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

刘因
  • 姓名:刘因
  • 别名:字梦吉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1249
  • 逝世日期:1293
  • 民族族群:

刘因(1249-1293),字梦吉,原名骃,字梦骥,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因慕诸葛亮“静以修身”一语,遂题所居为“静修”,人称静修先生。尝游郎山雷溪间,自号雷溪真隐,又号樵庵。幼年聪慧,六岁能诗,七岁能文。从国子司业砚弥坚学,同舍生皆不及。初为经学,究训诂疏释之说,后习程朱之学,为理学名儒,与许衡齐名,清人全祖望称二人为“元北方两大儒”(见《宋元学案·静修学案》),但刘因并不全然拘守程朱门户,往往杂入陆学自求本心之说。其为人“性不苟合,不妄交接”(《元史》本传),即使公卿相访,也多避而不见。以授徒为业。至元十九年(1282),征拜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授学宫中,不一年,以母病辞归。至元二十八年召为集贤学士,又以疾固辞,被世祖称为不召之臣。至元三十年病逝家中,年四十五,后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他论文重经世致用,散文不趋古奥,多议论,即使为数不多的写景记游之作亦复如此。论诗主风骨、高古,提倡沉郁清刚之气。对魏、晋古诗,唐代李白、杜甫、韩愈,宋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的诗歌都极为推崇,排斥晚唐诗风。刘因于元初北方诗人中成就杰出,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早年推崇李贺,以“呼我刘昌谷”自豪,又推许韩愈,其古体受韩、李影响,想像奇特,色泽浓烈,七律沉郁豪迈。晚年学陶渊明,有《和陶诗》七十馀首,风格淡雅。他虽生于亡金之后,诗中却有怀思亡金之作,如“相看不用吞声哭,试看宗周黍离离”(《陈氏庄》)之类。元灭南宋,他又有悼念故宋之作。其咏史诗曾被称为“诗为斧钺”(见《南濠诗话》)。他的诗极为明人李东阳称许,《麓堂诗话》说:“极元之选,惟刘静修、虞伯生二人。……高牙大纛,堂堂正正,攻坚而折锐,则刘有一日之长。”刘因曾自选《丁亥集》,有诗一百馀首,寄意深远,难以索解,乌冲、安熙都曾为之作注。其词受苏、辛及元好问影响,有豪放之气,又有冲夷恬淡之风,深得清末况周颐推重,把他比作宋代的苏轼,称其词“寓骚雅于冲夷,足秾郁于平淡”(见《蕙风词话》)。王鹏运也称赞“樵庵词朴厚深醇,中有真趣洋溢,是性情语,无道学气”(《蕙风词话》卷三引)。刘熙载《艺概》卷四则以苏轼评陶渊明诗语以评刘因词:“臞而实腴,质而实绮”。刘词中[人月圆]二首又入《全元散曲》。有《静修先生文集》传世,现通行的是至顺年间刊行的二十二卷本(收入《四部丛刊》)和光绪年间刊行的二十卷本(收入《丛书集成》)。生平事迹见苏天爵《刘文靖公遗事》、《静修先生刘公墓表》(《滋溪文稿》卷八)、《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五、《元史》卷一七一、《元儒考略》卷二、《宋元学案》卷九一、《历代名儒传》、《新元史》卷一七○。

猜你喜欢的书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爱尔兰小说家詹姆士·乔伊斯的自传体小说。描写一个出身于中产阶级的爱尔兰青年从童年到20年后离开爱尔兰的生活片断。斯蒂芬·迪德勒斯在都柏林天主教和民族主义的环境中渡过童年,长大以后,逐渐认清了民族主义的狭隘和欺骗性,他曾一度迷恋天主教丰富的传统精神,但爱尔兰天主教同样渺少、庸俗。在海边的一瞬间经历使他感悟到艺术追求的博大,只有它才能使他的精神和肉体和谐,才能使他超脱于周围环境的平庸,他最终选择了远走他乡,追求艺术。主人公生活片断由一个总结构原则联系在一起: 作者只选人那些与他最后走上创作道路有关的因素。小说分为五章,每章都以主人公的胜利而告结束 (受鞭罚后斯蒂芬证明自己无辜; 在妓女怀抱中得到慰藉; 在圣洁,典雅的宗教气氛中的兴奋; 感悟到自己创作才能时的狂喜; 准备动身去法国时的决心)。但每章都是在平常、压抑气氛中开始。第三人称叙述的间接性使一种讽刺和移情作用成为可能。斯蒂芬是小说的绝对中心,其它所有人物都是因在他成长过程中与他相关而存在。在一定意义上,《肖像》又是一部心理小说,它表现了主人公心理、精神的发育成长。乔伊斯在小说现实主义基础上,适当地采用了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创作技巧,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乔伊斯又是一位摹仿大师,摹仿在小说中构成了与主题相适应的风格变幻基础,从开始时婴孩的呢喃儿语,到小学生幼稚客观的语言记录,牧师大段布道摹仿纽曼,找到艺术灵感时又采用了培特风格,大学中和朋友们关于美学问题的长篇讨论又摹仿19世纪末自然主义小说的风格。

羽扇谱

羽扇谱

一卷,清张燕昌撰。扇之繇来见于《周礼巾车》“重翟”注:“重翟,重翟雉之羽也。”崔豹《古今注》谓殷高宗有雉雊之征,服章多用翟,羽扇亦始于殷宗,然于经典未闻焉。周时亦仅在仪卫,至三国诸葛忠武捉白羽扇指挥三军,晋顾荣攻陈敏麾以羽扇,于是羽扇通上下用矣。傅玄云:“摇鸢鸟翼者,吴楚也。”嵇含云:“执鹤翼,楚之士也。”

伤寒六书

伤寒六书

明·陶华撰。成书于1445年。全书7万字。书凡6卷。该书以陶氏所撰之六种伤寒著作汇集而成, 合为六卷, 分为六书, 故名《伤寒六书》。卷一曰陶氏家秘, 先伤寒论, 次伤寒秘要脉诀指诀、浮脉形法主病等二十二论, 继述有关伤寒的七十余种病证, 以及风温、湿温、风湿、温毒、中厥等证治。卷二曰明理续论, 谓“成无己《明理论》, 止五十证, 辨究详明, 惜其未备。于是乃集所见所闻, 比类附例, 斟酌而损益之”。即在成氏《伤寒明理论》基础上, 由五十论增至八十五论, 于伤寒形证予以辨析。卷三曰伤寒琐言, 乃陶氏研习《伤寒论》之心得, 载辨张仲景伤寒论、治伤寒用药大略、伤寒言症不言病、厥分阴阳辨等一十五篇,“文虽鄙俚, 然言简意到”。卷四曰杀车槌方, 列劫病法、制药法、解药法于前, 载秘验方三十七首于后, 药证相印, 经方时方, 融冶一炉, 发明颇多。卷五曰一提金启蒙, 分述六经见证法、辨证法、诊脉法、用药法及脉要贯珠数等, 以为学习伤寒启蒙之用。卷六曰证脉截江网, 立伤寒标本论法、伤寒用药法则、伤寒统论受病之法、论伤寒难拘日数辨等一十六篇。是书言必遵仲景, 强调临床实用。对伤寒六经证治与杂病证治, 探微索隐,反复详明。其辨阴阳有经, 表里有症, 虚实有脉, 制方有法, 活泼玲珑。其诊病问疾, 善用浮、中、沉三脉查辨阴阳表里, 寒热虚实, 循此而立法处方用药。另书中所载经验良方, 汇注了陶氏心血, 具有实际参考价值。又从学术的继承与发展而论, 此书受朱肱《活人书》影响颇为深刻。但辞句多有重复, 并有辨证欠明、方药杂乱之弊。后世徐春甫、汪琥、王宇泰等均就此提出异议。此书有明·李存济刻本及《医统正脉》本等版本; 民国间上海千顷堂书局、上海中医书局有印行。现北京图书馆藏有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明·万历四十年壬子(1612) 李存济刻本; 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明代武林何景道刻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有清·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 文发堂刻本。

医经原旨

医经原旨

六卷。清薛雪 (1681—1770)撰。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扫叶山人、磨剑山人、槐云山人。吴县 (今江苏苏州)人。自幼好学,博学多才,工诗文,擅绘画,因母病钻研医学,博览医书,精于医术,与当时名医叶天士齐名,为吴县两大医家。薛氏深研《内经》,颇有心得,临床经验丰富,善治湿热病。著有《湿热条辨》、《一瓢诗话》等书。此书成于乾隆十九年(1754)。是对《内经》部分原文进行分类并注释。共分为九类,为摄生、阴阳、脏象、脉象、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分类多取张介宾 《类经》之说,而有所删并。因针灸之法另有专书,故此涉及内容甚少。注释上于诸家之说广集约取,采张志聪之说为多,对其义理未尽者,又参加己义加以申说,旨在推求《内经》之意蕴,故名。其分类及选文虽不若李中梓 《内经知要》简要精当,然对若干条文的注释、阐发,确有独到之处。其疾病一类,居全书之半,发挥最详。于注释经文之外,薛氏往往综论历代医家诸证治法,经义合与不合,为之折衷。此书见解颇有独到之处,可供学习、研究 《内经》参考之用。张介宾《内经》和陈念祖《灵素集要》,所引经文皆著其篇目,此书则不然,是为一失。有乾隆十九年(1754)薛氏扫叶山庄刻本,清宁郡简香斋藏版本,1928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蜜蜂计

蜜蜂计

《蜜蜂计》,清代人情小说,共十回,作者储仁逊。主叙汉代董生才被继母使蜜蜂计陷害及其婚姻故事。《蜜蜂计》底本系南开大学图书馆特藏部藏有抄本《话本十四种》。

扣舷集

扣舷集

词别集。明高启著。一卷。高启以诗鸣世,其词承宋元余绪,自抒情怀,天然秀丽。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誉为“和雅流丽,秀雅天成,亦足自立于词坛,非永乐后诸人所及也”。有正统九年(1444)刊本。景泰元年(1450)徐庸辑《高太史大全集》收入,民国间《四部丛刊》据以影印。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由徐澄宇、沈北宗校点的《高青丘集》亦收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