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

陈垣
  • 姓名:陈垣
  • 别名:字援庵,号励耘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广东新会
  • 出生日期:1880年11月12日
  • 逝世日期:1971年6月21日
  • 民族族群:

陈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字援庵,号励耘,1880年11月12日(清光绪六年十月初十)生于广东新会一个药材商人的家庭。五岁随父至广州,次年入私塾。十二岁时,读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打开了眼界。越年进而反复阅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目录学知识,学会按着目录选买自己需要的书看,对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897年,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因不愿受八股文程式的约束,放笔为文,没有考中。回到广东,以教蒙馆为生,同时继续自学。


1904年,陈垣参加了广州《时事画报》的筹办工作。画报有图有文,画者为高剑父等人,陈负责文字部分。他用“谦益”(与“满招损”相对)、“钱罂”(储钱罐“扑满”的别名)等含有反清意义的笔名发表了大量文章。许多文章运用元朝历史及清帝上谕等历史题材,影射现实。如《释奴才》一文,巧妙地引用乾隆帝的几份上谕,从他的自相矛盾中,尖锐指出“汉人求为奴才且不可得”。除了进行反清的文字宣传外,陈垣还参加了转运枪支等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同盟会。


1907年,陈垣的父亲患肾结石病,中医久治无效,后来经西医手术治疗得到痊愈,陈深受刺激,决心学习西医,乃考入美国教会办的博济医学堂。由于学校当局歧视中国员生,他愤而退学,与梁慎余等人发起创办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这是第一所私立的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的西医学校,他也是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1910年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在课余义务行医。在《医学卫生报》、《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上,他发表了《孔子之卫生学》、《中国解剖学史料》等大量宣传医药卫生知识和医学史的文章。1911年,又主编《震旦日报》兼副刊《鸡鸣录》主笔,继续鼓吹革命。


辛亥革命后,陈垣当选为众议员,于1913年赴北京任职,参与政治活动,结识了旧交通系首领梁士诒。翌年,他先后在梁主持的全国税务处、国内公债局、毛革改良会等机构任职。1921年12月梁士诒任国务总理,陈垣担任教育次长并代理部务(总长黄炎培未到职)。他在北京结交文友,阅读图书,研究史学。承德避暑山庄藏的文津阁《四库全书》运到京师图书馆后,他在10年中,用相当多的时间研读了这部8亿多字的大丛书。


陈垣自1917年春开始从事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在收集资料时,结识了两位爱国天主教徒马良(相伯)和英华(敛之)。当年5月,他写成《元也里可温考》。这是他的第一篇史学论文,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由此他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史学研究生涯。


1922年,陈垣在脱离了政界之后,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和京师图书馆馆长;1924年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1925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26年任辅仁大学副校长、校长,1928年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1929年任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1931年任北京大学史学系名誉教授,专心致力于教育和治史。这一时期他的史学研究和教学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即宗教史、元史和历史文献学。他是中国宗教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对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的主要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以及摩尼教、火祆教、犹太教等,都作了深入研究。他的《元西域人华化考》,论述元代色目人的汉化,日本学者称他为“现在中国史学者中,尤为有价值之学者也”[1]。他对历史文献学的目录学、年代学、校勘学、避讳学等学科,作了总结性的研究,《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元典章校补释例》(后改名《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是这些领域的重要著作。


陈垣在历史学的教学中也有许多创新,其开设的“史学名著选读”和“史学名著评论”课,就是今天各大学历史系普遍开设的“历史文选”和“中国史学要籍介绍”课的前身。他的“史源学实习”课,由于采用实习的方法,让学生从史学名著中找出错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终生受益。陈垣这一时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1935年他当选为中研院评议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北平沦陷。由于辅仁大学受德国教会提供经费,因此成了沦陷期间北平唯一不向日伪当局注册的学校。陈垣留在学校尽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保持民族气节。他坚决拒绝担任沦陷区最高文化团体“东亚文化协会”的会长。


陈垣在抗战八年中,除了教学之外,还满怀抗日爱国热忱写成专著七种,即《旧五代史辑本发覆》、《释氏疑年录》、《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通鉴胡注表微》,寓民族气节于著作中。他的这些著作在材料运用上有很大特色。《明季滇黔佛教考》发掘出在很多常见的书中未为人在意的佛教史料,充分运用了许多从未被人利用的材料。1939年初,他在故宫发现了一部《嘉兴藏》。藏书处所阴暗潮湿,蚊子很多,为了打开这座沉霾了300年的史料宝库,他带领助手,每次事先服用奎宁丸,在一年多时间里将全藏阅读一遍,搜集了许多清初僧人的语录,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充分加以运用。他在该书重印后记中说:“以语录入史,尚是作者初次尝试,为前此所未有。”


陈垣在撰著这些史著期间,学术思想有重大变化。1943年11月,他在给友人方豪的信中说:“至于史学,此间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九一八’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故前两年讲《日知录》,今年讲《鲒埼亭集》,亦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2]他认为不仅仅要在学术上超过日本,还应当将自己的史学教学与研究直接参加到抗日斗争中,因此以提倡经世致用的顾炎武《日知录》作为教材。他认为史学的经世致用,最主要的就是要激发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气节。他这一时期的所有著作都围绕这个主题。


《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的最后一部专著,也是他许多学科研究成果的总结,在后记中称之为自己“学识的记里碑”。这部书的最后完成和出版已在抗战胜利之后。他对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大失所望,所以在《通鉴胡注表微》中补充了一些内容,指出“民心者人民心理之向背也。人民心理之向背,大抵以政治之善恶为依归”,“外战犹有民族意识为之防,内战则纯视民心之向背”等等。


陈垣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北平解放前夕,南京国民政府几次派飞机接他及一些著名学者南下,都被他拒绝。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陈垣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著作,思想发生剧变。4月底,他在给胡适写的公开信中表示,今后要“努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并说:“我也初步研究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使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见解,确定了今后治学的方法。”[3]


1950年,由于教会停发经费,辅仁大学由教育部接办,陈垣继续担任校长。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他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他还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195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担任繁重的学术领导工作的同时,仍从事教学和写作,并将旧著陆续整理出版。


1971年6月21日,陈垣病逝于北京。

猜你喜欢的书

逻辑大全

逻辑大全

中世纪奥卡姆的威廉著。1408年出版。从极端唯名论立场论述逻辑学。认为科学起源于个别物,但它却说明一般事物,即以一般概念来说明个别事物。把科学分为实在科学和唯理科学两类。实在科学以一般概念代替个别事物,而唯理科学则以一般概念代替别的一般概念和术语。认为逻辑学是一门唯理科学,它研究概念组合的方式方法,逻辑不是指示和代替某一事物,而是一种语言科学和记号系统,词项可以非意指地用为它们所表达的概念的名称,或者用为它们作为实例的口头或书面词语的名称。当词语非意指地用为词语名称时,它们具有实质指代;当非意指地用以称谓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时,它们是作为简单指代而使用。在推论方面,对析取命题与合取命题的对偶关系作了论述,还提出一些其他命题逻辑的原理和模态命题及其推理的理论。认为归纳法是指具有相似性质的个体以相似方式作用或反作用于相似的情况。着重说明逻辑是概念的概念,记号的记号,它制定一些规则,以确定记号之间的关系,使记号从知识的工具变成知识的客体,从而陷于逻辑形式的推演。

高峰文集

高峰文集

诗文别集。宋廖刚(号高峰)著。乾道七年(1171),邵武军军学教授葛元骘序云,尝请于刚子史君,刊刚文集。(十七卷明抄本卷首)咸淳七年(1271),有修补本,吴邦杰为之跋(《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三○)。均不明卷数。《宋史·艺文志》著录《高峰集》十七卷。钱曾《绛云楼书目》卷三著录“宋版《高峰先生廖刚文集》八册”。宋本未见。今有明、清抄本《高峰先生文集》十七卷藏福建、浙江省图书馆。通行本为《四库全书》本,著录两淮马裕家藏本,仅十二卷,乃十七卷本之前十二卷。前九卷,札子表启等二百二十余篇;第十卷,诗四十余首,词七首;最后两卷,疏状青词等九十余篇。此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亦收。另有《高峰先生文集》七卷,收入《三间草堂集录二十一种》。

法书要录

法书要录

书学论著汇编。唐张彦远编。十卷。辑录东汉至唐代元和年间各代的书法理论著作及著名法书著录等。收录较广,采辑较精,保存不少书法史料,对研究书法有重要参考价值。收载东汉至唐元和 (806—820)时各家书法理论文字及著名法书著录等共38篇,存目4篇。采集较精,前代遗文佚篇,往往赖此以传。存世版本主要有:《王氏书苑》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源》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

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经

太上老君说百病崇百药经

老君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备之为吉。今人见背,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备之而务药之。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寿命。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有。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人以小善为无益,故不肯为;以小恶为无损,故不肯改。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以成大罪。故摘出其要,使知其所生焉,乃百病者也

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

古汉语虚词著作。清王引之著。成书于嘉靖三年(1798),初刻于嘉靖二十四年(1819)。其“自序”云:“引之自庚戌岁入都,侍大人质问经义,始取《尚书》二十八篇䌷绎之,而见其词之发句、助句者,昔人以实义释之,往往诘鞠为病;窃尝私为之说,而未敢定也。”后受其父启发,由《尚书》引申旁及于他书,“自九经、三传及周、秦、西汉之书,凡助语之文,遍为搜讨,分字编次”,以成此书。凡十卷。收虚字二百五十(包括同义异形及同形异义者;自云一百六十,不包括同义异形者),按古声母喉、牙、舌、齿、唇之序编次。以研究经传中的虚字为主,以子书及其他古籍为辅。释义原则是:“前人所未及者补之,误解者正之,其易晓者则略而不论。”以解释特殊用法为主。释义时,先谈用法,后引书证,对不同用法一一辨析,追本溯源。全书体例严密,条理明晰,说解详备,引证详赡,多所创见。但收字少,取材过狭,常见用法解释不多。其释义缺漏较多,若干解释不确,对古书也偶有误解。增补之作有:清吴昌莹《经词衍释》、孙经世《经传释词补》《经传释词再补》、裴学海《经传释词正误》、黄侃《〈经传释词〉笺识》、俞敏《经传释词札记》等。中华书局1956年根据同治戊辰年(1868)成都书局本校勘标点排印出版,并附有《语词误解以实义》、《王伯申新定助词辨》、《经传释词补》、《经传释词再补》、《经传释词正误》。岳麓书社1984年排印,增黄侃、杨树达眉批370余条,附《语词误解以实义》、《王伯申新定助词辩》。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用王氏家刻本影印,附有《语词误解以实义》、《王伯申新定助词辩》、《〈经传释词〉笺识》、《〈经传释词〉正误》等。

四书通证

四书通证

元张存中撰。共六卷。计《大学章句或问通证》一卷,《论语集注通证》二卷,《孟子集注通证》二卷,《中庸章句或问通证》一卷。胡炳文作《四书通》,释义理而略名物。存中因排纂旧说成此书,以附其后,故名。与《四书通》乃相互为补的两种书。《凡例》认为,《四书集注》明理用事简明为尚。胡炳文对《四书纂疏》、《四书集成》等书去其晦而取其明,则理通。此书因有见于胡炳文《四书通》详义理、略名物,于是网罗各家旧说,附于胡书之后,故名《四书通证》。引经据典,引用各家之说,一一都标明出处,极便于习读,可省检阅之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