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

刘因
  • 姓名:刘因
  • 别名:字梦吉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1249
  • 逝世日期:1293
  • 民族族群:

刘因(1249-1293),字梦吉,原名骃,字梦骥,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因慕诸葛亮“静以修身”一语,遂题所居为“静修”,人称静修先生。尝游郎山雷溪间,自号雷溪真隐,又号樵庵。幼年聪慧,六岁能诗,七岁能文。从国子司业砚弥坚学,同舍生皆不及。初为经学,究训诂疏释之说,后习程朱之学,为理学名儒,与许衡齐名,清人全祖望称二人为“元北方两大儒”(见《宋元学案·静修学案》),但刘因并不全然拘守程朱门户,往往杂入陆学自求本心之说。其为人“性不苟合,不妄交接”(《元史》本传),即使公卿相访,也多避而不见。以授徒为业。至元十九年(1282),征拜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授学宫中,不一年,以母病辞归。至元二十八年召为集贤学士,又以疾固辞,被世祖称为不召之臣。至元三十年病逝家中,年四十五,后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他论文重经世致用,散文不趋古奥,多议论,即使为数不多的写景记游之作亦复如此。论诗主风骨、高古,提倡沉郁清刚之气。对魏、晋古诗,唐代李白、杜甫、韩愈,宋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的诗歌都极为推崇,排斥晚唐诗风。刘因于元初北方诗人中成就杰出,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早年推崇李贺,以“呼我刘昌谷”自豪,又推许韩愈,其古体受韩、李影响,想像奇特,色泽浓烈,七律沉郁豪迈。晚年学陶渊明,有《和陶诗》七十馀首,风格淡雅。他虽生于亡金之后,诗中却有怀思亡金之作,如“相看不用吞声哭,试看宗周黍离离”(《陈氏庄》)之类。元灭南宋,他又有悼念故宋之作。其咏史诗曾被称为“诗为斧钺”(见《南濠诗话》)。他的诗极为明人李东阳称许,《麓堂诗话》说:“极元之选,惟刘静修、虞伯生二人。……高牙大纛,堂堂正正,攻坚而折锐,则刘有一日之长。”刘因曾自选《丁亥集》,有诗一百馀首,寄意深远,难以索解,乌冲、安熙都曾为之作注。其词受苏、辛及元好问影响,有豪放之气,又有冲夷恬淡之风,深得清末况周颐推重,把他比作宋代的苏轼,称其词“寓骚雅于冲夷,足秾郁于平淡”(见《蕙风词话》)。王鹏运也称赞“樵庵词朴厚深醇,中有真趣洋溢,是性情语,无道学气”(《蕙风词话》卷三引)。刘熙载《艺概》卷四则以苏轼评陶渊明诗语以评刘因词:“臞而实腴,质而实绮”。刘词中[人月圆]二首又入《全元散曲》。有《静修先生文集》传世,现通行的是至顺年间刊行的二十二卷本(收入《四部丛刊》)和光绪年间刊行的二十卷本(收入《丛书集成》)。生平事迹见苏天爵《刘文靖公遗事》、《静修先生刘公墓表》(《滋溪文稿》卷八)、《元朝名臣事略》卷一五、《元史》卷一七一、《元儒考略》卷二、《宋元学案》卷九一、《历代名儒传》、《新元史》卷一七○。

猜你喜欢的书

基姆

基姆

鲁德亚德·吉卜林创作小说,基姆是个小孩的名字,英国白人小孩却生於印度长於印度,他的父亲是爱尔兰小牛团队的旗手,流落东方殖民地,在基姆三岁时抽鸦片死去,把孩子留给一个欧亚混血的穷女人,但他这位潦倒的父亲坚信,有一天一切都会好转的,有一天会有骑骏马率领世界最精锐部队的上校来迎接基姆,会有九百个奉绿地红牛为神的健儿吹号欢迎基姆,这个预言遂像咒语般,被封存在基姆脖子上所掛的护身符里,护身符里其实是三份文件,一是他老爸的退伍证书,一是基姆的出生证明,另一份只是他老爸的签字。年幼的基姆成长於贫穷大街,生存技俩无一不精,被街坊所有人称之为 “世界之友”,有一天,他意外结识了一名来自北方雪山的西藏年老喇嘛,莫名其妙成为喇嘛的徒弟。这位道行崇高的肃仁寺住持德秀喇嘛有个悲愿,他千辛万苦打算走遍印度,寻找一条传说中的河,一条可涤尽人世罪恶的河,相传是释迦牟尼还身为王子时射出一箭所涌现出来的河,这奇怪的一老一少、一白一黄便由此结伴而行,在广阔无边的印度找寻自己的召唤——在无限大的世界中一种幸福无所事事的冒险旅行。

西河集

西河集

一百九十卷。清毛奇龄撰。毛奇龄,又名甡,字大可、齐于,号西河,浙江萧山人,康熙时举荐鸿博,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后辞归田。通经史、善诗文、工音律。著述颇丰,有《古文尚书冤词》、《四书改错》、《竟山乐录》、《春秋毛氏传》、《西河诗话》等。是集凡一百九十卷,一集八十三卷,二卷一百零七卷。毛氏著述范围包括策问、碑刻、拾遗、补注、诗话、词话、续录等,大致可分为时文、诗、词三部分,其水平以文最高,诗次之,词又次之。其文“纵横博辨,傲睨一世,与其经说相表里”,“不古不今,自成一格”; (《序》)其议论更是颇有独创。人物传记部分也保留了不少明人的珍贵史料。故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文中歌功颂德篇幅不少,则不十分可取。是集系毛氏殁后,由其门人蒋枢辑成。最早版本为清康熙年李塨等校刻本,乾隆四十六年 (1771) 收入《四库》。现有1983年台湾影印《四库》本。

茑萝集

茑萝集

小说、散文集。郁达夫作。1923年上海泰东书局初版。列创造社“辛夷小丛书”第3种。收《献纳之辞》、《自序》,小说《血泪》和《茑萝行》,散文《还乡记》,《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六篇。《血泪》写异乡漂泊者“我”数度回国,目睹国内青年“趋附着现代的思潮”、争相谈论和标榜各式“主义”,进而因此纷纷“阔绰得很”,而“一个彻底的主义都还没有寻着”的“我”仍复衰哀穷愁。《茑萝行》表现的是“一个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对结婚八年的妻子既无爱又哀怜的复杂感情。《还乡记》表现“有识无产者”“我”自上海返乡途中因生活的流动而产生的不可抑制的自卑、伤感情绪。三篇作品多写在黑暗社会中四处碰壁、走投无路的人生遭遇。

优生原理

优生原理

《优生原理》于1949年4月由观察社出版。1981年11月天津人民出版社重刊。《优生原理》采用观察社初版。《优生原理》第二部分编入《优生与抗战》,原属《人文生物学论丛》第七辑,该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44年3月重庆初版,1947年6月上海初版。《优生原理》采用上海版。 书末附录的《优生学目录》未曾发表过,原为毛笔书写的手稿,从所列篇章可知作者曾构思编写这样的一部“优生学”著作。

广雅

广雅

中国训诂书。隋代避炀帝杨广讳,改名《博雅》,后复用原名。三国魏张揖著。张揖,字稚让,清河人,太和中为博士。著作除《广雅》外,还有《埤仓》和《古今字诂》,惜二书亡佚,仅《广雅》存于世。清王念孙有《广雅疏证》10卷。卷首有张揖《上广雅表》,自言此书分上中下3卷。唐以来析为10卷。《广雅》一书即广《尔雅》、续《尔雅》之意。他说:“窃以所识,择撢群艺,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详录品核,以著于篇,凡万八千一百五十文,分为上、中、下,以须方徕俊哲、洪秀伟彦之伦,扣其两端,摘其过谬,今得用,亦所企想也。”

维摩经疏记

维摩经疏记

维摩经疏记,三卷,唐湛然述,补录日本亮润序,清求序,秀云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