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孺

唐长孺
  • 姓名:唐长孺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吴江人
  • 出生日期:1911年7月4日
  • 逝世日期:1994年10月14日
  • 民族族群:

唐长孺(1911年7月4日—1994年10月14日),中国历史学家。江苏吴江人。1911年7月(宣统三年六月)生。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文科,后在多所中学任教。1940年任上海光华大学讲师。1942年任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副教授。1944年至今任武汉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武汉分社副主任委员。


唐长孺早年钻研辽金元史,以后长期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研究。自1955年以来,由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处先后出版《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唐书兵志笺正》、《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等学术专著,还多次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史》、《文物》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论文。在研究工作中,他首先注重对旧史记载作严谨的去伪存真的鉴别,如《唐书兵志笺正》是一部史料整理性质的书,经他旁证博引地溯源勘对、条析笺正,弥补并纠正了兵志记载上的许多疏漏和错误。更重要的是,他注重对历史上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结构及动向等社会本质问题作周密而透彻的考察,从纷繁的社会表象着手,在诸社会因素的关连中找出内在的规律,从而得出一些有重大意义的开创性的结论。


唐长孺还广泛参加史学社会实践。1956年,参加教育部颁"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的编制。1961年,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 )》。从1963年起,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的点校工作。60年代以来,他的研究范围由魏晋南北朝延伸到隋唐,史料收集也由对史籍的查考发展为对出土古文献资料的整理,为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再辟蹊径。1975年,经他倡议,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组成"吐鲁番出土文书整理组",由他任组长主持整理工作,并将整理后的文书主编出版了《吐鲁番出土文书》共十册。随后又主编《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一书。


1955年以来,唐长孺招收并培养了多批研究生,其中有些已成长为教授、研究员。1962年,他领导成立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已经建设成为一支学风严谨、成果显著的较完整的学术梯队。


唐长孺还参加了许多社会学术团体的工作,1978年以来被选为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史学会副会长、会长,湖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并受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他还应邀赴日本讲学,在日本《东方学报》、《东洋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猜你喜欢的书

十剂表

十剂表

本草类著作。清包诚撰。一卷。诚有《伤寒审证表》已著录。本书据《本草述录》整理编成。包氏认为《本草经》、《名医别录》诸书,言其治而不言其理;《千金方》、《外台秘要》之方,详所主而不审其因,致后人学习难得其中之奥。故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徐之才十剂说为纬,列成表格。列载十剂表序、十剂解、十剂表、药物别名等内容。以表格形式清晰明了,使药物性味、功用、归经、主治及十剂所属,一览无余,颇切实用。后附七十七味药物之别名、俗名,对临床运用大有裨益,惜载药数太少。有同治五年(1866)刻本。一九八二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同耿世珍之《本草纲目别名录》合刊本。

云光集

云光集

道教书,4卷。金王处一著。因其在荣成铁槎山云光洞修道9年,故名。该书辑其所作诗歌赋600余首。主张脱尘离俗,清静无为,修心养性,悟真返本;保气全神,修炼内丹,以求长生不老。认为“心是道,道是心”。通过修炼,能使心道合一。

周易辨录

周易辨录

四卷,明杨爵著。《明史》本传作《周易辨说》。其书释64卦,只载上、下经卦辞,训解及六爻、《彖传》、《象传》,但不列原文。说多本人事,深切明著。《四库全书》本。此书乃杨氏被系狱中时所作,惟解六十四卦经义,多旁引人事以说之。《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杨氏“以上疏极论符瑞下诏狱,系七年始得释”,“其书前有《自序》,题嘉靖二十四年乙巳,盖即其与周怡、刘魁等在狱中讲论所作,故取《系辞》‘《困》,德之辨’一语为名。

雷峰塔奇传

雷峰塔奇传

《雷峰塔奇传》全五卷十三回,题字“清·玉花堂主人校订”。是由托名为玉山主人或玉花堂主人的清代文人校订而成的章回中篇小说。是根据清代雍乾时期编撰的传奇《雷峰塔》与民间传说《白蛇传》而改编的清代四部神魔小说之一。《雷峰塔奇传》的内容是在话本与戏曲唱本的基础上重新修改而成,参照冯梦龙编著的《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爱情的悲剧结尾转化为大团圆的结局,以白娘子被永镇雷峰塔下作了完结而改写有后续的故事。

朝鲜王朝实录[高宗实录]

朝鲜王朝实录[高宗实录]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高宗实录]。李熙(1852年—1919年),即朝鲜高宗(조선 고종),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大韩帝国开国皇帝(1864年—1907年在位)。初名载晃,字明夫,乳名命福;即位后改名为“熙”(正写为“㷩”),字圣临,号珠渊、诚轩。是朝鲜仁祖李倧的九世孙、兴宣大院君李昰应的嫡次子。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李熙出生于汉城贞善坊,同治二年十二月(1864年1月),朝鲜哲宗李昪无嗣而薨,在神贞王后赵氏的指定下,他以王室旁支身份入承翼宗大王(孝明世子)大统,并被宗主国清朝册封为朝鲜国王。甲午中日战争后,朝鲜摆脱清朝属国的地位,成为名义上独立自主的国家,因此他于开国五百三年十二月(1895年1月)称“大君主”,十一月建年号“建阳”。建阳二年(1897年)改元“光武”,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韩帝国”。光武十一年(1907年)因海牙密使事件得罪日本而被迫退位,称“太皇帝”。隆熙四年(1910年)日韩合并后被封为德寿宫李太王。大正八年(1919年)1月21日病逝(一说被日本人毒死),成为“三一运动”的导火索。死后庙号高宗,谥号文宪武章仁翼贞孝太皇帝,葬于洪陵。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四库本]

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四库本]

二十七卷。旧题南宋叶隆礼撰。隆礼字士则,号渔林,嘉兴 (今属浙江) 人。淳琇七年(1247)进士,历官建康府西厅通判,国子监簿。此书所附进书表题“淳熙七年三朋秘书丞叶隆礼上”,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是假托叶隆礼之名,但“纵属伪作,亦出自元人之手”。书凡帝纪十二卷,列传七卷,晋、宋、辽三国往来文书一卷,族姓、风俗及各种制度一卷,地理及典章制度二卷,宋人行程录及诸杂记四卷。卷首有《契丹国九主年谱》、《契丹国初兴本末》、《契丹国世系之图》、《契丹国地理之图》、《晋献契全燕之图》。《辽史》天祚帝一朝史实,多取材于此,可据此书补订《辽史》。辽代史料甚少,通记辽代历史的著作,除《辽史》外,只有《契丹国志》,所以此书为治辽史的必备书。有元刻本,清乾隆武英殿本、承恩堂刻本和扫叶山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点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