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

武则天
  • 姓名:武则天
  • 别名:武曌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
  • 出生日期:624年
  • 逝世日期:705年12月16日
  • 民族族群: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唐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女皇帝,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又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人。其父武士彟,原是个商人,后随李渊起兵,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武则天14岁时被太宗选入宫中,封为才人,赐号“武媚”。太宗死后,26岁的她依制入感应寺为尼。654年被高宗李治召入宫中,立为昭仪,深得宠幸。永徽六年(655)被立为皇后。她通文史,多智谋,逐渐参与朝政,很有才干。后贬逐褚遂良,逼长孙无忌自杀,铲除了20多名反己重臣。永淳二年(683)高宗死,中宗李显即位。第二年她废中宗,立其另一子李旦为帝,她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文明元年(684)改东都洛阳为神都,改唐百官名。以后广纳男宠,任用酷吏,屡兴大狱,诛杀李唐宗室和大臣各数千家;还颁布《大云经》,修建大云寺等。690年,67岁的她自称神圣皇帝,并改国号为周,降睿宗李旦为皇嗣,史称武周。在位期间,她极力打击反对势力,大兴告密之风,致使多人受冤惨死。同时改革科举制度,初试武举,亲自考试贡士,并首创武举、殿试,重用了大批有识贤能之士。她还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尤其提出“劝农桑,薄赋徭”的号召,她颁布的《兆人本业》中又提倡发展贸易,疏通丝绸之路。她还非常重视整理文化典籍等。她还提倡佛教,使寺院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在加强国防、改善和边境各民族关系方面,她收复安西四镇,恢复和亲,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巩固了西北边疆。这些措施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因而造成了一个相对繁荣稳定的局面,形成了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桥梁。神龙元年(705),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发动政变,拥中宗李显即位,恢复唐国号及制度,尊她为则天大圣皇帝。是年冬死于上阳宫,谥为“则天皇后”。死后陵前只立无字碑,将自己的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武则天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死亡终局

死亡终局

死亡终局【Death Comes As The End】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推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遥远的古埃及。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考古学家丈夫的好友、埃及专家斯蒂芬·格兰维尔的建议和帮助之下,写成了此书。

无锡县志

无锡县志

臣等谨案无锡县志四卷不着撰人名氏考千顷堂书目有元王仁辅无锡县志二十八卷与此本卷数不符葢别一书也考明史地里志洪武二年四月始改无锡州为县是志古今郡县表末虽止于升无锡县为州然标题实称为无锡县已为明初之制又郡县表止元贞而学校类中已载至正辛巳乡举陆以道则所纪已逮元末是洪武中书矣第一卷为邑里第二卷为山川第三卷为事物分上下二子卷第四卷为词章亦分上中下三子卷中又分小类二十一词简而事该亦地志之善本惜首卷原序已佚其撰次本末不可得而考也元史地里志称成宗元贞二年升无锡为州此志乃云二年作志者纪录时事岁月必确以是推之知元史疏漏多矣是亦书贵旧本之一验也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恭校上

明儒学案

明儒学案

明末黄宗羲撰。六十二卷。据明代学者文集语录,摘其要点,辩别宗派,列十九“学案”,上无师承下无传人者,别立“诸儒学案”。共收学者二百余人。每学者先列小传,后载其语录。对各人生平、著作、思想、学术传授都有扼要叙述。借此书可见明代学术流派授受分合与主张得失。约成书于康熙十五年(1676)。书成后,中州许酉山、鄞县万贞一各刊数卷。此后版本主要有康熙年间故城贾醇庵刻本、道光年间会稽莫晋刻本、1933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等。

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

短篇小说。丁玲著。写于1927年冬。初载1928年2月10日《小说月报》第19卷第2号。收入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10月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它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作品用第一人称日记体的形式,以一个患了肺病的少女莎菲和苇弟、凌吉士两个青年男子的感情纠葛为主要线索,描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莎菲的叛逆、追求、幻灭和绝望。莎菲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和幸福婚姻,一个人离家来到了北京,社会的冷酷,使她感到苦闷和彷徨。苇弟真挚地爱着她,她却觉得他太没男子气,太没爱的技巧;她不爱他,只是有点可怜他。而新加坡阔少凌吉士俊美的外表,燃起了她少女的不可遏止的激情。她渴望得到凌吉士的爱,可是又发现“在他丰仪的里面是躲着一个何等卑丑的灵魂”,他并不是理想的知己,但仍为他的仪态所倾倒,竟不能自制地渴望并终于得到了凌吉士的拥抱和接吻。过后她又鄙夷自己,伤心地哭了。最后,她决计搭车南下,到无人认识的地方去寻求和探索。作者采用新的结构和大胆的描写,运用细腻的心理剖析刻画了莎菲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她对个性解放和爱情的追求,以及因对现实不满而寻求出路的苦闷和挣扎。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大革命失败后一个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国际友人尼姆·韦尔斯说:“作为一个作者,丁玲是第一个来率直地描写少女的内心和情感,她的表现是那样震惊了文艺界和学生界,以致她一旦便成为中国最流行的作家之一。”(尼姆·韦尔斯《续西行漫记》)作品曾引起文坛的注意和争议。

正蒙初义

正蒙初义

十七卷。清王植撰。王植有《四书参注》已着录。《正蒙》是张载的重要着作,原只数万言,而其弟子苏炳将这部书分为十七篇,相续成为今存本的样子。这是一部哲学着作,它与《西铭》、《易说》构成了张载的哲学体系。张载提出了“太虚”这一表示物质特性的范畴,在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道路上,是一个进步。他说:“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纲缊’,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正蒙·太和篇》。又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这就是说,世界的本体是元气,这种气是无形的(不能直接用眼睛看到它),气的聚合、分解(散)都是暂时的现象(客形)。太虚就是气,不是在气之外还有一个太虚。《正蒙》注释很多。是书,诠释《正蒙》。冉祖、李光地、张伯行之注,列于程朱诸说之后,并采张子《经学理窟》、《语录》、《性理拾遗》相参证,而又各以己见参订于后。其大旨谓张子见道原。从儒释异同处入。故其言“太虚”皆与释氏对照。又谓太虚有三义。又谓程朱多不满此书“太虚”二字。然晰其旨,殊涂同归,正不必执程朱诸论以毁谤。又谓《诗笺》、《书序》、《礼疏》、《旧说》张子所用颇多。今人习见习闻,皆程朱遗泽,遂咤而怪之。当时能破门户之见的,其谓张子自注。又谓十七篇为苏昺所传,张子所,李光地本多割裂,其辨析皆为不苟,称张伯行注出于他人之假名,非所自着,云云,亦足资考证。有明刘玑《正蒙会稿》,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宏道书院刊续编咸丰八年(1858)刊《惜阴轩丛书》本。清王植《正蒙初义》十七卷,清乾隆三十年《四库全书》抄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太平洋书局《船山遗书》本,1956年古籍出版社本,1975年中华书局本。

礼记纂言

礼记纂言

三十六卷。元吴澄撰。澄字幼清,号草庐、江西崇仁人。南宋咸淳末举进士不第。入元,荐擢翰林应奉文字。泰定初年开经庭,澄为讲官,曾主修《英宗实录》,诏加为资善大夫,广招门徒,从学者数千百人,卒谥文正,为元代着名学者,着有《老子注》和诸经《纂言》等。据元代危素为澄所作《年谱》载,至顺三年(1332)澄年八十四,是年为抚州郡学,《礼记纂言》成;而虞集《行状》则称成于至顺四年,即澄卒之岁,其言颇不相合,可见此书为澄晚年之作。《礼记》,据《汉书·艺文志》载为《仪礼》附庸,原有一百三十一篇,后戴德取其八十五篇而成《大戴礼记》,其侄戴胜则删作四十九篇,是为《礼记》。《礼记纂言》每卷为一篇,其大旨以为《戴记》经文庞杂,故疑其多有错简,故每一篇中,其经文皆以类相从,使其上下意义连属贯通,而识其章句于左。其三十六篇次序也以类相从。共有《通礼》九篇、《丧礼》十一篇、《祭礼》四篇、《通论》十一篇,各有其标目。如《通礼》首篇为《曲礼》,而以《少仪》、《玉藻》等篇附后,与《礼记》原有体制大有不同。又如《大学》、《中庸》别为一书是为遵程朱之法;又以《投壶》、《奔丧》归入《仪礼》;并将《冠礼》、《昏礼》、《乡饮酒礼》、《射义》、《燕义》、《聘义》六篇单辑为《仪礼传》,多有诸如此类迥然与古制相异之法,确为其独到之处。其说解亦常发前儒之所未发,颇有新意。全书结构严整、次序井然,颇得时人誉言。虞集于吴氏《行状》称其始终先后,最为精密,先王之遗制,圣贤之格言,其仅存可靠者,统表而存之,各有所附。所评虽未免过誉之处,然作者不袭旧例,自创新制的方法确为《礼记》研究另辟了蹊径。有明正德间刻本、明嘉靖中新安黄氏刊本、崇祯中刊本、高安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