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霞

- 姓名:王映霞
- 别名:
- 性别:女
- 朝代:
- 出生地:浙江杭州人
- 出生日期:1908年1月25日
- 逝世日期:2000年2月5日
- 民族族群:
王映霞(1908年1月25日—2000年2月5日),原名金宝琴,后改名王旭,字映霞,浙江杭州人,有着“杭州四大美人之首”的美誉,其一生经历颇为传奇。
王映霞出生于杭州余官巷的一个家道中落商户家庭。12岁时,父亲患痨症离世,她被过继到外祖家。在惠兴女学校开启正式学习生涯后,14岁考入浙江省立女子师范附小高小一年级,受音乐老师姚韵漪影响,对文学、诗词产生浓厚兴趣。1923年秋,她成功考入浙江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在北大毕业的国文老师引导下,接触到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的作品,心中满是钦慕。
1927年1月,19岁的王映霞在好友孙百刚家中,与31岁的郁达夫初次相逢。彼时郁达夫已有家室,却对王映霞一见钟情,随即展开热烈追求。面对郁达夫的狂热,王映霞起初犹豫不决,但在其猛烈攻势下,渐渐心动。1927年6月5日,两人相识不到半年便在杭州聚丰园订婚,1928年3月于上海南京路东亚饭店举办喜筵,婚后定居上海。起初,二人有过一段甜蜜时光,王映霞操持家务同时催讨版税维持家用。可随着时间推移,激情褪去,两人性格、脾性及生活态度的矛盾日益凸显。郁达夫情绪多变、嫉妒心强且占有欲旺盛,王映霞则性格开朗、眼界颇高,对平淡家务和郁达夫的生活方式深感不满。
1935年,他们搬回杭州,耗费2万余元建造“风雨茅庐”。1936年,郁达夫因经济拮据南下福州任职,“风雨茅庐”成了王映霞接待达官贵人之处,其中包括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许绍棣。郁达夫发现许绍棣写给王映霞的三封书信后,迫使王映霞与之分手。1938年底,郁达夫携王映霞及长子郁飞前往新加坡工作。1939年,郁达夫发表《毁家诗纪》,曝光两人情感纠葛及王映霞与许绍棣交往情节,王映霞则发表《一封长信的开始》和《请看事实》予以反驳。1940年3月,二人协议离婚。
离婚后的王映霞回到重庆,结识了重庆华中航业局经理钟贤道。1941年3月,二人发布结婚启事,次年4月在重庆百龄餐厅举行盛大婚礼。婚后,钟贤道对王映霞关怀备至,给予她安稳生活,二人育有一子一女。1949年,他们举家迁回上海,王映霞先后担任小学老师、上海文史馆馆员,期间虽历经文革磨难,但最终得以平反。2000年,王映霞在杭州逝世,享年92岁,与钟贤道合葬于南山公墓。
王映霞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武夷新集
诗文别集。北宋杨亿撰。二十卷。亿有《西昆酬唱集》已著录。此集景德四年(1007)成书,乃亿辑其十年诗笔,且自序之。含诗五卷,颂记一卷,序一卷,碑、表等一卷,墓志等三卷,策问、表状等七卷,祭文等二卷。其诗重雕琢用典,铺陈词藻,讲究声律,被称为“西昆体”,在宋初诗坛影响颇大。其代表作为《因人话建溪旧居》,朱熹评之为“巧中犹有混成底意思,便巧得来不觉。”然由于过分追求词藻铺陈,显得内容空虚。有《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浦城遗书》本。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收有《杨文公集》四卷,载其诗三百余首,多为赏花应制,送友赴任,游览名胜之作。其诗风近李商隐,无唐末五代衰飒之气。
雍正剑侠图
《雍正剑侠图》又名《童林传》,是民国评书名家常杰淼创作的长篇短打侠义评书,主要讲述了童林别开天地,最终创立无极门的故事。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天津等地表演,收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可谓轰动一时。书中有大量真实的武术、江湖绿林道描写;作者常引经据典,夹叙夹评,又熟悉老北京民俗与风土人情,能够“武书文说”,把剑侠图说成学问书。
圣朝鼎盛万年清
又名《万年清奇才新传》、《乾隆巡幸江南记》、《乾隆游江南》。章回小说。作者不详。八卷七十六回。叙清乾隆帝私访江南,收周日清为义子,结伴游历南京、镇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乾隆帝因有五宝衫护体,又得神人暗助,故每每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肃贪官、斩恶吏、除恶霸、去盗寇,所向无敌;同时察访民情、招贤纳勇。最后以高进忠等豪杰协助官府大破少林寺,乾隆回京,“四海胥安歌帝德”结尾。本书托史衍事,纯属虚构。作者笔下的乾隆既是无奸不察的“圣明”天子,又是除暴安良的侠客义士,这一方面表现出作者的忠君观念,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百姓的天真幻想。加之书中记述江南风土人情,又有浓厚的平话色彩,因而影响广泛,并成为戏剧和曲艺的重要题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将该书归入晚清侠义小说之列,以为“历康熙至乾隆百三十余年,威力广被,人民慑服,即士人亦无贰心”,“心悦诚服,乐为臣仆”,故产生此类作品。前四卷四十四回有光绪十九年(1893)上海英商五彩公司石印本、光绪二十二年上海书局石印本,八卷七十六回足本有民国间上海共和书局本、民国间广益书局石印本。近有1986年江西人民出版社排印本。
禅真后史
章回小说。明方汝浩著。十卷 六十回。书接《禅真逸史》,叙卢溪秀士瞿天民 为一坐怀不乱的君子,晚年得子瞿琰,生有异 象,但屡受长嫂张氏暗算,其父不得已而送至 友侄、刺史刘仁轨家寄养。在刘家得僧人传授 异术。唐高宗时在协助刘仁轨平定番酋作乱中 立功,除授东部司理。瞿琰一生做了一番惊天 动地的事业,除奸诛怪,驱疫赈灾,做到大理寺 少卿。武后时又为朝廷招抚巨寇,击退突厥进 犯,升为兵马大元帅,受到武后钟爱,欲再升擢 为兵部左侍郎,瞿疾辞归省,云游四方,继续为 民惩治贪官污吏,治病救难。最后得昔年所遇 老僧指点,并吞服四粒仙丸而大彻大悟,飞升 上界。原来老僧即前书之林澹然,瞿琰即其徒 薛举。此次投胎为生,为补前生功德,令其圆 满。有明峥霄馆刊本,钱塘金衙刻本,题“清溪 道人编次”。首有崇祯二年(1629)翠娱阁主人 陆云龙序。清代另有五十三回刊本,系据此书删去七回而成。1988年齐鲁书社据六十回本标点出版,略有删节。
历年记
姚廷遴著。所记起于明崇祯元年(1628),止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姚为上海人,先任县吏,继为乡农,深知民间疾苦。在其笔下,或记县官肆虐,如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初,连续三月,多雨歉收。知县涂贽征粮甚迫,百姓无措,多借营债,如稍缓付,便被吊打,惨状万千,破家者甚多。或叙年岁半歉,如崇祯十五年(1642)春,出现严重饥馑惨状,大家小户俱吃豆麦,面皆菜色,有将榆树皮做饼食,并蚕豆叶亦炒食,掘草根茅根大把食之。对此七十年间气象变化之实录,为研究上海气象史重要依据。如康熙三十五年(1696)六月初一,上海出现大风潮,大雨竟日,河中皆满,至夜更大。宝山至九团,南北二十七里,东海岸起至高行,东西约数里,半夜时水涌丈余,淹死万人,牛羊鸡犬倍之,房屋树木俱倒。灾情发生后,陈知县面对哀鸿遍野,麻木不仁,百姓上告无路。
道安法师念佛赞文
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文》乃净土宗信徒所撰戒杀生食肉及劝布施行善之赞文,大抵是8世纪后半叶的作品,而与生活在4世纪的道安无涉。此赞文最早似出现于五台山一带,其严格的用韵及宣讲的内容与净土宗四祖法照及其门徒创作的赞文多有相同或相通之处。此赞文的产生或与法照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之后北上五台山一带的布教活动时间相当甚至更晚。其作者或为法照弟子,或为受法照净土宗影响的中下层信徒。直至10世纪中叶的曹元忠政权时期,该赞文仍在敦煌地区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