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三立

陈三立
  • 姓名:陈三立
  • 别名:字伯严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 出生日期:1853年10月23日
  • 逝世日期:1937年9月14日
  • 民族族群:

陈三立,字伯严,一字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53年(清咸丰三年)生。1882年在参加乡试时被陈宝琛从落第卷中选拔中举。1886年中进士,任吏部主事。其父陈宝箴,历官浙江按察使、湖北按察使等职,戊戌变法时任湖南巡抚,是旧官僚中推行“新政”较积极的一个。在办时务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和罗致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等“新党”的过程中,陈三立曾尽过一些力量。因此,赢得一定的社会声誉,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等被合称为“维新四公子”。但在当时,陈三立就不喜欢梁启超等津津乐道的“民权”说,认为它会带来“后灾余患”。变法失败,陈三立被加上“招引奸邪”的罪名,和他父亲一起革职。于是回到江西南昌,筑室西山。一年后。迁居南京。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生,八国联军入侵,陈三立曾动员张之泂、刘坤一等勤王互保,“投间抵隙,题外作文,度外举事”。


“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1900年以后,清政府开复了陈三立的原职,但他不肯出来任事,专力于诗、古文辞的写作。1904年起,与罢职官僚李有菜共同创办江西铁路公司,兴建南浔铁路,先后任协理、总理、名誉总理等职。1908年,与汤寿潜等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商办铁路公司。同年,鼓吹“提倡佛教,当视凡百事业为尤急",和沈曾植等倡立祗垣精舍,捐金给佛教居士杨仁山,计划选送人员赴印度学习大乘佛教。1909年,陈三立以诗稿交给郑孝胥,请他删定。晚清诗坛,有所谓“同光体”,属于这一流派的诗人不专宗盛唐,而以模仿宋诗为主。陈三立是其重要代表。“我诵涪翁诗,奥莹出妩媚”!”他的诗模仿唐代的韩愈、孟郊和宋代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以生涩硬拗的风格写枯寂萧瑟的感伤情怀。表达上,要求隐晦深微,像橄榄似的耐于咀嚼;用词上,则避熟恶俗,“语必惊人,字忌习见”。对于陈三立的诗,郑孝胥大为捧场,说是:“源虽出于鲁直,而莽苍排戛之意态,非可列之西江社里。”当时,革命派中也有人誉之为“吏部诗名满海内”。辛亥革命后,陈三立迁居上海,曾列名于孔教会和张謇发起的中华民国联合会。他和沈曾植、梁鼎芬、朱祖谋等遗老组织超社、逸社,经常在作品中指责革命,倾吐对清王朝的留恋之情,因此,受到以柳亚子为代表的南社诗人的抨击。


1915年,陈三立迁还南京。1923年至1924年一度住在杭州,此后住在南京或庐山,长期过着隐逸生活。1932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他忧愤时事,日夜不安,曾于梦中大呼杀敌。同年,国民党政府邀他参加“国难会议”,不赴。1933年迁居北平,时已年过八十岁,白发盈头,在见到年轻时的座师、同为遗老的陈宝琛时,却仍然坚持行三跪九叩礼。其后,郑孝胥、罗振玉曾拉他到伪满洲国去当汉奸,被拒绝。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本侵略者再次派人拉他,多方游说,他都不理睬;侦探每天在门前窥伺,气得他让仆人拿着扫帚驱赶。同年9月14日,尿闭症复发,陈三立拒不服药,绝食5日死。 生前著有《散原精舍诗集》、《散原精舍文集》。 子衡恪为著名画家;寅恪为著名历史学家。

陈三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酒谱

酒谱

一卷。宋窦苹撰。窦苹,字子野,汶上(今山东汶上县)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作除《酒谱》外,还有《新唐书音训》。《酒谱》杂叙关于酒的故事,寥寥数条,似有脱佚。然而《宋志》也作一卷。观其书,始于酒名,终于酒令,首尾完整,知原书仅止于此。大概为摘取新颖字句,以供采掇。其体例也与谱录稍有不同。现存《百川学海》本、《说郛》本、《唐宋丛书》本、《山居杂志》本、《夷门广牍》本、江阴缪氏云自在龛钞本二卷、《四库全书》本

太玄经

太玄经

西汉扬雄撰,晋范望注。十卷。《四部丛刊》影印万宝堂翻宋本。此书乃模拟《周易》之作。自汉以后,先有宋衷、陆绩注;至晋范望,则又删定二家之注,并自注赞文,定为此本。卷末附唐王涯《说玄》五篇及宋林瑀《释文》一卷。全书所拟《周易》诸篇,大致以“家”准卦,以“首”准彖,以“赞”准爻,以“测”准象,以“文”准《文言》,以五辞(即玄摛、玄莹、玄掜、玄图、玄告)准《系辞传》,以“数”准《说卦传》,以“衡”准《序卦传》,以“错”准《杂卦传》。古本经传各自为篇,范望作注时,析《玄首》一篇分冠八十一“家”之前,析《玄测》一篇分系七百二十九“赞”之下,始变其旧。《四库全书》列此书于“子部术数类”。《太玄》文辞艰涩,据《汉书·扬雄传》,刘歆曾观《太玄》,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雄唯笑而不答。自宋以来,注《太玄经》之书,又有宋司马光《太玄集注》、明叶子奇《太玄本旨》、清陈本礼《太玄阐秘》等。《太玄》虽是拟《易》之作,但从中可借以考索理解《易》象、《易》义之资料,故此书对《易》学研究亦颇有价值。

词旨

词旨

一名《词旨畅》。词论。元陆辅之撰,2卷。陆辅之曾从张炎受词学,《词旨》论词,专门阐明乃师的宗旨。全书计有论词7则,属对38则,乐笑翁奇对23则,警句92则,乐笑翁警句13则,词眼26则,炼字之法集虚字33则。总的来看,他强调的问题和张炎一样,认为词应雅正、清空。他明标作词秘诀是取“周清真之典丽,姜白石之骚雅,史梅溪之句法,吴梦窗之字面”,显然,陆辅之是拘于形式之小道,无视内容之大体。从他论词所举的例子看来,于传统的风花雪月的题材内容,婉媚的风格意趣,特别称颂,而尤为推崇张炎。可见陆《词旨》一书,不过是张炎《词源》的具体化而已,是用例词来说明乃师主张的。前人称《词旨》为作词之“规矩”,未免过当,但此书确为宋元间词论中有代表性的作品,从中可以窥知这一派词家的理论主张,明瞭词论源流。《词旨》一书,主要传述南宋张炎论词主张,举词亦以张炎词为多,是一本指导创作的入门书。清光绪时吴元仪有《词旨畅》一书加以笺释。今有《百尺楼丛书》本、《词话丛编》本。

昙花记

昙花记

戏曲。传奇剧本。明·屠隆作。叙述木清泰遍游地狱、天堂的故事。唐宝兴王木清泰郊游时得到仙佛的指点,弃家访道。十年中,他经受了各种考验和磨难,遍游了地狱、天堂、蓬来和西方乐土。回家后不久,在昙花盛开的时节被引渡到西方乐土,他的妻子在家修炼,后来也得到超升。

洪范明义

洪范明义

四卷。明黄道周撰。《洪范》系《尚书》重要篇目之一,其主要内容详见《洪范口义》条。此书系崇祯十年(1637)道周官左谕德掌司经局时所进呈朝廷者,其进书序称“上卷言天人感召、性命相符及好德用人之方;下卷言阴骘相协、彝伦条贯、旁及阴阳历数之务;初、终两卷,考正篇章,分别伦序。”道周受伏生、董仲舒、刘向影响至深,所言天人感应、性命相符、阴骘相协、彝伦条贯等多属穿凿附会;至其改正字句及篇章次第,亦多出于武断,不尽与经义相合。此书有《石斋九种》本。

答净土四十八问

答净土四十八问

答净土四十八问,一卷,明袾宏著并序。净土之教。因地于法藏。肇端于韦提。开陈于灵鹫教主之金言。流衍于匡庐大士之莲社。专一心而向往。历三界以横超。诚哉末法之要津矣。然上根即事契理。固谛信不回。下士有闻斯从。亦无因起惑。惟不上不下。位届中流。乃欲从欲违。志无定向。繇是十疑通于智者。或问启于则公。天鼓谆谆。婆心恋恋。岂曰多言。言所不容己也。而复????沈膏继。病剧药增。后是二书。能无再述。有德园居士者。乘宿愿力。起大悲心。代为百千众生。曲申六八难问。山僧不免据款结案。随绳解纷。使彼越烦恼之河者。直决其狐疑。出死生之穴者。顿离于鼠怯。叨陪往哲。共翊先宗云尔。若夫悟心外之无土。则一真湛而万法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