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垣

陈垣
  • 姓名:陈垣
  • 别名:字援庵,号励耘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广东新会
  • 出生日期:1880年11月12日
  • 逝世日期:1971年6月21日
  • 民族族群:

陈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字援庵,号励耘,1880年11月12日(清光绪六年十月初十)生于广东新会一个药材商人的家庭。五岁随父至广州,次年入私塾。十二岁时,读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打开了眼界。越年进而反复阅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目录学知识,学会按着目录选买自己需要的书看,对历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897年,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因不愿受八股文程式的约束,放笔为文,没有考中。回到广东,以教蒙馆为生,同时继续自学。


1904年,陈垣参加了广州《时事画报》的筹办工作。画报有图有文,画者为高剑父等人,陈负责文字部分。他用“谦益”(与“满招损”相对)、“钱罂”(储钱罐“扑满”的别名)等含有反清意义的笔名发表了大量文章。许多文章运用元朝历史及清帝上谕等历史题材,影射现实。如《释奴才》一文,巧妙地引用乾隆帝的几份上谕,从他的自相矛盾中,尖锐指出“汉人求为奴才且不可得”。除了进行反清的文字宣传外,陈垣还参加了转运枪支等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同盟会。


1907年,陈垣的父亲患肾结石病,中医久治无效,后来经西医手术治疗得到痊愈,陈深受刺激,决心学习西医,乃考入美国教会办的博济医学堂。由于学校当局歧视中国员生,他愤而退学,与梁慎余等人发起创办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这是第一所私立的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的西医学校,他也是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1910年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在课余义务行医。在《医学卫生报》、《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上,他发表了《孔子之卫生学》、《中国解剖学史料》等大量宣传医药卫生知识和医学史的文章。1911年,又主编《震旦日报》兼副刊《鸡鸣录》主笔,继续鼓吹革命。


辛亥革命后,陈垣当选为众议员,于1913年赴北京任职,参与政治活动,结识了旧交通系首领梁士诒。翌年,他先后在梁主持的全国税务处、国内公债局、毛革改良会等机构任职。1921年12月梁士诒任国务总理,陈垣担任教育次长并代理部务(总长黄炎培未到职)。他在北京结交文友,阅读图书,研究史学。承德避暑山庄藏的文津阁《四库全书》运到京师图书馆后,他在10年中,用相当多的时间研读了这部8亿多字的大丛书。


陈垣自1917年春开始从事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在收集资料时,结识了两位爱国天主教徒马良(相伯)和英华(敛之)。当年5月,他写成《元也里可温考》。这是他的第一篇史学论文,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由此他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史学研究生涯。


1922年,陈垣在脱离了政界之后,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和京师图书馆馆长;1924年任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1925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26年任辅仁大学副校长、校长,1928年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所长,1929年任北平师范大学史学系主任,1931年任北京大学史学系名誉教授,专心致力于教育和治史。这一时期他的史学研究和教学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即宗教史、元史和历史文献学。他是中国宗教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对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的主要宗教,包括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以及摩尼教、火祆教、犹太教等,都作了深入研究。他的《元西域人华化考》,论述元代色目人的汉化,日本学者称他为“现在中国史学者中,尤为有价值之学者也”[1]。他对历史文献学的目录学、年代学、校勘学、避讳学等学科,作了总结性的研究,《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元典章校补释例》(后改名《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是这些领域的重要著作。


陈垣在历史学的教学中也有许多创新,其开设的“史学名著选读”和“史学名著评论”课,就是今天各大学历史系普遍开设的“历史文选”和“中国史学要籍介绍”课的前身。他的“史源学实习”课,由于采用实习的方法,让学生从史学名著中找出错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终生受益。陈垣这一时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1935年他当选为中研院评议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北平沦陷。由于辅仁大学受德国教会提供经费,因此成了沦陷期间北平唯一不向日伪当局注册的学校。陈垣留在学校尽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保持民族气节。他坚决拒绝担任沦陷区最高文化团体“东亚文化协会”的会长。


陈垣在抗战八年中,除了教学之外,还满怀抗日爱国热忱写成专著七种,即《旧五代史辑本发覆》、《释氏疑年录》、《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通鉴胡注表微》,寓民族气节于著作中。他的这些著作在材料运用上有很大特色。《明季滇黔佛教考》发掘出在很多常见的书中未为人在意的佛教史料,充分运用了许多从未被人利用的材料。1939年初,他在故宫发现了一部《嘉兴藏》。藏书处所阴暗潮湿,蚊子很多,为了打开这座沉霾了300年的史料宝库,他带领助手,每次事先服用奎宁丸,在一年多时间里将全藏阅读一遍,搜集了许多清初僧人的语录,在《明季滇黔佛教考》中充分加以运用。他在该书重印后记中说:“以语录入史,尚是作者初次尝试,为前此所未有。”


陈垣在撰著这些史著期间,学术思想有重大变化。1943年11月,他在给友人方豪的信中说:“至于史学,此间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九一八’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故前两年讲《日知录》,今年讲《鲒埼亭集》,亦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2]他认为不仅仅要在学术上超过日本,还应当将自己的史学教学与研究直接参加到抗日斗争中,因此以提倡经世致用的顾炎武《日知录》作为教材。他认为史学的经世致用,最主要的就是要激发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反对民族压迫的民族气节。他这一时期的所有著作都围绕这个主题。


《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的最后一部专著,也是他许多学科研究成果的总结,在后记中称之为自己“学识的记里碑”。这部书的最后完成和出版已在抗战胜利之后。他对国民政府的所作所为大失所望,所以在《通鉴胡注表微》中补充了一些内容,指出“民心者人民心理之向背也。人民心理之向背,大抵以政治之善恶为依归”,“外战犹有民族意识为之防,内战则纯视民心之向背”等等。


陈垣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北平解放前夕,南京国民政府几次派飞机接他及一些著名学者南下,都被他拒绝。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陈垣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著作,思想发生剧变。4月底,他在给胡适写的公开信中表示,今后要“努力为人民大众服务”,并说:“我也初步研究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使我对历史有了新的见解,确定了今后治学的方法。”[3]


1950年,由于教会停发经费,辅仁大学由教育部接办,陈垣继续担任校长。1952年高等院校调整,他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他还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195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担任繁重的学术领导工作的同时,仍从事教学和写作,并将旧著陆续整理出版。


1971年6月21日,陈垣病逝于北京。

猜你喜欢的书

反叛者

反叛者

一群面临毕业、即将奔赴战场的男孩偷盗、撒谎、欺骗,以抵抗充满未知的成年人世界,乍看之下小说的主题是关于战争、死亡、友情、成长;然而,父亲也许缺场,阶级永不缺场,在小说的最后,马洛伊还是回到他所有小说中最重要的母题:阶层差异,即便是战争和死亡也无法填平阶级这道鸿沟。诗意的文字、完美的细节描写,令这部小说就像夜幕降临前最后一刻的风景画。 1918年5月,战争席卷整个欧洲。几近荒芜的城镇上有一群面临毕业、即将奔赴战场的男孩,他们偷盗、撒谎、欺骗,以抵抗充满未知的成年人世界。战争和死亡每天都在上演,背叛与阴谋也在悄然酝酿,暴风雨终将来临,他们所保守的秘密也许从一开始就是围困他们的陷阱。

巴西集

巴西集

元文别集。不分卷(或分为上、下两卷)。邓文原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总目著录为1卷,但实分为上、下两卷。卷首无序言,所收碑志记序等各体文章70余篇,未按文体类编。邓文原祖籍四川,随父亲流寓钱塘,以“巴西”为文集的名字,是借以表示不忘本贯。邓文原的文集,历来著录有《内制集》和《素履斋稿》,但除《巴西集》,以上两书都未见传本(清人鲍廷博、鲍正言曾重辑邓文原作品,编为2卷,亦题作《素履斋稿》,但仅有稿本传世)。《四库全书总目》说:“文原学有本原,所作皆温醇典雅,当大德、延祐之世,独以词林耆旧主持风气,袁桷、贡奎左右之,操觚之士,响附景从,元之文章于是时为极盛,文原实有独导之功。”《巴西集》中的《高公(克恭)行状》、《贯公(云石)文集序》等文章,都有较广泛的影响。西域人华化是元代文坛相当重要的现象,而邓文原正是西域人华化的倡导者,除《贯公文集序》,《赠国子生太易术南归省亲序》等文都可以看作关于西域人华化的重要文献。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

地方志。纂辑刘良壁,字省斋,湖南衡阳人。1737年(乾隆二年)任台湾府知府。1740年升分巡台湾道。同年10月开始重修府志,至翌年五月书成。除卷首圣谟一卷外,凡二十卷。依次为:星野、建置沿革、山川、疆域、城池、风俗、田赋、户役、典礼、兵制、学校、公署、职官、名宦、选举、人物、古迹、杂记、艺文十九篇。中职官篇分为两卷,余各为一卷。书中县、厅分志,已与前修高、周两志不同。通称刘志。1961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将其收入《台湾文献丛刊》第74种出版。

狐裘女

狐裘女

这案子发生在一个滴水成冰的严寒时期。那时我已经成婚,和霍桑分居了。

神仙传

神仙传

小说。东晋葛洪(284—364)撰。十卷。洪有《抱朴子》已著录。作者自序云此书为回答弟子滕升怀疑神仙之说及补刘向《列仙传》之简略而作。前此秦人阮仓记有神仙数百人,刘向仅记七十一人。此书上自黄帝时代之广成子下至魏武帝时之封衡,凡收神仙传说人物九十二人(原八十四人,《汉魏丛书》从《太平广记》中辑出八人,合为九十二人)。其中除广成子、彭祖与《列仙传》相重外,余皆此书新编。《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十卷。《旧唐志》同。《新唐志》、《宋志》、 《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道家类。 《日本国见在书目》杂传类析为二十卷。又《崇文总目》道书类、 《通志·艺文略》、 《国史经籍志》道家类著录葛洪《神仙传》一卷,系节本。常见的通行本载于《广汉魏丛书》、 《增订汉魏丛书》、《龙威秘书》、 《说库》等书,共列九十二仙人,人数多,记事详。 《四库全书》系毛晋刊本,列八十四人。

金元诗选

金元诗选

金元时期涌现了元好问等优秀诗人,尤其“有元一代,作者云兴”(《四库全书总目》),有所谓“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而且出现了许多擅长诗文的少数民族作家(贯云石、萨都剌、马祖常、丁鹤年等)。此一时期的诗歌对明代诗歌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也是不可忽略的有机部分。本书遴选金诗近百首、元诗近三百首,加以详实的注释,作者有详细的小传,对读者学习和欣赏金元时期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