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武

高宗武
  • 姓名:高宗武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乐清县人
  • 出生日期:1906
  • 逝世日期:1994
  • 民族族群:

高宗武(1906~1994),化名其昌。乐清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1931年5月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特约记者,兼国立中央政治学校教授。1932年初被聘为《外交评论》特约撰稿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在该刊发表15篇讨论中日关系的文章,确立了“日本通”的地位。同年11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防设计委员会专员。1934年5月任外交部科长,兼外交部亚洲司帮办;11月奉外交部指派赴北平与日伪代表谈判,与日伪方面议定了关内外《通邮协定大纲》。1935年5月至1938年10月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专门从事对日外交工作。1938年前往香港负责对日情报工作。不久以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代表的身份与日本外交代表重光葵举行会谈,达成《日汪协议》。1939年5月随汪精卫由香港去日本,与日本内阁举行会谈,讨论筹备汪伪政权问题;9月任汪伪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1940年1月与陶希圣同时宣布脱离汪伪政权,赴美国后化名高其昌,挂名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参事,深居简出。1994年在美国去世。


高宗武、陶希圣出走。高宗武、陶希圣于1938年11月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充当“和平运动”的骨干分子。1939年冬,两人在参与日汪密约谈判中,对汪精卫等过多让步不满,又因酝酿组府名单时未能如愿,遂起去意,托同乡黄群相助。黄群经徐寄庼转请杜月笙牵线。是年11月5日杜月笙自港飞渝向蒋介石汇报,并受命携蒋致高亲笔信返港,严密制定了护送高离沪赴港计划,指定万墨林在沪办理。时陶得知76号特工将对他下手深感自危。12月30日,高、陶托病未参加日汪密约签字仪式,曾引起汪等疑心。1940年元旦两人商定同行。1月4日上午高按计划登上由沪驶港的美国“胡佛总统号”海轮,陶则驱车先至南京路国泰饭店,进前门出后门得以脱身,另雇车赶往码头与高会合。同时由高妻秘密收藏的日汪密约胶卷也携带至港。高、陶出走使汪大惊,对陶宅及其家属严加监视。为力避陶反戈,汪同意陶妻携两个孩子赴港劝导,而将陶三个孩子留沪为人质。1月20日在万墨林安排下陶三个孩子离沪抵港。次日香港《大公报》刊出高、陶提供的《日支新关系调整要纲》及附件,同时发表高、陶致该报及汪精卫的公开信,日汪密约至此真相大白。事后高更名持政府官员护照赴美定居,陶辗转赴渝,入蒋介石侍从室任职。

高宗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金粉之谜

金粉之谜

故事是从一个姑娘在河边失踪和一个男人在一座鸽子楼前遭到枪杀展开的。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失踪的姑娘却突然悄悄地溜进亚森·罗平的寓所,于是这个大侦探就开始了一场错综复杂的、险峻的侦察活动,终于揭穿了十分奇妙的金粉之谜。此作充满了神秘色彩。枪杀活人的竟是死人!

死亡终局

死亡终局

死亡终局【Death Comes As The End】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推理小说,故事发生的背景是遥远的古埃及。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其考古学家丈夫的好友、埃及专家斯蒂芬·格兰维尔的建议和帮助之下,写成了此书。

绍陶录

绍陶录

二卷。宋王质撰。王质字景文,号雪山,郓州(今山东东平)人,后徙居兴国(今属江西)。绍兴年间进士。曾为枢密使张浚幕僚,入为太学正。上疏请孝宗早定战守之策,被忌之者指为异论,罢去。后至枢密院编修官等职。笃志经学,好诗文,诗风流畅平易。除本书外,尚著有《诗总闻》、《雪山集》等。《绍陶录》撰于淳熙中,时王质罢职山居,以晋人陶潜、南朝陶弘景皆弃官遗世,同代人唐汝舟、鹿伯可亦继其风,感慨而作此书。上卷载陶渊明、陶弘景二谱,各择其遗文轶事为题,并作词以咏之;下卷记唐、鹿事,而附以林居咏物之诗。其咏山鸟者,曰山友词;咏水鸟者,曰水友词;咏山草者,曰山友续词;咏水草者,曰水友续词;杂咏禽虫诸物者,则曰山水友续词。盖因耿直忤时,不为权贵所容,故以草木鸟兽为友,以绝人逃世,并发泄心中不平。旧于 《雪山集》外另行。清康熙中,宋荦摘其山友诸词,分为五卷,改题曰《林泉结契》。本书版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十万卷楼丛书》(二编)本;《湖北先正遗书》(史部)本等。此外,《说郛》有辑本。

秘书监志

秘书监志

十一卷。一名《秘书志》。元代政书。元王士点、商企翁同编。士点字继志,东平 (今属山东)人。翰林承旨五构次子,官至秘书监著作郎,另撰有《禁扁》。企翁字继伯,曹州 (今山东荷泽)人,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商廷之孙,官至秘书监著作佐郎。书成于顺帝至正中,对至元九年秘书监的设立以及变迁、典章考事作了详细的记述。分职制、录秩、印章、廨宇、公移、分监、什物、纸札、食本、公使、守兵、工匠、杂录、纂修、秘书库、司天监、兴文署、进贺题名等十九门。有《广仓学窘丛书》本、《四库全书》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点校本,可参考。

缠子

缠子

一卷。旧本题周缠子(生卒年不详),国别不详。《汉书·艺文志》无录,今存佚文,本诸子抄,收为墨家第五。 关于缠子,我们已经完全不清楚他的姓名、国别等等资料,甚至生平都不大清楚。唯一知道,他是六国时人,墨家的学徒,与儒家的学徒董无心(《汉书·艺文志》有《董子》一篇,在诸子儒家类)相见论道。 《缠子》一书,汉、隋、唐志皆不著,书亦佚。马总意林始载《缠子》一卷,引其书二节。大概《董子》一书记述二人之事,故亦称《缠子》。今仅存译文六条。收入本诸子抄,为墨家第五。 班固《汉书》、《隋书·经籍志》均未著录该书,唐宋之间,始见征引。由于其书有董无心论难之语,往往又称《董缠子》,盖附见于《董子》书中,非有专书。清人马国翰辑《董子》于儒家,又辑《缠子》入墨家,两书本为一帙,非有两书,用之者不可不戒。现存的版本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等。

大宋僧史略

大宋僧史略

凡三卷。又称僧史略。宋代赞宁(930~1001)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系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奉诏撰述者。赞宁于序文中表示不满弘明集与高僧传等史传,故另以护教立场而着出此一有关佛教教团制度、仪礼、戒律、忏法等之教团史。卷上叙论佛陀诞生之年代、佛教之东传、伽蓝之创造、译经、译论、译律、出家、受戒、忏悔、经论讲义之沿革、僧讲、都讲,以及禅法传入我国之经过等。卷中主要叙述教团制度,如僧正、僧统等之沿革,为研究我国佛教史之珍贵资料。卷下叙论紫衣、大师号、戒坛、宗教结社之历史、斋会、结社之起源,以及度僧之方法。此外亦收录摩尼教之记事。由此可知,赞宁撰述僧史略之目的在于中兴佛教,而使正法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