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 姓名:郭沫若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四川乐山人
- 出生日期:1892年11月16日
- 逝世日期:1978年6月12日
- 民族族群: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鼎堂、定甫。笔名麦克昂、易坎人、羊易之、谷人、爱牟、杜顽庶、高汝鸿、安娜、白圭、牛何之、杜荃、杜衎、石沱生、龙子、克拉克等。四川乐山人。1906年入嘉定高小。次年升入嘉定中学。1910年插入成都分设中学。1913年冬赴日本留学。翌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秋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进九州帝国大学医科。1919年组织夏社,开始发表新诗。1921年4月回国,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出版《创造季刊》。同年,第一部诗集《女神》出版。1923年在帝国大学毕业后回国,编辑《创造周刊》、《创造日》。1924年再次东渡日本,翻译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同年9月回国。1926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长,随后参加北伐,任革命军政治部秘书长和副主任。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政治部主任,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流亡日本。在日期间,从事甲骨文和中国古代历史研究。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任《救亡日报》社社长。1938年到武汉,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团结文化界爱国人士进行抗日斗争。同年冬到重庆。1940年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皖南事变后,创作了《屈原》等大型历史剧。1945年夏访问苏联。1946年5月离开重庆,在上海、香港等地领导文化界进行民主革命斗争。1948年赴东北解放区。1949年抵北平,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被选为全国文协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历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委员等职。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瓶》、《恢复》、《前茅》、《新华颂》,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蔡文姬》、《武则天》,回忆录《创造十年》、《洪波曲》等;历史研究专著有《青铜时代》、《甲申三百年祭》等;古文字学研究专著有《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金文丛考》等;译有《浮士德》、《茵梦湖》、《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均收入《郭沫若全集》。
猜你喜欢的书
地狱之花
《地狱之花》是日本著名作家永井荷风的代表作。本书收入《地狱之花》、《隅田川》、《积雪消融》和《两个妻子》四个中短篇小说。《地狱之花》通过一位在富豪家当女教师的姑娘园子的遭遇,反映明治时代妇女决心冲破世俗观念、争取近代人自由幸福的思想。作品的跋被日本文学界看作左拉主义的宣言,影响很大。 《隅田川》被认为是永井荷风创作中*具古典风格的小说。主要人物阿丝和长吉青梅竹马,长大后面临着不同的人生道路的抉择。阿丝决心成为一名艺妓,而长吉被母亲要求努力升学。与长吉的孤独、伤感相对照的是阿丝的开朗与果敢。 本书中收录的另外两本部作品《积雪消融》和《两个妻子》也是永井荷风的著名中短篇小说。
晞发集
诗文别集。南宋谢翱撰。十三卷。翱字皋羽,号晞发子,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徙居浦城。元军陷临安后,毁家率乡人投文天祥,曾任文天祥部谘议参军。晚年与邓牧相好,病卒。有《许剑录》已著录,编有《天地间集》。此集由明陆大业编成,正集收乐府、古今体诗凡二百二十三首,文十三篇。《遗集》二卷,收诗五十三首,另一卷为长篇游记《金华游录》。《遗集补》一卷。附录《西台恸哭记注》与《冬青树引注》,皆明张丁注。《西台恸哭记》为哭祭文天祥,悲愤苍凉。深表亡国之痛,真切感人。 诗风沉郁、苍凉,语言明快。《遗集补》录翱作《哀江南诗》四章,为歌颂汪元量抗元活动而作。又附《天地间集》,翱选文天祥十余人诗二十四首。此集旧本残缺,明代以来刻本多芜杂,唯清代陆大业所编,较有条理,为通行善本。
巴西集
元文别集。不分卷(或分为上、下两卷)。邓文原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总目著录为1卷,但实分为上、下两卷。卷首无序言,所收碑志记序等各体文章70余篇,未按文体类编。邓文原祖籍四川,随父亲流寓钱塘,以“巴西”为文集的名字,是借以表示不忘本贯。邓文原的文集,历来著录有《内制集》和《素履斋稿》,但除《巴西集》,以上两书都未见传本(清人鲍廷博、鲍正言曾重辑邓文原作品,编为2卷,亦题作《素履斋稿》,但仅有稿本传世)。《四库全书总目》说:“文原学有本原,所作皆温醇典雅,当大德、延祐之世,独以词林耆旧主持风气,袁桷、贡奎左右之,操觚之士,响附景从,元之文章于是时为极盛,文原实有独导之功。”《巴西集》中的《高公(克恭)行状》、《贯公(云石)文集序》等文章,都有较广泛的影响。西域人华化是元代文坛相当重要的现象,而邓文原正是西域人华化的倡导者,除《贯公文集序》,《赠国子生太易术南归省亲序》等文都可以看作关于西域人华化的重要文献。
噶玛兰志略
地方志。十四卷,卷首一卷。作者柯培元,字复子,号易堂,山东胶州人。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出任噶玛兰厅通判,任期仅两月。噶玛兰古称“蛤仔难”,位于台湾岛东北,嘉庆年间设官置厅,1875年(光绪元年)改为宜兰县。该书成于1837年(道光十七年),凡14卷,下分33篇。书成未刊。十四卷,卷首一卷。培元号易堂,山东历城人。道光举人,累官知县、通判。是编为其道光十五年(1835)任噶玛兰通判时修纂。共三十三志,见存抄本九万余字。全书除卷首天文志外,卷一为建置、疆域两志,卷二为山川志,卷三为城池、街市、关隘、津粱四志,卷四为海防、水利两志,卷五为户口、田赋、屯田三志,卷六为盐法、蠲政两志,卷七为祀典、祠庙、寺观、学校、书院五志,卷八为公署、职官两志,卷九为兵制、铺递两志,卷十为宦绩、人物、武功三志,卷十一为祥异、物产、风俗三志,卷十二为番市志,卷十三为艺文志,卷十四为杂识志。
揽辔录
地理著作。不分卷,为纪行之作。南宋范成大撰。1卷。孝宗乾道六年(1170),作者以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国。范成大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被命为资政殿大学士,与崇信节度使康谞出使金国。六月出国门,八月渡淮入金。此书即以行程时间为序,记录了作者渡淮之后至燕都沿途所见在金统治之下北中国的社会情况,对沿途文物古迹、民情风俗及金都的皇城建筑、朝章制度,皆有详实真切的记载,是研究金朝统治下北方社会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南宋使金行记中为翘楚之作。
妙法莲华经白话文
简称《法华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在中国、日本等大乘佛教地区影响很大。它有3个译本: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10卷,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隋代阇那崛多等改编的《添品妙法莲华经》7卷,其中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泛。它出现在印度佛教大小乘激烈斗争时期,站在大乘立场上,力图调和大小乘矛盾,用大乘融合小乘。认为释迦牟尼所说法包括小乘的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但均是对机说法,方便权巧,只有佛乘最究竟,从而主张“三乘归一”。经中分别用羊车、鹿车、牛车喻三乘,以七宝大车喻佛乘。经中宣扬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深得人心。经中第25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后单行称《观音经》)宣讲观音菩萨有无数化身,寻声救苦,只要诵其名号即可得救,开始了观世音菩萨信仰及千手千眼观世音等佛教艺术的产生。主张诵奉抄写该经有无量功德,推动本经广泛流行。中国古代僧人视本经是“经中之王”,天台宗将它作为主要经典。后世,诸如现在日本日莲宗等专诵本经或只诵本经“南无妙法莲华经”作为真言咒语。佛教造像艺术中,多有依据本经故事内容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