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步伟

杨步伟
  • 姓名:杨步伟
  • 别名:字韵卿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南京
  • 出生日期:1889年11月25日
  • 逝世日期:1981年3月1日
  • 民族族群:

杨步伟(1889年11月25日-1981年3月1日),字韵卿,生于南京。女。1905年考入南京旅宁学堂。1907年改入上海中西女塾。1909年离校至湖北。1912年任南京崇实学校校长。二次革命后滞留日本。1914年入日本女子医学校,191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与林贯中在北京开设森仁医院,任院长。1921年与赵元任结婚,随赵赴美国。1925年回国在景山设节育诊所。又组织三太公司,兼任清华成志小学董事长。1929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体育系教授。1934年迁居南京。七七事变后赴长沙等地。后多次随赵元任遍游欧美各国讲学。1940年在美担任战时赈济中国委员会委员。1945年发起为中国各大学捐书的运动。1973年与赵元任回国探亲,受到周恩来郭沫若接见。著有《一个女人的自传》、《杂论赵家》等。

杨步伟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雀起乡到烛镇

雀起乡到烛镇

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温暖治愈的生活故事,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记忆。 每一个经历过成长的人,都能在这本书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牛津郡,少女劳拉和父母、弟弟生活在贫困的小村雀起乡。尽管生活困顿不堪,各自也有许多不如意和烦恼,但劳拉一家人都很满足,日子惬意平淡,岁月静好。 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聪明好学的劳拉被家人送往八英里外的烛镇当学徒,在母亲好友掌管的邮局工作,由此开始了新的生活。 富饶美丽的烛镇,劳拉见识到了与雀起乡完全不同的景象,这儿有热衷八卦消息的太太,势力凉薄的乡绅,睿智活力的邮局女主人。面对这全新的一切,劳拉感到好奇又兴奋,做学徒的日子虽然忙碌但却格外充实。然而,随着一位年轻人的出现,劳拉的内心渐渐起了波澜和惆怅…… 许多年后,劳拉回想当时,两条迥异的道路曾在自己面前。能安稳地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人的身边一定非常美好;能欣赏季节的花开花落也是赏心悦目。任时光荏苒,岁月变迁,那个留下了自己纯真回忆的小乡村总是让劳拉魂牵梦绕,惦念一生。

凌忠介公集

凌忠介公集

诗文集。 明凌义渠撰。 六卷。义渠字骏甫,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启进士。曾官给事中、山东布政使、大理卿。京师陷,得帝崩闻,具绯衣拜阙, 作书辞父, 奋身绝吭而死。谥忠清,清谥忠介。是集近六万字。义渠少以制义知名,清新婉约,极为世所传诵,为官后于文章不甚留意。所作多涉朝中政事。其中《兵饷议》、《清慎勤论》诸篇,为其代表作。有《四库全书》本,《乾坤正气集》本,仅收文集二卷。

翰苑集

翰苑集

二十二卷。唐陆贽(754—805)撰。陆贽字敬舆,唐代诗文家。嘉兴(今属浙江)人。十八岁进士及第,又登博学宏词制科。授华州郑县尉、后授渭南尉、迁监察御史。唐德宗时召为翰林学士,转祠部员外郎。后转为中书舍人并兼翰林学士。后受谗毁,罢知政事。唐顺宗即位后诏还,诏未至而卒,赠兵部尚书,谥号宣。陆贽长于奏议政论,文章挥洒自如。其诗多为写景抒情之作。其著作有《遗使录》、《备举文言》、《陆氏集验方》及《论议表疏集》等多种。根据《艺文志》载贽有《议论表疏集》十二卷。又《翰苑集》十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载《陆宣公集》二十二卷,中分翰苑、膀子为二集,其目也与史志相同。晁公武《读书志》所载乃只有《奏议十二卷》。元祐中,苏轼乞校正进呈,改从今名。疑是裒诸集成此书,与史志名目全不相合。今考尤袤《遂初堂书目》所列,实作《翰苑集》。而钱曾《读书敏求记》载所见宋椠大字本二十二卷,也作《翰苑集》。可知自南宋以后,已合议论表疏为一集,而总题以翰苑之名。公武所见为元祐本,恐非全册。宋祁作贽传赞,称其论谏数十百篇,“讥陈时病,皆本仁义,炳炳如丹青,而惜德宗之不能尽用”。故《新唐书例》不录排偶之作,独取贽文十余篇,以为后世法。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尤重陆贽议论,采奏疏三十九篇。其后苏轼亦乞以贽文校正进读。知其文虽多出于一时匡救规切之语,但对古今政治得失之故,无不深切著明。因而历代宝重。有内府藏本。

太玄真一本际妙经

太玄真一本际妙经

简称《本际经》。据唐释玄嶷《甄正论》云:「《本际》五卷,乃是隋道士刘进喜造,道士李仲卿续成十卷」。现《正统道藏》本仅残存此经第二卷〈咐嘱品〉,收入太平部。另据大渊忍尔《敦煌道经目录编》着录,敦煌遗书中有唐代《本际经》抄本一百零二件。经整理校勘,基本可恢复原书十卷旧貌。此经是隋唐道教重要论著。经文乃元始天尊与法解、妙行、天真皇人、正一真人等仙真相互问答,宣讲道教义理及教法。每说一段后,附录偈文一首。其内容颇广泛,涉及因果宿缘、功德行业、科仪戒律、修行阶次、炼养方法等各方面,而归本于开演本际真义,指示重玄体道之法。经文宣称《本际经》为道教真一不二法门。谓大道超乎有无,自然空寂,无根无本,无祖无宗。「所言道者,通达无碍,犹如虚空。非有非无,非愚非智,非因非果,非儿非圣,非色非心,非相非非相。即一切法亦无所即。何以故?一切法性即是无性,法性道性俱毕竟空,是空亦空,空无分别。」道体既然空寂,则所谓万物众生归根返本,实无根可归,无本可返。众生不了此义,而于无法中生出法想,不空中生出空想,「妄造诸法,计我及物,故名生死,不得道真」。作者有感于此,故提出修仙体道应先破心想幻相,既不滞有,亦不执无,有无兼忘,乃至于忘亦忘,是即兼忘重玄之道。故经文曰:「一切凡夫从烟蕴际而起愚痴,染著诸有,虽积功勤,不能无滞,故使修空,除其有滞。有滞虽净,犹滞于空,常名有欲,故示正观,空于此空。空有双净,故曰兼忘,是名初入正观之相。」又称:「正观之人前空诸有,于有无著;次遣于空,空心亦净,乃曰兼忘……如是行者,于空于有,无所滞著,名之曰玄;又遣此玄,都无所得,故名重玄,众妙之门。」此兼忘重玄之道即为修道之最高境界。本书对隋唐道教重玄哲学思想有重要影响。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录音基础上大删特删,力求精简,通俗易懂,中心突出。(二)虽然简明通俗,但不失《大经解》原有的深度。(三)在此基础上还要有突破。’由此可见《白话解》并不亚于《大经解》。作者弘法,一解再解,读者修学,亦应一读再读,益增胜解,咸归净土。因本书仅写至《三辈往生品》之上辈往生部分,未竟部分,需有愿者依照作者讲授《大经解》之录音(即《无量寿经讲座》全部七十盘,已出版发行)整理。我们期望黄老弟子如同黄老一样,发大誓愿,完成黄老未竟事业。

阿育王经

阿育王经

十卷。梁扶南三藏僧伽跋罗译。僧伽跋罗于梁初至京师止正观寺,受命梁武帝在止正观和寿光殿占云馆译出《大育王经解》由释宝唱、昙允等笔受。据《大唐内典录》卷四引宝唱录载:此《阿育王经》是第二译出,天监十一年 (512)六月二十日于杨都寿光殿译,初翻日蒂躬笔受。《阿育王经》是记述印度阿育王崇护佛教的事迹,以及摩诃迦叶乃至优波毱多等异世五师传持法藏皆因缘始末的史籍。与西晋安法钦所译 《阿育王传》七卷同本异译。《阿育王经》总分九品,分述为九个因缘。”即生因缘 (卷一),见优波笈多因缘(卷二),供养菩萨树因缘 (卷三),鸠那罗因缘 (卷四),半庵摩勒施僧因缘 (卷五),佛记优波笈多因缘 (卷六),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 (卷七、八),优波笈多弟子因缘 (卷九、十)(卷十缺)。加上原始目录漏列了的第三卷中的“毗多输柯因缘,共为九因缘。两译相比,大体相同,详略稍有出入。是研究阿育王时代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见载版本有大正新修大藏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