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邦瞻

- 姓名:陈邦瞻
- 别名:字德远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高安(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557年
- 逝世日期:1623年
- 民族族群:
陈邦瞻(1557年——1623年)明代诗文作家,史学家。字德远。高安(今属江西)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历南京吏部郎中。出为浙江参政,进福建按察使,迁右布政使。后改补河南,分理彰德诸府,开水田千顷,建滏阳书院,集诸生讲习。光宗嗣位,擢为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寻兼户、工二部侍郎,专理军需。卒于官。他的诗作以律诗稍优,五律开爽圆润,如《久雨》:“久雨墙苔积,浓阴苑树遮。席门寒下雀,蒿径曲藏蛇。浦水连街门,江潮带阁斜。谁怜都会地,卑湿似长沙。”七律绵邈丽密,如《岁暮书怀》:“岁暮萧条滞故丘,飞鸿落木总生愁。自缘将母羞微禄,敢谓为郎叹倦游。病后心情随发短,穷来身世傍云浮。不知箧里龙泉剑,何事峥嵘尚斗牛。”他的成就主要在史学方面。著有《荷华山房摘稿》6卷及《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
陈邦瞻可以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型官员。他一生主要奔波在仕宦之中,不仅官场得意,政绩显著,而且在史学领域也有非凡成就,先后编撰了《宋史纪事本末》和《元史纪事本末》。这两部著作取材精当,剖析深入,且内容广泛,史料详实,对于我们学习研究宋、元史大有帮助。两书仿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但有许多创新,且开始将纪事本末作为一种新的史书体例,这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陈邦瞻出身于仕宦家庭、书香门第。其父陈旦,嘉靖贡生,博览经学秦汉之书,精研天人性命之学,曾任赣州府教授。据《荷山大成宗谱》(九修)记载,陈邦瞻自小聪颖,十岁能文,深得父亲钟爱,“周旋膝下,博览群书”。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学熏陶,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陈邦瞻“平生无他嗜好,而独好书”,他博览诸子百家、稗官野史、小说,通晓六官职掌、九边厄塞的沿革兴废。这为他以后从事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陈邦瞻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翠微南征录
宋代诗文别集。11卷。华岳著。该书为作者因得罪韩侂胄而被流放建宁时所作。《四库全书总目》称其“第一卷开禧元年上皇帝书,请诛韩侂胄,语最抗直。余诗十卷,率粗豪使气”。华岳的诗歌创作以直率坦白为特色,不受江西派和江湖派的影响。如《和戎》:“纳币求成事已非,可堪函首献戎墀。一天共戴心非石,九地皆涂血尚泥。反汉须知为晁错,成秦恐不在于期。和戎自有和戎策,却恐诸公未必知。”对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表示了强烈的不满。集中也有关心民间疾苦的作品,如《田家》:“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织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此外,部分诗作富于浪漫色彩,如《弦月》:“人间离别最堪怜,天上嫦娥恐亦然。昨夜广寒分破境,半奁飞上九重天。”本书较常见的版本有清康熙三十年(1691)郎遂还朴堂刻本。
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
中国古人推崇“知史可以明今”,《圣经》也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都告诉我们明白和借鉴历史的重要性。唐朝时,福音就进入中华大地,千数百年的基督宗教传播史给今天该教在中国的传播留下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其中,明末清初天主教以“耶稣会”为中心在中国的传教实践,在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对话方面作了许多有意义的开创性的探索,有许多重大的创造和建树,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明末清初耶稣会思想文献汇编》就是这样一本珍贵的著作,它汇集了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和中国的信徒们所写的传教护教作品等60册原始资料以及当时一些学者的反教资料,其中许多是从法国国家图书关和梵蒂冈教廷图书馆所收集的资料,有不少是海内外仅有的珍本、孤本,对研究明末清楚天主教与中国文化、哲学、宗教的交涉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幼仪杂箴
幼仪杂箴(《幼仪杂箴》)乃杂著,为明方孝孺所撰。见于《逊志斋集》卷一。《幼仪杂箴》二十首,共列了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与、诵、书二十项,前边有序。在《幼仪杂箴》二十首中则把理学关于修养心性的内容和具体方法归纳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而把此杂箴放在全集第一卷,可见作者对日常修养的重视。
化书
五代谭峭著。道教哲学著作。六卷,即:《道化》、《术化》、《德化》、《仁化》、《食化》、《俭化》。凡一百一十篇。《嘉兴府志》及宋道士陈景元(碧虚子)《化书后序》载:峭著《化书》成后,求南唐大臣宋齐丘为序问世,齐丘遂据为己有而序之,题名《齐丘子》,后经康末道士陈抟揭露,始得纠正,改题为《谭峭化书》,即《化书》。其中或有宋齐丘增处。在对治乱原因和救世之道的探求中,体现出把道家理论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倾向。提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道”于体言“虚”,于用言“化”。“道之委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气,气化神,神化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道化》)。有形的万物始源于虚又还原于虚,杳无的虚既是万物的本原又是万物的归宿。认为“食为五常之本,五常为食之末”(《鸱鸢》),道德教化的实施必须以人民衣食温饱的满足为前提;对统治者夺民之食表示极大愤慨,认为这是天下重大的“不平”、“不义”(《七夺》),“非兔狡,猎狡也;非民诈,吏诈也”(《太和》)。人民备受剥削压迫,走投无路时必然奋起反抗,统治者是祸由自取。提出“能均其食者,天下可以治”(《奢僭》),向往君主与百姓共同劳动,完全平等的“太和之化”(《蝼蚁》)的理想社会。其思想具有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意识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有平均主义观念的局限。收入《道藏》、《宝颜堂秘籍》等。
御制北巡诗集
越南阮朝第12任皇帝(倒数第二任皇帝),启定帝阮福晙撰,启定三年(1918年),启定帝巡幸北圻之诗集,总计44首。《南风》第12期汉文版第336-340页收录全文。
否泰录
定之有《易经图释》,已著录。初,英宗北狩,也先乞遣报使,景帝不许。定之疏引故事以请,帝下廷议,竟不果遣。天顺改元,定之由右庶子调通政使,历官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盖以是疏蒙遇也。此书所记,即英宗北狩之事。自言参用杨善《奉使录》暨钱博所述《袁彬传》。其曰出征之月为否卦用事之月,回銮之年当景泰纪元之年。先以否,继以泰,虽世运而关天数焉。盖所记讫於英宗初归之时,未叙及后来丁丑复辟之事,故其立言如此。其曰身备史官者,正其迁右庶子时。他书引此,或作阁老刘定之撰者,据其所终之官言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