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邦瞻

- 姓名:陈邦瞻
- 别名:字德远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高安(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557年
- 逝世日期:1623年
- 民族族群:
陈邦瞻(1557年——1623年)明代诗文作家,史学家。字德远。高安(今属江西)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历南京吏部郎中。出为浙江参政,进福建按察使,迁右布政使。后改补河南,分理彰德诸府,开水田千顷,建滏阳书院,集诸生讲习。光宗嗣位,擢为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寻兼户、工二部侍郎,专理军需。卒于官。他的诗作以律诗稍优,五律开爽圆润,如《久雨》:“久雨墙苔积,浓阴苑树遮。席门寒下雀,蒿径曲藏蛇。浦水连街门,江潮带阁斜。谁怜都会地,卑湿似长沙。”七律绵邈丽密,如《岁暮书怀》:“岁暮萧条滞故丘,飞鸿落木总生愁。自缘将母羞微禄,敢谓为郎叹倦游。病后心情随发短,穷来身世傍云浮。不知箧里龙泉剑,何事峥嵘尚斗牛。”他的成就主要在史学方面。著有《荷华山房摘稿》6卷及《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
陈邦瞻可以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型官员。他一生主要奔波在仕宦之中,不仅官场得意,政绩显著,而且在史学领域也有非凡成就,先后编撰了《宋史纪事本末》和《元史纪事本末》。这两部著作取材精当,剖析深入,且内容广泛,史料详实,对于我们学习研究宋、元史大有帮助。两书仿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但有许多创新,且开始将纪事本末作为一种新的史书体例,这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陈邦瞻出身于仕宦家庭、书香门第。其父陈旦,嘉靖贡生,博览经学秦汉之书,精研天人性命之学,曾任赣州府教授。据《荷山大成宗谱》(九修)记载,陈邦瞻自小聪颖,十岁能文,深得父亲钟爱,“周旋膝下,博览群书”。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学熏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陈邦瞻“平生无他嗜好,而独好书”,他博览诸子百家、稗官野史、小说,通晓六官职掌、九边厄塞的沿革兴废。这为他以后从事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邦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亨利五世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 (1564—1616) 于1599年写成的一出历史剧。剧情紧接《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登基后,为取得法国王位的继承权,打算御驾亲征。他询问坎特伯雷主教,这次亲征是否师出有名。主教发表长篇大论,充分论证“他们拿不出什么理由可以反对陛下向法兰西提出王位的要求”。亨利五世踌躇满志,率军远征。在路经索斯安普敦时,他逮捕了剑桥伯爵、斯克鲁普勋爵和葛雷爵士三个卖国贼,因为他们接受法王的贿赂,阴谋杀害国王。清除了内患,军队又在法国边境首战告捷,一举攻下哈弗娄城。最后又在阿金库尔大会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迫使法王订立城下之盟,答应将女儿凯瑟琳公主许配亨利五世,并由英王继承法国王位。本剧以贺林希德的编年史为创作素材,艺术地展现了英、法两国在百年战争中的一个重大事件——阿金库尔大会战的历史性场面。剧中作为莎士比亚理想君主的形象--亨利五世的礼贤下士、谦恭宽大、英勇机智、临危不惧的帝王气概和美好品质都得到了生动具体的表现。剧中写他在大战前夕,作为一国之君能放下架子,亲自到兵营接触普通士兵,了解军情,就是极为传神的一笔。作者还刻划了几个福斯塔夫式的人物,如毕斯托尔、尼姆、巴道夫等,他们继续在剧中创造着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图画,使剧作的主题、内容都得到丰富和拓展,从而具有宏大的史诗般的风格。剧作也表现了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在君主、政治、战争和人民等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本剧与《亨利四世》、《理查三世》 一样,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作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光绪新竹县志
台湾地方志。清郑鹏云、陈朝龙、曾逢辰修纂。六卷。鹏云字毓臣,福建永春人。光绪廪生,官淡水厅训导。朝龙有《新竹县采访册》已著录。光绪十八年始修县志,十九年(1893)成书。后因书稿散失,二十三年郑、曾二氏重新厘订,因《新竹县采访册》分立类目。有封疆、建置、赋役、学校、典礼、职官、选举、列传、古迹、兵燹、文征、风俗十二门。翌年又因建制变更而中断。留下四卷十二篇,以八景居首,列传、古迹、兵燹、文征实属残稿。1959年11月,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整理其稿本,移八景于山川后;立“封域志”,将沿革移至山川前;风俗、古迹、兵燹改为考一、考二、考三;将卷四各考与文征合并。凡错字、脱字,均予订补。有台北《中国方志丛书》本。中国科学院、厦门大学、福建师大、台湾和日本藏有抄本。
蒙训
刘沅撰,蒙学读物。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名,数目从斯积。
搜神记
志怪小说集。东晋干宝撰。二十卷。原书已佚。今本系后人据《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辑录而成。大小故事凡四百五十四条。多记神灵怪异之事,意在“发明神道之不诬”。但亦保存有不少优秀神话故事及民间传说。如“干将莫邪”、“韩凭夫妇”、“李寄斩蛇”等著名传说,即出此书。描写较细致,有虚构与想象,初具小说格局,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有《秘册汇函》、《百子全书》等丛书本及商务印书馆1957年排印本、中华书局1979年汪绍楹校注本。别有《汉魏丛书》八卷本,乃宋以后入据北魏僧人昙永《搜神论》残卷增补而成,与二十卷本内容不同。又旧题东晋陶潜撰《搜神后记》十卷,实为六朝人所伪托。亦多记神灵怪异之事。内容与《搜神记》间有重复,但琐屑记叙减少,成片断故事增多。有《秘册汇函》、《汉魏丛书》等丛书本。
满宫残照记
1946年4月26日,秦翰才回到上海,结束了他长达八年半的征途,并接任中国纺织机械公司职务。在与家人欢度团聚短短的一周后,他又立即投入写作。他利用公余的分秒时间,在两个月内完成了有关溥仪的著作。秦翰才在前言中写道:“我五游满宫,都在下午三时左右。其地在市尘之外,积雪笼罩了一切,车马之声几绝,鸡犬之声无闻,固已寂寥如墟墓。其时又值冬天晷短,西边黯淡的斜日,格外映出一片凄凉景色。这些都正是象征了满洲国的末日,所以这书也就叫做《满宫残照记》了。”该书于1947年出版,在时隔四十年后由长沙岳麓书社重印。
法言义疏
汪荣宝撰。荣宝,字衮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曾任驻日本公使。于声音训诂之学有很深造诣。校注汉人扬雄《法言》历时十余年而成书,初名《疏证》,1911年刊行后,晚年又毅然重作,改题《义疏》。稿本交上海商务印书馆后,在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战火,旋又更定体例,岁余成书。二十卷。以治经之法治《法言》,考源流,明假借,审正俗,辨异文,补旧注。引书达三百种左右。于晋人李轨《解》、唐柳宗元《注》、宋人宋咸《重广注》、宋人吴祕《注》、宋司马光《集注》及约出五代、宋初之间的无名氏《音义》之外,还荟萃有清以来各家研究成果,增加大量校释、论述,尤以小学及历史居多。胡玉缙《序》称之为扬雄“功臣”,黄侃《后序》谓此书疏释“皦然如晦之见明”。最后定本有1934年刊本。中华书局1987年出版点校本,后附刘师培《扬子〈法言〉校补》及《〈法言〉补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