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澄

- 姓名:李源澄
- 别名:字俊卿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省犍为县
- 出生日期:1909.7.7
- 逝世日期:1958.5.4
- 民族族群:
李源澄(1909.7.7-1958.5.4),四川犍为人,字俊卿,又作俊清。清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生于四川省犍为县。祖父李富春系清代秀才,授教于乡里。父亲李昌绪,有子女三人,李源澄居长。他幼年聪颍,跟随祖父学习,深得喜爱。少年时期入国学大师赵熙主持的荣县中学,学习成绩优异,会考名列第一,毕业后考入四川国学专门学校。随后,他出川东下,到南京支那内学院、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进修经史之学,师从廖平、章太炎、欧阳竟无、蒙文通等先生,并受聘教授于无锡国专。民国26年(1937年),在苏州创办了杂志《论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川在国立四川大学、蜀华中学等学校讲学,后又去贵州、云南执教于内迁的浙江大学及大理民族文化书院。民国31年(1942年)再回川大执教。两年后,因不满该校派系斗争,去西山书院,仍不合意。民国34年(1945年)在灌县灵岩山自办灵岩书院。民国36年(1947年)去昆明执教于云南大学及五华书院。民国37年(1948年)受大学者梁漱溟之邀,到重庆北碚勉仁文学院作教务长和史学教授。民国38年(1949年)兼任重庆四川教育学院史地系主任。解放后任西南师范学院副教务长兼历史系教授,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58年5月4日,李源澄在病床上郁郁而终,一代大学者就这样默默的离开了人世。李先生去世后,校方将其夫人和女儿送回犍为县老家务农,李先生的遗物无人收拾,全部失散, 最为可惜的是他编撰的《魏晋南北朝史》手稿,也不知所踪。出版著作《诸子概论》、《学术论著初稿》、《经学通论》、《秦汉史》等。另外,有关经、子、史学论文104篇,发表于各学术刊物。
猜你喜欢的书
钟惺集
又名。《钟伯敬合集》。诗文集。各本卷数不一。明钟惺(1574—1625)撰。惺有《名媛诗归》已著录。是集天启间成书。钟氏论诗注重表现人的真情实感,强调独创性,但对诗情理解得过于狭隘,认为只有表现“幽情单绪”、“孤行孤诣”的作品才富于诗意。故其诗多咏物记游之作,善用瘦硬雄健之笔画奇山异水、幽谷险境,以抒发作者与世寡和,孤芳自赏之情,其中有些是托物言志、以物喻人,表现了作者不肯趋附权贵的崇高情怀。
备忘集
又称《海忠介先生备忘集》。文集。明海瑞(1514—1587)撰。十卷。瑞字汝贤,一字国祥, 自号刚峰,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嘉靖举人。曾官南平教谕,应天巡抚、南京右佥都御史。家境清贫,为官清廉。一生惩治贪污,平反许多冤案,人称“海青天”。曾因上疏触怒世宗,逮狱论死;亦因得罪权贵被罢官十六年。七十二岁又被起用,病卒于任。时市面停业,送葬哀悼之列百里不绝。卒谥忠介。有《元祐党人碑考》。是集乃康熙年间瑞六代孙廷芳重编,约十五万四千字。正文含奏疏一卷,序三卷,书、附录二卷,杂说一卷,附录三卷。瑞生平学问以刚为主,尤以奏疏直刺朝廷之弊称著。其中《治安疏》敢于批评皇上迷信道教,不理朝政;《改折禄米仓粮疏》、《开吴淞江疏》等,反映他以工代赈。疏浚吴淞江,消除水患等功绩。《严师教戒》则提出他做人的标准。有康熙间刊本,《四库全书》本。
全后周文
《全后周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一集,收入文章三百四十八篇,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一部北周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北周一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
岭南卫生方
本书为宋元时期研究岭南地区流行性疾病——瘴疟的专著。前二卷辑入李待制瘴疟论、张致远瘴疟沦、王棐指迷方瘴疟论、汪南容治冷热瘴疟脉证方论(疑与前王棐为一人)、章杰岭表十说、继洪卫生补遗回头瘴说等。卷三为明以后人增附,收入娄安道八证标类及《东垣药性赋》,后附日人山田筒之《募原偶记》。此书早于吴又可《温疫论》三百余年,提出瘴疟与伤寒不同,主张治疗因地制宜。可与《温疫论》互为表里,但一主苦寒,一主辛温,盖以岁运方土异其治耳。现据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东瀛天保十二年学古馆雕板影印。
黄帝阴符经注解(任照一注)
黄帝阴符经注解,题「绥德军道民任照一注」。《通志•艺文略》已着录是书一卷,当出于北宋。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卷前有作者小序,谓「黄帝阴符书三百余言,直指人心,使谛观天道与人道有阴符契机之理」。又总叙经文要旨云:「阴者暗也,符者合也。……黄帝修《阴符经》,以明天道与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故谓之阴符焉」。其说本于李筌所传骊山老母玄义。注文着重发挥天道与人心契合之理,兼涉内丹养生之说。
佛学入门
佛学界公认的最权威、最平易的学佛入门书,著名佛教大师圣严法师引你进入佛学之门!圣严法师根据当代佛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了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还原了佛教的本来面貌,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对佛陀深奥教义的浅显表述,踏实可靠的修行方法。 本书释迦牟尼的成佛之道,佛陀的教义及教化,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及教团发展,何谓四圣谛、五蕴、十二因缘,因果与因缘,唯心与唯名,活佛与活菩萨、学佛的基础,在家居士如何学佛,修行的次第和方法。内容简明扼要,准确权威,是你了解佛教,修行入门的最佳参考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