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 姓名:茅盾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桐乡
- 出生日期:1896年7月4日
- 逝世日期:1981年3月27日
- 民族族群: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清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生于浙江桐乡。父亲沈永锡,晚清秀才。母亲陈爱珠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教育。1905年茅盾在故乡乌镇入小学。1909年先考入浙江省立第三中学,后转入杭州私立安定中学。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未入本科,经亲戚介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先在英文部、后在国文部从事译著和编辑工作,同时开始了他早年的文学活动。
茅盾开始文学活动的时代,正是五四运动前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很注意阅读、研究国外的文艺思潮和流派,选译一些内容和风格都有特点的外国小说。1920年冬,茅盾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共十二人发起成立我国新文学运动最早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商务印书馆原出版的《小说月报》,是鸳鸯蝴蝶派文人主持的刊物,专门登载文言小说和旧体诗词。五四运动后,商务印书馆决定对《小说月报》进行革新,请茅盾主持“小说新潮栏”的编辑工作,专门介绍外国文学。1920年11月,又决定请他主编《小说月报》。茅盾任主编后,《小说月报》面目一新,成为一个进步文艺刊物。这引起鸳鸯蝴蝶派文人的怨恨和攻击,商务印书馆内部的守旧派也表示反对。在内外夹击之下,1922年10月,茅盾辞主编职,改由郑振铎接任。
1922年到1924年,茅盾和郑振铎等人一道,曾经和文艺界的三个方面展开论战:一是鸳鸯蝴蝶派,二是创造社,三是南京的学衡派。其中,除与创造社的论战是新文学阵营内部的争论外,对其他两派是对旧文学营垒的冲击与批判。
从1920年开始,茅盾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1921年,他在上海先后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各省的党组织陆续建立,茅盾担任直属中央的联络员,为中央传送信件,联络来往人员。1923年7月,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成立,茅盾被选为执行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茅盾根据大会的决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推动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他积极参加并领导了五卅运动和商务印书馆职工的罢工运动。1925年12月,恽代英和茅盾组织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执行委员会,恽为主任委员兼组织部长,茅盾为宣传部长。1926年1月,茅盾到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他被留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任秘书,协助代理部长毛泽东工作,编辑《政治周报》。3月“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茅盾回上海,负责国民党上海交通局的工作,主持翻印《政治周报》和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所发的各种文件,转寄北方及长江一带;并派观察员去各省考察党务及工农运动情况。
同年冬,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迁往武汉,茅盾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任政治教官。翌年4月初,他主编汉口《民国日报》。这个报社的社长是董必武,这份报纸实际是中共中央的喉舌。在《民国日报》上,他揭露蒋介石的反共和分裂阴谋,大造工农群众运动的声势,每天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社论。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不久汪精卫也逐渐暴露反共面目,武汉的政局十分动荡。6月底,茅盾为应付突然事变,把快要生产的妻子孔德沚先送回上海。7月8日,他写完最后一篇社论《讨蒋与团结革命势力》,就辞掉《民国日报》的工作,转入地下。他在武汉法租界一家栈房里隐蔽了半个月,7月23日,接到中共中央的命令去九江,在九江见到董必武和谭平山,被告知即去南昌。这时他在牯岭得了一场急病,失去了去南昌的机会,遂于8月中旬绕道回上海。
当时上海一片白色恐怖,南京国民政府正在抓人,茅盾亦名列其中。大革命的失败使他痛心,也使他悲观。他对于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感到迷茫,需要时间思考、观察和分析。为了暂避蒋介石的迫害,他隐居了十个月,除了和同住在一条弄堂里的叶圣陶、鲁迅等人有来往,几乎不和外界接触。茅盾在《从牯岭到东京》一文中有一段自叙:“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着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1927年9月到1928年6月的十个月中,茅盾用“追忆”的手法写了三个连续的中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他的意图是写大革命时代青年所经过的三个时期:革命前夕的高昂兴奋和革命遇到挫折后的幻灭;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这三篇小说于1928年用笔名“茅盾”发表在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上。由于它真实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也由于它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因此一举成名。同时它也在当时进步文艺界引起某些非议,有人认为不应该去描写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有人指出小说反映作者悲观失望情绪太浓厚。1929年这三个中篇被合印成一卷,小说题名为《蚀》,由开明书店出版。
1928年7月初,茅盾离开上海去日本。16日,他在日本东京写了散文《从牯岭到东京》借以回答当时上海文艺界某些朋友对他的批评。他表明《幻灭》等三篇只是忠实的时代描写,算不得是革命小说。同时他对有些人把文艺视为狭义的宣传工具,也是不赞成的。在这之后,他和中国共产党失去了组织上的联系。
茅盾在东京住了五个月,写有短篇小说《创造》、《自杀》、《一个女性》。12月,他移住日本京都,又写了一些短篇和散文。1929年写了长篇小说《虹》。除此之外,他在日本期间还写有《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等书。同年底,他写了《关于高尔基》,说真正的普罗文学应该像高尔基那样写有血有肉的作品,而不是革命口号的图解。
1930年4月,茅盾结束亡命日本的生活回到上海。他回国不久,就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头半年,他取材于历史传说写成《豹子头林冲》、《石碣》、《大泽乡》三个短篇小说。1930年9月,李立三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被批判后,左联工作有了新的气象。1931年4月,茅盾开始和鲁迅、冯雪峰合编左联的秘密刊物《前哨》。5月,茅盾担任左联的行政书记,和鲁迅、瞿秋白结成革命的战友,向国民党御用文人展开了英勇斗争。当时,他曾经通过瞿秋白向中共中央要求恢复他的共产党党籍,但是没有得到党中央的回答。这年10月,茅盾为要集中精力写长篇小说《子夜》,辞掉了左联领导职务,但仍坚持左翼文艺的旗帜。1932年到1936年他和鲁迅合作创办了《文学》和《译文》杂志。1934年2月,蒋介石推行“新生活运动”,提倡尊孔读经,掀起了全国性的复古逆流,茅盾和鲁迅都积极写文章反击。1935年红军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茅盾和鲁迅联名打电报给毛泽东和朱德祝贺胜利。
茅盾的代表作《子夜》写成于1932年底,但酝酿与构思则早在1930年冬。1930年夏秋之交,他因为神经衰弱、胃病、目疾并发,足有半年多不能读书作文,于是他每天访亲问友搜集素材。他在上海的朋友有从事实际工作的革命党人,有自由职业者,也有企业家、银行家、公务员。他又不止一次地到交易所、丝厂、火柴厂去,这很有助于他对社会的观察。
《子夜》中的故事发生在上海,以一个非常精明能干、抱有发展中国民族工业雄心的民族资本家丝厂老板吴荪甫为主角,刻画了复杂的斗争场面。吴荪甫为了自保,一方面加紧对工人的剥削,一方面不得不向封建势力和买办资产阶级投降,最后走上了绝路,从而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命运。《子夜》形象地驳斥了当时托派主张中国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言论,也打破了当时某些知识分子希望振兴中国民族工业走欧美资本主义道路的幻想。《子夜》是我国“五四”以来在艺术上最成功的第一部现代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中国社会的文学巨著。《子夜》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也很快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英、美、苏等国家出版,为世界文坛所重视。
茅盾在创作《子夜》的同时,还写有《林家铺子》。它的主题反映的是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小市镇的小商人不论如何会做生意,终归只有破产倒闭这一条路。同期和稍后他又写成《春蚕》、《秋收》和《残冬》三个短篇,刻画了30年代受封建剥削和帝国主义及买办资本家掠夺的江浙蚕农的贫困,和农民开始觉醒、反抗的斗争场面。从1933年到1936年,茅盾还写有许多杂文、散文和随笔。
抗日战争爆发后,茅盾先到汉口,主编生活书店出版的《文艺阵地》。并与郭沫若、老舍等人筹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被选为理事。不久去上海。11月他偕同妻子离开上海经过香港到长沙,然后到九龙。他在九龙住了九个月,为广州生活书店主编《文艺阵地》,并为香港《立报》主编副刊《言林》。1938年底,他应杜重远的邀约,带领全家去新疆学院教书,于1939年春天到达迪化(今乌鲁木齐)。除教书外,并任新疆各族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不久,由于新疆督办兼省长盛世才日趋反动,使他无法工作,他一家只得于1940年4月底离开新疆,回到西安。5月,他随朱德的车队去延安访问,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同年初冬,他把女儿沈霞和儿子沈霜留在延安学习,自己和夫人离开延安到重庆。他写了《风景谈》、《白杨礼赞》等出色的散文,歌颂延安的革命精神。
1941年皖南事变后,茅盾离重庆经桂林去香港,创办《笔谈》。又参加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任编委,在《大众生活》上连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他在这部小说里通过女特务赵惠明被腐蚀和逐步堕落的经过,揭露了抗日战争后期国民党统治区特务的血腥罪行。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茅盾和叶以群、廖沫沙等人一起在香港度过了一段十分动荡不安的惊险生活。后来,由于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他才通过敌人的封锁线辗转到达桂林,找到一间仅容一床一桌的小屋栖身。他在那里写了描述香港生活片段的《劫后拾遗》和描写民国初年城市士绅生活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
从1943年春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茅盾定居重庆近郊。他追忆东江游击队奉中共中央的命令抢救流亡香港的一千多文化人的经过,写成《归途杂拾》、《过封锁线》等文章。1945年,写成了以揭露黄金舞弊案为主题的剧本《清明前后》,曾在重庆公演。
抗战胜利后,1946年4月,茅盾离重庆回上海。是年底,他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的邀请,访问苏联。回国后写了《杂谈苏联》与《苏联见闻录》。1947年底,他再次去香港,任《小说月刊》编委。这个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是长篇小说《锻炼》,在《文汇报》上发表。
1948年底,茅盾和其他民主人士一起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安排下,由香港乘轮船赴大连,旋至沈阳。北平和平解放后,茅盾到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1949年7月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会上,他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文化部部长直到1964年夏。他曾任全国政协第一至第五届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副主席,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艺工作者代表会上,茅盾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中共中央根据他逝世前的请求,于3月31日做出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猜你喜欢的书
碧梧玩芳集
诗文集。南宋马廷鸾撰。24卷。凡奏状表1卷,诏制口宣8卷,申状书启2卷,序跋4卷,说赞铭记3卷,墓志祭文2卷,《读史旬编》1卷,诗词3卷。廷鸾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其家有碧梧精舍,又自号玩芳病叟,因以名集。其集宋诸书目不载,原卷数不可考,明以来世无传本。今本为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四库全书》著录。民国刊《豫章丛书》本宗《四库全书》本,并附胡思敬撰校勘记1卷。廷鸾工于骈文,理宗朝尝居两制,一时朝廷典制皆出其手,今集中尚存诏制之类8卷,可资考证宋末史事。又尝仿吕祖谦《大事记》,作《读史旬编》一书,起帝尧,止于后周显德七年(960),全书已佚,仅绪论散见于《永乐大典》,此合编为1卷。
古代汉语
高校文科古汉语教材。王力主编。1962年中华书局初版,1982年出版修订本。是根据1961年5月全国高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决定,以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由若干高校教师共同编写的教科书。修订本4册,约100万字,包括14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3部分,既不同于一般的文言读本,也不同于文言语法和汉语史。全书共收作品257篇,常用词1 086个。文选和常用词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作注释,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以及近义词的辨析。文选部分除注释词义外,还随文注释了一些语法现象。通论包括字典、词汇、音韵、语法、修辞、古书注释和句读、文体特点和古代汉语常识等学习古汉语的必备基本知识。本书总结了各高校古汉语教学经验,创造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编排体例。后来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正是沿袭了这种编排体例。若干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古代汉语教材采用三结合的方式是科学的,效果是良好的。三结合的体例非常注重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它通过大量的古代典范作品的讲授和阅读,给学生以较多的感性认识,然后以通论和常用词分析使之条理化、规律化、系统化,引导学生较快地掌握古汉语必备的知识。另外本书的“通论”和“常用词”非常丰富,资料价值也很大。
中国通史(第六册)
范文澜1941年原著《中国通史简编》,后受毛主席委托准备将其扩充为《中国通史》,全书未成即逝世,后续工作由蔡美彪完成。1995年,《中国通史》出版,全书原本共十册,其中前四册为范文澜著,后六册为蔡美彪补充定稿,全书从远古先先秦一直叙述到近代清中期嘉庆年间。一九九五年人民出版社十册版《中国通史》出版。第六册是中国通史第四编宋辽金元时期的第二册。由本编第三、四、五章组成。第三章叙述辽朝包括西辽的政治、经济、文化。第四章叙述西夏的兴亡和经济、文化。第五章叙述金朝的政治史事和经济状况。
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近人梁启超撰。五节。为纪念《申报》创办五十周年而作,载《最近之五十年》中(1923)。该文以中国人学习西方为线索,把五十年来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分为学习西方坚船利炮、政治制度和文化三个时期。指出第一期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有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的兴办等。第二期从甲午起到民国六七年间止,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但政治运动完全失败,只剩下废科举算是成功。第三期,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并认为经过一番改造之后,“政治上的新时代,自然会产生出来”。收入《饮冰室合集》。
全相平话五种
讲史话本。元至治年间刊行。包括《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国志平话》。每种分上中下三卷。当时应有《七国春秋平话》前集和《前汉书平话》正集,但今未见。《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又名《乐毅图齐》,描写燕、齐两国之间的战争和内部矛盾,以孙膑、乐毅为中心人物。《秦并六国平话》又名《秦始皇传》,主要描述秦始皇吞并六国以及秦国因始皇暴虐无道、不行仁政而很快灭亡的故事。《前汉书平话》(续集)又名《吕后斩韩信》,写刘邦和吕后杀害功臣韩信的事。《武王伐纣平话》主要叙写纣王的荒淫无道和周武王起兵伐纣的经过。《三国志平话》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各书大都演述史事,杂以民间传说,文笔粗糙,对后来《封神演义》、《前后七国志》、《东周列国志》、《西汉演义》和《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的创作有一定影响。
佛说阿弥陀经白话文
梵文Amitadhasutra的音、意合译。亦称《小无量寿经》、《小经》。该经称西方阿弥陀极乐净土的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死后就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法门简要,在佛教中有很大影响。因而此经为中国佛教的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之一。这部经有鸠摩罗什译本,共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