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玄之

- 姓名:戴玄之
- 别名:名祖兴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河南省新蔡县代湾人
- 出生日期:1922年11月
- 逝世日期:1990年2月16日
- 民族族群:
戴玄之(1922年11月-1990年2月16日)名祖兴,字玄之。河南省新蔡县代湾人,1922年11月生。先世姓“代”,蒙古族。后因长兄出外就读,以百家姓中无“代”姓,遂改为“戴”。家有农地三百余亩,并兼营染坊,为当地望族。
戴先生幼年时代,正值军阀混战,地方不靖。年岁稍长,便由其父教读。但感于乡村教育落后,遂入县城第一小学,毕业后报考省立汝南第六中学。初中毕业入省立第四中学,再转省立槐店联合高中毕业。1943年入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受业于萧一山、陆懋德诸师门下。1947年大学毕业,即返故里任新蔡县立中学教务主任。1948年,4月辞去教务主任职,南下南京、上海转赴台湾。1949年入省立师范学院史地系任助教。至1954年升任讲师,1959年升任副教授,1962年升任教授,在校主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现代史,明清史等课程。1965年任师大历史系主任。
1969年,戴先生因休假应聘新加坡南洋大学客座教授,期满又复留任一年。1971年南洋大学聘戴先生任历史系主任,遂向师大请辞各职。在南大十年间,先后任系主任,文物馆馆长等职。并被聘为南洋大学最高荣誉之研究院高级院士,直至1979年,南洋大学将与新加坡大学合并,乃返回台受聘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讲授中国社会史,并指导研究生。
1987年休假,应香港珠海书院之聘,任文史研究所所长,翌年又兼任文学院长,为提升珠海文史所研究风气,除亲自讲授史学方法外,后敦聘香港大学、中文大学,浸信书院教授至珠海授课,珠海学风为之一变。由于教学、行政集于一身,竟致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戴先生毕生以研究中国近代秘密社会史为士林所重,其研究动机,缘于河南省各地多有红枪会组织,先生家中即雇有红枪会众保护庄园,所以自幼及长,目见耳闻,对此一秘密社会之组织、活动、功能,留下深刻印象。①及至执教师院后,阅读日人平山周之《中国秘密社会史》,深感该书被研究中国秘密社会史的中外学者奉为圭臬,实为国人之耻。但“细读之余,发现该书除华龙会等平氏亲身所参与革命活动之会党极有学术价值外,其他多似而非,其真实性令人怀疑”。②于是发愤研究,深幽发微。自1959年起,陆续在《大陆杂志》发表有关义和团研究论著多篇,并得到相关机构的资助,完成《义和团研究》一书。1963年由“中华学术奖助委员会”出版,本书指出义和团实出于咸同年间之乡团,与白莲教、八卦教毫无关系。辨正劳乃宣“义和团乃白莲教之支流”,“为离卦教之子系党徒”之说法。
其《红枪会》一书,构思甚早,苦于资料搜罗不易,直至执教南洋大学后始完稿,1973年由食货杂志社出版。本书对红枪会之源流、背景、派别、仪式法术等,均有创见。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评论本书时说:“关于红枪会,过去虽有人研究过,却以本书最为详尽,最具综合性的研究”。
戴先生原计划撰写白莲教专著,先后发表5篇论文,约十余万言。但因资料不易搜全,始终未能成册。不过对白莲教之源流、本质,提出许创新意见。如指出白莲教源出南朝梁武时傅大士所创之弥勒教,元末韩山童将白莲会加入弥勒教,始名“白莲教”。此点推翻日本史学权威矢野仁“白莲教为南宋高宗绍兴初年茅子元创教”之说法。也修正我国学者“白莲教源于东晋慧远白莲社”之旧说。对天地会之研究,戴先生也陆续发表论著5篇,其中对天地会源流提出自己新的看法:旧说天地会起于康熙四十三年,创会地点为台湾,万云龙即是郑成功,陈近南即是陈永华。先生指此实为“神话中的神话”。他如西鲁犯逃,众僧退敌,火烧少林寺等更无史实根据。戴先生利用官书及档案资料等文献,考证天地会在乾隆三十二年为洪二和尚提喜所创,凡入会者皆为洪二和尚门徒,故称洪门。创立地点则为福建漳州府漳浦县高溪乡观音寺。
戴先生研究中国秘密社会史之贡献,甚受国际学者肯定。如《天地会源流》,由美国薛龙博士(Dr. Ronald Suleski)译成英文,刊于英国剑桥大学出版之Moderm Asian Studies。1967年戴先生受邀至美国密西根大学出席二十七届东方学者会议,宣读《白莲教的起源与目的》,费正清誉为此次大会中最好的论文之一。《红枪会》一书亦由薛龙博士翻译,哥伦比亚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于一九八五年出版。他如日本汉学家酒井忠夫等人,对戴先生之成就均给予极高之评价。
不意1989年12月9日晚,确突发高烧,经医生确诊为肺癌。两个月后,病情加剧,至2月16日,医生束手,戴先生与世长辞。
戴先生辞世后,他生前著作,由其门生汇编成《中国秘密宗教与秘密会社》,上下两巨册,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91年12月出版发行。
(本文由作者提供,中华文史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戴玄之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学类书。为《古今图书集成》的组成部分。五百二十卷。清陈梦雷等奉诏编撰。刊行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本书辑录自《内经》起至清初的医学文献一百二十余种,约九五○万言,其内容既有基础理论,又有分科治疗,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论述亦较系统和全面,堪称为医学百科全书。是书卷一至卷七十为“医经注释”,主要包括《素问》、《灵枢》、《难经》三部医经之注释;卷七十一至卷九十二为“脉法”、“外诊法”,汇集三十四种医学文献,主要介绍望、闻、问、切等诊法资料;卷九十三至卷二百一十六为“脏腑身形”,主要汇集三百五十八种医学文献,以论述脏腑、经络、运气、身形等内容;卷二百一十七至卷三百五十八为“诸疾”,主要介绍内科各种疾病证治,分列风、寒、暑、湿、咳嗽、呕吐、泄泻、霍乱等五十二门;卷三百五十九至卷三百八十为“外科”,主要介绍外科一般疾病,分列痈疽、疔毒、附骨流注、游风丹毒、疠疡癜风、浸淫疥疮等十一门;卷三百八十一至卷四百为“妇科”,主要介绍妇科各种疾病,分列经脉、子嗣、胎前、临产、产后、崩漏、带下、乳疾、前阴诸疾、梦与鬼交、交肠等十一门;卷四百零一至卷五百为“儿科”,主要介绍儿科一般疾病,如未生胎养、初生护养、诊视、脏腑身形、初生诸疾等二十五门,并述及天花、麻疹的证治;卷五百零一至卷五百二十为“总论、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主要收录古代其它名著中有关医学资料。本书现存《古今图书集成》本(第828~919册)、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
陆陇其家训译注
陆陇其生前并未编撰名为“家训”的书,但留下了许多家训类的著作、文章。该书第一部分为专著《治嘉格言》,全称《陆清献公治嘉格言》,共一百七十五篇,是陆陇其任嘉定知县期间为教化士民而写,旨在“禁奢靡、变风俗”,“以德化民”,上至教孝、教悌、婚嫁宾祭等大端,下至饮食服御等琐事,凡“人生日用之所必资者”均有论及。如《治嘉格言》原序所说,陆陇其爱民如子,“视四境如一家”,“若父诏兄勉,一一代为之筹”,此书实可作为家训看待。附录一选自《三鱼堂文集》与《外集》,包括《读朱子白鹿洞学规》《跋读书分年日程后》《崇明老人记》《翁养斋教子图跋》等。第二部分选自《三鱼堂文集》,是陆陇其与大儿子陆定徵、三儿子陆宸徵、弟弟陆武修、侄子陆礼徵、女婿李枚吉与曹星佑的书信;另有写给叔叔陆元旂、曾叔祖陆蒿庵的十四封书信,对象虽是长辈,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家训,但其中涉及家族子弟教育、陆陇其个人为官处事的经历等,可以作为陆陇其家训思想的补充资料,所以一并选编在后。附录二则为与弟子书信,包括与赵鱼裳、赵旂公、席汉翼、席汉廷、周好生等人的七封书信。附录三则为相关传记资料。
太上清静元洞真文玉字妙经
太上清净元洞真文玉字妙经,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出于南北朝隋唐道士之手。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经由九段玉诀及一首韵文组成,其内容为解释「真文玉字」,即解释符文。书中仅存注解而无符文,注解文辞亦颇隐讳。大旨教人译读和书写符字之法。又教人呼念神仙魔鬼之名,以除凶灾。
金箓十回度人三朝开收仪
述礼十方,开收《度人经》之科仪。
三皇内文遗秘
三皇内文遗秘,撰人不详。从内容文字看,似为唐宋道士采集六朝时《三皇经》、《太上黄神越章》、《抱朴子内篇》等书改编而成。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卷首有紫微道人所撰序文。正文分上中下三章,分别为天地人三皇内文,其文多为咒语。谓依法受持念诵,或书写佩带,或埋地下,或焚烧吞服,可以落死保生,入山辟恶兽邪精,召神护佑,招财治病等等。正文之后有《太清黄神越章秘印》,系早期天师道杀鬼治瘟之神印符咒。又抄录《抱朴子》论黄神越章神印之语,以及五岳真形符文。
释氏要览
凡三卷。北宋天禧三年(1019),道诚辑。系为令一般僧尼了解佛教知识而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为有关佛教基本概念、寺院仪则、法规和僧官制度等之词义汇编,引内外典籍加以注解。全书共二十七篇,分六七九目。上卷包括姓氏、称谓、居处、出家、师资、剃发、法衣、戒法、中食等九篇;中卷包括礼数、道具、制听、畏慎、勤懈、三宝、思孝、界趣、习学等九篇;下卷包括说听、躁静、诤忍、入众、择友、住持、杂记、瞻病、送终等九篇。本书以赞宁之大宋僧史略为基础而加以充实,引证广博,保存当时有关佛教制度、风俗等资料,对研究佛教史极具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