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邦瞻

- 姓名:陈邦瞻
- 别名:字德远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高安(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557年
- 逝世日期:1623年
- 民族族群:
陈邦瞻(1557年——1623年)明代诗文作家,史学家。字德远。高安(今属江西)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历南京吏部郎中。出为浙江参政,进福建按察使,迁右布政使。后改补河南,分理彰德诸府,开水田千顷,建滏阳书院,集诸生讲习。光宗嗣位,擢为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寻兼户、工二部侍郎,专理军需。卒于官。他的诗作以律诗稍优,五律开爽圆润,如《久雨》:“久雨墙苔积,浓阴苑树遮。席门寒下雀,蒿径曲藏蛇。浦水连街门,江潮带阁斜。谁怜都会地,卑湿似长沙。”七律绵邈丽密,如《岁暮书怀》:“岁暮萧条滞故丘,飞鸿落木总生愁。自缘将母羞微禄,敢谓为郎叹倦游。病后心情随发短,穷来身世傍云浮。不知箧里龙泉剑,何事峥嵘尚斗牛。”他的成就主要在史学方面。著有《荷华山房摘稿》6卷及《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
陈邦瞻可以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型官员。他一生主要奔波在仕宦之中,不仅官场得意,政绩显著,而且在史学领域也有非凡成就,先后编撰了《宋史纪事本末》和《元史纪事本末》。这两部著作取材精当,剖析深入,且内容广泛,史料详实,对于我们学习研究宋、元史大有帮助。两书仿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但有许多创新,且开始将纪事本末作为一种新的史书体例,这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陈邦瞻出身于仕宦家庭、书香门第。其父陈旦,嘉靖贡生,博览经学秦汉之书,精研天人性命之学,曾任赣州府教授。据《荷山大成宗谱》(九修)记载,陈邦瞻自小聪颖,十岁能文,深得父亲钟爱,“周旋膝下,博览群书”。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学熏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陈邦瞻“平生无他嗜好,而独好书”,他博览诸子百家、稗官野史、小说,通晓六官职掌、九边厄塞的沿革兴废。这为他以后从事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邦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悲剧的诞生
德国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著。该书于1872年初版。作者通过分析希腊艺术阐述了自己对悲剧的根本看法。作者认为:早在古希腊,艺术就包括两种精神:一是酒神,即狄奥尼苏斯;二是日神,即阿波罗。在这两者中,酒神精神更为原始,它使人沉酣人生,狂歌醉舞,在酣醉之中感受生命的欢悦,从而忘记人生的悲惨和苦痛。而日神如梦,它让人把人生当成梦境和意象去赏玩。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作用,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前者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中,后者体现在造型艺术和史诗中。前种艺术为力的艺术,感情常常冲破理性;后种艺术为美的艺术,理性常常控制感情。作者认为,在古希腊悲剧中,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达到了基本的调和,它一方面是动的,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中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又是静的,像雕刻一样,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形象。在这两种精神中,作者更倾向于酒神的反理性本能冲动精神,主张艺术家极大地扩张自我,表现自我,使之向“潜意识”、“生命的冲动”等方面发展。和叔本华一样,尼采也认为现实是痛苦的。但就悲剧而言,作者认为酒神的苦难被日神的神力点化之后,就摆脱了痛苦,获得了美的外形,变成使人愉快的东西。因而悲剧使人超越了现世的苦痛,用永恒的目光审视人生的价值,产生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孔子传
钱穆撰。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7年初版,列入《沧海丛刊》。书稿完成于1974年,因审议者认为“不得认易传非孔子作”,搁置逾十三年。作者认为司马迁《孔子世家》真伪混杂,次序颠倒,后人之孔子新传或失之贪多无厌,或失之审核不精,故综合各家考订所得,对孔子世系、生年、父母、志学、初仕、设教、适齐、适卫、过匡、过宋、仕鲁、至陈、至蔡及晚年居鲁等事加以考证论述,关于孔子著述与政治活动考证尤精。取材以《论语》为主,对后代传说不予轻信,如说孔子著述可征者唯作《春秋》一书,订礼乐、删诗书等说均无实据。书中措辞简洁平易,以免艰深繁博之弊。书后附《孔子年表》与《旧作孔子传略》。
资治通鉴直解
《资治通鉴直解》原名《通鉴直解》,是明代两朝帝师、首辅张居正同翰林院讲官给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此书以《资治通鉴》为主,其他史书如《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宋元通鉴》等为辅,从中选取了一些重要片段与事件加以讲解,一方面通俗易懂,一方面也融入了张居正等人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以及对重大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先读经,后读史,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资治通鉴直解》是明朝隆庆六年,由两朝帝师张居正给万历小皇帝日讲的宫内读本。《资治通鉴直解》以最通俗的白话文写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还融入了大政治家张居正对历代王朝兴衰的总结。当年为皇帝讲解《资治通鉴》,意在教育皇帝如何做一名圣明之君。即使在今天,此书对各级管理者与读者大众,依然可资借鉴,更可从中读出立身处世的智慧光辉。
翰苑遗事
一卷,南宋洪遵撰。遵字景严,南宋著名收藏家和学者。记载宋翰林学士院旧事,尤其是轶闻遗事,多不见于正史,是一部史料价值颇高的野史笔记。本整理本以《知不足斋丛书》本为底本,参校了《四库全书》本等。
融堂书解
二十卷。宋钱时撰。时字子是,人称“融堂先生”,两浙路淳安(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经学家。时自幼奇伟不群,无意于功名仕途,潜心钻研理学,曾主讲于象山书院,嘉熙中以丞相乔行简荐,授秘阁校勘,迁史馆检阅,不久求去,授江东帅属而归。时学出于杨简,主张发明人心,属金溪学派。所着除《融堂书解》之外,尚有《周易释传》、《学诗管见》、《春秋大旨》、《四书管见》、《两汉笔记》、《蜀阜集》、《冠昏记》、《百行冠冕集》等。《融堂书解》又称《尚书演义》。该书说解《尚书》,尤注重阐明《书序》,每篇之首,皆条陈大旨,至于逸书之序,则参考《史记》,核其时事以释篇题,复采他书所引马融、郑玄《书》注引申其义。至经文说解,则兼采儒成说,不专主一家之学,他家说解未安者,则直抒心得,不为曲说所惑,见解不乏精到之处。该书原本久佚,《永乐大典》所载缺《伊训》、《梓材》、《秦誓》三篇,《说命》、《吕刑》亦间有缺文,其余篇帙保存完好,库书即从《永乐大典》移录,又该书朱彝尊《经义考》着录为八卷,以篇帙颇繁,库书析为二十卷。该书现存版本有聚珍本、闽覆本、杭缩本。
无量功德陀罗尼经
一卷,赵宋法贤译。诵此陀罗尼则得见观世音菩萨及无量寿佛。持一洛叉,得见慈氏,持二洛叉,得见观自在,持三洛叉,得见无量寿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