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瑄

- 姓名:孙宝瑄
- 别名:字仲玙,号忘山居士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 出生日期:1874
- 逝世日期:1924
- 民族族群:
孙宝瑄(1874~1924)中国近代学者。字仲玙,号忘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父孙诒经官至户部左侍郎,为光绪帝师;兄孙宝琦为清廷驻法、德等国公使,入民国后曾任北洋政府内阁总理;妻父李瀚章,为李鸿章之兄,曾任清两广总督。少时随父读书京师。清光绪十九年(1893)以荫生分工部主事,保补员外郎,后曾任邮传部庶务司主稿,亦曾在大理院供职。入民国后,曾担任浙海关监督兼宁波交涉员、瓯海关监督兼温州交涉员。
甲午日人肇衅,与兄孙宝琦等十余名浙籍京官联名上书恭亲王请和,为舆论所垢议。二十一年离京赴沪。同年赴天津上书李鸿章,倡议改革,主张设报馆、兴学堂以启民智。在沪积极参与维新士人集会,为《时务报》撰稿人之一。庚子(1900)中加入中国国会,列名干事。辛丑(1901)二月张园拒俄集会,曾登台演说。光绪二十八年(1902)返京,因孙宝琦之介结识诸满洲亲贵。在工部升任帮稿行走,又任京师大学堂编书局分纂。
因家境优渥,兼有兄长孙宝琦支持门户,孙宝瑄毋需以功名自励,得以优游自适,而一生读书不辍。曾治宋学,甲午以后多读新学书,思想亦随之而变。其平生穷研经史,旁及释道,尤长于思辨,于东、西洋之政治、历史、哲学、宗教、科学等均有涉猎,持论亦允当。主张立宪,反对排满的种族之见。亦广为交游,所交如宋恕、吴庆邸等,多一时才俊。与丁惠康、陈三立、谭嗣同有“清末四公子”之称。
著有《忘山庐诗存》。另自弱冠起为日记,每日读书、处事,勤于纪录。既处变革之时代,复近于政、学之中心,其人亦关心时局、力求新知,因而此日记实为晚清之一重要史料。惜有散佚,所留存自光绪十九年(1893)至三十四年(1908)间者,曾辑为《忘山庐日记》;另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保存之部分,辑成《日益斋日记》。今人统辑为《孙宝瑄日记》。
孙宝瑄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著。1911年首次发表在《逻各斯》上。作者在这篇论文里坚持和论证了这样一种信念:人类文化的最高兴趣要求一种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哲学的发展;因此,我们时代的哲学革命必须为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设置基础。这种科学性哲学是建立在纯粹而且绝对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现象学才可能提供出这种知识。因此,尽管哲学一直要求成为最高尚、最严格的科学,这种自觉的意愿甚至支配着整个欧洲哲学史中的革命而从来没有被放弃过,但直到现在它仍未能实现。哲学根本还不是科学。这并不表明哲学在本质上非科学。相反,任何领域中严格科学的可能性要求以哲学作为严格科学的可能性为前提;只有后者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具体科学的真正科学性。基于这一信念,作者批判了自然主义与历史主义和世界观哲学,因为恰恰是它们动摇了把哲学作为严格科学来追求的信心。自然主义只承认物理的东西才是实在的、客观的,它要么否认理念的实在性,要么将其自然化。但是这种客观性、实在性的预设本身是理念的。历史主义同样地存在内在的矛盾。当它在证明绝对形而上学的不可能性时,在表明这种证明的基础的可能性时,它实际上已经否定了自己。这篇论文写于胡塞尔从《逻辑研究》(1900年)向《观念》第一卷(1913年)的现象学方法过渡期间,可以被看作胡塞尔的前先验思考方式与先验思考方式之间的连结带。
山左笔谈
《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存目著录明崇祯十六年进士黄淳耀所撰《山左笔谈》一卷,凡分十九条,提要云:“所纪皆山东风土、形势、山川、古迹及海运、备倭诸事宜。征引拉杂,殊鲜伦理。案淳耀生平未尝游山东,所著《陶庵集》内亦无此书名。此本见曹溶《学海类编》中,疑亦出伪托也。”“山左”即山东别称。此书后收入《丛书集成初编》,遂广泛流传。《总目》虽指出此书疑伪的三条理由,但因无确证,并未被学界广泛接受。
妇科玉尺
成书于1775年。清代沈金鳌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年铅印本。本书系妇科专著,全书共6卷,分月经、胎前、临产、小产、产后、带下、崩漏、妇女杂病8篇。炮制多在方药的脚注下。有关炮制药物80余种,记述较简单,但对妇科主药香附的炮制非常讲究,有童便醋艾制:香附一斤各半,童便、醋各浸九日,和净熟艾四两,加醋五碗,砂锅内炒干;酒醋盐童便制:香附一斤,用酒、醋、盐、童便各浸一分,焙,治妇女劳伤气血,诸虚百损(滋阴百补丸);盐姜醋栀子童便制:能调和经脉,香附一斤分四制,一盐水姜汁煮,略炒,主降痰,一醋煮,略炒,主补血,一山栀四两同炒去栀,主散郁,一童便洗,不炒,主降火;七制香附:香附米十四两,匀七分,一同当归二两,酒浸,一同蓬术二两,童便浸,一同丹皮、艾叶各一两,米泔浸,一同乌药二两,米泔浸,一同川芎、延胡各一两,水浸,一同三棱、柴胡各一两,醋浸,一同乌梅、红花各一两,盐水浸,各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晒干,只取香附为末,治月事不调,结成癥瘕或骨蒸发热。此外,明矾麸炒黑治气块(苍术香附丸)亦见于本书。
赵氏易说
南宋赵善誉撰。善誉字静之。释经之作。是书流传不广, 故 《经义考》 称已佚。今有 《四库全书》据 《永乐大典》辑成本,但缺豫、 随、无妄、大壮、晋、睽、蹇、解、中 孚等九卦。《宋史·艺文志》及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俱作二卷。四库馆臣 以文繁而厘为四卷。《丛书集成》亦收 入,四卷。该书推画卦命名之意,以贯 通六爻之旨。于诸卦取义相似者,多参 互以尽其变,往往有精理。
楞严经宗通
楞严经宗通,十卷,明曾凤仪宗通并序,陈熙愿跋。简称《楞严宗通》。佛典注疏。明代曾凤仪撰。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作者在《缘起》中称,“宗通”之意,“是借诸老宿以明经,而非以我明经也,抑即宗以明经,而非以文字见解明经也”。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念佛三昧宝王论
凡三卷。唐代僧飞锡撰。书成于天宝元年(742)。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飞锡以念佛三昧为诸禅三昧中之宝王,遂倡导万善同归、三世通修之念佛。内分三大门,即:念未来佛、念现在佛、通念三世无不是佛等,其次再细分为二十门,如: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无善可择无恶可弃门、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门、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等。本书所广为援引之经论包括:观无量寿经、法华经、大品般若经、大宝积经、大集经、十住毗婆沙论、大乘起信论、安乐集等。明神宗万历三十六年(1608),智旭将本书收入净土十要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