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之

唐顺之
  • 姓名:唐顺之
  • 别名:字应德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武进(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507年11月9日
  • 逝世日期:1560年4月25日
  • 民族族群:

唐顺之(1507年11月9日—1560年4月25日),明代诗文作家。字应德。武进(今属江苏)人。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授兵部主事,改吏部,再改翰林院编修,历右春坊司谏。上疏请朝东宫,夺职为民。嘉靖三十三年起任职方郎中,视师浙江,屡破倭寇。超拜佥都御史,巡抚淮扬,力疾度焦山,至南通州而卒。他学问渊博,留心经济,自天文、地理、乐律、兵法以至勾股、壬奇之术,无不精研。学者称其为荆川先生。天启中追谥襄文。他著有《荆川集》12卷,编有《文编》64卷。


他以文知名于当时,是一位较有识见的封建官吏,不少文章内容较为充实。《江阴县新志序》提倡修志要记载有关“阜民生”的各方面情况的源委本末,反对“专记图画狗马玩具为妆缀”这类“漫不足征”的东西。《剑泉奏议集序》提倡议论经济大略应是“切中事情”的肯綮之论,而不是迂腐的空论。《赠彭石屋序》揭露了明代上级官吏巡视州县,沿途破费供应的弊端。《赠何、沈两公归蜀汉序》揭示当时“权不在将而招致失败”的教训。《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赞赏廉吏,做到“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茵则寝乃安,纻茵则寝不安”。


他提倡文章之法寓于无法之中,这种思想贯串在其选编的《文编》中。《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顺之深于古文,能心知其得失,凡所别择,具有精意。观其自序云,不能无文,即不能无法,是编者文之工匠,而法之至也。……故是编所录虽是习诵之文,而标举脉络,批导窾令,使后人得以窥见开阖顺逆、经纬错综之妙。而神明变化,以蕲至于古。学秦汉者当于唐宋求门径,学唐宋者固当以此编为门径矣。”唐顺之一些较好的文章就具有这样特点,能一洗比拟间架、描头画角之习,根据文章所表达的内容,照应安排,显示出既跌宕又谨严的文风。如其《叙广右战功》、《竹溪记》,尽管内容大不一样,但这种寓法于无法之中的创作原则却有共同之处。


他也能诗。诗学初唐,律体中尚有一些可诵之作。如《暮春游阳羡南山》:“花落已成蹊,村村绿叶齐。一园通蝶路,千嶂隔莺啼。涧草多名蕙,山人旧姓嵇。穷欢犹未返,忽是夕阳西。”诗风丽雅圆润。唐顺之后来注重讲学,颓然自放,诗文创作无甚出色之处。

猜你喜欢的书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

小说围绕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两位少年的成长与友谊展开。两人的起点都是玛利亚布隆修道院,通过互相感知与启发,之后两人根据各自的天性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纳尔齐斯继承了父性的严谨与理性,最终他成为一位思想家并继承了老院长的衣钵,成为修道院的新院长,而歌尔德蒙体内蕴含着母性的敏感与感性,他听从内心的召唤离开了修道院,细腻的感知与在外流浪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位艺术家,最终他回归原点,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小说中,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性父性与母性,代表着同一个体心中的两种矛盾心理克制与享乐。小说讲述了他们在生活中与内心情感中的不断冲突,最后在理想的感召下获得统一的过程。 黑塞运用自己细腻的情感和笔触,描述出了两种人性的成长、两种不同世界的地狱与乐园。

经济类编

经济类编

《经济类编》100卷。明人冯琦编撰。冯琦未编完即去世,由其弟冯瑷和弟子周家栋、吴光仪等稍加排纂,删定而成。《经济类编》全书分为23类。其性质、体例,大致与《册府元龟》相近。但《册府元龟》只录事迹,此书兼收文章;《册府元龟》仅据史传,此书则诸子百家,无所不包。虽兼容并收,内容略嫌庞杂,但征引材料丰富而又谨严。其体例、内容,均比一般明代类书为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史称琦明习典故,学有根柢,此亦可见一斑。惟此书既非琦手校,其间所录诸条,瑗等有所损而弗能益,故或详或略,不尽均齐;又离析合并,未必一一得琦本意,故分隶亦间有参错。然网罗繁富,大抵采自本书,究非明人类书辗转裨贩者比。惟编内所收皆义属正大。而道术类中有神妖诸琐说,物类中有宝鼎琴酒诸琐事。概以体例,颇属芜杂。是则尺璧不免于微瑕,大木不免于寸朽,分别观之可矣。”全书分为23类,即帝王、政治、储宫、宫掖、臣、谏诤、铨衡、财赋、礼仪、乐、文学、武功、边塞、刑罚、工虞、天、地、人伦、人品、人事、道术、物、杂言,可谓“采摭繁富,颇为赅洽”。[改]

孟子学案

孟子学案

共十一章,第一章《孟子传略》对孟子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介绍,考证了他的姓氏、籍贯、家庭、所受的教育、生卒年,讲解了他周游列国的经历。第二章《孟子书考证》考证了《孟子》的内七篇和外篇。第三章讲了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第四章讲了孟子之中心学说——人性论。第五章讲了政治哲学。第六章讲了人生哲学。第七章讲了经济哲学。第八章讲了重农主义。第九章讲了教育哲学。第十章讲了尚论古人。第十一章讲了诸家学说之批评。

大黑天神道场仪

大黑天神道场仪

中国僧人所撰典籍。着者不详。卷数不详。宋代大理国阿吒力僧用科仪。 本科仪无题名,内容未见於历代大藏经,现标题为整理者拟名。 本科仪1956年8月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凤仪北汤天董氏宗祠发现,现藏云南省图书馆。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依原卷制有缩微胶片,但有错简。 本科仪与大理国写本宗密撰《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疏》分抄於同一蝴蝶装纸册的两面,周泳先、杨延福在五十年代整理时认为後者为大理国写本,而前者则是明人所抄。事实上宗密撰《圆觉疏》是抄写在两个内容不相衔接的断卷的背面。因为两个断卷尽管字体同一风格,但前一部分为《大黑天神道场仪》,有朱笔批点,後一部分为《广施无遮道场仪》,无批点;宗密撰《圆觉疏》除现存写本残缺一页而缺160字外,内容前後一贯。故可以推断本科仪与《广施无遮道场仪》的抄写年代,比大理国写本宗密撰《圆觉疏》要稍早。 本科仪对七种大黑天神和白姐圣妃的形貌有详实的记述,是研究中国佛教早期科仪和大黑天神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云南大黑天神与白姐圣妃的第一手资料。

佛祖三经指南

佛祖三经指南

佛祖三经指南,三卷,明道霈述并序,永觉老人序。禅宗历来重视《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沩山警策》,总称为“佛祖三经”。其中《四十二章经》、《佛遗教经》为学佛的启蒙入门之书,为禅僧所必须学习的基本典籍。《沩山警策》为禅僧所必须铭记遵守的宝训。古来有关此三书的注疏甚多,皆无法满足禅僧的需要。故为霖道霈著此书,作为禅僧修佛习禅的指南。收入《续藏经》。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长阿含善生经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