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祁

- 姓名:宋祁
- 别名:字子京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安陆(今属湖北)人
- 出生日期:公元998年
- 逝世日期:公元1061年
- 民族族群:
宋祁(公元998年—公元106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京。安陆(今属湖北)人,后徙雍丘(河南杞县)。生于北宋真宗咸平元年(998),卒于仁宗嘉祐六年(1061)。天圣二年(1024)与兄庠同登进士第,奏名第一,太后以为弟不可在兄之先,置第十,时号“二宋”。释褐复州军事推官。改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明道元年(1032)为殿中丞。召试授直史馆,再迁太常博士,同知礼仪院,按试新乐。预修《广业记》。迁尚书工部员外郎同修起居注,权三司度支判官。上疏主张去“三冗”(冗官、冗兵、僧道),节“三费”(道场斋醮、寺观、使相节度)。徙判盐铁勾院,同修《礼书》。以天章阁待制判太常礼院、国子监,改判太常寺。出知寿、陈2州,入为知制诰,权同判流内铨,迁翰林学士,提举诸司库务。改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修《新唐书》列传。出知毫、定、益、郑等州。《新唐书》成,迁左丞、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群牧使,卒,谥景文。
宋祁诗受西昆派影响较深。称颂杨亿“以雄浑奥衍革五代之弊。”(《石太傅墓志铭》)对刘筠的“钩深缔情”(《座主侍郎书》)尤为钦佩。其诗主要抒写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人生感慨,与主张“文以明道”的石介等人不同。王士禛说:“予观宋景文近体,无一字无来历,而对仗精确,非读万卷者不能。”(《带经堂诗话》卷1)四库馆臣称其诗“博奥典雅,具有唐以前格律”(《四库全书总目》)。大致不脱西昆体的习染。所作《长安道中怅然作》3首,“皆工妙逼唐人”(《瀛奎律髓》卷3)。佳句如“青史有人讥巧宦,黄金无术治流年”。(《把酒》)“香归密房尽,红入燕泥干。”(《残花》)亦工丽可喜。其散文创作足以名家。尝称“文章必自成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之臣仆”(《笔记》卷上)。《雁奴后说》、《舞熊说》、《西斋休偃记》为其代表作。《全宋词》录其词6首。〔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词意警策,张先因而称他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37引《遯斋闲览》)。〔鹧鸪天〕(画毂雕鞅狭路逢)为一名偶然相逢的宫女而作,都下传唱,达于禁中,仁宗皇帝即以此女归之。(《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3)一生著述甚多,有《益部方略记》1卷、《笔记》3卷,并存。《宋景文集》150卷(一说100卷)已散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辑出62卷,补遗2卷。日本天瀑山人所刻《佚存丛书》收有宋残本32卷。另外如《太乐图》2卷、《广乐记》65卷等,均佚。
猜你喜欢的书
隧道
《隧道》讲的是一个荒诞的故事:某个对危险异常敏感的大学生,乘一列开往苏黎世的火车从家返回学校。这趟线他每周往返。列车途径一条隧道。四周的乘客们处之泰然,而这个小伙子却发现了异常,这个隧道似乎比记忆中的要长。他找列车员、列车长询问,并穿过客车来到行李车,尽管列车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冲出黑暗的隧道,驶入金色的阳光里,但这隧道却始终没有尽头。他和车长又爬到了车头,发现司机已跳车,而列车正以未有过的超高速往前狂奔,更确切地说,是沿着两条铁轨,向未知的深渊里掉。小伙子和列长则处在列车的最底层,身子压在机车的挡风玻璃上。“没有办法。上帝让我们跌落,我们只好往他那儿冲去”。小说在这里结束了,后事呢?不得而知。应该说,这篇作品中是不难理解的,虽然荒诞,并且缺少通常所谓的结局。因为它的情节异常简略,没有什么枝蔓,而人物则更单纯,除对危险的本能惧怕外,未见其它深层的情愫。翻开这篇小说,读者便很自然地被作者引上他的轨道,沿着“象征”这条隧道,如作品的主人公一般,跌入作者思想的深邃处。这掉进灾难深渊的列车,不难让人联想到人类社会,而渎职的司机、麻木的乘客,刻板的车长,也很容易使人看出他们所代表的各社会阶层。作者想揭示的、是人类社会的堕落,即人们双手创造的发达的科学和严密的社会组织、正将人们引入深渊,纵然有个别人省悟、竭力挽救,但这一切已纳入程序,任何努力都是徒然。
中国政治史
《中国政治史》仅用16万字就写完了五千年的理乱兴亡,全书无一废字。吕思勉于1930年前后服膺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大同社会的理想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想极为推崇,但对阶级斗争理论持保留态度,这在他的史学作品中有明显体现。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民族的由来;中国史的年代;古代的开化;夏殷西周的事迹;中西初期的交;南北朝隋唐间塞外的形势;蒙古大帝国的盛衰等。
医理真传
综合类著作。清郑寿全撰。四卷。寿全字钦安,临邛 (今属四川) 人。学医于刘止唐。认为陈修园医书颇得仲景之微,但间有略而未详者,故撰此以补陈氏之未逮。成书于同治八年(1869)。卷一首载八卦、五运六气内容,并联系人之生理、病机。次述辨证方法,包括辨阴虚阳虚、内伤外感,以及四诊、伤寒六经等内容。卷二阳虚证问答,包括论头面畏寒、畏寒与畏风之别等,凡三十一条。卷三阴虚证问答,论阴虚所致诸症凡二十九条。卷四杂问,论及血症、三消、吐蚘、关格等杂病及妇、儿、外、伤、五官诸科的有关理论并临床问题。全书从总论阴阳化生之理为始,依次阐述医理,探求病因,并据证立法、用方,所附方解颇详。对虚证研究尤精,多有独到见解,非学验俱富不能臻此。可供研究及临床参考。有同治八年抱木山房刊本,光绪二十九年 (1903) 七星会重刊本,同治十三年 (1874) 与 《医法圆通》 合刊本等。
左传杜解补正
明末清初顾炎武抉摘杜预《左传集解》缺误并加补正之书。3卷。以杜《解》时有缺失,贾逵、服虔之《註》,乐逊之《春秋序义》,又佚而不传,于是博稽载籍,作为此书。至于邵宝《左镌》等书,如有合者,亦皆采辑。“若室如悬磬,取诸《国语》; 肉谓之羹,取诸《尔雅》;车之有辅,取诸《吕览》; 田禄其子,取诸《楚辞》; 千亩原之在晋州,取诸郑康成; 祏为庙主,取诸《说文》; 石四为鼓,取诸王肃《家语注》; 祝其之为莱芜,取诸《水经注》” (《四库全书总目》) 。凡此之类,皆有根据。其他惟文求义,研究训诂,亦多得《左氏》之意。然炎武甚重杜《解》,又能弥缝其缺失,可谓扫除门户,是非持平。后惠栋著《左传补注》,“拾炎武之遗者尚多,其纠炎武之错者仅五六条耳”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有《四库全书》本。
大智度论疏
七卷。隋代释慧影 (生卒年不详)撰。慧影,俗姓江,巴蜀 (今属四川省)人。为潼州迁善寺沙门,释道安弟子。隋代曾为二十五众主。其著述尚存的有《伤学存废厌修三论》和《大智度论疏》。《大智度论》略称《智度论》、《智论》、《大论》一百卷,天竺僧人龙树著。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于长安逍遥园中西明阁上所译。此论是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名 《大品般若》即一再译过的 《放光般若》、《光赞般若》和玄奘译的《大般若经》第二分)的论著。主要内容有:首缘起第一,略述佛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因缘。接着解释初品中如是我闻一时第二,乃至释初品中信持无三毒第五十二,是为释《序品》第一。顺次以下释 《报应品》(《即奉钵品》)第二,释 《嘱累品》第九十,是为释摩诃衍(大乘)论。般若波罗蜜与摩诃衍是一个意思,即 “大乘”。因此,《大智度论》释般若也就是释摩诃衍论。《大智度论疏》原本二十四卷,今已残缺不全。尚存的有:疏卷第一、释论卷一、疏卷第六、释论卷十九至二十一、疏卷第十四、释论卷三十二,三十三、疏卷第十五、释论卷三十四、五、六、疏卷第十七、释论卷四十至四十四、疏卷第二十一、释论卷五十九至六十四、疏卷第二十四,释论卷七十五至八十二,凡七卷。卷第一第六所释均十分详明,科判亦周密。卷第十四等以下,则非常简略。每品之初,大部科分释义。多引心论之义,成实之说用于疏解。在大乘经典于罗什所译诸经外,多引昙无谶和菩提留支所译《涅槃》等。《大智度论疏》在当时和唐代以后,仍有一定影响。是研习 《大智度论》 的珍贵资料。现常见收载于 《续藏经》。
因明入正理论疏
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唐文轨述,日本快道题记,缺卷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