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儒林

- 姓名:韩儒林
- 别名:字鸿庵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河南舞阳人
- 出生日期:1903年11月2日
- 逝世日期:1983年4月7日
- 民族族群:
韩儒林(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十四)。1930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先后在比利时鲁文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留学,从伯希和等攻习蒙、藏、突厥、波斯、拉丁等语言文字及历史。1936年回国,历任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历史系讲师,北平研究院(昆明)史学所副研究员,华西大学历史系教授,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重庆)副主任,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兼边政系主任。1949~1982年,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其间于1965年被任命为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兼蒙古史研究所所长,在任一年。1962年,先后访问蒙古、苏联,参与三国合编《蒙古史》工作。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亚文明史》编委会副主席,江苏史学会会长,江苏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韩儒林自留学欧洲以来,始终专注于蒙元史和西北民族史研究。他通晓多种东西方文字,熟悉并借鉴外国东方学家的成就,善于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其主要著述如《成吉思汗十三翼考》、《蒙古氏族札记》、《蒙古答剌罕考》、《元代阔端赤考》等篇,多注重名物制度的考释。他利用波斯文等史料与汉文史料直接比勘,相互校订,纠正了洪钧以来元史著作中的许多失误,弄清了前人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他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中国蒙元史研究一个阶段性的进步。此外,在突厥史、西藏史、西夏史、中西交流史等方面,也都有建树。
50年代以后,他以大量精力从事教学行政、史学研究的组织和人才培养工作,但学术研究仍未停辍。1956年,创立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1977年,创办《元史与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又与翁独健等一起倡议建立了中国蒙古史、元史和中亚文化研究会。撰写的论文有《论成吉思汗》、《耶律楚材在大蒙古国的地位和作用》、《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管理西藏地方的》、《元代的吉利吉思及其邻近诸部》、《清代内蒙古驿站》、《元代诈马宴新探》等二十多篇。60年代初,他参加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编撰,与助手一起完成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元代分册;中期,参加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组织工作,主持北方地区历代图幅的编绘。由他主编的两卷本《元朝史》,获国家优秀图书奖。
韩儒林于1983年4月7日在南京逝世。他的主要著述,多收入《穹庐集》。此外尚有《成吉思汗传》、《元史讲座》等著作。论著全集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的书
李义山文集笺注
诗文注。唐李商隐(约813—约858)撰,清徐树榖笺、徐炯注。十卷。商隐有《李义山文集》已著录。树榖字艺初,康熙进士,官至山东道监察御史。炯字章仲,康熙进士,官至直隶巡道。皆昆山人。此集成于清康熙五年(1666)。有表二卷、状一卷、启二卷、祭文二卷、祝文一卷、序一卷、书一卷。含清朱鹤龄所辑旧稿五卷。并补其所缺“状”体,系从闽本商隐文集中补入。共得表二十二篇、状二十三篇、启四十三篇、祭文十九篇、祝文十一篇、序五篇、书三篇,檄、箴、传、碑铭各一篇,赋二篇,杂著七篇,计一百五十篇。二徐笺注本系传世之第一部商隐散文辑注本。此本简明扼要。清末叶德辉评说:“注文亦简要有法,不隔断文意,读本中当推此为第一。”(《郋园读书志》)。有《四库全书》本,康熙四十七年刻本等。
心理与力学
该书运用物理学上的力学原理分析人的心理及其变化的轨迹,提出“心理依力学规律而变化”的观点,深入揭示了人与人的复杂关系,他还联系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之间的关系变化,指出了“人事变化之轨道”和“世界进化之轨道。”并对当时在中国思想界影响颇大的达尔文的生存竞争学说和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进行了批判。 本书再版的封面采用了1936年成都公论社版,封面是著名思想家、辛亥革命元老吴稚晖的题字。吴稚晖,字敬恒,生于1865年,卒于1953年,其人才气横溢,举止怪异,被称为“吴疯子”、“民国第一怪人”,与李宗吾的特立独行颇多相似之处。
尚书注考
一卷。明陈泰交撰。泰交字同倩,浙江嘉兴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旨在指摘蔡沈《书集传》之疏漏,凡所指摘,引经、注经不相照应者3条,同字异解者362条。其中不相照应者3条,蔡《传》引经、注经显相矛盾,诚蔡氏之误;其同字异解者,一字容有数义,指摘未免过严。此书无所指摘,均直录注语,不加论断,亦不援引古义、旧说。此书稍逊马明衡《尚书疑义》与袁仁《尚书砭蔡编》。马、袁二书于《书集传》名物制度多所驳正,泰交此书则重在指摘《书集传》训诂之疏漏,可与马、袁二书互补。现存有清抄本,藏浙江图书馆,另有《海山仙馆丛书》本、《碧琳琅馆丛书》本,《芋园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佛、菩萨、声闻、缘觉,是四圣法界;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是六凡法界。这十法界,就是从我们人现前这一念心生出来的。 现前这一念若明白了,也就是觉悟了。觉悟就是不迷惑,把无明破了,法身就现出来了。将来在一千年后,或者有很多人会看这本书而开悟的,所以你们不要把它看得那么简单!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于凌波老居士撰,于凌波老,河南省洛阳县人,1927年出生。于老居士著作颇丰,有关佛学之著作,从早年的《向智识分子介绍佛教》以至最后完成的《现代佛教人物辞典》共有三十四种;世俗杂学方面之著作,有《健康长寿手册》、《古今艺文志趣》等十多种;其他散见各佛教杂志及一般报刊者则不计其数。唯识名词白话辞典,是一部初学唯识者手边备用的工具书。唯识学在佛学领域中,一向称为难治之学,它名相繁琐,辞意艰深,古人称此学‘文如钩锁,义若连环’,‘字包千训,辞含万象。’由此可知这是一门‘甚深最甚深、微细最微细、难通达极难通达’的学问;但相对的,它也是一门结构严谨,条理分明的理论,佛学中大部分的重要名词,都见之于唯识学中。果然能通达了唯识学,则再读其他经典,名相问题既已解决,自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笔画是以首字繁体排列】
新集浴像仪轨
新集浴像仪轨,一卷,唐 慧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