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亦云

沈亦云
  • 姓名:沈亦云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浙江嘉兴
  • 出生日期:1894
  • 逝世日期:1971
  • 民族族群:

沈亦云(1894—1971),1894年出生于浙江嘉兴,原名性真,后改署景英,字亦云。其父亲沈秉钧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长达7年,参与编辑《辞源》等书籍。沈家有三女一子,沈亦云作为大姐,与妹妹沈性仁、沈性元皆接受了新式教育。​


1906年7月,12岁的沈亦云考取北洋女师范学堂,之后又前往苏州景海女学研读英文。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沈亦云与葛敬诚等人于上海组织女子北伐敢死队,积极投身革命。11月18日,她们在《申报》发表《女子军事团警告》,呼吁妇女参军参战,并附上军事团《简章》,明确以“驱攘残恶,救助同胞”为宗旨。11月29日,沪军都督陈其美称赞她们展现出巾帼豪情。经过短期训练,1912年1月24日,上海北伐女子敢死队奔赴金陵助战,因其勇猛异常,被称为“荡宁队”。在此期间,沈亦云结识了沪军都督府参谋长黄郛,二人结为夫妻。黄郛在辛亥革命时担任沪军第三师师长,与陈其美、蒋介石结为拜把子兄弟,蒋介石尊称沈亦云为“二嫂”。​


1928年后,沈亦云与黄郛隐居莫干山,修建“白云山馆”。1935年,黄郛受命与日本人谈判并签订《塘沽协定》,沈亦云陪伴左右。当时社会舆论对黄郛压力巨大,责难不断,即便妹妹、妹夫也难以理解。1936年,黄郛郁郁而终。此后,面对家国变故,沈亦云悲愤不已。​


抗战期间,沈亦云在上海创办南屏女子中学。1950年后,她定居美国。晚年,沈亦云完成《亦云回忆》,该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得到胡适等人的肯定。上世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计划将沈亦云纳入口述传记系列,后唐德刚协助她整理回忆录,最终呈现出《亦云回忆》。1971年11月,沈亦云于美国逝世。她的一生跌宕起伏,见证了诸多重要历史阶段,为后世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沈亦云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竹隐畸士集

竹隐畸士集

二十卷。宋赵鼎臣(约1101年前后在世)撰。赵鼎臣,字承之,自号苇溪翁,卫城 (今四川盐源县)人。生卒年不详。元祐间进士。绍圣中,登宏词科。宣和中,以右文殿修撰知邓州。召为太府卿。鼎臣工诗,才气飘逸。曾往来大名、真定间,与苏轼、王安石诸人交好,相与酬和。故所作具有门径,能力追古人。刘克庄称其诗“才气飘逸,记问精博;警句巧对,殆天造地设,略不戟人喉舌,费人心自。”其杂文刻意研练,古雅可观,亦非俭陋者所能望其项脊。所著《竹隐畸士集》二十卷乃清四库撰官从《永乐大典》各韵中搜采汇集而成,诸体具备、蔚然可观。今有 《四库全书》 和 《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诸丛书本。

艺术趣味

艺术趣味

丰子恺著。本书内容包括:对于全国美展的希望、从梅花说到美、从梅花说到艺术、艺术鉴赏的态度、新艺术、为什么学图画、美与同情、绘画之用、儿童画。

书学迩言

书学迩言

杨守敬撰。守敬字惺吾,号邻苏老人等,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举人,曾随黎庶昌赴日本搜访中国古籍,归国后任勤成学堂总教长等职。擅长史地、目录、金石文字诸学,工书法。辛亥革命时曾避祸上海,为日本人讲授书艺,因撰《书学迩言》,日本大正十五年刊于东京。又出任参院参政,并著有《日本访书志》、《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寰宇贞石图》等。家富藏书,且多珍本、孤本,卒后归故宫博物院,今存台北。

幼仪杂箴

幼仪杂箴

幼仪杂箴(《幼仪杂箴》)乃杂著,为明方孝孺所撰。见于《逊志斋集》卷一。《幼仪杂箴》二十首,共列了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与、诵、书二十项,前边有序。在《幼仪杂箴》二十首中则把理学关于修养心性的内容和具体方法归纳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而把此杂箴放在全集第一卷,可见作者对日常修养的重视。

台湾郑氏始末

台湾郑氏始末

清沈云撰,沈垚注,凡六卷。该书根据清江日昇《台湾纪事本末》49篇,并参考他书,删订而成。该书叙述郑芝龙自明天启初年起兵,至其子郑成功攻克台湾,以及曾孙郑克塽降清期间的史实。其中有些史事的年月与实际不符。

瞎堂慧远禅师广录

瞎堂慧远禅师广录

瞎堂慧远禅师广录,四卷,宋慧远说,齐己、如本、祖淳、法慧编,师体序,葛郯序,颜度序,德光序(三序在卷二末),道能跋,附奏对语录,又云佛海禅师广录,内题佛海瞎堂禅师广录或语录,或佛海禅师语录。南岳下第十五世,嗣佛果勤。宋淳熙四年(1177)序刊。又名《瞎堂禅师语录》、《灵隐佛海禅师语录》、《佛海瞎堂禅师广录》、《佛海禅师广录》。四卷。主要收录其上堂、小参、示众法语等。收入《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五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