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文集

  • 克斋集

    克斋集

    《作者:陈文蔚诗文集。南宋陈文蔚撰。17卷。凡书5卷,札表1卷,《朱先生叙述》1卷,《克斋讲义》1卷,序记2卷,祭文墓志2卷,赋1卷,诗4卷。别本5卷。其集宋诸书目皆未著录,原集亦无传本。今本为明初张时雨同其族孙良鉴掇拾编刊,明崇祯间张时泰复刊。《四库全书》据崇祯本著录。《正谊堂全书》本自明本中选录部分诗文,编为5卷。《丛书集成初编》本据正谊本。文蔚师事朱熹,所记朱熹之语,已编入《朱子语类》,而集中亦具载其讲义9条,剖析义利之辨;答徐崇甫、朱熹书,讨论理学命题,皆为研究理学的重要资料。

  • 康斋文集

    康斋文集

    《作者:吴与弼十二卷。明吴与弼(1391—1469)撰。吴与弼,字子傅,号康斋,崇仁 (今属江西)人。永乐七年(1409)赴南京省亲,从学于杨溥。因获读朱熹所编的《伊洛渊源录》而立志学习理学,发愤读书。天顺元年(1457)以忠国公石亨荐,征至京师。授左春圬左谕德。辞不就职,归里后,以读书授徒终志。著有《康斋集》。其集初刻于江西抚州,因岁久早已不存。后有弘治七年 (1494)江浦吴泰刻本,正德十年 (1515)彭杰刻本,嘉靖五年 (1526)林维德刻本,此本乃崇祯五年(1632)江南提学副使陈维新所刻。凡十二卷。分为诗七卷,奏疏、书、杂著一卷,序一卷,记一卷,目录一卷,跋、赞、

  • 矩山存稿

    矩山存稿

    《作者:徐经孙宋代诗文别集。5卷。徐经孙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章“往往直抒胸臆。不复以研炼为长,然其理明辞达,亦殊有汪洋浩瀚之致。至于奏疏诸篇,或指陈时弊,或弹劾权奸,皆敷陈剀切,辞旨凛然”。如《劾董宋臣疏》,对宋理宗时宦官干政深恶痛绝,表现了不畏权贵的精神。诗歌亦有清新隽永的佳作,如《觉溪八景》描绘山水美景,很有气魄:“雷奔石壁间,瀑泻洞门侧。蜿蜒乘洪涛,变化莫可测。”(《龙门春浪》)另有组诗《出朝赋归来好》,抒发急流勇退的隐逸情志,颇有民歌风味:“归来好,篱下菊花应未老。晚香犹可荐清樽,渊明醉后和衣倒。归来好,一入山林迹如

  • 榘庵集

    榘庵集

    《作者:同恕元代诗文别集。15卷。同恕撰。同恕原有文集30卷,元顺帝至正初年由陕西行台御史观音保等刊行于江淮,但入明之后,原本就亡佚不存。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同恕诗文若干篇,重编为《榘庵集》15卷。本集卷首为苏天爵序。卷1为表、笺、策问,卷2为序,卷3为记,卷4为书、跋,卷5为说、铭、行状、墓表,卷6为碑铭、志铭,卷7—9为志铭,卷10为颂、赞、祈文、祭文,卷11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卷12—13为七言律诗,卷14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卷15为七言绝句、词。卷末附有门人贾仁撰《榘庵先生行状》,孛术鲁翀撰《同公神道

  • 句曲外史集

    句曲外史集

    《作者:张雨三卷。《补遗》三卷。《集外诗》一卷。元张雨 (1277—1348)撰。雨字伯雨,一字天雨,别号贞后子。钱塘 (今属浙江)人。早年弃家为道士,往来于华阳、云右间。自称句曲外史。善诗句,工书翰。为虞集、杨维贞等所称道。“雨诗文豪迈洒落,体格遒上。”(《四库全书总目》)其生平诗文,曾手录成帙,但未及刊版,不传。明成化间,姚绶购得其稿。嘉靖间,陈应符始厘为三卷,校雠付刊。附有刘基所作墓志,姚绶所作小传。崇祯中,常熟毛晋复取马程闵元衢所录辑诗,为补遗三卷。附以同时酬赠之作。毛晋又与甥冯武搜得雨集外诗若干首,续刊于后。即今《四库全书》本

  • 具茨集

    具茨集

    《作者:王立道明代诗文别集。王立道(字懋中)著。《四库全书》收录其集,以万历间刻本为底本。集前有万历三十三年(1605)孙继皋序。其集并非一时刻成,因而集内的卷帙情况较为复杂,四库馆臣说:“原目列诗集五卷、文集七卷、附录一卷。今诗集之末复载补遣、附录二十余首,文集七卷之后亦增论表等十余篇为一卷,载于附录之前。而附录后又别载遗稿一卷,盖其后人掇拾续刊,零星增入,故书与目不相应耳。”实际上,《具茨集》有诗集5卷、补遗1卷、文集8卷、附录1卷、遗稿1卷。四库著录的目录上在文集8卷之后,多出补遗1卷,盖四库馆臣计算之误。四库馆臣评论说:“其诗虽

  • 卷施阁文集

    卷施阁文集

    《作者:洪亮吉别集。清代洪亮吉撰。甲集10卷,乙集8卷。亮吉字君直,号北江,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乾隆进士,官贵州学政。嘉庆二年(1797)贬伊犁,次年获释,后从阮元修《续资治通鉴》。洪长于舆地、考订,亦工诗文。是集为其手定,文甲集有《意言》和考、释、传、序之文。乙集卷2有辞赋之作,如《七招》、《过旧居赋》、《伤知己赋》,仿骚重情,不为理障。余为杂文,连珠等。洪擅骈偶,希踪八代,继轨六朝,与骈偶大家孔广森齐名。有乾隆六十年(1795)贵州节署刻本,《四部丛刊》即据此影行。另有《四部备要》(据《北江遗书》)本。

  • 敬轩文集

    敬轩文集

    《作者:薛瑄明代诗文别集。薛瑄(字德蕴)著。薛瑄的诗文著述初未有刻本,后来薛瑄的孙子薛禥将其稿交付给常州同知谢庭桂,今仍有存本的成化年间刊刻的《河汾诗集》8卷即是谢刻本,但其稿未能刻完。弘治二年(1489)监察御史杨亨从朱氏那儿得到薛瑄稿本,继而薛瑄的门人张鼎又从杨亨那儿得到其稿。其本字句舛讹,多非其旧,于是他重加校正,三易稿乃编成,共得诗文约1700篇,厘为24卷,刊刻行世。张鼎并作序。《四库全书》以此刻本为底本收录。此外,还有嘉靖三十五年(1556)赵府味经堂刻本,题名《薛文清公全录》,凡47卷,除诗文集24卷外,还有《薛文清公读书录》11卷,

  • 静修集

    静修集

    《作者:刘因诗文别集。元刘因撰。刘因曾自订《丁亥诗集》五卷,焚毁其馀。刘卒后,其门人故友搜辑其佚稿,得《樵庵词集》一卷,《遗文》六卷,《遗诗》六卷,《拾遗》七卷,与《丁亥集》五卷,于元顺帝至正(1341—1368)年间刊行。后杨俊民又捃拾残剩,一字不遗,辑成《续集》三卷,其中当有因所自焚之作,实与因编集本意不合。后房山贾彝又增入有关刘因的资料,如圹记、墓志等,编成《附录》二卷,合成三十卷。元至正中,官方为之刊行。《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此本流传甚广,传刻传抄也多,明代有永乐本、成化本、弘治本、嘉靖本。更早的是元文宗至顺(1330—1333)年间

  • 静学文集

    静学文集

    《作者:王叔英一卷。明王叔英撰。生卒年未详。王叔英,名原采,以字行,浙江黄岩人。洪武中,与杨大中、叶见泰、方孝儒、林佑并征至。王叔英固辞还乡。后以荐官仙居训导,改江西德安教授,迁湖北汉阳知县。建文时,召为翰林修撰。燕兵至淮,奉诏募兵。行至安徽广德,会齐泰来奔,知事不可为,乃书绝命词,自经于元妙观。逻捕其家,妻金氏及二女并殉。事迹具《明史》本传。乾隆四十一年 (1776)谥忠节。史称王叔英在建文朝尝上资治八策。又称方孝儒欲行井田,王叔英贻之书曰:事有行于古亦可行于今者,夏时、周冕之类是也。可行者行则人之从之也易,而民受其利。难行者行则

  • 九灵山房集

    九灵山房集

    《作者:戴良诗文别集。三十卷,补编二卷,遗稿四卷,其中诗十六卷(遗稿部分诗文混编,不计在内)。元戴良撰。戴集为其子戴礼(叔仪)、从孙戴侗(伯初)同编于明初,前有写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的揭汯序、王祎序、桂彦良序以及写于明太祖洪武(1368—1398)间宋濂之题辞,刊于洪武间。王祎序、宋濂题辞皆以手书上版。此本存于日本静嘉堂文库。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良曾孙戴统在洪武本基础上修订。此二本无“补编”、“遗稿”,皆三十卷,一至七卷为《山居稿》,八至十四卷为《吴游稿》,十五至二十三卷为《鄞游稿》,二十四至三十卷为《越游稿》,此稿第三十卷为

  • 橘山四六

    橘山四六

    《作者:李廷忠文别集。南宋李廷忠撰。二十卷。廷忠字居厚,号橘山,於潜(今浙江昌化)人。淳熙八年(1181)进士。历无为教官,旌德知县,终夔州通判。著有《洞霄诗集》,今不传。此编于明万历中由丹阳孙云翼笺注,始刊。书中一律用骈体,故名。收文二百余篇,廷忠名位不显,故集中启、札为多,大抵候问酬谢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谓:“所作体格稍卑,往往好博务新,转伤繁冗,然织组尚为工稳,其佳处要不可掩”。云翼笺注,尤多芜杂。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本,《四库全书》据以收录,有孙云翼原序。

  • 经济文集

    经济文集

    《作者:李士瞻六卷。元李士瞻(1313—1368)撰。士瞻字彦闻。先世新野 (今属河南),徙居荆门。至正初中大都路进士。累官户部尚书。出督福建海漕,就拜行省左丞。入为中书参知政事、翰林学士。封楚国公。此集为其曾孙绅所编,始于为右司掾时,而迄于奉使闽中。集中往来书札七十余通,虽属酬答之作,却可据以考见当时朝政之姑息,兵事之乖方、藩臣之跋扈。如《上中书左丞相》(卷三)即对泉州亦思巴奚兵乱一事多有所补。《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元史》于顺帝时事最称疏略,存此一集,深足为考证之助。”不为过言。有明正统九年(1444)刊本(藏于南京图书馆)、《湖北先

  • 荆川集

    荆川集

    《作者:唐顺之十三卷。明唐顺之撰。著有 《荆川集》、《广右战功录》、《南北奉使集》、《史纂左编》等。是集初由安如石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 刊刻,题名 《唐荆川先生文集》,凡十二卷。集前有王慎中序。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叶氏宝正堂、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 薛氏金陵书林都曾翻刻过此书,亦为十二卷。此外,还有万历元年(1573年)纯白斋刻本,系重新编辑唐顺之诗文,卷帙数量有所增益,题名 《重刊荆川先生文集》,凡十七卷,《外集》三卷、附录一卷。不久,唐鹤征又刊刻了《唐先生编文集》六卷、《奉使集》二卷。《千顷堂书目》载《荆川集》二十卷、续集

  • 宋景文集

    宋景文集

    《作者:宋祁又名《景文集》。诗文别集。北宋宋祁(998—1063)撰。 六十二卷, 补遗二卷。祁字子京,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与兄庠同科进士,曾官知制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龙图阁学士。与兄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谥景文。与修《新唐书》,传多出其手。原有集,久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中所载,辑抄厘为六十二卷,有赋四卷四十五篇;古体诗三卷,风雅体诗三首,五言百一十一首,七言十一首;律诗十一卷,五言四百一十首,七言三百八十二首;长律三卷,五言百一十六首,七言二首;绝句三卷,五七言、春帖、词共三百

  • 景迂生集

    景迂生集

    《作者:晁说之宋代诗文别集。20卷。晁说之撰。前3卷为奏议,卷4至卷9为诗,卷10为《易玄星纪谱》,卷11为《易规》、《尧典中气中星》、《洪范小传》及4篇《诗序论》,卷12为《中庸传》及《读史》数篇,卷13为《儒言》,卷14为杂著,卷15为书,卷16为记,卷17为序,卷18为后记、赞、铭、题跋,卷19、卷20为传、墓表、墓志铭、祭文。晁氏著述数十种,靖康年间遭兵火毁坏。其孙晁子健访辑遗著佚文,编为12卷,后又续增为20卷。此书有《四库全书》本,而《四部丛刊》续编辑入的名为《嵩山文集》的旧钞本,内容基本同于《景迂生集》,于20卷之余尚录有晁子健后记2篇,并附有关

  • 净德集

    净德集

    《作者:吕陶诗文别集。北宋吕陶撰。三十八卷。陶字元钧,号净德,成都(今属四川)人。皇祐中进士,历官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知陈州、梓州。有集六十卷,原本久不传,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抄成是集。文二十八卷。有奏状二十五篇,表二十八篇,内外制文七十二篇,书、启、序、记等五十九篇,论、说、策、策问四十九篇,墓志铭三十二篇,墓表、行状等三篇,凡二百六十八篇。诗十卷,古诗五言三十五首,七言二十首;五言律诗三十首,长律二十四首;七言律诗百九十一首,长律二首;绝句五言十八首,六言二首,七言六十首,凡三百八十二首。其诗多酬答之作,游赏之篇,

  • 金文靖集

    金文靖集

    《作者:金幼孜十卷。明金幼孜(1368—1431)撰。金幼孜名善,以字行,号退庵,新淦 (今属江西)人。建文二年(1400)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永乐初,累迁谕德兼侍讲,帝重其学,北征时,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有旨据鞍起草立就。洪熙元年(1425)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后卒于官。著有《金文靖集》、《北征录》。据《千顷堂书目》记载,有《幼孜集》十卷、外集一卷、《北征集》一卷。但外集未见。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其《北征集》,“大漠穷沙,靡不自历,时露悲壮之音。”说明朱彝尊及见之。但今已不存。此集为金幼孜子昭伯所辑,共十卷,其中,诗文各五卷。前有李龄

  • 缙云文集

    缙云文集

    《作者:冯时行亦称《缙云先生文集》。诗文别集。宋冯时行著。四卷。《宋史·艺文志》载《缙云集》四十三卷。然原书至明初已散佚。嘉靖中,重庆推官李玺始访得旧抄残本刊行。《四库全书》本即从玺刻本传写而来。卷一至三为古近体诗、启,卷四为墓志、杂著、题跋及乐府,末附宋骞驹《古城冯侯庙碑》。计诗一百五十余首,文四十余篇,词十二首。然所收不及原作十分之一,除散佚无征者外,漏收亦不少。近人傅增湘《宋代蜀文辑存》卷四六及续补辑得其佚文三十四篇,可补是集之失。漏收之诗则散见《蜀中广记》、《永乐大典》及同治《壁山县志》诸书中。

  • 泾皋藏稿

    泾皋藏稿

    《作者:顾宪成文集。明顾宪成(1550—1612)撰。二十二卷。宪成字叔时,世称东林先生,或称泾阳先生,无锡(今属江苏)人。万历进士。以耿直著称。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万历二十二年(1594)革职还乡,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因议论朝政,形成清流集团,被称为东林党。有《小心斋札记》,《顾端文遗书》。是集约十七万字。含疏书等五卷,序记六卷,说一卷,题辞三卷,墓志铭,墓表三卷,传、祭文、行状等四卷。其文多议朝政大事,反映东林派思想。《四库全书总目》称“宪成持身端洁,恬于名利,且立朝大节,多有可观。其论说亦醇正,未尝挟私见以乱是非。”有《四库

  • 茅盾散文集

    茅盾散文集

    《作者:茅盾散文随笔集。《茅盾散文集》毕竟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它是散文和杂文的结集。作者说,这些文章是被“逼”着写的,收集起来出版,也是因为书店要稿子,“拿这些来充数”的。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好书,在30年代产生过影响,也奠定了茅盾作为散文家的地位。郁达夫曾说: 茅盾的“观察的周到,分析的清楚,是现代散文中最有实用的一种写法,然而抒情炼句,妙语谈玄,不是他的所长。”到30年代,茅盾真正地按郁达夫的说法,“利用他之所长而遗弃他之所短”,写作了不少速写和随笔,成就了作为散文家的茅盾。待到1935年12月,茅盾编了散文的自选集《速写

  • 静庵文集

    静庵文集

    《作者:王国维近代王国维诗文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自辑其光绪三十至三十一年所著哲学、教育等论文十二篇及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一年诗五十首而成。内容较多介绍康德、叔本华及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以此为据批判程朱理学,认为理只有理性和理由二义,皆主观上之物。《红楼梦评论》为以哲学观点评论文学作品的开端,对后来的《红楼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区别,持超功利主义艺术观。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使人求得暂时的解脱。此论集反映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清末曾列为禁书。光绪三十一年出版于上海。收入商

  • 香艳丛书

    香艳丛书

    《作者:虫天子丛书。虫天子编。二十集。其《凡例》云:“所选以香艳为主,无论诗词乐府,足以醉心荡魄者,一例采入。”其中绝大部分是诗文杂著类的艳情作品,如明程羽文《鸳鸯牒》、清邹枢《十美词纪》等,也有一些文言小说,如隋王度《古镜记》、宋佚名《李师师外传》等。以言情为主,也有封建闺训如清陆圻《新妇谱》、清芙蓉外史《闺律》等。书中“搜辑随时,不拘朝代先后,今人亦间登一二,多系可惊可喜未经刊刻之作”(《凡例》),体例粗疏,编次杂乱,第十二集起连载王韬《淞滨琐话》十二卷,每集二卷,又颇类杂志。第十四集所收清沈锽《石头记评赞序》、佚名《石头

  • 蛟峰文集

    蛟峰文集

    《作者:方逢辰诗文集。南宋方逢辰撰。8卷,外集4卷。一本正集11卷,外集4卷。逢辰于宋亡后隐居蛟峰,学者称蛟峰先生,因以名集。其正集为其五世从孙渊等辑,前7卷为诗文,凡诗1卷,文6卷。末附《山房遗文》1卷,为其弟逢振所作。外集为七世从孙中所续辑,载其兄弟历官诰敕及他人酬赠诗文。明天顺、嘉靖皆有刊本,作8卷。又一明刊本题“十一世孙方世德重编”,逢辰诗文作10卷,《山房遗文》及外集仍旧。《四库全书》据8卷本著录。逢辰尊崇朱熹之学,对孟子和程朱学派道德论有所阐发。为官能直言极谏,切论国政。是集虽仅保存其部分诗文论述,尚可借以观其学术和政见。

  • 絜斋集

    絜斋集

    《作者:袁燮南宋哲学家袁燮的著作汇编。因学者称袁燮为絜斋先生,故名。此书包括了袁燮的主要著述和他的主要思想。在此书中,袁燮将陆九渊既视作道德本源又视作知觉主体的“本心”着重引向伦理道德方面,说“人之本心万善咸具,乍见孺子将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嗟来之食,宁死不受,是之谓本心”(卷八《跋八箴》)。他进一步认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皆是“心”的体现:“心之精神洞彻无间,九州四海靡所不烛”(卷一《都官郎官上殿劄子》)。此书中袁燮从陆九渊的“心即理”观点出发,推出了“天人一理”的命题:“国无定论,人有离心,乖气所召,灾患必作,此恒燠所以

猜你喜欢的书

周易浅释

周易浅释

四卷,清潘恩榘著。有弟子林光迪跋,叙其师大意,以彖多言象,而变在其中;爻多言变,而象在其中。爻无所不包,旧说一概进入身心政治上去,而遗却许多道理,不如就其浅处说,深处亦自可通。名为《浅释》意即取此。其书皆即卦变之法求象,进而借象明理。《四库全书》本。此书系潘氏未完之稿,只释《屯》至《未济》六十二卦,《乾》、《坤》两卦及《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均缺。其说注重卦变,以变推象而阐明义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皆即卦变之法以求象,而即象以明理,每卦皆注自某卦来,谓之‘时来’。盖《易》道广大,无所不该,其中阴阳变化,宛转关生,亦具有相通之理。故汉学如虞翻诸家,皆有是说。

豆蔻女郎

豆蔻女郎

冯玉奇著。1941年上海春明书店出版。1948年10月再版。二册。社会情感小说。该书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文学经典具有重要意义。正集的内容有“飞羽觞当筵认干爹,醉豆蔻节约献万金”,“白发知非红颜侣,黄金难买美人心”等。 《豆蔻女郎》的续篇讲述狄秋航在丁香与豆蔻之间犹豫不决,狄母病危之际命秋航与丁香在病榻前成婚,豆蔻伤心之下与秋航一刀两断。讵料一年后秋航偶遇豆蔻遭劫,不顾安危将其救下,两人爱火重燃,如胶似漆,甚至计划远赴南洋。丁香虽试图挽留却被秋航无情拒绝,在即将登船之际,豆蔻良心发现,劝说秋航回头。故事承接第一部而来,人物的命运更加曲折复杂,内心矛盾重重,感情与理智激烈交锋,令人为之喜,为之忧,为之唏嘘感叹不已。

如何作词

如何作词

本书作者是现代戏曲理论家曲学大师吴梅。本书是是吴梅在大学教书时的一本讲义,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论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作法、词的发展史,以及对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的评价。作为一本国学大师的入门级图书,无论读者想要学习进步,还是想要鉴赏研究都能得到满足,这是一本对入门者或研究者来说,都能带来极大启发的图书。此次重版,除在内容上重新编辑整合,还大胆地重拟了经典书名,使经典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过渡

过渡

三幕话剧。熊佛西编剧。发表于《东方杂志》33卷18、19号(1936年9月16日、10月1日)。大流河阻隔着河东河西,两岸的村民到县城去,这条河是必经之道。胡家村首户胡老爷在河上设了一个渡口,管渡人是他的亲戚王善文。王善文专门欺压手下的船夫和穷苦的渡客。这天,从城里大学毕业的张国本带着几个青年桥工正在渡口边建桥,众渡客因过渡费从四大枚涨到了八大枚而和王善文争吵起来,王善文说少一枚都不行,没钱就别坐船。几个渡客商议着要涉水过河。张国本趁机号召众人帮助建桥,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把桥造出来,这样就可以不花钱、不受气、平平坦坦地过河了。张国本的父亲15年前在渡河时淹死了,张国本发誓要在河上架座桥,以造福乡人,所以他大学毕业后便回到村里,好容易动员乡绅们把修龙王庙的钱捐了出来造桥。众渡客纷纷响应他的号召,表示愿意出力,大伙儿便夯起地基来,一边干活一边高唱《过渡歌》。

般若心经释疑

般若心经释疑

般若心经释疑,一卷,明谢观光释并序,许岳序,胡孝后序。

维摩义记

维摩义记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残尾全。尾题“景明原(元)年(500)二月二十二日比丘昙兴于定州丰乐寺写讫”。在现存的各种关于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的注疏中,此《义记》的年代仅次于僧肇的《维摩经注》。自《弟子品第三》阿那律问疾起注疏至全经结束,注疏简练,行文古朴。对全经科分如下:(1)序分,自起始至《佛国品》七言偈,分作三科:遗教序、说法序、献盖序。(2)正宗分,分作两科:略开经宗与广演其义。前者自《佛国品》偈后至《方便品》,略开净土、旧方便、新方便、法身等四义;后者自《弟子品》至《见阿閦佛品》,广演前四义。(3)流通分,分作两科:明法供养,即《法供养品》;明嘱累,即《嘱累品》。这种科分方式为其特有。《义记》将其科分大纲书于全卷之末,亦为传统经疏之未见。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