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孺

- 姓名:唐长孺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吴江人
- 出生日期:1911年7月4日
- 逝世日期:1994年10月14日
- 民族族群:
唐长孺(1911年7月4日—1994年10月14日),中国历史学家。江苏吴江人。1911年7月(宣统三年六月)生。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在多所中学任教。1940年任上海光华大学讲师。1942年任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副教授。1944年至今任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武汉分社副主任委员。
唐长孺早年钻研辽金元史,以后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自1955年以来,由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处先后出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唐书兵志笺正》、《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等学术专著,还多次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文物》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论文。在研究工作中,他首先注重对旧史记载作严谨的去伪存真的鉴别,如《唐书兵志笺正》是一部史料整理性质的书,经他旁证博引地溯源勘对、条析笺正,弥补并纠正了兵志记载上的许多疏漏和错误。更重要的是,他注重对历史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结构及动向等社会本质问题作周密而透彻的考察,从纷繁的社会表象着手,在诸社会因素的关连中找出内在的规律,从而得出一些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的结论。
唐长孺还广泛参加史学社会实践。1956年,参加教育部颁"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编制。1961年,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 )》。从1963年起,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的点校工作。60年代以来,他的研究范围由魏晋南北朝延伸到隋唐,史料收集也由对史籍的查考发展为对出土古文献资料的整理,为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再辟蹊径。1975年,经他倡议,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组成"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由他任组长主持整理工作,并将整理后的文书主编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共十册。随后又主编《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一书。
1955年以来,唐长孺招收并培养了多批研究生,其中有些已成长为教授、研究员。1962年,他领导成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已经建设成为一支学风严谨、成果显著的较完整的学术梯队。
唐长孺还参加了许多社会学术团体的工作,1978年以来被选为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史学会副会长、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并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他还应邀赴日本讲学,在日本《东方学报》、《东洋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唐长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太上说十炼生神救护经
经名:太上说十炼生神救护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代。假托太上老君为众生说念诵十方天尊名号,除罪延生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不署撰者。太上老君劝人诵念十方救苦天尊名号。
全生指迷方
成书约于12世纪初。宋代王贶撰。商务印书馆铅印1956年重印本。原名《济世全生指迷方》,共3卷。原著明以后亡佚,后人从《永乐大典》重辑而成,且分为4卷,21门。先讨论切脉之理与三部九候之旨,次讨论病证,每证必求诸病象和病源,然后才谨慎拟方。并说明制法、服法及药量。本书注重辨别病证的疑似,明确其阴阳虚实的属性,作为处方用药的指归,从而起到指迷扶危的目的。
洪吉童传
朝鲜王朝光海君(1608~1623)在位时的著名小说家、诗人许筠所著古典小说。共1册,印刷版。有朝鲜文和汉文两种版本。受中国《水浒传》的影响,揭露壬辰之乱之后的社会的黑暗面,尤其是作者将自己改革腐败政治、破除嫡庶差异的进步思想加以形象化。洪吉童原为传说中的起义英雄,小说中的洪吉童是个大封建官僚(丞相)家庭的庶子。因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和社会的歧视,愤然离家出走,参加农民起义队伍,组织起“活贫党”,被推举为首领。他带领起义队伍杀富济贫,惩治贪官污吏。并拒绝接受朝廷招安,最后到硉岛建立理想王国。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倾向。但由于时代和作者阶级地位的限制, 作者笔下的“理想王国”不过是儒家所标榜的“尧舜盛世”而已。文字优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朝鲜第一部国语小说。它的问世开创了朝鲜小说从汉文转向朝鲜文的新纪元,对朝鲜小说乃至其他文学形式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亦曾出现过李明善所著《洪吉童传》,但内容大同小异。
春秋战国异辞
五十四卷,通表二卷,摭遗,一卷。清陈厚耀撰。陈厚耀著有《春秋长历》。此书选取群书所载与《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有异同者,分国编次,以备考证,其间作者已有所辨定。另外取《史记》十二诸侯表、六国年表合为《通表》二卷;《摭遗》则是将谐谈琐记、神仙艺术,无关体要,又难以按年代编次的辑为一卷,附于后。《通表》排比详明,颇有条理,虽间有真伪杂糅,稍失裁断之处,易于察核,故该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此书与《春秋长历》、《春秋世族谱》相表里,皆是陈厚耀倾平生精力所著。
楞严义灯
这部“大佛顶首楞严经”,乃世尊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要道。为宗、教之指南,性、相之总纲。诸佛依之为成佛正因;众生依之为解脱要诀。在如来三藏圣典中,求其彻底阐明心性;彻底破妄显真,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越无学者,楞严妙法是矣!考其所诠则谈圆理,以明真性,开圆解以示真修,依圆行而证大果。
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
亦称《沙门法琳别传》、《沙门法琳传》、《法琳别传》等。佛教传记。唐彦悰撰。三卷。是一部记述唐代僧人法琳生平事迹的传记著作。以纪年为纲,除记载法琳行状及重要言论和著作外,还汇集了不少反映唐初佛道斗争的历史资料。是在《续高僧传》的基础上,增补《集古今佛道论衡》、《广弘明集》等资料编纂而成,总计二万六千余字。本书约成于唐高宗乾封年间(666—668),因法琳被唐太宗判处流放,书成后即遭查禁,故《开元录》未录,历代大藏经也缺载。今见载于《高丽藏》、《频伽藏》和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