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幼孜

- 姓名:金幼孜
- 别名:名善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新淦人
- 出生日期:1368年5月26日
- 逝世日期:1432年1月19日
- 民族族群:
金幼孜(1368年5月26日-1432年1月19日),明代大臣。名善,江西新淦人,以擅拟文稿著称于世。建文二年(1400)考中进士,被授以户科给事中的官职,品秩从七品。明成祖即位后,金幼孜进入翰林院,任翰林检讨。翰林院是朝廷专司笔札文翰之事的机构,检讨是翰林院中掌修国史的官职,品秩从七品。明成祖以武力篡夺皇位后,对中央官吏心怀疑忌,决定任用私人协助他处理政务。建文四年(1402),明成祖从人才辈出的翰林院中选出最优秀的翰林官,让他们担任秘书官和顾问职务,白天在皇帝的书房文渊阁中工作,晚上则在午门东侧的房里值夜。金幼孜与其他翰林官解缙等七人被选中,入直文渊阁。文渊阁在午门之内,文华殿南面,地处内廷,于是称为内阁,进入内阁的金幼孜等称为阁臣。阁臣是皇帝的文学侍从近臣,除给皇帝讲读经史外,更重要的是协助皇帝参决政事,代皇帝起草诏敕。
金幼孜进入内阁不久,升任为翰林侍讲。侍讲是翰林院中掌讲读经史的官职,品秩正六品。当时给东宫太子讲读经史的机构有:左右春坊、司经局、翰林院。翰林、坊、局的大臣给东宫讲书,须经以下步骤:先把经书中的经义写好,交给内阁大臣阅览指正,然后呈皇帝阅看,皇帝认为可以才能进讲。翰林官解缙准备《四书》,杨士奇专攻《易经》、胡广研究《诗经》、金幼孜专修《春秋》,由于金幼孜对《春秋》有高深的研究,所以进献《春秋要旨》三卷。
永乐五年(1407),金幼孜升右谕德兼侍讲。右谕德是辅导太子的机构右春坊中的官职,品秩从五品。成祖不愿他的亲近侍臣在六年考满之后,就被调离他的左右。因此,成祖事先特别关照吏部说,直内阁诸臣胡广、金幼孜等考满后,勿改他任。所以,金幼孜虽然担任了东宫官属右谕德,但仍兼翰林院侍讲入值内阁。永乐七年(1409)三月,明成祖北巡至北京,这是他夺位登极后第一次从南京回到北京,金幼孜等侍从近臣随行。成祖北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北边问题。永乐初,故元势力相互混战,分为瓦剌、鞑靼和元良哈三部。名义上的可汗本雅先里和鞑靼太师阿鲁台野心很大,想统一全蒙古并与明朝抗衡。成祖到北京不久,也就是永乐七年(1409)六月,成祖派遣使臣郭骥去鞑靼,被杀。七月,成祖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师10万征讨鞑靼。但由于明朝对鞑靼的力量估计不足,再加上指挥失当,10万人马竟在胪朐河(今蒙古境内克鲁伦河)全军覆没。成祖闻报震怒,认为诸将皆不堪任,于是决定亲征鞑靼。
永乐八年(1410)二月,成祖率50万大军北征,金幼孜与胡广、杨荣作为皇帝的侍从近臣随行。当年三月,成祖大军驻扎清水源(马塔八海子,今蒙古境内)。此地水苦咸,不可饮用,人马皆渴,成祖深为忧虑。忽然在离清水源西北约二里地的地方,发现有泉水涌出,尝了尝觉得味道甜美。军队中的人马赖以泉水才没有困倒,成祖非常高兴,赐名神应泉。走出清水源,见道旁有石崖数十丈,成祖便命金幼孜、杨荣刻石纪功。金幼孜献铭,杨荣献诗,内容都是颂扬成祖的功德。金幼孜擅拟文稿,成祖特别看重他的文学才能,经过山川险要的地方,总是命他记叙下来。金幼孜凭借马鞍起草文章很快就成篇。有使者自瓦剌来,成祖命令金幼孜等随舆车同行,商谈有关大事,金幼孜能切中要害地指出问题所在,成祖对他更加信赖和器重。
在行军途中,金幼孜曾与胡广、杨荣及侍郎金纯迷失道路陷入山谷中。黑夜降临,金幼孜掉落马下,胡广、金纯置之不理继续往前走。杨荣帮金幼孜整好马鞍一起前行,走着走着,金幼孜又掉落马下,杨荣就把自己的马给金幼孜骑,第二天才到达皇帝所在的地方。当天夜里,成祖不见金幼孜、杨荣,很是焦急,派遣十余人到处寻找,没有找到。等到金幼孜、杨荣到达时,成祖脸上才有了笑容。从此以后,成祖北征皆命金幼孜随行,为此,金幼孜撰有《北征前录》、《北征后录》。永乐十二年(1414),成祖命金幼孜与胡广、杨荣等撰写《五经四书大全》,这一年,金幼孜升为翰林院的长官翰林学士、品秩正五品。永乐十八年(1420),金幼孜又与杨荣并进为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是阁臣进职、升职、兼职的官位。
永乐二十二年(1425)正月,鞑靼太师阿鲁台进犯大同(今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多伦一带)。成祖于这一年的四月第五次亲征蒙古,金幼孜、杨荣等仍然随行。大军初抵漠北时,不见敌人踪影,原来阿鲁台早已带着部属远逃了。这时,军队人马已感疲乏,士气锐减。成祖问群臣应该怎么办?没有人敢回答,只有金幼孜说不应当大驱进军。成祖不听,命令军队继续开拔。五月,大军行至开平,仍不见敌人踪影。一天,成祖对身边的杨荣、金幼孜说:“昨夜三更朕做了个梦,有个像画中神人模样的告诉我:‘上帝好生’。这是凶的预兆,还是吉的预兆?”杨荣、金幼孜回答说:“陛下亲征蒙古,固然是为了扫除强暴安抚百姓,然而战火一起,恐怕玉石俱焚,望陛下千万留心。”成祖认为他二人说得对,立即命令他们起草诏谕,颁令回师。七月,大军行至榆木川(今内蒙乌珠穆沁东南、多伦北),成祖竟然积劳病倒,骤然去世,时年65岁。
永乐二十二年(1424),成祖的儿子、皇太子朱高炽继皇帝位,是为仁宗。仁宗即位后,便提拔他的东宫旧臣。仁宗拜杨荣为太常寺卿兼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为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当时仁宗还特别明令指出:“荣、幼孜、士奇、淮,俱掌内制,不预所升职务。”这里所谓“掌内制”,就是说明他们四人仍然只做皇帝侍从之臣,典制诰,是皇帝的“代言”人,可预机务。“不预所升职务”就是指明他们并不到所升的六部等衙门去任职。从此直到明亡,殿、阁大学士所兼六部职务,都是不到任的荣衔,可以领取所升职务的薪俸,是不能去理事的。这个新任命,把金幼孜的官阶从正五品提高到了正三品,加强了他的品级地位,享受了领取本职和兼职双薪的待遇。
仁宗时,重新设置建文、永乐时罢置的公孤官(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正二品)。公孤官是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增官而设的,虽系虚衔但却极尊崇,原来皆以公侯伯尚书兼之。仁宗也把这一崇高的官衔授予阁臣。这一年的九月二十五日,仁宗升金幼孜为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这样,金幼孜已与六部尚书同为正二品官了。这一年十月十六日,仁宗为了纠正以往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合称为三法司)的草菅人命,命令金幼孜、杨荣、杨士奇三学士一起在承天门外审讯罪囚。还下诏三法司,审决重囚必须会同这三学士,皇帝给予金幼孜等人的信任更大。
有一次,仁宗到西角门查看阁臣制诰(起草皇帝的诏谕),对金幼孜、杨荣、杨士奇三学士说:“你们三人和蹇义、夏原吉二尚书,都是先帝的旧臣,朕正要依靠你们来辅助我治国。曾见上一代人主(成祖)不喜欢听大臣的直言规谏,一些大臣虽然平常是皇帝的亲信,但由于害怕皇帝的威严而一味地顺旨办事,以沉默取悦皇帝。贤良大臣的善言、良策不被皇帝采纳,就只好闭嘴退下,就会以进谏为灾祸,言路被堵塞。朕与你们众卿都要深深以此为戒。”仁宗为鼓励臣下直言无隐,在五位大臣制定的诰词上亲自增添了两句话,意思是:“不要认为皇帝威容严峻、咄咄逼人,而不敢进谏;不要因为皇帝有时纳谏、有时拒谏,而放松进谏。”金幼孜等深为仁宗的诚意所感动,纷纷叩头称谢。洪熙元年(1425)正月,仁宗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金幼孜礼部尚书。金幼孜有了“三孤”的荣衔,又有了礼部尚书的头衔,地位又高升了一步。金幼孜可以拿三种官职的俸禄,但并不到礼部去任职,主要职责是掌内制。不久,金幼孜请求仁宗准他回老家探望母亲。第二年,其母去世。明制,父母去世,现任官员要解职守丧三年。金幼孜也解职回家守丧。
洪熙元年五月,仁宗去世。六月,皇太子朱瞻基即皇帝位,是为宣宗。宣宗即位后,下诏重新起用金幼孜。宣宗下诏纂修明成祖与明仁宗两朝的《实录》,命金幼孜、杨士奇等大学士为总裁官。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为实录。宣德三年(1428),金幼孜持节到宁夏传达皇帝的命令,册封庆府郡王妃。在从京师到宁夏的路途中,金幼孜到达一地就不辞辛苦地访问军民疾苦,回到京城后,写成奏本呈递宣宗,宣宗嘉奖他并采纳他的建议。有一次,金幼孜随宣宗巡边,经过鸡鸣山(今河北怀来县)时,宣宗说:“唐太宗凭借他的英武攻打辽国时,曾路过此地。”金幼孜回答说:“唐太宗不久就后悔这次征战,所以修建悯忠阁。”宣宗又说:“这座山于元顺帝时崩塌,成为元朝灭亡的征兆。”金幼孜回答说:“元顺帝是亡国之主,这座山不崩塌,国家也会亡。”宣德六年(1431)十二月十六日,金幼孜死,享年64岁。宣宗赠给他加官少保,赐谥号“文靖”。
金幼孜前后在文渊阁参预机务共30年,由于为人谦逊而得以保善终。金幼孜简朴平易,安静沉默,心胸开阔,待人宽厚。皇帝给他崇高的荣誉和优厚待遇,他却更加谦恭。金幼孜为自己宴客用的房子命名为“退庵”,表示对自己的功名利禄已很满足。当他的疾病加剧时,家人要求他为后代请求皇帝恩典,他不听从,还说:“这样做是君子的耻辱。”
猜你喜欢的书
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从奥朗则布大帝时代到莱克勋爵占领德里》从社会、政治、宗教、种族、历史、地理、气候、环境、习俗等方面追溯了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莫卧儿帝国由盛而衰的轨迹,详细描述了18世纪末期英国殖民印度前莫卧儿帝国的大乱局,客观地呈现了自1759年阿拉姆吉尔二世被谋杀到1803年莱克勋爵占领德里的大变局,以翔实的史料揭示了莫卧儿帝国如何在内忧外患——皇帝昏庸无能、国土四分五裂、宗教迫害严重、马拉塔人的崛起、阿富汗人入侵、英法等国殖民者的进攻中走向衰亡的。
李叔同的禅语与修身
弘一法师李叔同晚年潜心修佛, 埋头著书。他对佛法有着精深的掌握和认识,在多部著作中,向人们解释了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和烦恼产生的原因,并启发人们排除业障,明心见性,快乐生活。本书收录了李叔同一些浅显而耐人寻味的书信、演讲、格言,包含为人处世的真如智慧和佛徒对佛教的一些疑问,这是李叔同说禅的精粹,能够指导普通人修身做人,调节心灵。
花木小志
(清)谢坤撰。收录花木130余种。有道光间《春草堂全集》本。
蔡文姬
五幕历史剧。郭沫若著。1958年发表。剧作取材于三国时期“文姬归汉”的故事,塑造了爱国女诗人蔡文姬和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曹操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形象。蔡文姬为东汉名儒蔡邕之女,中原战乱中得南匈奴左贤王搭救,后与之结为夫妇,生下一男一女。曹操平定中原后,派使者董祀、周近前往南匈奴迎文姬归汉,让她继承父业,续修《汉书》。蔡文姬内心经历了爱国思想与骨肉情感之间矛盾冲突的激烈斗争,在董祀的鼓励开导下只身归汉。日后,曹操听信周近谗言,令董祀自裁,蔡文姬仗义执言,帮助曹操纠正了过失。经过长期的努力,她终于完成宏业,并在曹操的关怀下获得了家庭的幸福。作者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激情,细腻地刻画出蔡文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蔡文姬“以国事为重”,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高尚品质;同时,以侧面渲染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展示曹操的远见卓识和坦荡胸襟,热情歌颂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及其民族政策的胜利。剧作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并以凄婉动人的“胡笳十八拍”贯串始终,多有深沉蕴藉的抒情场面,浪漫主义气息浓郁。
韩非子译注
《韩非子》全书共十万余字,分为五十五篇。就其主体而言,它实在是一部政治学巨著,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才能管好臣民、稳坐江山、富国强兵乃至称王称霸,亦即古人所谓的“帝王之学”。书中除了论述法术、权势等主要内容外,也论述了一些君主应该注意的道德修养、政治策略。同时,书中还有一些韩非对世道人情的剖析与感慨,对《老子》的解说,对论说素材的辑录,以及向君主的上书,内容十分丰富。时至今日,《韩非子》对我们了解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淮南子
西汉淮南王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及其宾客所著的一部杂家著作。本名《淮南鸿烈》,自刘向校定后,称《淮南》,《隋书·经籍志》始题作《淮南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内21篇,外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篇。该书内容以道家思想为主,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中心,但也杂揉了儒、法、阴阳诸家。提出“道”、“气”学说和宇宙生成学说。有“以道绌儒”的思想倾向,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相对抗。该书保留先秦原始资料甚多,其中的自然科学史资料颇为珍贵。《淮南子》体系庞大,内容丰富,自成一家。它对以往文化的搜集整理,较之稷下学派和吕不韦规模更为宏大,概括水平更高。在保存先秦文化,反映汉初精神,开拓西汉中期以来文明等方面,都起了一定历史作用。它又是西汉时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对当时哲学所能论及的各种问题作了概括和总结,在各成系统的基础上,以道连贯起来,形成有内在逻辑次序,前后较为一贯的理论体系。宇宙发生论和形神论超越了前人。在天文、地理、生理、物理等学科上有新创见,从而成为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书中所含有的天人感应、灾异禁忌、神仙长生、人生而静等观点,在当时与后世也都产生了消极影响。本书版本通行的有《二十二子》、《诸子集成》等本。其历代注本甚多,其中以近人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最为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