国为什么会产生皇帝乃至人产为何能忍受昏君、做官与当兵是怎样成为皇帝制度的两条支柱、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边塞为何屡屡发生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深入浅出的剖析。对于饱受教科书式史书之苦的读者来说,这些论述令人耳目一新,使人对中国历史有了一种别样的认识。

  • 论三国人物

    论三国人物

    《作者:方诗铭三国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我们所熟知的时代。然而,我们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往往来自《三国演义》,因此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现存史料,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论三国人物》的作者方诗铭先生力图通过详密的史料辨证,去掉这些历史人物形象上的迷雾,为读者呈现一幅真实的三国英雄群像,这是非常难得的。

  • 司马迁

    司马迁

    《作者:季镇淮作者季镇淮。 本书以文学的笔法描绘了司马迁不平凡的一生,颂扬了其光辉业绩,讴歌了其巨大贡献,介绍了《史记》的主要内容与精髓。作品集中了分散而零碎的资料,充以血肉,加以必要的疏理和说明,突出这位文化伟人的形象,并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文史牵手,情理兼顾,熔知识性、文学性于一炉,是一册了解司马迁、《史记》,乃至西汉时期的参考书。

  • 圣武记

    圣武记

    《作者:魏源清魏源撰。湖南邵阳人。该书写于鸦片战争的炮火中,于道光二十二年 (1842)初稿完成,后几经修订,于道光二十六年正式成书。全书14卷,40余万字。前10卷分开创 (第1卷5篇)、藩镇 (第二卷2篇)、外藩 (第三至第6卷21篇)、土司苗瑶回民 (第7卷8篇)、海寇民变兵变 (第8卷8篇)、教匪 (第9、10卷9篇) 6个专题,叙述爱新觉罗氏的崛起、统一东北、进攻明朝、进关、道光年间的对内对外的主要战争。后四卷为武事余记,分兵制兵饷、掌故考证、事功杂述、议武四个专题,发表作者对有关军事问题的议论。该书取材广泛,一些问题又经实地考察和作者的分析研究,其成果为后来

猜你喜欢的书

魏特进集

魏特进集

诗文集。北齐人魏收撰。一卷。收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初仕魏,后入北齐。累官尚书右仆射。文才出众,为北朝三才子之一。在京洛时,恃才轻薄,时人号称“惊蛱蝶”。曾奉敕编修国史,撰《魏书》百三十卷。时人对此多有褒贬,故有“秽史”之说,而《四库全书总目》以为“互考诸书,证其所著,亦未甚远于是非。”有集七十卷,已佚。此集为明人张溥辑成,收诏、册文、启、移文、书、议、文、祭文等十四篇;乐府、诗约十多首。诗《看柳上鹊》五言八句,有“何独离娄意,傍人但未听”之句,借以自喻,良多感慨。其诗对唐新体诗之形成、发展不无影响。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数学钥

数学钥

六卷。清杜知耕(生卒年不详)撰。杜知耕字端甫,号伯瞿,河南柘城人,自幼好学,熟读天文历算书。康熙二十六年 (1687) 举人。1681年著《数学钥》,1700年著 《几何论约》,均收入 《四库全书》。《数学钥》以 《九章算术》章目为序,按线、面、体三部之法隶之,用通俗语言与直观图形诠释《九章》,体例与《九章》相同。该书每卷之首标注凡例,以实例问答形式阐述算法,辅以必要图形,以例引述,寓法于算,触类旁通,清晰易懂,且于每问之下附著其理,颇受西法影响。梅文鼎在《勿庵历算书记》中称:“杜端甫数学钥,图注九章,颇中肯启,可为算家程式。”该书版本除《四库》本外,有1681年杜氏式好堂刊本,现存北大图书馆;1898年上海算学书局石印本《古今算学丛书》本; 1916年开封荣兴斋石印本。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

《戊午暑期国文讲义汇刊》乃民国七年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国文讲义之汇编,撰写者分别为无锡钱基博、吴江薛凤昌、吴江沈昌直,时在戊午暑期,意在为初学者习国文辟一从入之门耳,三书于国文奥义、作法、根底各有侧重,惟指示大略,令习者得乎其法,明乎其径,优而游之一也,故名之。

肯堂医论

肯堂医论

又名《新镌医论》。医论。明王肯堂撰。三卷。肯堂有《证治准绳》已著录。集平时所积医论、临证治验、杂记心得等编辑成帙,成书于万历三十年(1602)。约万言。卷上首为痘疹发微,论述痘疹病因、病机、预防、诊治及辨虚实、验轻重等;次论小儿惊风,主张随证施治。卷中为诊断、药物及杂记等,并载虞天民、龚云林等医案数则。卷下载三疟治验、妇科验方、七情、肌衄、伤寒发汗解等辨证施治中的若干问题。结合个人心得,论述临床诊断、辨证、方药及灸法,内、外、妇、儿等科的数十种证治。参论前人著述和治验,间附个人医案。有明刻本(题作《新镌医论》),一九二三年《三三医书》铅印本。

唐宋大曲考

唐宋大曲考

戏曲论著。成书于1909年。王国维著。该书首先对大曲的起源及其体制的流变作了详细考述。大曲之名始见于汉代蔡邕《女训》,汉以后大曲之体制不断发生变化,汉时由艳、趋、乱三大段组成,唐宋时由若干遍组成,每一遍都有专名。其次对唐宋大曲现有辞之可征者作了考释和辑佚,从宋词、诸宫调、元代杂剧和南戏中辑录了五十三支大曲。最后论述大曲演故事对后世戏曲的影响。大曲演故事,以《王子高六么》为始,其盛行则在南渡后,如《盘洲集》所载的《句降黄龙舞》、《句南吕薄媚舞》,《鄮峰真隐漫录》所载的《剑器舞》等。大曲演故事对戏曲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大曲与杂剧二者之渐相近,于此可见”。而且宋杂剧“一场两段”与大曲“一曲之中演二故事”有关。所不同的是由于大曲表演时动作一定,只能表演极简易之剧,故“元初纯正之戏曲出,不能不改革之也”。该书收入1957年出版的《王国维戏曲论文集》。

耕烟草堂诗钞

耕烟草堂诗钞

《耕烟草堂诗钞》四卷,戴梓著,收录其创作的诗歌,其中大部分写于戍所。该诗集反映了当时边塞风情、流人交游等,其中以写景与题画诗为佳,对清诗、清代东北史地、流人学等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