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瑄

孙宝瑄
  • 姓名:孙宝瑄
  • 别名:字仲玙,号忘山居士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 出生日期:1874
  • 逝世日期:1924
  • 民族族群:

孙宝瑄(1874~1924)中国近代学者。字仲玙,号忘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父孙诒经官至户部左侍郎,为光绪帝师;兄孙宝琦为清廷驻法、德等国公使,入民国后曾任北洋政府内阁总理;妻父李瀚章,为李鸿章之兄,曾任清两广总督。少时随父读书京师。清光绪十九年(1893)以荫生分工部主事,保补员外郎,后曾任邮传部庶务司主稿,亦曾在大理院供职。入民国后,曾担任浙海关监督兼宁波交涉员、瓯海关监督兼温州交涉员。


甲午日人肇衅,与兄孙宝琦等十余名浙籍京官联名上书恭亲王请和,为舆论所垢议。二十一年离京赴沪。同年赴天津上书李鸿章,倡议改革,主张设报馆、兴学堂以启民智。在沪积极参与维新士人集会,为《时务报》撰稿人之一。庚子(1900)中加入中国国会,列名干事。辛丑(1901)二月张园拒俄集会,曾登台演说。光绪二十八年(1902)返京,因孙宝琦之介结识诸满洲亲贵。在工部升任帮稿行走,又任京师大学堂编书局分纂。


因家境优渥,兼有兄长孙宝琦支持门户,孙宝瑄毋需以功名自励,得以优游自适,而一生读书不辍。曾治宋学,甲午以后多读新学书,思想亦随之而变。其平生穷研经史,旁及释道,尤长于思辨,于东、西洋之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科学等均有涉猎,持论亦允当。主张立宪,反对排满的种族之见。亦广为交游,所交如宋恕、吴庆邸等,多一时才俊。与丁惠康、陈三立谭嗣同有“清末四公子”之称。


著有《忘山庐诗存》。另自弱冠起为日记,每日读书、处事,勤于纪录。既处变革之时代,复近于政、学之中心,其人亦关心时局、力求新知,因而此日记实为晚清之一重要史料。惜有散佚,所留存自光绪十九年(1893)至三十四年(1908)间者,曾辑为《忘山庐日记》;另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保存之部分,辑成《日益斋日记》。今人统辑为《孙宝瑄日记》。

孙宝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上池杂说

上池杂说

一卷。明冯时可撰。冯时可字敏卿,号元成,华亭(今上海)人。隆庆年间进士,官至按察使。著有《众妙仙方》等。冯氏集诸家医论,于崇祯十七年(1644)撰成此书。此书为杂论医学之书,大旨偏重于温补,发挥东垣之学、贬抑丹溪之说。冯氏认为疾病发生与情志有关,异常的情志变化影响内脏功能。并引《内经》:“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等观点,论述各种情志所伤而出现的病理变化。论理有据,文字简约,然亦有偏颇之见。有1930年上海国医书局铅印国医小丛书本,1939年协和医学院图书馆钞本。

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太素

医经著作。是《黄帝内经》的一种古传本。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的内容。系战国时期的韩国诸公孙,将《内经》一书加以改编,重新整理为20篇,称为 《黄帝太素》(据《七略》),此本流传至唐初,又经杨上善等进行了整理改编,并作了详细的注释,名 《黄帝内经太素》,由原来的20卷扩充为30卷。后来日本政府也将《太素》列入医事法令中,定为学医必读的重要教材,且出现了日本医家的《太素》注本。十三世纪后,《太素》在国内一度亡佚,此时在日本医书中虽仍被引用,但十六世纪以后此书在日本也下落不明,直到十九世纪初日本学者才开始从仁和寺等地陆续发掘出此书的残卷,并在中国和日本出现了校勘、注释的多种刊本。但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太素》共25卷,其余5卷均已失传。本书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医书佚文等方面,对研读《内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现存有十余种版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御选唐诗

御选唐诗

唐诗选集。清康熙皇帝玄烨御选。共32卷。内题“总阅陈廷敬,校勘官励廷仪、蒋廷锡、张廷玉、赵熊诏”,并有缮写、纂注、校录、监造等45人。《四库全书总目》并记载有“附录3卷”。编成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此书是在康熙诏令编纂的《全唐诗》成书后编选的,卷前有玄烨所撰《御选唐诗序》。《序》中说:“盖讨索贵于详备,而用以吟咏性情,则当挹其精华而漱其芳润”。因之,就往昔披览过的唐诗中“取其尤者汇为一编,古风近体,各以类相从”,而成此书。入选之诗虽风格不一,却“以温柔敦厚为宗。其忧思感愤、倩丽纤巧之作,虽工不录”。《序》中又说:“命儒臣依次编注,朕亲加考订,一字一句,必溯其源流,条分缕析;其有征引讹误及脱漏者,随谕改定。”由此可知,此书称“御选”,并非虚美,玄烨确曾参预其事。书中卷1至卷6为五言古诗;卷7至卷9为七言古诗;卷10至卷16为五言律诗,附六言律诗3首,并有五言律诗补编;卷17至卷23为七言律诗;卷24至卷25为五言排律,附七言排律1首,并有五言排律补编;卷26至卷27为五言绝句;卷28至卷32为七言绝句。入选作家有小传。

幸鲁盛典

幸鲁盛典

清孔毓圻撰。孔毓圻,清曲阜人,康熙间袭封衍圣公。康熙二十四年 (1685)上疏请修此书,于康熙二十七年修成18卷上呈。得旨修改后,予以增辑,修成事迹20卷,艺文20卷,共40卷,记载玄烨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巡视山东曲阜、亲祀孔庙的盛典。据 《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当年: “上次曲阜,己卯,上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至诗礼堂,讲《易经》。上大成殿,瞻先圣像,观礼器。至圣迹殿,览图书。至杏坛,观植桧。入承圣门,汲孔井水尝之。……诣孔林墓前酹酒。书 ‘万世师表’ 额。留曲柄黄盖。” 二十四年“三月壬戌,上撰孔子庙碑文成,亲书立碑”。实际上,当年是书作者亲自参与了这次幸鲁盛典,耳闻目睹了各种活动的始末,对祀典的规模、服色、程序以及所用祭器的名称、规格,乐舞的形式、乐悬的排列等等介绍,都是第一手材料,成为后来史书记述此事的依据。应当指出,康熙皇帝的这次祭孔,是清代初期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之后,从政治、文化上巩固其统治的需要。是书为此而留下的这次活动的完整记录,其中虽有谀美虚饰之辞,但其价值不容低估,使我们从中看到,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很快即利用汉文化中的孔孟之道作为统治工具的史实。同时,这次祭孔礼仪的介绍,也为了解清初期宫廷典制的内容提供了具体资料。而且是书还在每种礼仪的介绍下附注了前朝和本朝情况,为考查历代尊孔、祭孔的成例提供了方便。是书被 《四库全书》收入《史部·政书类》。另外,《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福建、广雅本) 也收有此书。

圣者的故事

圣者的故事

圣严法师将敞见于经律中所记载的圣徒事迹,汇集编写成一则则生动的故事,运用浅显通俗的文字,将二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物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在目。他们的度化故事,展现了佛法平等普化的智慧;他们的行谊,得以为后世学佛人的典范。期待读者亦能由其中获得启发,开启智慧解脱的大道。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全一卷。略称唯心诀。宋代僧永明延寿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为永明延寿阐明其唯心思想之着作。延寿主张千途异说归于一法,而万法归于一心;法华、般若、思益、华严、圆觉、楞严、大集等诸经亦一法之千名而已,重要者在于观心而达一心,故于书中列举一二○种邪宗见解,以观心之法解其迷惑、照其暗冥,并谓观彻此一真心,是非取舍即可俱消,豁然清净,而达于圆融解脱之境。卷末并附定慧相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