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

- 姓名:丰子恺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
- 出生日期:1898年11月9日
- 逝世日期:1975年9月15日
- 民族族群: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1898年11月9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生。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人。他的父亲丰?是清代末科举人,后因废科举在家设塾授徒。丰子恺六岁跟父亲诵读《千家诗》、《三字经》。九岁时,他父亲病故,由他母亲钟氏抚育成人。
丰子恺自幼对绘画有兴趣,十岁影描芥子园画谱人像。1914年十六岁小学毕业。同年秋,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丰子恺在校图画成绩优异,受到美术教师李叔同的赞赏。李叔同是著名的艺术家,丰子恺决心追随李叔同学艺,终生从事艺术事业。他又在业余时间向李叔同学习日文。
第一师范的语文教师是著名文学家夏丏尊。由于夏丏尊的指导和鼓励,丰子恺开始学习写作,培养了日后写作散文的兴趣。
1919年丰子恺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因家境贫困,未能继续升学。同年秋,他和同学刘质子、吴梦非一起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该校美术教师。
1921年春,丰子恺得到亲友的资助去日本游学。起初他在东京学习西洋画和提琴,同时补习英文和日文。后来曾到横滨等地去参观画展。他在日本只学习了十个月即因经济困难不得已回国,复任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教师。
1922年夏,丰子恺应夏丏尊邀请去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同时在宁波第四中学兼课。丰子恺在春晖中学执教两年多期间内,开始尝试用毛笔和宣纸作画;所作画或借用古诗词的意境,或反映儿童生活。他的画风受日本画家竹久梦二的影响,也受中国画家陈师曾的启发。丰子恺在《太平洋画报》上看到陈师曾的小幅简笔画《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作品,感到寥寥数笔,余趣无穷,为之心折。
丰子恺的画稿,融会各家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同在春晖中学任教的朱自清、俞平伯、朱光潜等对他的画都非常赞赏。1924年丰在朱自清和俞平伯合办的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第一次发表了他的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1924年春晖中学同人与校长经亨颐意见不合,集体辞职。丰子恺和其他教师一起带了一部分学生到上海创办立达中学(后称立达学园),主张用“爱的教育”教育学生。1925年秋,他的《子恺漫画》在郑振铎编辑的《文学周报》上发表。1926年1月,开明书店出版《子恺漫画》。朱自清曾为它作序。序中写道:丰的一幅幅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1]。
丰子恺观察儿童生活细致入微,如他画的《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瞻瞻的脚踏车》等,使观众久久难忘。丰子恺作的某些社会现象漫画,寓意也很深刻。他看到一个年轻的母亲由于无力喂养自己初生的婴儿,不得不把他舍送到育婴堂去,路旁的母狗反而能哺育自己的小狗,于是画出《最后的吻》。
丰子恺说他自己的漫画创作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描写古诗词时代;第二是描写儿童相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的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的时代。但又交互错综,不能判然划界,只是我的漫画中含有这四种相的表现而已。”[2]
丰子恺既作漫画,又写随笔。他写的若干篇短小的散文,集结为《缘缘堂随笔》印行。
丰子恺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员。他的画和散文有不少是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说明他有“为人生而艺术”的一面;但也有一部分反映了他出世的佛家思想。他所尊重的老师李叔同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大慈寺出家,法名弘一。这件事对年青的丰子恺思想影响极深。十年以后,丰子恺三十岁生日那天,他在上海江湾立达学园宿舍竟然出人意料地举行仪式,宣称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并取法名婴行。1928年为祝弘一法师五十寿,丰子恺绘成“护生画”五十幅出版,由弘一法师题字。以后每隔几年出版一集《护生画集》,直至第六集。1931年他又由弘一法师介绍,为厦门南普陀寺广洽法师绘释迦牟尼佛像。
自1925年至1929年,丰子恺在立达学园负责美术教学。这期间,还先后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上海艺术大学、澄衷中学及淞江女子中学兼课。
1929年丰子恺担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1930年他和夏丏尊、章锡琛等合作编辑《中学生》杂志。自1933年开始,他长住故乡石门湾“缘缘堂”,专门从事绘画和译著。他时常往来于上海、杭州、石门湾之间,直到抗战初期。在这五年左右的时间内,他出版了许多漫画集和译著,如《子恺漫画选》、《儿童生活漫画》以及散文集《缘缘堂再笔》、《车厢社会》等。另外,他还写作和翻译了一些美术理论和音乐方面的书籍。他的艺术理论著作深入浅出,很受读者欢迎。
1936年10月,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丰子恺也参加了文艺界团结御侮的活动,在鲁迅、巴金等拟定的《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上签了名。
1937年11月6日,丰子恺正在“缘缘堂”作画,石门湾突遭日机空袭,当晚他携全家老小十人在潇潇暮雨中与“缘缘堂”匆匆告别,走上流亡的旅途。途中几经波折,全家于1938年到达桂林,他遂在桂林师范任教。1938年底,受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邀约,往广西宜山浙大讲学。1940年南宁失守,他又随浙大迁往贵州遵义。1941年秋,在浙大升任副教授。丰在遵义时应开明书店要求,重绘在抗战期间散失的漫画,共四百二十四幅,分编成:一、 古诗新画;二、儿童相;三、学生相;四、民间相;五、都市相;六、战时相。总名《子恺漫画全集》,于1945年出版。1940年,他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由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译成日文,在日本创元社出版。
1941年11月,丰子恺带领全家去重庆,就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任教务主任。1942年暑假后,他辞去艺专职,在重庆沙坪坝自建“沙坪小屋”,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抗战后期,他曾到泸县、自流井、乐山、长寿、涪陵、南充、内江等地旅行,并开画展。1946年7月3日他率全家离开重庆,取道成都越秦岭,于9月25日抵达上海。由于他的“缘缘堂”旧居早已在沦陷期间被毁,全家迁居杭州西子湖畔。1948年9月,他和开明书店的章锡琛结伴同游台湾阿里山、日月潭,11月回到厦门短住。1949年3月,丰子恺闻解放大军即将南下,于4月令家属先回上海,他自己则因事绕道香港,再由香港飞回上海。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丰子恺作了《百年难逢开口笑》的画幅,以志庆祝。1950年出版了他所作的《绘画鲁迅小说》4册。他从事翻译,译了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和日本古典小说《源氏物语》。
1952年,丰子恺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1954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56年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1958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就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1962年被选为上海文艺界联合会副主席。
晚年丰子恺仍坚持作画和翻译工作,1975年9月15日患肺癌去世。
猜你喜欢的书
来自沼泽乡的女孩
塞尔玛·拉格洛夫自幼就受到传奇故事的熏陶濡染,后来又酷爱思索,想像力非常丰富。只有这样的一颗心灵才能够大胆地去揣测解释那肉眼所观察不到的神秘世界的奥秘。……正如沙漠中炽热空气的折射使得旅行者目睹海市蜃楼的奇景一样,她的情真意切浓墨重彩的想像力更赋予了她的幻觉以传神的力量,从而使得这些幻想变活起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小说丛书:来自沼泽乡的女孩》收录了:《斋戒之灵与皮特·诺德》、《神枪手雷欧的故事》、《神来之作》、《弗莱翠卡小姐》、《圣诞来客》、《他母亲的肖像》、《来自沼泽乡的女孩》、《昆格哈拉的森林女王》等二十三篇中短篇小说作品。 塞尔玛·拉格洛芙,女性,瑞典人。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是瑞典第一位得到这一荣誉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这一文学奖的女性。代表作品有:《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群星,我的归宿
本书是第一届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得主阿尔弗雷德·贝斯特最著名的长篇科幻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至今仍有不少科幻作家表示,《群星,我的归宿》是他们一生的至爱。此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仍屹立不倒,评论家称颂贝斯特的想像力“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群星,我的归宿》是一部想像瑰丽壮观,情节惊心动魄,同时又发人深思的杰作。贝斯特在书中构筑了一个人们能依靠思维进行瞬间移动的生动未来,呈现了一个被遗弃的人在那样的特定环境中艰苦而又疯狂的复仇之路。故事充满了太阳系中各种势力的角力斗智,还隐藏着一个关乎地球存亡的重大秘密,真是步步悬念,扣人心弦。
骖鸾录
笔记。宋范成大著。一卷。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作者由中书舍人出知广西静江府。十二月七日,作者自吴郡(今江苏苏州市)起程,经过水陆三千多里程途,于次年三月十日至桂林。此编为沿途纪行之书,取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远胜登仙去,飞鸾不暇骖”句意,名为《骖鸾录》。书中记录了沿途秀丽的江南风景、名胜旧迹、寺院宫观、碑碣铭文、前人题咏、时俗风情等等。文字简洁,雅丽可诵。今有《续百川学海》、《宝颜堂秘笈》、《稗乘》、《说郛》、《四库全书》、《知不足斋丛书》、《小重山房丛书》、《古今说部丛书》、《古今游记丛钞》、《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日涉编
十二卷。陈堦撰。陈堦,字升也,应城(今属湖北省)人。该书采录与时令相关的故实、诗歌,按时令编次。每月一卷,先叙月令、节候,再以三十日依次叙列,故实居前,诗歌继后。书前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巩昌知府文安纪元重刻序,指其书不载闰月是为疏漏。《四库存目》为内府藏本。
先秦诸子系年
又名《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钱穆著。作者认为过去人们考论诸子年世,不免三病:“各治一家,未能贯通,一也;详其著显,略其晦沉,二也;依据史籍,不加细勘,三也。”(《自序》)于是广采各种资料,上溯孔子生年,下及李斯卒年,对前后二百年间先秦诸子世年及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考辨。称其所用的方法,先考定《史记·六国年表》,对先秦列国世系加以核定,“别为《通表》,明其先后,前史之误,颇有纠正,而后诸子年世,亦若纲在网,条贯秩如矣。”然后对先秦间诸贤、学士,均为之缉逸、征坠、辨伪,并加以排比联络,使其生平出处、师友渊源,一一条贯。再次,考儒墨两学为先秦诸家发端,由此分源别派,使诸家之学交互融洽,旁通曲达,以明学术流变之迹。全书分为四卷:卷一考孔门儒家及相关人物,为先秦学术初盟期,首考孔子生年,终《孔门传经辨》;卷二当儒墨已分,为先秦学术酝酿期,首考墨子生年,终《老子杂辨》;卷三考晋、楚、魏列国诸子,首考商鞅生年,终屈原,为先秦学术之磅礴期;卷四首考齐湣王在位之年,终《诸子攟逸》,为先秦学术之归宿期。共一百六十三篇。后附《先秦诸子系年通表》及《考辨索引》、《书名人名索引》。该书是研究先秦诸子事迹和思想极为重要的参考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初由商务印书馆于1935年出版。1956年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增定本。1985年中华书局据增定本影印。
慈悲水忏法
凡三卷。唐代知玄(一作智玄)述作。系依据宗密之圆觉经修证仪著录而成之忏法书。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唐懿宗时,悟达国师知玄膝上患人面疮,眉目口齿俱备,每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啖,与人无异,虽遍召名医而无效。后蒙迦诺迦尊者之助,殷重忏悔并以三昧水洗疮,疮乃愈。师为启后人忏悔之门,遂作本书。本书形式亦如其他忏法书,首先对诸佛菩萨归命,其次举忏悔文,对一切烦恼障、业障、四生六道之一切报障等忏悔终了,最后有发愿回向文。众生若依此忏法至诚忏罪,则可消释宿世冤业。此即后世盛传之‘水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