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

周恩来
  • 姓名:周恩来
  • 别名:字翔宇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省淮安县
  • 出生日期:1898年3月5日
  • 逝世日期:1976年1月8日
  • 民族族群: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县城内驸马巷。6岁时,随全家迁到淮阳县,在家塾中读书。1910年春,随其堂伯父去奉天(今之沈阳)就读于东关模范学校。1913年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4年制中学)。中学毕业后,1917年秋,由天津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神田区高等予备学校学习。1918年5月参加了旅日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兴中学会”,以反日,反封建军阀、救国救民为职志,边学习,边从事反日爱国运动。十月革命爆发以后,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广泛流传,周恩来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以极大的热情,阅读有关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刊,打开了眼界和思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周恩来于6月回国,全力投入天津的爱国学生运动,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7月21日,在他的主持下,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提出了改选社会和同时改造思想的主张,宣传打破孔家店的礼教思想,有力地推动了天津各界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发展。9月与邓颖超、马骏等人共同组织了进步团体"觉悟社”,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1920年1月,周恩来因进行革命活动被天津警察厅逮捕入狱,他率领被捕同学进行了英勇斗争,并在狱中向难友们介绍马克思学说、唯物史观总论同阶级竞争史,在火热的斗争中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宣传者。7月获释。


1920年11月,为了进一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周恩来远渡重洋,先后去法国、德国勤工俭学。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对各种思潮进行剖析分辩:十分关心和注意分析研究国际局势和欧洲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从而更坚定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在中国学生和工人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底他与赵世炎等人组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担任书记。1922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为中共旅欧总支部,他参加了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


1924年8月,周恩来从巴黎回国,9月到达广洲。先后担任中共两广区委员会委员长、黄埔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及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兼军事部长。他同国民党右派和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为培养革命军事干部,建立革命武装,开展工农运动,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25年2月,领导黄埔学生军东征军伐陈炯明。同年10月举行了第二次东征,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铁甲车队,后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起了先锋作用。1926年冬,周恩来被派往上海先在中央组织部工作,接着担任中共浙江区军事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1927年3月,在北伐军临近上海的形势下,领导上海工人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了胜利。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五届一中全会上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7月12日,为排除摒弃陈独秀的左倾投降主义政策,中共中央进行改组,周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会委员。


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为了挽救革命,根据中央的决定,周恩来和朱德等人一起,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于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他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是年冬,回到上海,担任党中央组织部长,担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书记,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坚持党的地下革命工作。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31年4月,在党内出现叛徒,中共中央、江苏省委机关面临被破坏的紧急形势下,由于他采取一系列紧急果继的措施,迅速地,妥善地保卫了党中央和江苏省委机关的安全,彻底粉碎了敌人妄图一网打尽共产党领导人的大阴谋,使党避免了一场特别严重的大破坏,大灾难。同年12月,周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2至3月,他和朱德一起指挥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0月,随中央军委机关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月,出席在遵义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支持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继续当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参与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组织领导工作。


中央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他为巩固和发展陕北根据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坚决拥护和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4月,与张学良在延安举行秘密会谈,达成秘密的抗日停战协定。同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周恩来作为共产党的全权代表飞赴西安,忠实地贯彻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坚持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和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一起,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促使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在中国出现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南方局的工作,并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群众运动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坚持国共合作,反对分裂,广泛团结各民主党派、进步的知识分子、爱国人士。他长期驻在国民党政府所在地重庆,临危不惧,对国民党反动派掀起反共投降逆流进行了英勇的斗争。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17日,他怀着极大的愤慨,为《新华日报》的版面挥笔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衷!”“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对国民党顽固派表示了强烈的抗议。并与董必武、邓颖超等人一起,同蒋介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制造反共分裂事件的反动实质。他积极参加整风运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1943年春,在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干部学习会上作了题为《关于一九二四至一九二六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的报告,回顽1924至1926年国共合作的历史进程,深入地分析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在政治、军事、党务上对蒋介石作的3次大让步。指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是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一报告是研究大革命时期经验教训的重要文章。1943年6月,离开重庆返回延安参加党的“七大”的筹备工作。1945年4至6月,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4月30日,周恩来向大会作了《论统一战线》的重要发言,系统地总结了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问题上的经验。在这次大会上,他继续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抗战胜利后,为制止内战,争取和平,1945年8月、周恩来和毛泽东一起飞赴重庆和国民党进行谈判,签定了“国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迫使蒋介石承认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阴谋。此后,他继续率领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积极支持和领导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月,任中共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首席代表,团结民主党派,使这次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反动派的五项决议。同年7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撕毁政协决议,关闭和平谈判之门。11月,周恩来从南京回到延安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组织和领导解放战争。同时,担负指导国民党统治区的革命运动,对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担任政府总理,曾兼任外交部长,并任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党的八届、九届、十届一中全会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党八届十一届一中全会被选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建国以来,他担负着处理党和国家日常工作的繁重任务,为把我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精心的规划和巨大的组织工作。主张经济建设必须积极稳妥、综合平衡,它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和后来的经济调整工作的迅速收效,起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作用的主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在领导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知识分子和科技文化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和亲自执行重大的外交政策,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代表中国政府倡导了各国之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55年4月,率领中国代表团赴印尼万隆,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高举反帝旗帜,促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1年率领中共中央代表团出席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对赫害皖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先后访问过欧、亚、非几十个国家,增强了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文化大革命”中,周恩来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使党和国家进行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文化大革命”的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呕尽心血,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力图改变被“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状况。为实现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英勇斗争,鞠躬尽瘁,1972年患癌症以后,还一直坚持工作。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周恩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回忆苏格拉底

回忆苏格拉底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著。全书共4卷39章,主要叙述了苏格拉底关于宗教神明与道德理想的理论与实践。他用大量事实否定了强加于苏格拉底的不信国神、败坏青年的诬陷之词,赞颂其崇高品德。苏格拉底崇奉神灵、信仰神造世界、人类、人的感觉、理性和语言;他常在各种场合献祭、劝诫人们困难时求神赐教;他虔信神的征候、异兆并进行占卜,但回避对神做虚妄的推论。他重视对青年进行知识、道德教育,主张节制欲望、衣着朴实、不追求美味佳肴,以清茶淡饭为主;他反对自我夸耀,主张不计报酬;提倡努力学习,使青年人受到良好教育。他认为知识就是智慧、幸福不在于财富,而在于知识和对人类的贡献;他教育子女对父母不能忘恩负义,兄弟间应该和睦相处、同舟共济;他强调友谊的价值,断言朋友比财富更有价值、更持久,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谅解。此外,他在书中还对正义、勇敢、明智、自制、幸福、智慧、善与美、虔诚、疯狂、忌妒、懒惰和指挥等范畴进行了研究,并下了定义。

二酉委谈

二酉委谈

笔记。明王世懋(1536—1588)撰。一卷。世懋有《窥天外乘》已著录。王世懋,字敬美,时称少美。太仓人。好学而善诗文。曾官礼部主事等。王世懋著述宏富,有《奉常集》六十九卷等多部。书为随笔杂记,多载神奇怪异故事,亦述居官感受,如记雨中漫步回城,领略山川风物之自得;南昌暑热,新茗至而发狂大叫之情节,及啜茗后之舒畅,都颇清新可喜。有《五朝小说大观》本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敦煌本]

道教经典。十卷。成书于南北朝。《正统道藏》所收残本,仅存其第七卷《中和品》(有注)。(1)P.2990。卷五《善胜还国品》,存五十四行。(2)P.2560。卷六《开缘品》,存一百行。(3)P.3341。卷七《中和品》,存二百三十三行。(4)S.6310,P.2474、2326,S.3722。卷八《显真戒品》四件,除重复共约二百三十七行。(5)P.2750、2430,S.4561、9523。卷九《无极九戒品》四件,存一百三十行。(6)卷次不详者有:P.6241、2343、2391、2445,S.107,Дх.517、901、2768。共计约六百十八行。此经托道君为天师张道陵演说道教义理、科戒及道法。每讲完一段,辄说偈一首。其教义内容颇受佛经影响。

神奴儿大闹开封府

神奴儿大闹开封府

元杂剧剧本。简名《大闹开封府》、《开封府》或《神奴儿》。无名氏撰。末本。剧叙开封府李德仁,妻陈氏,生一子名神奴儿。然其弟李德义无嗣,弟媳王氏,贪悍乖劣,调唆德义与其兄分家。德仁念李家乃敕赐义门,不肯。王氏哭闹,将德仁气死。又唆使德义将寡嫂赶出另居。会老院公领神奴儿嬉戏街头,神奴儿喜欢傀儡,老院公往买。德义醉归见神奴儿,恐其走失,抱其回家,至家醉卧。王氏为独霸家私,乘机将神奴儿勒死,埋于阴沟。德义醒来寻找神奴儿,王氏反诬是德义趁醉教其杀人。德义惧官,只好作罢。神奴儿托梦给老院公,言被王氏勒死。陈氏和老院公往德义家寻尸。王氏反诬陈氏与人有奸,杀子灭尸,并诉于官。县官受贿,将陈氏屈打成招。老院公死于狱中。龙图阁待制开封府尹包拯赏军回来,神奴儿鬼魂拦路。包拯知有冤情,重审此案。神奴儿鬼魂上堂诉其原委,案情得以大白。此剧正末为李德仁、老院公、包拯3人,不同于杂剧常格。宋元戏文亦有《神奴儿》,可见这个故事流传较广。是《龙图公案》的关目之一。现存主要版本有《元曲选》本。

太祖高皇帝圣训

太祖高皇帝圣训

全称《大清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大定业高皇帝圣训》。4卷。康熙二十五年(1686)敕纂。分类汇辑努尔哈赤治国安邦的各种言论,类下再按时间顺序排列。全书共92条,分为26类,包括敬天、圣孝、神武、智略、宽仁、论治道、训诸王、训诸臣、经国、任大臣、用人、求直言、兴文治、崇教化、勤修省、节俭、慎刑、恤下、辑人心、通下情、明法令、鉴古、赏功、昭信、诫逸乐、谨嗜好等。是研究努尔哈赤生平和思想的宝贵史料。乾隆四年(1739),乾隆皇帝以其藏于内府,群臣无法得见,起不到训谕的作用,于是下令内府刻版印行,使其流传。至清朝末年,又出现了多种翻刻本。

历代贡举志

历代贡举志

梦祯字开之,秀水人。万历丁丑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是书叙历代贡举之制,如叙周官,而於大司徒、乡老、太宰、内史选士之法不详。叙汉制,而误以董仲舒之举贤良在建元之初。魏晋以降,中正九品之法盛行。辽、金、元亦有进士科及荐举制科,载於各史志者甚悉。梦祯一概略之,未免过简,不足以资考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