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孺

唐长孺
  • 姓名:唐长孺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吴江人
  • 出生日期:1911年7月4日
  • 逝世日期:1994年10月14日
  • 民族族群:

唐长孺(1911年7月4日—1994年10月14日),中国历史学家。江苏吴江人。1911年7月(宣统三年六月)生。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在多所中学任教。1940年任上海光华大学讲师。1942年任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副教授。1944年至今任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武汉分社副主任委员。


唐长孺早年钻研辽金元史,以后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自1955年以来,由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处先后出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唐书兵志笺正》、《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等学术专著,还多次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文物》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论文。在研究工作中,他首先注重对旧史记载作严谨的去伪存真的鉴别,如《唐书兵志笺正》是一部史料整理性质的书,经他旁证博引地溯源勘对、条析笺正,弥补并纠正了兵志记载上的许多疏漏和错误。更重要的是,他注重对历史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结构及动向等社会本质问题作周密而透彻的考察,从纷繁的社会表象着手,在诸社会因素的关连中找出内在的规律,从而得出一些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的结论。


唐长孺还广泛参加史学社会实践。1956年,参加教育部颁"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编制。1961年,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 )》。从1963年起,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的点校工作。60年代以来,他的研究范围由魏晋南北朝延伸到隋唐,史料收集也由对史籍的查考发展为对出土古文献资料的整理,为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再辟蹊径。1975年,经他倡议,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组成"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由他任组长主持整理工作,并将整理后的文书主编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共十册。随后又主编《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一书。


1955年以来,唐长孺招收并培养了多批研究生,其中有些已成长为教授、研究员。1962年,他领导成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已经建设成为一支学风严谨、成果显著的较完整的学术梯队。


唐长孺还参加了许多社会学术团体的工作,1978年以来被选为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史学会副会长、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并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他还应邀赴日本讲学,在日本《东方学报》、《东洋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猜你喜欢的书

黑塞童话集

黑塞童话集

本书收录了黑塞的二十篇童话作品,涵盖其整个创作生涯,也见证了他的人生轨迹。黑塞的童话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童话作品,却同时深受东西方童话传统的影响。从他十岁时创作的《两兄弟》,到他1933年写就的最后一篇《鸟儿》,它们见证了黑塞试图运用这一体裁记录自己身为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的尝试。与同时代的很多欧洲作家一样,黑塞密切关注着周遭发生的一切:科技的迅速发展、物质主义的兴起、世界大战的爆发、经济的腾飞和衰退……凡此种种,以及他个人所经历的创伤、疑问和梦想,都在艺术童话的世界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九三年

九三年

长篇小说。雨果著。发表于1874年。描写了1793年法兰西共和国军队镇压旺代地区反革命叛乱的事件。叛军首领朗特纳克侯爵被包围后,在可能逃脱的情况下,为了从火中救出3个孩子而被捕。共和国军队司令郭文因私自放走了朗特纳克,违反了革命利益而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判决和执行死刑的政务委员西穆而登既不能背弃自己的雅各宾信念和共和国法律,又不忍目睹自己所心爱的弟子和朋友郭文被送上断头台,就在郭文被处决的那一瞬间也开枪自杀了。作者在这里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反映了他的抽象人道主义理想及其局限性。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雨果创作生涯的终结,也是他一生思想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概括和总结;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结构更为紧凑,情节更为集中,笔力也尤见雄浑,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艺术方法的融合,丰富和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了作品的现实意义,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忠贞录

忠贞录

三卷,附录一卷。明李维樾(生卒不详)、林增志(生卒不详)合撰。李维樾,字荫昌,林增志,字可任,二人皆吉州安福(今属江西省)人。生平事迹不详。《忠贞录》为记其同里卓敬事而编。卓敬,字惟恭,瑞安(今浙江省瑞安县)人。明洪武年间进士,授给事中,曾密疏请徙燕王于南昌,燕王即位后,不屈死节,福王时谥号忠贞。《忠贞录》卷一为卓敬遗稿,前有卓敬像赞及遗稿序,收录其诗、序、志铭等;卷二卷三为后人记载题咏诗文,附录一卷收黄养正、陈茂烈二人传,黄为卓敬同乡、学生,又死于“土木之难”,附录收之尚有道理,陈茂烈于卓敬仅同乡而已,别无渊源,收于附录未见合理。该书有1935年商务印书馆影印故宫文渊阁原藏本。《四库全书总目》载该书为江苏巡抚采进本。

不可刹那无此君

不可刹那无此君

不可刹那无此君,一卷,宋义銛述。义铦曾撰《不可刹那无此君》赠于俊芿。此书现收入《续藏经》第57册中,由三十六句七言偈颂构成,内容主要阐述一心三观、一心三谛以及一念三千思想,属于天台学方面的著作。关于此书的撰述时间及赠送经过,泉涌寺藏此书抄本最后所附跋文有所交待,因此段跋文不见于《续藏经》本,故引述如下:大唐宋天台宗,达磨山阴沙门义铦,开禧丁卯暮春述天台宗大旨。嘉定二年己巳仲春四日,录赠日本国芿法师。文中所说的“天台宗大旨”,实际就是指《不可刹那无此君》而言。据此可知,此书撰于开禧三年(1207)三月,两年后,即嘉定二年(1209)二月四日再录赠予俊芿。此书名的由来可能源自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一段话。《晋书》卷八十记载,王徽之“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此文中的“此君”,当指竹子,含有虚心贞节,岁寒不移之意。而义铦化此典故作为自己的书名,其中尽管将“此君”寓指作天台观教中的“一心”,但作为赠送作品,显然折射出了义铦对俊芿的依依不舍之情。附带指出,此《不可刹那无此君》一书通过俊芿传至日本后,宝永三年(1706)比叡山沙门秀云孤岩对此还作过注释,在日本有过一定的影响。

时时好念佛

时时好念佛

时时好念佛,一卷,清果能述并序。

乐邦文类

乐邦文类

5卷,南宋宗晓编,成书于庆元六年(1200)。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为净土类文献之总集,“乐邦”指西方极乐世界。“文类”谓文献类编。全书分经、咒、论、序、跋、文、赞、碑记、传、杂文、赋铭、偈、颂、诗、词凡十四门,按文类分编,共收各种文字二百四十七篇。有些文字末尾附宗晓评语。本书不仅收录五十余种经论中有关西方净土的经咒论述,而且收录了自东晋至宋代关于净土宗历史、人物、事件、著述、仪式、文学、艺术等各种文献资料,为中国净土宗的重要典籍。此书编成后四年,宗晓又将新搜集到的资料编为《乐邦遗稿》二卷,共收文一百二十篇。两书刊行后流布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