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

- 姓名:张之洞
- 别名:字孝达,又字香涛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
- 出生日期:1837
- 逝世日期:1909
- 民族族群:
张之洞(1837—1909)清朝末期著名的洋务派领袖之一。字孝达,又字香涛,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14岁中秀才,16岁中举,同治二年(1863)成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四川学政、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参与朝内“清流派”的活动,攻击洋务派。1879年崇厚与俄签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他上书弹劾崇厚,使朝廷将崇厚撤职治罪,并另派曾纪泽同俄另订《伊犁条约》。1882年任山西巡抚。1884年中法战争时力主抗战,升任两广总督。他捐银给抗法将领刘子福,起用老将冯子材,取得了镇南关大捷,收复失地。1887年,在广东番禺设立枪弹厂;1889年在广州建立织布厂,并开始筹建铁厂和枪炮厂;开始正式举办洋务事业。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在英、德的支持下,大办洋务,成为洋务派的首领。先后开办湖北织布局、湖北炼铁厂、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纱局、缫丝局、制麻局等轻重工矿业,并筹办芦汉铁路,与李鸿章分庭抗礼。1895年暂任两江总督兼江宁将军,编“江南自强军”,设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军医诸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时,捐款并加入“强学会”,又为《时务报》捐款。但不久又退出“强学会”,查禁《强学报》,压制维新运动。又发表《劝学篇》一书,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极力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义和团运动时,力主对其剿灭,并与英国等订立“东南互保”章程,血腥镇压了两湖地区的反洋教斗争和唐才常的自立军运动。1901年后朝廷下令“变法”,他积极响应,上奏“变法”三疏,在湖北推行一些“新政”。1907年,被授协办大学士衔,不久升为体仁阁大学士,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1908年督办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次年10月病死,谥号“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
猜你喜欢的书
西南联大国学课
本书主题是“国学课”。书中收录了罗庸、汤用彤、冯友兰、闻一多、蒋梦麟等五位先生的文章。内容以“儒、释、道、法、名”五个方向,梳理国学的重要精神;第六章为蒋梦麟先生在昆明期间,有感于中西方文化碰撞,国家前途飘摇,写下的对国学和中华民族的思考。本书通过对国学知识的讲解及对国学的思考,来展现西南联大兼容并包、影响深远的通识教育。
史学要论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著作。李大钊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出版。凡六节。本书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为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认为过去所谓的历史只是史料,不是今天所要的活的历史本体。历史是人类的生活及作为其产物的文化,因此,本体的历史应该是社会的历史,横看是社会,纵看是历史,历史就是社会的变革。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上层是马克思所讲的观念的形态,下层决定上层,历史必须从经济关系上来说明。他认为历史学就是研究在不断变革中的人生及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它考察的是不断的移动过程,它要通过求证的方法弄清人事发展的真相,但不以零细考证作为结束,还要综合,将历史看成整个的、互为因果、互有连锁的东西,以寻求其中的普遍规律。史家通过史料认识本体的历史,产生解喻的历史事实,其中部分内容大体上不变,另一部分则随人的观念的进步不断变化,历史认识不断发展。作者认为,历史理论十分重要,其结构包括人类经历论、民族经历论、国民经历论、社会集团经历论、氏族经历论、个人经历论六个部分,反对把历史理论与历史研究法混为一谈。对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他逐个分析西方自培根以来历史哲学家们的认识,肯定史学是一门科学。批判神造历史说和天命史观、英雄史观等唯心主义史观,认为过去的历史是人民共同创造的。提出史学能陶冶人们对科学的态度,形成尊疑、重据的学风,帮助人们扩大对过去的同情,促进他们合理的生活,造成脚踏实地、乐天努进的人生观。它是我国第一部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较全面讨论史学理论的著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济阴纲目
妇科著作。五卷。明·武之望撰。刊于1620年。本书是在《证治准绳·女科》一书基础上加以整理改编而成。1665年汪淇氏重订为十四卷,内容未变,仅加评注,为今之通行本。书中分为调经、经闭、血崩、赤白带下、虚劳、积聚癥瘕、求子、浮肿、前阴诸病、胎前、临产、产后及乳病等13门。
声调谱
诗话著作。清赵执信撰。此书分前、后、续谱,故亦称《声调三谱》。有合为一卷者,或分为三卷者,亦有以前后谱为一卷、续谱为一卷者,但于内容均无大出入。唐代律体盛行之后,古诗写作便产生一个避免律调的问题。对古诗声调的注意,始于明人。如李东阳《怀麓堂诗说》云:“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后谢榛《四溟诗话》、胡应麟《诗薮》等亦有议及者。清初钱谦益、冯班、吴伟业、王士禛等人,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据说赵执信曾向王士禛讨教古诗声调问题,不得其详,于是独自钻研,从唐代大家名作入手,“发愤三、四月”(李重华《贞一斋诗说》),终于悟出古诗与律诗在声调上的区别,著成此书。赵谱一出,又推动王士禛门生整理出《王文简古诗声调谱》(文简为王士禛谥号)、《律诗定体》等作,从此开了论诗谈声调的风气:“自渔洋、秋谷之书行,此说几于家喻户晓矣。”(梁章钜《退庵随笔》)赵谱所论,大抵以三平为正格,又多采冯班之说。后翁方纲、翟翚、许印芳、吴绍灿、董文焕等对此书所论又有所驳正,使这一项研究更趋精密。有《清诗话》本。
庚溪诗话
诗话。宋陈岩肖撰。二卷。岩肖字子象,金华(今属浙江)人。官至兵部侍郎。此编分上、下卷。首记宋代及前代帝王之作,次论唐宋诗人作品。记帝王诗事,评帝王作品,不盲目诵圣,有一定见解。记唐宋诗事多翔实,且时辨证。上卷先记宋代与汉、唐帝王诗语,后言及杜甫、苏轼。下卷则泛记宋代诗人诗作,一些“遗篇佚句”正赖其免于湮没。《庚溪诗话》二卷,八十一则,亦有作一卷者,不全。据书中称高宗为“光尧寿圣太上皇帝”,称孝宗为“今上皇帝”,称光宗为“当今皇太子”,知该书成于孝宗淳熙(1174—1189)年间,当为其晚年之作。该书以记述诗歌本事为主。
宝觉祖心禅师语录
全一卷。又作黄龙晦堂心和尚语录、黄龙庵主语录、晦堂和尚语录。宋代晦堂祖心(1025~1100)撰,子和录,仲介重编。神宗元丰元年(1078 )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黄龙四家录卷二。本书系辑录上堂语、室中垂问代答、室中举古、偈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