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源澄

- 姓名:李源澄
- 别名:字俊卿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省犍为县
- 出生日期:1909.7.7
- 逝世日期:1958.5.4
- 民族族群:
李源澄(1909.7.7-1958.5.4),四川犍为人,字俊卿,又作俊清。清宣统元年(1909年)七月生于四川省犍为县。祖父李富春系清代秀才,授教于乡里。父亲李昌绪,有子女三人,李源澄居长。他幼年聪颍,跟随祖父学习,深得喜爱。少年时期入国学大师赵熙主持的荣县中学,学习成绩优异,会考名列第一,毕业后考入四川国学专门学校。随后,他出川东下,到南京支那内学院、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进修经史之学,师从廖平、章太炎、欧阳竟无、蒙文通等先生,并受聘教授于无锡国专。民国26年(1937年),在苏州创办了杂志《论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川在国立四川大学、蜀华中学等学校讲学,后又去贵州、云南执教于内迁的浙江大学及大理民族文化书院。民国31年(1942年)再回川大执教。两年后,因不满该校派系斗争,去西山书院,仍不合意。民国34年(1945年)在灌县灵岩山自办灵岩书院。民国36年(1947年)去昆明执教于云南大学及五华书院。民国37年(1948年)受大学者梁漱溟之邀,到重庆北碚勉仁文学院作教务长和史学教授。民国38年(1949年)兼任重庆四川教育学院史地系主任。解放后任西南师范学院副教务长兼历史系教授,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1958年5月4日,李源澄在病床上郁郁而终,一代大学者就这样默默的离开了人世。李先生去世后,校方将其夫人和女儿送回犍为县老家务农,李先生的遗物无人收拾,全部失散, 最为可惜的是他编撰的《魏晋南北朝史》手稿,也不知所踪。出版著作《诸子概论》、《学术论著初稿》、《经学通论》、《秦汉史》等。另外,有关经、子、史学论文104篇,发表于各学术刊物。
猜你喜欢的书
文选补遗
四十卷。宋陈仁子(约1279年前后在世)编。陈仁子字同俌,一作同甫,号古迂,湖南茶陵人。生卒年不详。咸淳十年 (1274)漕试第一。宋亡后不仕。著有 《牧莱脞语》。书前有庐陵赵文序,谓《文选》不当收 《封禅书》、《魏公九锡文》,又不当删《后出师表》,收 《九歌》不当止存 《涉江》,史论赞不当只取班固、范晔,而不取司马迁。此集收司马谈《六家要旨》、《鲁仲连遗燕将书》、刘邦 《鸿鹄歌》、扬雄《反离骚》、蔡琰《胡笳十八拍》、越人歌《李延年歌》等诗文,《四库总目提要》 皆讥其 “有乖伦理,不免陈腐”。此书兼补 《文选》未录诗文,传世之功,概不可泯。收入 《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并加以介绍。
浑盖通宪图说
明李之藻撰。三卷。万历年间刊刻。《天学初函》、《四库全书》、《守山阁丛书》中均收入此书。介绍西洋星盘的制法和用法。因星盘盘面是将天球球面坐标投影到平面上而成,故名。卷首冠以浑象图说、赤道规略说、昼长昼短南极北极旧规说、子午规说、地平规说,不入卷数。次分上下二卷,共图说十九篇。上卷记述星盘面上各种坐标网的绘制法,包括赤道、黄道、地平三种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的投影。下卷介绍了星盘上标画恒星的方法和星盘的用法。书中使用欧洲的度量制度,首次介绍了黄道坐标系、晨昏蒙影、星等概念。
老子说罪福大报应经(敦煌本)
老子说罪福大报应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南北朝或隋唐。原书卷品数目不详。《正统道藏》未收。现有敦煌抄本一件(P2818),首尾完好,存经文138行。题曰「老子说罪福大报应经第七」。经文乃老君对惠通真人讲述罪福报应。宣称行十种不善罪行者,受十条恶报,行十种善行者,可得十条福报。主旨为劝善诫恶。
金谷怀春
《金谷怀春》是一部写爱情的小说,又名《怀春雅集》、《融春集》。作者不详何人,但见《百川书志》 注为“ 国朝三山凤池卢民表著,又称秋月著”。欣欣子在《金瓶梅词话》序中说是“前代骚人”卢梅湖著。此书大约产生于明中叶成化年间,在小说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明代戏曲家曾据以改编成《忠节记》、《怀春记》、《罗囊记》等有影响的传奇;名著《金瓶梅》 曾引用其中许多首诗词;孕育了才子佳人小说的诞生。不见此书的单行本,校点底本自《花陈绮奇言》中引出。书署“ 吴门翰史茂生选评”,校点时删其旁批及总评。
望舒草
抒情诗集。戴望舒著。上海复兴书局1933年出版。收1927—1932年的诗作四十一首。诗作大多以象征的意象和超现实的境界,显示三十年代都市青年追求与幻灭的矛盾心态,少数诗篇则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日录
明代理学家吴与弼的哲学著作。是作者平日体会笔札。此书以心性涵养为主要内容,以天人合一 的圣贤境界为追求目标。认为性命有别,命是天所赋 予,贫富贵贱,得丧荣辱,一听于天;性则在心,可反身 自求,全靠自己涵养。主张要“栽培自己根本”,作到“精 白一心,对越神明”。“圣人之学无他,求诸己而已。”提 倡道德尊严,“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强 调践履功夫,“从至难至危处试验过”,方为笃实纯粹君 子。提出“心本大虚”的命题,主张以“明德”为本,通过 静中涵养功夫,克己复礼,收敛此心,以得本心。“人苟 得本心,随处可乐”,“真趣悠然”。今有清道光乙未 (1835)重刻本,附于《康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