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

- 姓名:丰子恺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
- 出生日期:1898年11月9日
- 逝世日期:1975年9月15日
- 民族族群: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1898年11月9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他的父亲丰?是清代末科举人,后因废科举在家设塾授徒。丰子恺六岁跟父亲诵读《千家诗》、《三字经》。九岁时,他父亲病故,由他母亲钟氏抚育成人。
丰子恺自幼对绘画有兴趣,十岁影描芥子园画谱人像。1914年十六岁小学毕业。同年秋,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丰子恺在校图画成绩优异,受到美术教师李叔同的赞赏。李叔同是著名的艺术家,丰子恺决心追随李叔同学艺,终生从事艺术事业。他又在业余时间向李叔同学习日文。
第一师范的语文教师是著名文学家夏丏尊。由于夏丏尊的指导和鼓励,丰子恺开始学习写作,培养了日后写作散文的兴趣。
1919年丰子恺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因家境贫困,未能继续升学。同年秋,他和同学刘质子、吴梦非一起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该校美术教师。
1921年春,丰子恺得到亲友的资助去日本游学。起初他在东京学习西洋画和提琴,同时补习英文和日文。后来曾到横滨等地去参观画展。他在日本只学习了十个月即因经济困难不得已回国,复任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教师。
1922年夏,丰子恺应夏丏尊邀请去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同时在宁波第四中学兼课。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执教两年多期间内,开始尝试用毛笔和宣纸作画;所作画或借用古诗词的意境,或反映儿童生活。他的画风受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影响,也受中国画家陈师曾的启发。丰子恺在《太平洋画报》上看到陈师曾的小幅简笔画《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作品,感到寥寥数笔,余趣无穷,为之心折。
丰子恺的画稿,融会各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同在春晖中学任教的朱自清、俞平伯、朱光潜等对他的画都非常赞赏。1924年丰在朱自清和俞平伯合办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第一次发表了他的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1924年春晖中学同人与校长经亨颐意见不合,集体辞职。丰子恺和其他教师一起带了一部分学生到上海创办立达中学(后称立达学园),主张用“爱的教育”教育学生。1925年秋,他的《子恺漫画》在郑振铎编辑的《文学周报》上发表。1926年1月,开明书店出版《子恺漫画》。朱自清曾为它作序。序中写道:丰的一幅幅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1]。
丰子恺观察儿童生活细致入微,如他画的《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瞻瞻的脚踏车》等,使观众久久难忘。丰子恺作的某些社会现象漫画,寓意也很深刻。他看到一个年轻的母亲由于无力喂养自己初生的婴儿,不得不把他舍送到育婴堂去,路旁的母狗反而能哺育自己的小狗,于是画出《最后的吻》。
丰子恺说他自己的漫画创作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描写古诗词时代;第二是描写儿童相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的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的时代。但又交互错综,不能判然划界,只是我的漫画中含有这四种相的表现而已。”[2]
丰子恺既作漫画,又写随笔。他写的若干篇短小的散文,集结为《缘缘堂随笔》印行。
丰子恺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员。他的画和散文有不少是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说明他有“为人生而艺术”的一面;但也有一部分反映了他出世的佛家思想。他所尊重的老师李叔同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大慈寺出家,法名弘一。这件事对年青的丰子恺思想影响极深。十年以后,丰子恺三十岁生日那天,他在上海江湾立达学园宿舍竟然出人意料地举行仪式,宣称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并取法名婴行。1928年为祝弘一法师五十寿,丰子恺绘成“护生画”五十幅出版,由弘一法师题字。以后每隔几年出版一集《护生画集》,直至第六集。1931年他又由弘一法师介绍,为厦门南普陀寺广洽法师绘释迦牟尼佛像。
自1925年至1929年,丰子恺在立达学园负责美术教学。这期间,还先后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上海艺术大学、澄衷中学及淞江女子中学兼课。
1929年丰子恺担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1930年他和夏丏尊、章锡琛等合作编辑《中学生》杂志。自1933年开始,他长住故乡石门湾“缘缘堂”,专门从事绘画和译著。他时常往来于上海、杭州、石门湾之间,直到抗战初期。在这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他出版了许多漫画集和译著,如《子恺漫画选》、《儿童生活漫画》以及散文集《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等。另外,他还写作和翻译了一些美术理论和音乐方面的书籍。他的艺术理论著作深入浅出,很受读者欢迎。
1936年10月,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丰子恺也参加了文艺界团结御侮的活动,在鲁迅、巴金等拟定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上签了名。
1937年11月6日,丰子恺正在“缘缘堂”作画,石门湾突遭日机空袭,当晚他携全家老小十人在潇潇暮雨中与“缘缘堂”匆匆告别,走上流亡的旅途。途中几经波折,全家于1938年到达桂林,他遂在桂林师范任教。1938年底,受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邀约,往广西宜山浙大讲学。1940年南宁失守,他又随浙大迁往贵州遵义。1941年秋,在浙大升任副教授。丰在遵义时应开明书店要求,重绘在抗战期间散失的漫画,共四百二十四幅,分编成:一、 古诗新画;二、儿童相;三、学生相;四、民间相;五、都市相;六、战时相。总名《子恺漫画全集》,于1945年出版。1940年,他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译成日文,在日本创元社出版。
1941年11月,丰子恺带领全家去重庆,就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任教务主任。1942年暑假后,他辞去艺专职,在重庆沙坪坝自建“沙坪小屋”,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抗战后期,他曾到泸县、自流井、乐山、长寿、涪陵、南充、内江等地旅行,并开画展。1946年7月3日他率全家离开重庆,取道成都越秦岭,于9月25日抵达上海。由于他的“缘缘堂”旧居早已在沦陷期间被毁,全家迁居杭州西子湖畔。1948年9月,他和开明书店的章锡琛结伴同游台湾阿里山、日月潭,11月回到厦门短住。1949年3月,丰子恺闻解放大军即将南下,于4月令家属先回上海,他自己则因事绕道香港,再由香港飞回上海。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丰子恺作了《百年难逢开口笑》的画幅,以志庆祝。1950年出版了他所作的《绘画鲁迅小说》4册。他从事翻译,译了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和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
1952年,丰子恺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1954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56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1958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就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1962年被选为上海文艺界联合会副主席。
晚年丰子恺仍坚持作画和翻译工作,1975年9月15日患肺癌去世。
猜你喜欢的书
石榴园
《石榴园》写于一八三二年八月,最初题为《孤儿》,同年十月首先在《巴黎杂志》上发表,改题为《石榴园》。一八三三年收入《十九世纪风俗研究》第六卷,属“外省生活场景”。一八四二年编入菲讷版《人间喜剧》第二卷时,划归“私人生活场景”。没有爱情的婚姻,婚外寻求补偿的不幸后果,几乎是巴尔扎克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众多作品的基本主题。本篇描写一个失节贵妇的内心痛苦和她的两个非婚生子茕茕孤立的悲惨处境。作者显然无意谴责这位女性的过失,而是对她的痛苦、不幸寄予深切的同情。
古音骈字
共六卷 (《古音骈字》一卷,《续编》五卷)。明杨慎撰,清庄履丰、庄鼎铉(二人生平著述不详)续编。骈字指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其中由两个字记录的单纯词,用字没有一定,只要读音相同或相近,就可彼此假借通用。此书及其续编,均摘取这些假借通用的复音词,按韵加以编排,各注引用书名,并对秦汉以前古音有所考证。缺点是遗阙太多,时有免强牵合者,训释不够详明。《四库提要》云:“然大势征引赅洽,足资考证。古字之见于载籍者,十已得其四五,可云小学之善本矣。”此书收入《四库全书》经部小学类,有《函海》本(乾隆本、道光本、光绪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兰雪轩诗集
诗集,朝鲜许兰雪轩,出版于1692年。许兰雪轩,本名楚姬,别号景樊,朝鲜李朝女诗人。出身书香望族,与父许晔(草堂)、兄许筬(岳麓)、许篈(荷谷)、弟许筠(惺叟)均为当时辞章大家,“为近代闺秀第一”,“东方妇人能诗者鲜……近来颇有之,景樊天仙之才……“其诗文俱出天成,喜作《游仙诗》,语皆清冷,非烟火食之人可到也。文出崛奇,四六俱佳,《白玉楼上梁文》传於世。”27岁病逝,身後有许筠整理、朱之蕃撰小引的《兰雪轩集》。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明诗综》等均选其诗多首,以外国一女子,芳播中州,可谓显矣。至今韩国江原道每年举行许兰雪轩祭祀,称之“江原之魂”
象祠记
本文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象祠,为纪念虞舜的同父异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根据古代传说,象在其母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其领地在今湖南道县北)。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时,道州刺史就曾毁掉当地的象祠。不过,王守仁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这也是作者一贯倡导的“致良知”的具体例证。 全文从宣君修缮象祠写起,作者连着用了两个“胡然乎”的质疑句子带动了全文。在正面论证“致良知”这一中心内容时,作者采取了层层深入、水到渠成的手法。他首先指出,人们之所以为象立祠,是为了纪念舜,即所谓“爱屋及乌”之意,然后具体到舜是如何感化象的。(关于象在早年是如何的“不善”,在古代是人人熟知的,所以作者不再列举。)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第四段结尾中所说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结论。 王阳明的文章比较通俗明快,这是为了宣扬他的哲学思想的需要。同时,为了触类旁通,他惯于在行文时多举例证。例如,在这篇短文中,他援引的古书就有《书经》《孟子》;还用“管蔡不免”的史实反衬舜的感化之功。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张居正传
佘守德撰。成书于民国初年。原名《张江陵传》,曾被列入梁启超等所编著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一书,后出版单行本发行。全书共有十九章,对张居正的生平事迹有综合性的论述。该书从介绍张居正的家世开始,继而出仕,张居正便以“匡时救世”自许。当时严嵩把持朝政,大明摇摇欲坠,其一腔抱负无法施展,便暂时归隐田园,但依然没有放弃远大理想。后来,张居正和高拱、高仪三人接受穆宗的遗诏,一同辅佐朝政。张居正当了内阁首辅,执掌朝政,权力达到顶峰,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的内阁首辅”。从吏治到用人,从将领到治兵,从理财到教育.......张居正缝缝补补,左支右绌,才勉勉强强延续大明七十余年的太平盛世。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儿女深受其累,各级官员对其诋毁,深恐落人之后。直到熹宗天启年间才复官复荫。最后有各家对张居正的评论,让读者更全面、更客观地看待张居正这个历史人物。
金刚般若论
佛教论典。古印度无著造,隋达摩笈多译。二卷。本论首先以“种性不断”、“发起行相”、“行所住处”、“对”、“不失”、“地”、“立名”等七个方面对《金刚经》进行总体论述。然后逐段引述经文,加以解释,释文较为简练。本论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但《高丽藏》、《金藏》等中原系藏经所收为二卷本。《崇宁藏》、《毗卢藏》、《碛砂藏》等南方系藏经所收为三卷本。前者逐段引用《金刚经》时只抄首尾经文,后者则抄录全文,故两者在形式上差距较大。敦煌遗书亦有收藏,与《高丽藏》形态一致,为研究藏经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