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

顾宪成
  • 姓名:顾宪成
  • 别名:字叔时,号泾阳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苏无锡人
  • 出生日期:1550年
  • 逝世日期:1612年
  • 民族族群:

顾宪成(1550年-1612年),明哲学家。字叔时,号泾阳。今江苏无锡人,世称泾阳先生或东林先生。为东林学派主要创始人、代表人物。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户部广东司主事。与魏懋权、刘国徵被时人合称为“三解元”。他们“言时政得失,无所隐避”。后因上疏“分别君子小人,刺及执政”,被贬为桂阳州判官。1592年,擢考功司主事,两年后因与神宗牴语,被削籍归家。此后便从事著述,并在1604年与高攀龙、顾允成、钱一本等重建东林书院,从事讲学,针砭时政,影响颇大,被人称为“东林党”。其座右铭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其为学“恪遵洛闽”、“以朱学为宗”,但闻阳明良知之说,也“一时心目俱醒,恍若拨云雾而见白日,岂不大快”(《小心斋札记》卷三)。初学于张淇门下,后又师事薛应旗,还曾私淑于方学渐。认为程颐所说的“性即理也”一语“极说得直截分明,亘古亘今,颠扑不破”(同上书,卷十一)。提出“性,太极也”(同上书,卷四)。“太极,理也”(《证性篇·质疑》下)。“太极之所以生天地”也(《小心斋札记》卷一)。时儒多倡人性“无善无恶”,且以此为己胡作非为之理论依据。顾宪成等人竭力反对,倡“道性善”之说。提出“以性善为宗”(《东林会约》),“性以善为体”(《东林书院志》卷四)“道性善是说本体”(《经正堂商语》),“语本体,只是‘性善’二字”(《小心斋札记》卷十八)。而“乾坤万物,一齐从‘善’中流出。圣人要范围天地,曲成万物,所以欲培植此‘善’字”(《还经录》)。指出“无善无恶”说的危害是“空”“混”。而“空则一切解脱,无复挂碍”,“混则一切含糊,无复拣择”(《证性篇·罪言》上)。与佛老通病,无是非标准。反对“不说工夫”,提出“本体工夫原来合一”(同上)。认为“世间那有见成良知,犹言世间那有见成圣人”(《小心斋札记》卷十一)。强调既“学”且“虑”,提倡“讲习”(《东林书院志》卷三)。“讲以讲乎习之事,习以习乎讲之理。……两下交发,缉熙庚续,循环无间。”(同上)认为“语工夫,只是‘小心’二字”(《小心斋札记》卷十八)。而“小心是个敬”(同上书,卷十二)。“以诚敬存之,是收摄保住工夫,以义理栽培是维持助发工夫。”(同上书,卷一)“小心”二字,正是“百草中一粒灵丹”(同上书,卷十二)。顾宪成强调治世,反对出世,留心时政,其对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的兴起,产生了积极影响。著作有《泾皋藏稿》、《小心斋札记》、《还经录》、《质疑编》、《证性编》、《桑梓录》等,后被编为《顾端文公遗书》。

顾宪成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文庄集

文庄集

诗文别集。宋夏竦撰。三十六卷。竦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以父荫补官。景德四年举贤良方正。 与王钦若、丁谓结交,屡得升迁。仁宗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判大名府。后为言者所攻,改枢密使,封英国公。罢知河南府,改郑国公。其集原一百卷,今已不传。此本为《四库全书》编者据《永乐大典》所载,兼以他书附益之。正文含制、诰、诏、表十二卷,进策、奏议三卷,上书、状、启三卷,书、议二卷,记、序、铭等八卷,诗七卷。集中多朝廷典册之文,其中表奏有代王曾、王旦、寇准诸人所作。竦所记事迹真实,其中如记太宗为京兆尹时召见魏咸信事,澶渊河清见底事等史实,足以订《宋史》之伪,并补其不足。其文章词藻赡逸,风骨高秀。《归田录》、《青箱杂记》、《东轩笔录》、《中山诗话》、《玉海》、《困学纪闻》诸书皆称引之。吕祖谦《文鉴》亦颇采录。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 收有《夏英公杂诗》一卷,载竦诗赋十七首。多为即景抒怀之作。

书目答问

书目答问

清末张之洞撰。系张任四川学政时为成都尊经书院学生开列的阅读书目。五卷。以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列举书籍二千二百种,注明书名、作者、版本、卷数,个别有简单按语。多以通行习见本为主,所收多有《四库全书》之后出现的清人著作。末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列举清代著名学者姓名、字号、籍贯,以示清人学术流别。旧时初学文史者多参考此目。有光绪二年(1876)贵阳初刻本,附张撰《輶轩语》。近人范希曾撰《书目答问补正》五卷,增益校注甚详。近人孔彦培编有《书目问答索引》。

上清天关三图经

上清天关三图经

《上清天关三图经》,早期上清派经典之一。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此经内容大部分与《洞真上清天关三图七星移度经》相同,但删去该经上卷第一至八页文字,补入部分神图。盖为同一经典之不同版本。

太上说牛癀妙经

太上说牛癀妙经

《太上说牛癀妙经》,撰人及时代不详。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本文类。经文称上天普善真人见世人养育六畜,牛马驹犊频遭疾疫,乞求太上道君广垂济度。天尊曰:世人不悟禁忌,不看牛黄马厩方位,冲犯神杀,致生时气瘟疫。解禳之法,应以吉日洒扫家庭,铺设宝座,燃灯焚香,转诵灵文,禳谢神杀,可涤除时瘟,永不为害。篇末附五言颂诗一首,当即所谓「灵文」。

圣经学规纂

圣经学规纂

二卷。清代李塨(1657—1733)撰。全书摘录四书五经中的“为学”之道,以申明作者关于“古圣学规,固不可不亟明于世矣”的观点。其中第一卷摘录了 《论语》中关于学规的内容三十九条、《中庸》中关于学规的内容三条、《孟子》中关于学规的内容十一条等;第二卷摘录了《尚书》中关于学规方面内容三条,《易经》中一条、《诗》中一条、《周礼》中八条、《礼记》 中九条。有 《李恕谷遗书》本、《畿辅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末代念佛授手印

末代念佛授手印

一卷。也称为“授手印”。圣光撰。五重传法的第二重、三卷书之一。他是记述法然传授的念佛往生的教诲,用手印作为证明的秘书。圣光在《授手印》的背书中作为近代人的义,列举了“幸西一念义”、“证空弘愿义”、“行空寂光土义”三人的义,并以此为邪义。因此,圣光在《授手印》序中撰述的理由是:“上人往生后,诤其义于水火,致其论于兰菊,还失念佛之行,空废净土之业。……这里贫道龄已达七旬,余命又不几。……依此,在肥州白川河边、往生院内,结二十有众徒,限定四十八日夜,修法如净。”拜佛。在这期间,为徒们失去称名之行而烦恼,为空虚地废除正行的工作而悲伤…弟子听凭过去的传闻,沙门根据相传,将其记录下来,留下并赠送给向后。为了决定末代的怀疑,为了准备未来的证明,以手印为证明,就像笔记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