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幼孜

金幼孜
  • 姓名:金幼孜
  • 别名:名善
  • 性别: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江西新淦人
  • 出生日期:1368年5月26日
  • 逝世日期:1432年1月19日
  • 民族族群:

金幼孜(1368年5月26日-1432年1月19日),明代大臣。名善,江西新淦人,以擅拟文稿著称于世。建文二年(1400)考中进士,被授以户科给事中的官职,品秩从七品。明成祖即位后,金幼孜进入翰林院,任翰林检讨。翰林院是朝廷专司笔札文翰之事的机构,检讨是翰林院中掌修国史的官职,品秩从七品。明成祖以武力篡夺皇位后,对中央官吏心怀疑忌,决定任用私人协助他处理政务。建文四年(1402),明成祖从人才辈出的翰林院中选出最优秀的翰林官,让他们担任秘书官和顾问职务,白天在皇帝的书房文渊阁中工作,晚上则在午门东侧的房里值夜。金幼孜与其他翰林官解缙等七人被选中,入直文渊阁。文渊阁在午门之内,文华殿南面,地处内廷,于是称为内阁,进入内阁的金幼孜等称为阁臣。阁臣是皇帝的文学侍从近臣,除给皇帝讲读经史外,更重要的是协助皇帝参决政事,代皇帝起草诏敕。


金幼孜进入内阁不久,升任为翰林侍讲。侍讲是翰林院中掌讲读经史的官职,品秩正六品。当时给东宫太子讲读经史的机构有:左右春坊、司经局、翰林院。翰林、坊、局的大臣给东宫讲书,须经以下步骤:先把经书中的经义写好,交给内阁大臣阅览指正,然后呈皇帝阅看,皇帝认为可以才能进讲。翰林官解缙准备《四书》,杨士奇专攻《易经》、胡广研究《诗经》、金幼孜专修《春秋》,由于金幼孜对《春秋》有高深的研究,所以进献《春秋要旨》三卷。


永乐五年(1407),金幼孜升右谕德兼侍讲。右谕德是辅导太子的机构右春坊中的官职,品秩从五品。成祖不愿他的亲近侍臣在六年考满之后,就被调离他的左右。因此,成祖事先特别关照吏部说,直内阁诸臣胡广、金幼孜等考满后,勿改他任。所以,金幼孜虽然担任了东宫官属右谕德,但仍兼翰林院侍讲入值内阁。永乐七年(1409)三月,明成祖北巡至北京,这是他夺位登极后第一次从南京回到北京,金幼孜等侍从近臣随行。成祖北巡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北边问题。永乐初,故元势力相互混战,分为瓦剌、鞑靼和元良哈三部。名义上的可汗本雅先里和鞑靼太师阿鲁台野心很大,想统一全蒙古并与明朝抗衡。成祖到北京不久,也就是永乐七年(1409)六月,成祖派遣使臣郭骥去鞑靼,被杀。七月,成祖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师10万征讨鞑靼。但由于明朝对鞑靼的力量估计不足,再加上指挥失当,10万人马竟在胪朐河(今蒙古境内克鲁伦河)全军覆没。成祖闻报震怒,认为诸将皆不堪任,于是决定亲征鞑靼。


永乐八年(1410)二月,成祖率50万大军北征,金幼孜与胡广、杨荣作为皇帝的侍从近臣随行。当年三月,成祖大军驻扎清水源(马塔八海子,今蒙古境内)。此地水苦咸,不可饮用,人马皆渴,成祖深为忧虑。忽然在离清水源西北约二里地的地方,发现有泉水涌出,尝了尝觉得味道甜美。军队中的人马赖以泉水才没有困倒,成祖非常高兴,赐名神应泉。走出清水源,见道旁有石崖数十丈,成祖便命金幼孜、杨荣刻石纪功。金幼孜献铭,杨荣献诗,内容都是颂扬成祖的功德。金幼孜擅拟文稿,成祖特别看重他的文学才能,经过山川险要的地方,总是命他记叙下来。金幼孜凭借马鞍起草文章很快就成篇。有使者自瓦剌来,成祖命令金幼孜等随舆车同行,商谈有关大事,金幼孜能切中要害地指出问题所在,成祖对他更加信赖和器重。


在行军途中,金幼孜曾与胡广、杨荣及侍郎金纯迷失道路陷入山谷中。黑夜降临,金幼孜掉落马下,胡广、金纯置之不理继续往前走。杨荣帮金幼孜整好马鞍一起前行,走着走着,金幼孜又掉落马下,杨荣就把自己的马给金幼孜骑,第二天才到达皇帝所在的地方。当天夜里,成祖不见金幼孜、杨荣,很是焦急,派遣十余人到处寻找,没有找到。等到金幼孜、杨荣到达时,成祖脸上才有了笑容。从此以后,成祖北征皆命金幼孜随行,为此,金幼孜撰有《北征前录》、《北征后录》。永乐十二年(1414),成祖命金幼孜与胡广、杨荣等撰写《五经四书大全》,这一年,金幼孜升为翰林院的长官翰林学士、品秩正五品。永乐十八年(1420),金幼孜又与杨荣并进为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是阁臣进职、升职、兼职的官位。


永乐二十二年(1425)正月,鞑靼太师阿鲁台进犯大同(今山西大同)、开平(今内蒙古多伦一带)。成祖于这一年的四月第五次亲征蒙古,金幼孜、杨荣等仍然随行。大军初抵漠北时,不见敌人踪影,原来阿鲁台早已带着部属远逃了。这时,军队人马已感疲乏,士气锐减。成祖问群臣应该怎么办?没有人敢回答,只有金幼孜说不应当大驱进军。成祖不听,命令军队继续开拔。五月,大军行至开平,仍不见敌人踪影。一天,成祖对身边的杨荣、金幼孜说:“昨夜三更朕做了个梦,有个像画中神人模样的告诉我:‘上帝好生’。这是凶的预兆,还是吉的预兆?”杨荣、金幼孜回答说:“陛下亲征蒙古,固然是为了扫除强暴安抚百姓,然而战火一起,恐怕玉石俱焚,望陛下千万留心。”成祖认为他二人说得对,立即命令他们起草诏谕,颁令回师。七月,大军行至榆木川(今内蒙乌珠穆沁东南、多伦北),成祖竟然积劳病倒,骤然去世,时年65岁。


永乐二十二年(1424),成祖的儿子、皇太子朱高炽继皇帝位,是为仁宗。仁宗即位后,便提拔他的东宫旧臣。仁宗拜杨荣为太常寺卿兼文渊阁大学士、金幼孜为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当时仁宗还特别明令指出:“荣、幼孜、士奇、淮,俱掌内制,不预所升职务。”这里所谓“掌内制”,就是说明他们四人仍然只做皇帝侍从之臣,典制诰,是皇帝的“代言”人,可预机务。“不预所升职务”就是指明他们并不到所升的六部等衙门去任职。从此直到明亡,殿、阁大学士所兼六部职务,都是不到任的荣衔,可以领取所升职务的薪俸,是不能去理事的。这个新任命,把金幼孜的官阶从正五品提高到了正三品,加强了他的品级地位,享受了领取本职和兼职双薪的待遇。


仁宗时,重新设置建文、永乐时罢置的公孤官(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正二品)。公孤官是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增官而设的,虽系虚衔但却极尊崇,原来皆以公侯伯尚书兼之。仁宗也把这一崇高的官衔授予阁臣。这一年的九月二十五日,仁宗升金幼孜为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这样,金幼孜已与六部尚书同为正二品官了。这一年十月十六日,仁宗为了纠正以往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合称为三法司)的草菅人命,命令金幼孜、杨荣、杨士奇三学士一起在承天门外审讯罪囚。还下诏三法司,审决重囚必须会同这三学士,皇帝给予金幼孜等人的信任更大。


有一次,仁宗到西角门查看阁臣制诰(起草皇帝的诏谕),对金幼孜、杨荣、杨士奇三学士说:“你们三人和蹇义、夏原吉二尚书,都是先帝的旧臣,朕正要依靠你们来辅助我治国。曾见上一代人主(成祖)不喜欢听大臣的直言规谏,一些大臣虽然平常是皇帝的亲信,但由于害怕皇帝的威严而一味地顺旨办事,以沉默取悦皇帝。贤良大臣的善言、良策不被皇帝采纳,就只好闭嘴退下,就会以进谏为灾祸,言路被堵塞。朕与你们众卿都要深深以此为戒。”仁宗为鼓励臣下直言无隐,在五位大臣制定的诰词上亲自增添了两句话,意思是:“不要认为皇帝威容严峻、咄咄逼人,而不敢进谏;不要因为皇帝有时纳谏、有时拒谏,而放松进谏。”金幼孜等深为仁宗的诚意所感动,纷纷叩头称谢。洪熙元年(1425)正月,仁宗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金幼孜礼部尚书。金幼孜有了“三孤”的荣衔,又有了礼部尚书的头衔,地位又高升了一步。金幼孜可以拿三种官职的俸禄,但并不到礼部去任职,主要职责是掌内制。不久,金幼孜请求仁宗准他回老家探望母亲。第二年,其母去世。明制,父母去世,现任官员要解职守丧三年。金幼孜也解职回家守丧。


洪熙元年五月,仁宗去世。六月,皇太子朱瞻基即皇帝位,是为宣宗。宣宗即位后,下诏重新起用金幼孜。宣宗下诏纂修明成祖与明仁宗两朝的《实录》,命金幼孜、杨士奇等大学士为总裁官。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为实录。宣德三年(1428),金幼孜持节到宁夏传达皇帝的命令,册封庆府郡王妃。在从京师到宁夏的路途中,金幼孜到达一地就不辞辛苦地访问军民疾苦,回到京城后,写成奏本呈递宣宗,宣宗嘉奖他并采纳他的建议。有一次,金幼孜随宣宗巡边,经过鸡鸣山(今河北怀来县)时,宣宗说:“唐太宗凭借他的英武攻打辽国时,曾路过此地。”金幼孜回答说:“唐太宗不久就后悔这次征战,所以修建悯忠阁。”宣宗又说:“这座山于元顺帝时崩塌,成为元朝灭亡的征兆。”金幼孜回答说:“元顺帝是亡国之主,这座山不崩塌,国家也会亡。”宣德六年(1431)十二月十六日,金幼孜死,享年64岁。宣宗赠给他加官少保,赐谥号“文靖”。


金幼孜前后在文渊阁参预机务共30年,由于为人谦逊而得以保善终。金幼孜简朴平易,安静沉默,心胸开阔,待人宽厚。皇帝给他崇高的荣誉和优厚待遇,他却更加谦恭。金幼孜为自己宴客用的房子命名为“退庵”,表示对自己的功名利禄已很满足。当他的疾病加剧时,家人要求他为后代请求皇帝恩典,他不听从,还说:“这样做是君子的耻辱。”

金幼孜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鲊话

鲊话

1卷。汉军旗人佟世思撰。为作者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访广东恩平时,记其风土人情政事之书。有 《与梅堂遗集》、《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及《辽海丛书》本。

都城纪胜

都城纪胜

城镇志。宋耐得翁撰。一卷。得翁为南宋人,生平籍里不详。感于杭州繁荣明秀,特于端平二年(1235)撰成是编约万字。分市井、诸行、酒肆、食店、茶坊、四司六局、瓦舍众伎、社会、园苑、舟船、铺席、坊院、闲人、三教外地十五目。食店目记南北食品、小儿戏剧糖果,瓦舍众伎目记杂剧及诸部、队、班等情况,道具、唱段、杂手艺等亦有详记,三教外地叙儒,佛、道三教情况。记事虽不及《梦粱录》、《武林旧事》赅备,亦足备考察当时之盛况,并可与其互相参证。有《四库全书》、《楝亭十二种》、《武林掌故丛编》本。今有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标点本,附《东京梦华录》后。洪焕椿《浙江方志考》(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可资参考。

孙子注解

孙子注解

明代《十家注》重要传本。13卷。明本藏北京白云观。明正统年间邵以正奉诏督校刻印正统《道藏》,即世传《十一家注孙子》或《孙子十家注)。十一家为魏曹操、梁孟氏、唐李筌、杜佑、杜牧、陈峰、贾林、宋梅尧臣、王哲、何延锡、张预。杜佑未注《孙子》,乃其编《通典》时引《孙子》而训释之,不算杜佑,则为十家。孙子名武,春秋齐人,军事家。《孙子》是中国 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曹操诸人对其作了解释和发挥。此书各卷均有解题,文中有十一家注释文字。书后附刻魏武帝《孙子序》、《孙子本传》。此本在文字上与《(华阴)道藏·孙子集注》有一些差异,与《宋本十一家注》差异更大;但有些错乱则相同,如将孟氏置唐人之后,将杜牧置杜佑之前等。说明宋刊本原本如此。

十四行集

十四行集

诗集。冯至著。1942年5月桂林明日社出版。初版本中没有序跋,有27首十四行诗和附录杂诗5首。1949年1月《十四行集》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重印,删去了附录杂诗,增加了一个自序。集子中的诗都写于1941年。其时冯至任教于西南联大。十四行诗又译作“商籁体”,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又传入美、法等国,产生了几种大同小异的变体。意大利十四行诗多由2个4行组与2个3行组或2个4行组与一个6行组构成。冯至的14行诗形式上接近意大利式。但这位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作者,善于把自己的诗情和才思与诗歌的形式和谐地统一起来,因此,他的诗未被形式所累,而是运用这种特殊的诗歌形式表达了自己特殊的诗的沉思和感悟。正如作者在《十四行集·序》中所说:“我采用十四行体,并没有把这个形式移植到中国来的用意,纯粹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我用这个形式,只因为这形式帮助了我。”十四行诗形式的特点是既错综又整齐、层次多而疏密有致,韵法精致委婉,极适合表述深遂曲折的感悟与柔密婉转的情思。冯至在他的十四行诗中,十分注意表达的流畅自然,不为十四行诗这种形式所拘束,用韵多用变式,力求符合朴实自然的白话,因此,他的《十四行集》比之运用这种形式的其它中国诗人的作品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十四行集》中的诗作,大都是起兴于身边琐事、飞虫小草、个人经历、历史感悟,由此升发开去,达到对人生底蕴、存在真谛的把握和领悟。因此,可以说,《十四行集》的基本风格是“沉思”的,它通过严整的格律、流畅的韵律,以诗思作为动力,构成了一首首发人深思的隽永小诗。

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

淡新档案选录行政编初集

淡新档案为台湾清朝淡水厅、新竹县与台北府城三行政单位的行政与司法档案。所涵盖的时间起自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事实上,1776年-1875年间,淡水厅统辖苗栗以北的北台湾,1875年之后,清朝废淡水厅后,再由新竹县与台北府统辖北台湾。而淡新档案则是这期间的清朝县级行政纪录文献。汇整后,淡新档案涵盖了该时段台湾大甲溪以北的地方政府行政及司法档案。

五礼通考

五礼通考

二百六十二卷,清秦蕙田(1702-1764)撰。秦蕙田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命南书房行走。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其学以穷经为主,不居讲学之名。能通经文,好治《易》及音韵,历数之学,尤精三礼。认为儒者不能“舍经以谈道,离经以求学”,以经术笃行,知名国内。着作除《五礼通考》外,还有《五礼通考序录》、《观象授时》、《味经斋类稿》。古有五礼,始见于《周礼·大宗伯》,即吉、凶、军、宾、嘉;又有宗伯掌五礼之说。秦蕙田《五礼通考》是关于古代礼制的一部总结性着作。此书仿清徐乾学《读礼通考》体例、博及吉、凶、宾、军、嘉五礼,分七十五类,网罗众说,于《礼》经之文,如郊祀,明堂宗庙,朝会,冠、婚、宾、祭、宫室、器用等,是以经证经;于历代诸儒注疏,则取相矛盾的互为参证;对唐宋以来名家考论发明之事义,则取百家之说相端审。书中将《乐律》附于《吉礼·宗庙制度》之后,以古今州国都邑、山川地名,立“体国经野”一题统之,以天文推前,句股割圆,立“观象授时”一题统之,一并载入《嘉礼》。虽事属旁涉,非五礼所属,然周代六官,总名为礼,礼之用,精粗条贯,所含本博,故秦蕙田此书略显博杂。《五礼通考》体大思精,囊括万有,考证经史,原原本本,经纬分明,实为五礼之类典。有论者认为秦蕙田《五礼通考》能竟朱熹未竟之志。此说颇有道理。版本有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味经窝刊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