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儒林

- 姓名:韩儒林
- 别名:字鸿庵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河南舞阳人
- 出生日期:1903年11月2日
- 逝世日期:1983年4月7日
- 民族族群:
韩儒林(1903年11月2日-1983年4月7日)中国历史学家、蒙古学家。字鸿庵。河南舞阳人。生于1903年11月2日(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十四)。1930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此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1933年起,先后在比利时鲁文大学、巴黎大学、柏林大学留学,从伯希和等攻习蒙、藏、突厥、波斯、拉丁等语言文字及历史。1936年回国,历任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历史系讲师,北平研究院(昆明)史学所副研究员,华西大学历史系教授,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重庆)副主任,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兼边政系主任。1949~1982年,任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其间于1965年被任命为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兼蒙古史研究所所长,在任一年。1962年,先后访问蒙古、苏联,参与三国合编《蒙古史》工作。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亚文明史》编委会副主席,江苏史学会会长,江苏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任。韩儒林自留学欧洲以来,始终专注于蒙元史和西北民族史研究。他通晓多种东西方文字,熟悉并借鉴外国东方学家的成就,善于运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其主要著述如《成吉思汗十三翼考》、《蒙古氏族札记》、《蒙古答剌罕考》、《元代阔端赤考》等篇,多注重名物制度的考释。他利用波斯文等史料与汉文史料直接比勘,相互校订,纠正了洪钧以来元史著作中的许多失误,弄清了前人未能解决的许多问题。他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中国蒙元史研究一个阶段性的进步。此外,在突厥史、西藏史、西夏史、中西交流史等方面,也都有建树。
50年代以后,他以大量精力从事教学行政、史学研究的组织和人才培养工作,但学术研究仍未停辍。1956年,创立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1977年,创办《元史与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又与翁独健等一起倡议建立了中国蒙古史、元史和中亚文化研究会。撰写的论文有《论成吉思汗》、《耶律楚材在大蒙古国的地位和作用》、《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管理西藏地方的》、《元代的吉利吉思及其邻近诸部》、《清代内蒙古驿站》、《元代诈马宴新探》等二十多篇。60年代初,他参加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编撰,与助手一起完成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元代分册;中期,参加编绘《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组织工作,主持北方地区历代图幅的编绘。由他主编的两卷本《元朝史》,获国家优秀图书奖。
韩儒林于1983年4月7日在南京逝世。他的主要著述,多收入《穹庐集》。此外尚有《成吉思汗传》、《元史讲座》等著作。论著全集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的书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英国物理学家、力学家、数学家牛顿(Sir Isaac Newton,1642—1727)著。中译本由郑太朴据英国剑桥1725年第3版译出,商务印书馆1931年初版,1962年重印。牛顿出身于英国林肯郡格兰汉镇附近沃尔斯索普的农民家庭。1661年进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读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669年任剑桥大学教授。1688年当选国会议员。17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光和色的新理论》(1672)、《光学》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主要著作,也是科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重要文献。1687年初版。全书3编。第1、2编论物体的运动,第3编论宇宙系统。所谓自然哲学,就是物理学。牛顿在书中总结了17世纪科学家在力学研究上取得的成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基本定律:惯性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并用数学原则对万有引力定律作了详尽的论证阐释,建立了一个统一概括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天体的运动规律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代表了当时时代的科学高度,直到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才对牛顿建立的古典力学作出了革命性的突破。
皇元风雅
元诗总集。或名《元风雅》。前集十二卷,后集十二卷。元傅习采集,孙存吾编次。傅习字说卿,清江(今属江西清江)人。孙存吾字如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习仕履不详,存吾曾为儒学正。此编以存诗坛全貌为原则,搜罗面较宽,并有意识广征来稿。“后集”目录后有牌记云:“本堂今求名公诗篇,随得即刊,难以人品齿爵为序。四方吟坛多友,幸勿责其错综之编。倘有佳章,毋惜附示,庶无沧海遗珠之叹云。李氏建安书堂谨启。”由此可知,傅、孙二人系与书商合作以成此编。此集与元人蒋易所编纂之《元风雅》名称相同,又皆以刘因开篇,二书又皆有虞集序,故后世读书多混淆。其实二书区别很大,傅、孙所编《皇元风雅》收录诗人二百八十人,而蒋易所编《国朝风雅》只收录一百馀人,而前者所录诗篇数仅蒋书之半。另外傅习、孙存吾多收录江西人作品(可能因与编者同里而易于采摭),江西诗人多近宋体,而蒋书所录之诗却近于唐音。《皇元风雅》因为是随得随录,无一定体例,比较杂乱,有些竟是一人两出,但其中多采不见经传之作者诗篇,许多元诗亦赖此以传。此编由于是随得随刊,其分卷亦大不相同,此前后集皆十二卷为卷帙最繁之本,为《四库全书》所著录。另有前后集均作五卷之元刊残本传世,亦有前后集皆作六卷之本,目录后有古杭勤德书堂识语,此本已收入商务印书馆民国间所编《四部丛刊》。还有前集六卷、后集四卷之明初刊本传世。
甲申南社乡寇变纪略
《甲申南社乡寇变纪略》一卷,明谢重华,谢重华,生平履历不详。是书记崇祯十六年,东莞、新会等地贫农佃户与地主对抗情势。清兵两次攻破广州,社民与之对抗垂二十年。后附录奴变。
尚书集传或问[标点本]
二卷。宋陈大猷 (生卒年不详)撰。其字、号均不传,两浙路东阳(今属浙江省)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由从仕郎历六部架阁,事迹不详。大猷论《尧典》“敬”字条下,首举“心之精神谓之圣”,其学盖出于杨简。大猷先有《尚书集传》,《或问》专论前书去取诸说之故,与朱熹《四书或问》体例相同,持论与朱熹多有不同。陈大猷嘉熙二年(1238)三月《进书表》称“臣所编《书集传》十二卷,《集传或问》三卷,缮写成一十五册。”是该书本名《集传或问》,卷数当为三卷。瞿氏《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著录宋刻本,题“《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是此书宋时已省称《或问》,卷数亦改并为二卷。现有元刻本,藏北京图书馆,《书集传》十二卷、《或问》二卷俱在,《总目》谓“《集传》 已佚”,不确。
论语学案
明哲学家刘宗周阐发其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凡十卷。此书为刘宗周讲义之纪录,用语体白话直抒胸臆,故“其论不无纯驳”(《四库全书总目》)。此书主要内容有四:一是以慎独为讲学之宗。《为政以德》章中说:“君子学以慎独,直从声嗅外定根基。一切言动、事为、庆赏、刑成无不日见于天下,而问其所从出之地凝然不动些子,只有一个渊然之象,为天下立皇极而已。”《朝闻道》章中又说:“闻道者,尽性焉已矣”,“然其要只是一念慎独。此一念圆满,决之一朝不为易,须之千古万世不为难,学者省之。”二是重义利之辨。《可以托六尺之孤》章中说:“古人济大事,全靠脚根定,只不从身家名位上起念便是,凡可夺处皆是此等作崇也”,“故君子非有才之难,而诚之难。”《士见危致命》章中又说:“学问只有生死一关为究竟地,寻常只有义利一关最难破解。”三是反对悟“空”。宗周笃信阳明之学,但对王学未流堕入禅学则深加鍼砭,主张“孝”、“悌”即为人性之“良知”、“良能”。他在《其为人也孝弟》章中说:“孝弟是后天最初一脉,为万化之所从出,故学以务本者本此。然孝弟之有本,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者是也,是为良知,是为良能。于此而反求其本,其为天命之性乎!”四是提出性即义理,而非气质。在《性相近》章中他指出:“愚谓气质还他是气质,如何扯着性!性是就气质中指点义理者,非气质即为性也。”有《四库全书》本。
高王观音经注释
高王观音经注释,一卷,清周上智注释,由所著西来妙谛录出并原跋,夏同玄西来妙谛序。(总目标智敬录)。是《佛说高王观世音经》(简称《高王观音经》)的注释书。此经为《法华经》“观音品”的单出,东魏天平年间(534—537)所传,后人疑为伪经,但在信徒中传播较广。书前有清光绪四年(戊寅岁,1878)同玄所撰序,智敬所撰跋,后附《高王经缘起》。疏文依经文顺序,逐句进行解释。光绪四年刊印于杭州昭庆慧空经房。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尚书集传或问[标点本]](/d/file/books/1175c21751f1fd830bad0cce2fef553d.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