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之

唐顺之
  • 姓名:唐顺之
  • 别名:字应德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武进(今属江苏)人
  • 出生日期:1507年11月9日
  • 逝世日期:1560年4月25日
  • 民族族群:

唐顺之(1507年11月9日—1560年4月25日),明代诗文作家。字应德。武进(今属江苏)人。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授兵部主事,改吏部,再改翰林院编修,历右春坊司谏。上疏请朝东宫,夺职为民。嘉靖三十三年起任职方郎中,视师浙江,屡破倭寇。超拜佥都御史,巡抚淮扬,力疾度焦山,至南通州而卒。他学问渊博,留心经济,自天文、地理、乐律、兵法以至勾股、壬奇之术,无不精研。学者称其为荆川先生。天启中追谥襄文。他著有《荆川集》12卷,编有《文编》64卷。


他以文知名于当时,是一位较有识见的封建官吏,不少文章内容较为充实。《江阴县新志序》提倡修志要记载有关“阜民生”的各方面情况的源委本末,反对“专记图画狗马玩具为妆缀”这类“漫不足征”的东西。《剑泉奏议集序》提倡议论经济大略应是“切中事情”的肯綮之论,而不是迂腐的空论。《赠彭石屋序》揭露了明代上级官吏巡视州县,沿途破费供应的弊端。《赠何、沈两公归蜀汉序》揭示当时“权不在将而招致失败”的教训。《赠郡侯郭文麓升副使序》赞赏廉吏,做到“蔬食则喜,肉食则不喜,布茵则寝乃安,纻茵则寝不安”。


他提倡文章之法寓于无法之中,这种思想贯串在其选编的《文编》中。《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顺之深于古文,能心知其得失,凡所别择,具有精意。观其自序云,不能无文,即不能无法,是编者文之工匠,而法之至也。……故是编所录虽是习诵之文,而标举脉络,批导窾令,使后人得以窥见开阖顺逆、经纬错综之妙。而神明变化,以蕲至于古。学秦汉者当于唐宋求门径,学唐宋者固当以此编为门径矣。”唐顺之一些较好的文章就具有这样特点,能一洗比拟间架、描头画角之习,根据文章所表达的内容,照应安排,显示出既跌宕又谨严的文风。如其《叙广右战功》、《竹溪记》,尽管内容大不一样,但这种寓法于无法之中的创作原则却有共同之处。


他也能诗。诗学初唐,律体中尚有一些可诵之作。如《暮春游阳羡南山》:“花落已成蹊,村村绿叶齐。一园通蝶路,千嶂隔莺啼。涧草多名蕙,山人旧姓嵇。穷欢犹未返,忽是夕阳西。”诗风丽雅圆润。唐顺之后来注重讲学,颓然自放,诗文创作无甚出色之处。

猜你喜欢的书

档案经营法

档案经营法

毛坤著。论述档案的意义、性质、功用、中外档案概况;函件:论述立排法及如何应用于一切机关企业文件之排比等事;公文:论述国内各机关现行之新旧各种管理方法,及今后应如何规定收发、分类、编目、储藏、出纳方法等事;旧档:论述陈旧档案的接收、保管、清查、排比、修补、刷印、展览等事;官书:论述官书之获得、分类、收运等事;馆务:论述档案馆之建筑、设备、用具、组织、人员等事。

太乙元真保命长生经

太乙元真保命长生经

托为太乙元真为诸仙说“道”。以积阳为神,积阴成形,阴阳两半,合成其身。修道者通过内视、存神、引气、诵咒等以阳化阴,至阳气独化,则可飞升无碍而保命长生。收入《道藏》第29册。

保婴撮要

保婴撮要

儿科著作。二十卷。明·薛铠撰。薛己增补。刊于1555年。前十卷论述婴儿初生护养法、儿科疾病诊法、小儿变蒸、五脏主病,以及幼儿内科杂病的证治;这十卷除临床医案部分为薛己补入外,均系薛铠原作。后十卷论述有关幼外科、皮科及痘疹等病证治及其医案,均为薛己所撰。其书自小儿初诞、护养、脉法始,迄于各种病证、疹痘,分门纂辑,计216目。论乳下婴儿有疾,必调治其母。母病子病,母安子安。

唐诗纪事

唐诗纪事

诗总集。南宋计有功编。八十一卷。有功字敏夫,自号灌园居士。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宣和进士,曾官右承议郎、知州等职。为保存有唐一代诗作而编是书,自序云:“闲居寻访三百年间文集、杂说、传记、遗史、碑志、石刻至一联一句,传诵口耳,悉搜采缮录”。有中华书局65年点校本。收唐代诗人一千一百五十余家,内容极为繁富。唐代很多作家作品到宋代已日渐湮灭失传。计氏编撰此书的目的,主要为保存唐代诗歌文献。其编纂方法:按年代顺序分人编排,凡唐代诗人,有名必录。对每个诗人,凡事迹可考者,多具生平简历,使“读其诗,知其人”。对每一诗人的作品,或摘佳句,或录全篇,或记本事,或采轶闻,或列品评。其编纂原则主要是收集诗歌,采辑资料,述而不作。

刘子

刘子

亦称《刘子新论》、《新论》等。初见于《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著录并题为刘勰撰。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说:“北齐刘昼、孔昭撰,唐袁孝政注。或以为刘勰,或以为刘孝标,未知孰是。”但《宋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提要》等多认为是刘昼所撰。十卷五十五篇。“泛论治国修身之要,杂以九流之说”。评论儒家,说他们“顺阴阳之性,明教化之本,游心于六艺,留情于五常,厚葬文服,重乐有命;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尊教其道。然而薄者流广文繁,难可穷究也”(《九流》)。以为九流之中,儒与道是最重要的两派。提倡诵读儒家经书,说“不游六艺,不知智之源”(《崇学》)。主张遵循儒家礼教和道德规范,提出治世之人“宜以礼教为先”(《九流》),说“忠孝仁义,德之顺也;悖傲无礼,德之逆也”(《思顺》),指出统治者必须“以仁爱为本,不以苛酷为先。宽宥刑罚,以全人命,省彻徭役,以休民力”(《爱民》),欲以儒家学说弥补道家思想之不足。有《文津阁》本等。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刘子集校》。

法苑珠林

法苑珠林

佛教类书。道世撰,100卷。自宋以后开始入藏。宋、元、明、清各藏皆录为100卷。但嘉兴藏为120卷。道世,中国唐代僧人。俗姓韩,字玄恽。原藉伊阙(今河南洛阳),迁居京兆(今西安市)。12岁时,在青龙寺出家,“律宗研核,书籍钻寻”。曾受朝庭徵召,准备参与玄奘译经,后又召入西明寺,与道宣律师同伍,因之受人尊敬,称“人莫我及,道望芬然”。主要著作还有《善恶业报》、《信福论》、《大小乘禅门观》、《受戒仪礼》等10部153卷。他“以为古今绵代,制作多人,虽雅趣佳辞,无足于传记。由是搴文囿之菁华,嗅大义之瞻蔔,以类编录,号《法苑珠林》总100篇,勒成10帙”。以《动量篇》始,《传记篇》尾。每篇记述1个主题,篇下又分小部,总计668部。内容涉及了佛教教义、信仰、经论、戒律、神异、感通、人物、寺塔、供养、僧侣、居士、呗赞,和儒道的君臣、修身、忠孝、交友、富贵、贫贱、诤讼、谋略,以及祭祠、占相、渔猎、园果、杂耍等方面内容。篇末附有《感应录》,以证其说。全书夹叙夹议,引用书籍达400余种,其中佛教外典籍140余种。所引书名都详加标示,非耳闻目睹的事情,也要注明何人所说,表示言之有据,决非虚构。该书使许多已佚的著作,都在里面保存了若干条,故史料价值极高。又由于其分门别类,便于找寻,为学者重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