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文集

  • 筼窗集

    筼窗集

    《作者:陈耆卿筼[yún]窗集,诗文别集。宋陈耆卿著。十卷。宋赵希弁《郡斋读书志·附志》载《筼窗初集》三十卷,《续集》三十八卷。清倪灿、卢文弨《宋史·艺文志补》亦只载《筼窗文集》,但不著其卷数。原本久佚,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得文一百三十一篇,诗三十八首,词四首,厘为十卷。收入《四库全书》。卷首有自序,叶適、吴子良序。中如《荆溪林下偶谈》卷二所称之《代谢希孟上钱相启》、卷四所载《为游仲鸿谥义》之类,均已亡缺,所存仅十之一二。四首词中,亦只两首《鹧鸪天》为陈耆卿作。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又从今存《永乐大典》

  • 高宗御制文集

    高宗御制文集

    《作者:乾隆文别集。清高宗弘历(1711—1799)撰。四集,九十二卷。于敏中、梁国治、沈初、彭元瑞等奉敕编。弘历有《唐宋文醇》已著录。此集成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约四十七万字。初集三十卷。经筵御论二卷,论、说、记五卷,序、后序六卷,跋、书后、问、碑文、赋、颂、赞十七卷,凡五百七十篇。按年编次。二集四十四卷,经筵御论二卷,论、说、解、谕、记十三卷,序、题、跋五卷,考、辨、碑文、书事十七卷,赋、铭七卷,凡四百余篇。三集十六卷,经筵御论一卷,论、说、谕、诏、训、记七卷,序、题辞、跋、辨八卷,凡一百九十四篇。余集二卷,含诏、谕、记、序等文

  • 张氏拙轩集

    张氏拙轩集

    《作者:张侃宋代诗文别集。6卷。张侃著。由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以诗歌创作为主。《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志趣萧散,浮沉末僚,所与游者,如赵师秀、周文璞辈,皆吟诗自适、恬静不争之士。所作格律,亦多清隽园转,时有闲淡之致”。其诗实具“四灵”之风。如《游石笋》:“偶成石笋游,山色浸云表。两轮天地阔,一览江湖小。渴饮金沙泉,饥餐翠松苗。邺公何许人,遥想好风标。”虽有豪言渗杂其间,终嫌气格不足。四灵派诗,往往如此。

  • 龙湖文集

    龙湖文集

    《作者:张治十五卷。明张治撰。张治,字文邦,湖南茶陵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第一。累官南京吏部尚书。为文渊阁大学士,进太子太保。卒谥文隐,改谥文毅,又改谥文肃。其人明史无传。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曾摘其《夜过洞庭》诗云,“晓发吴阊门,夕渡广陵沚。日暮江帆迟,洞庭三百里。微风淡无波,明月照天水,隐隐见君山,钟声翠微里。”君山本属楚地,而非吴地,此是张治诗误。该集有文十卷,诗五卷,乃丰城雷礼与治婿彭宜所编刊。版久漫漶。雍正丙午(1726),宜之从曾孙思眷得旧刻校正,属其子维新重刊于浙江。《四库全书》存目即据雍正刻本著录。此刻本今存。其

  • 湛园集

    湛园集

    《作者:姜宸英文集。清姜宸英(1628—1699)撰。八卷。宸英字西溟,号湛园,慈溪(今属浙江)人。康熙进士,曾官翰林院编修,又为《明史》纂修官,分纂《刑法志》。后因科场案牵连, 死于狱中。著有《西溟文抄》、《苇间诗集》、 《湛园未定稿》等。此集初自编未定稿,黄叔琳删定,十万余字。分序,记、书,论,传、墓志,墓表,题辞,说、题跋等七大类,收《江防总论》、《海防总论》、《白鹿洞讲堂图记》诸文凡三百余篇。其文宏肆雅健,有雄迈之气,宗杜甫而参之于苏轼,有北宋人风格。其诗格调高昂,颇有寄托。作者积渐勤学,所为文字不苟随人高下,近世作者未有能过之者,与朱

  • 云溪居士集

    云溪居士集

    《作者:华镇三十卷。宋华镇(约1094年前后在世)撰。华镇,字安仁,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人。生卒年不详。元丰二年(1079),进士及第,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其学术大抵以王安石为宗,且与蔡京、章惇等赠答往来,但其介然自重,其人品尚可取。楼觿在集序中称其诗文“精深典赡,遒丽逸发”。其诗文确实才气丰蔚,词条畅达,虽不足与欧、曾、黄、苏比短长,而在元丰、元祐之际,也可自成一家。其平生著作颇丰,原集本有一百多卷,大多佚失。仅存《云溪居士集》三十卷,卷一为赋,卷二至卷十三为古今体诗,卷十四至卷二十七为论、书、启、札子、表、策问,卷二十八为记,卷

  • 湛渊集

    湛渊集

    《作者:白珽诗文别集。一卷。元白珽著。白珽诗与仇远齐名,人称“仇、白”,戴表元称他为“穷书生”,月泉吟社第十八名唐楚友即白珽寓名。成化《杭州府志》载《湛渊集》八卷,《文渊阁书目》尚著录,后佚。此一卷本为清高宗乾隆(1736—1795)时杭州沈崧町所辑,凡赋二篇、诗六十三首、文六篇,冠以戴表元序,附以宋濂所作墓志。因系散佚之后重辑,大略只存什一。其中又不免间杂伪作,如《杭州府志》所载《三月八日过西马塍》一首,中四句全与月泉吟社诗同,而诗中又以“塍”字与“晴”、“声”、“名”字同押,这显然据明《洪武正韵》,当非白珽所作。集中《游后湖赋

  • 湛然居士集

    湛然居士集

    《作者:耶律楚材元代诗文别集。14卷。耶律楚材撰。《四库全书》曾据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清人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录有《湛然居士集》35卷,但这种35卷本今未见。现存《湛然居士集》都是14卷本。本集卷首有元太宗六年(1234)行秀(万松老人)序,元太宗五年王邻序,太宗五年孟攀鳞序。集中诗文没有按体裁类编,主要收入的是诗,卷8、卷13、卷14中杂有少量的文章。卷末有元太宗五年李微后序。据各序,可知《湛然居士集》最初编成于元太宗窝阔台五年,共收入诗文500余篇,编为9卷,是由当时的中书省都事宗仲亨辑录的,此9卷就是14卷本中的前9卷。后5卷是此后

  • 长兴集

    长兴集

    《作者:沈括十九卷。宋沈括(1031—1095)撰。沈括,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仁宗嘉祐进士。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神宗初,提举司天监,改制浑仪、景表,编《奉元历》。参与王安石变法,曾察访两浙,推行青苗、农田水利等法。熙宁九年(1076)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元丰三年,任鄜延路(今陕西延安)经略安抚使。五年,因给事中徐禧失陷永乐,连累被贬。晚年居润州,病卒于梦溪园。沈括博文强记,将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于天文、算数、音律、医卜之术、方志皆有发明考证,洞悉源流。而当时

  • 张庄僖文集

    张庄僖文集

    《作者:张永明文集。 明张永明(1499—1566)撰。五卷。永明字钟诚。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嘉靖进士。擢南京刑科给事中。连劾张瓒、严嵩等。官至左都御史。永明素清谨,以整饬纲纪为己任。卒谥庄僖。是集约六万四千字。含疏四卷,家训、语录、志铭、杂著一卷。其文多涉时政大事,如《劾严嵩交通郭勋》等,以平实朴实,不尚雕琢见长。有《四库全书》本。

  • 张忠敏公遗集

    张忠敏公遗集

    《作者:张国维诗文集。明张国维撰。十卷,首一卷,附六卷。国维字九一,号玉笥,东阳(今属浙江)人。天启进士。崇祯间累擢右佥都御史,鲁王监国,进少傅,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江上,寻还守东阳,以势不可支,赴水死。卒谥忠敏。有《吴中水利书》。此集清咸丰七年(1857)成书。约十八万字。首卷为林鹗序及明史稿本传等。后附年谱。收诗文百余篇。附录有陈子龙、夏完淳等撰《幸存录纪事》等与作者有关诗文百余篇,为研究作者之有用史料。国维为明末著名清官贤臣,其诗文字不甚修饰却自然动人。治河有功,所记皆其经历,并非纸上谈兵,为能诗能文的实干水利专家。

  • 张燕公集

    张燕公集

    《作者:张说二十五卷。唐张说撰。张说字连济,又一字说之,号燕许大手笔,原籍河东(山西永济),后迁居洛阳。文学家、学者,官至唐大臣。张说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三十年。于唐玄宗朝倡导开馆置学士,广引知名之士以辅佑王化。建议招募壮士以充宿卫。著有 《张燕公集》。其为文精壮,尤长于碑志。朝廷凡有大作,多出自张说、苏颋之手。孙逖在为其所作挽词中称许“海内文章伯,朝端礼乐英。”其诗法精妙,风格朴实遒劲。《张燕公集》又名 《张说之集》为唐代诗文别集。第一卷诗赋、二至十卷为诗,十一卷之后为文,集后附孙毓修补造。《四库全书总目》说:“《唐书

  • 郧溪集

    郧溪集

    《作者:郑獬诗文别集。北宋郑獬(1022—1072)撰。二十八卷。獬字毅夫,安陆(今湖北云梦)人。皇祐进士。知制诰,拜翰林学士,权知开封府。王安石恶之,以侍读学士出知杭州,徙青州。有集原五十卷,淳熙十三年(1186)秦焴尝序而刊之。久佚。此本乃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内裒辑编次,又以《宋文鉴》、《两宋名贤小集》所载分类补入。含制七卷,诏二卷,口宣一卷,表状等三卷,书、记、解等五卷,祝文一卷,墓志铭三卷,诗六卷。其文章宗旨源出韩愈,内容多涉时政。史称其文章豪伟峭整,议论剀切,精练民事。有《四库全书》本。另有《两宋名贤小集》本,收有《幻云居诗稿》一

  • 贞素斋集

    贞素斋集

    《作者:舒頔元代诗文别集。8卷,附录2卷。舒頔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数种清抄善本,又有1种清抄本,仅残存10卷,现藏安徽省图书馆。8卷本《贞素斋集》卷首有明洪武四年(1371)舒頔自序,《贞素斋自传》。在自序中,舒頔说:“虽居离乱中,艰难险阻千情万状,独于诗未尝忘情。”自传中进一步说自己“喜为文章,人求记述,则欣然命笔,未尝以事辞”,“又喜咏歌,或古风长律,取意而足,不蹈袭,不求奇,务在理胜”。足见舒頔对于写作是十分认真的。卷1为记,卷2为序,卷3为辨、碑、跋、文,卷4为传、赋、说、墓志铭等文体,卷5-6为古体诗,卷

  • 贞白遗稿

    贞白遗稿

    《作者:程通十卷。附《显忠录》二卷。明程通撰。程通,字彦亨,斋名贞白。安徽绩溪人。生卒年未详。洪武十八年(1385)贡入太学。二十三年(1390)举应天(今江苏南京)乡试。时方遣诸王将兵,因以封建、策贡士于廷。程通所对称旨,擢第一。授辽府纪善,进左长史。朱棣继位,程通上书数千言,论战守大计。永乐初,锦衣卫都督纪纲发其事,诏械程通诣京师,与二子俱论死。事迹具《明史》本传。所著述凡百余卷,悉毁于官。后十年,其弟赴荆州,辽王以所图程通像及遗稿授之。嘉靖中,党禁渐弛,其从孙长等乃搜访佚篇,裒为六卷。附以辽王并同时诸人赠言及行状、小传等篇,别为四

  • 柘轩集

    柘轩集

    《作者:凌云翰元末明初诗文别集。凌云翰(宇彦 )著。据瞿佑《归田诗话》载,凌云翰因“坐贡举乏人,谪南荒以卒”。故所作诗文杂著,藏稿于家。至永乐中,其孙始编为4卷。现有多种清抄本传世,另附词1卷。收入《四库全书》者即以清抄本为底本。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云翰学于陈众仲(旅),故其诗华而不靡,驰骋而不离乎轨。此说有误。案,其集有宣德年间的王羽序云:“柘轩泛扫程门”,其师事对象为程以文,而非陈旅。但推重其诗,尚有识见。凌云翰在明初诗坛上的确卓然成家。四库馆臣也很同意朱彝尊对凌诗之评价:“至谓其五言如《陪祭作》、七言如《鬼猎图》,才情奔

  • 张文贞集

    张文贞集

    《作者:张玉书十二卷。清张玉书撰。张玉书字素贞。江苏丹徒人。清初古文家。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大学士。谥文贞。著有《张文贞集》。此集前有储大文序,不分卷帙,亦无目录。其善写格纸版心皆有松荫堂字。盖其家藏钞本编辑未成。首为赋二篇,次为颂三篇,表三篇,笺六篇,疏二十篇,议一篇,书一篇,考一篇,说一篇,序二十八篇,跋一篇,记九篇,纪事十篇,传一篇,赞二篇,策问十二篇,纪功碑二篇,墓碑六篇,神道碑四篇,墓志铭三十二篇。大抵皆雍容典雅。其所纪亦足与史传相参。纪顺治间乐章及钱粮户口三篇,皆足资掌故。其他如《赐游玉泉山记》、《赐游

  • 忠愍集

    忠愍集

    《作者:李若水宋代诗文别集。李若水撰。《直斋书录解题》卷17著录为《李忠愍集》12卷,其“后二卷为附录”。《宋史·艺文志》作《李若水集》10卷,盖略其附录仅称其文。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卷5尚载《李若水集》12卷。后其书不传,惟《永乐大典》存其诗文。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中辑出其作品,编为3卷。卷1有札子5首、表7首、启5首、书4首、序1首、说3首、铭1首;卷2为古体诗58首;卷3为近体诗62首。后附录诰词及其子李淳跋。跋云“蜀中刊行其书时,秭归费守枢为先公作文集序”。今费序已佚。卷首有赵希齐庆元四年(1198)所作序。据《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 震泽集

    震泽集

    《作者:王鏊明代诗文别集。王鏊(字济之)著。初刻于嘉靖间,署名《震泽先生集》,凡36卷。前有嘉靖十五年(1536)霍韬序。《四库全书》即以此为底本著录。万历年间,王氏三槐堂重新刻印,署名《王文恪公集》,并附《鹃音》1卷,《白社诗草》1卷。集前朱国桢序云:“《震泽先生集》年深漫漶,而先生之曾孙闻溪公(王禹声)清风伟节,异世同符,亦著有《鹃音》、《白社》二稿,存笥未刊。玄孙文学永熙、及经辈,合梓于家塾。”《广理学备考》收有《王守溪集》,为王集的选本。四库馆臣评其文说:“鏊以制义名一代,虽乡塾童稚,才能诵读八比,即无不知有王守溪者。然其古文亦

  • 知非堂稿

    知非堂稿

    《作者:何中元代诗文别集。何中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将《知非堂稿》6卷编入别集类,但这6卷全是诗。6卷本《知非堂稿》卷首有元至顺二年(1331)吴澂序,元延祐七年(1320)何中自序。自序中提到除《知非堂稿》之外,尚有《知非堂外稿》16卷。6卷本《知非堂稿》卷1—2为五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及排律,卷4为七言古诗,卷5为七言律诗及排律,卷6为七言绝句,但《四库全书总目》已指出:顾嗣立《元诗选》所选载《知非堂稿》为17卷,王士禛《居易录》中提到的《知非堂稿》为16卷,卷数均与6卷本不一致,或许是由于后人传写时曾合并其卷数。然而16卷、17卷

  • 整庵存稿

    整庵存稿

    《作者:罗钦顺二十卷。明罗钦顺(1465—1547)撰。罗钦顺字允升,号整庵,江苏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授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乞归养,刘瑾怒而夺职为民,刘瑾被诛后复起,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学者称整庵先生,谥文庄。著有 《整庵存稿》。是集共二十卷,为罗钦顺自定。罗钦顺之学以穷理格物为宗,力攻王守仁的良知之学。对于词章之事,罗钦顺并不感兴趣,谈艺家也很少论及他的诗作。其弟罗钦蔼作《仪训录》指出:“钦顺于应酬文字辞谢居多,下笔稿成,未尝自是。旧稿盈笥,晚年手自芟存,余悉焚去。谓二子曰,此等文字世间不少,慎勿出以示人,姑留自观可也。”其志趣由

  • 雪楼集

    雪楼集

    《作者:程钜夫元代诗文别集。30卷。程钜夫撰。《四库全书》曾据两淮马裕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卷首有元至正六年(1346)欧阳玄序,明洪武年间彭从吉序,至正十四年李好文序,《元史》本传,程世京(程钜夫诸孙)撰《雪楼年谱》。据诸序,可知今存30卷本《雪楼集》的编刊过程是:程钜夫去世后,由其子程大本辑录诗文,编为45卷文集,请揭傒斯校正,并缮写收藏于家。至正四年,由程世京执至京师,请欧阳玄、李好文写了序。至正十八年由海路携《雪楼集》南抵于福建,并由程世京、揭汯重编为30卷。至元二十三年刻于建阳,仅成前10卷,书肆就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全帙始

  • 筠溪集

    筠溪集

    《作者:李弥逊宋代诗文别集。24卷。李迩逊撰。卷1至卷3为奏议,卷4、卷5为外制,卷6为表、状,卷7为书、启,卷8至卷10为议古,卷11至卷20为诗,卷21为杂著、题跋,卷22为铭、赞、序、记,卷23为祭文,卷24为墓志铭、塔铭。卷首载楼钥序,卷末附乐府1卷,另附《筠溪李公家传》及作者之孙李珏跋各1篇。李珏跋称:“大父捐馆之日,先君尚幼,遗墨散失,旋传录于亲友家,所辑文稿仅有二十四卷,其间脱误居多。”楼钥序称李迩逊归隐西山16年,“不复有仕宦意,哦诗自娱,笔力愈伟”。朱熹对其《宿观妙堂诗》也甚为倾倒。李珏跋则盛赞其文章:“烟林云峤,幅巾杖屦,趣深理到,追轶风

  • 傅忠肃集

    傅忠肃集

    《作者:傅察诗文别集。北宋人傅察撰。三卷。察字公晦,孟州济源(今属河南)人。年十八岁登大观进士。蔡京欲以女妻之弗受。曾官兵部、吏部员外郎。后被金人掳去,不屈死。此集系宋人傅伯寿编成,首冠周必大序。收诗一百十七首,颂、表三十二篇。作者年仅三十七岁遭国难,无大著作以发挥才气,所存大抵为酬赠篇什,骈丽之作为多。“然其深厚尔雅,亦自足资讽诵”。“诗文虽属无多,固当与李若水之《忠愍集》并传不朽”(《四库全书总目》)。有《四库全书》本。

  • 于忠肃集

    于忠肃集

    《作者:于谦十三卷。明于谦撰。于谦,字廷益,浙江钱塘 (今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任监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抚,普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刺军。加少保。景泰元年(1450),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他以和议难恃,努力整顿京营军制,创立团营,加强训练。景泰八年(1457),英宗复位,诬以“谋逆罪”杀之。籍没时家无余资。都督同知陈逵收埋遗体。后由婿朱骥葬于杭州。成化初,追复原官。弘治初,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事迹

猜你喜欢的书

周易浅释

周易浅释

四卷,清潘恩榘著。有弟子林光迪跋,叙其师大意,以彖多言象,而变在其中;爻多言变,而象在其中。爻无所不包,旧说一概进入身心政治上去,而遗却许多道理,不如就其浅处说,深处亦自可通。名为《浅释》意即取此。其书皆即卦变之法求象,进而借象明理。《四库全书》本。此书系潘氏未完之稿,只释《屯》至《未济》六十二卦,《乾》、《坤》两卦及《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均缺。其说注重卦变,以变推象而阐明义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皆即卦变之法以求象,而即象以明理,每卦皆注自某卦来,谓之‘时来’。盖《易》道广大,无所不该,其中阴阳变化,宛转关生,亦具有相通之理。故汉学如虞翻诸家,皆有是说。

豆蔻女郎

豆蔻女郎

冯玉奇著。1941年上海春明书店出版。1948年10月再版。二册。社会情感小说。该书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文学经典具有重要意义。正集的内容有“飞羽觞当筵认干爹,醉豆蔻节约献万金”,“白发知非红颜侣,黄金难买美人心”等。 《豆蔻女郎》的续篇讲述狄秋航在丁香与豆蔻之间犹豫不决,狄母病危之际命秋航与丁香在病榻前成婚,豆蔻伤心之下与秋航一刀两断。讵料一年后秋航偶遇豆蔻遭劫,不顾安危将其救下,两人爱火重燃,如胶似漆,甚至计划远赴南洋。丁香虽试图挽留却被秋航无情拒绝,在即将登船之际,豆蔻良心发现,劝说秋航回头。故事承接第一部而来,人物的命运更加曲折复杂,内心矛盾重重,感情与理智激烈交锋,令人为之喜,为之忧,为之唏嘘感叹不已。

如何作词

如何作词

本书作者是现代戏曲理论家曲学大师吴梅。本书是是吴梅在大学教书时的一本讲义,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论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作法、词的发展史,以及对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的评价。作为一本国学大师的入门级图书,无论读者想要学习进步,还是想要鉴赏研究都能得到满足,这是一本对入门者或研究者来说,都能带来极大启发的图书。此次重版,除在内容上重新编辑整合,还大胆地重拟了经典书名,使经典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过渡

过渡

三幕话剧。熊佛西编剧。发表于《东方杂志》33卷18、19号(1936年9月16日、10月1日)。大流河阻隔着河东河西,两岸的村民到县城去,这条河是必经之道。胡家村首户胡老爷在河上设了一个渡口,管渡人是他的亲戚王善文。王善文专门欺压手下的船夫和穷苦的渡客。这天,从城里大学毕业的张国本带着几个青年桥工正在渡口边建桥,众渡客因过渡费从四大枚涨到了八大枚而和王善文争吵起来,王善文说少一枚都不行,没钱就别坐船。几个渡客商议着要涉水过河。张国本趁机号召众人帮助建桥,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把桥造出来,这样就可以不花钱、不受气、平平坦坦地过河了。张国本的父亲15年前在渡河时淹死了,张国本发誓要在河上架座桥,以造福乡人,所以他大学毕业后便回到村里,好容易动员乡绅们把修龙王庙的钱捐了出来造桥。众渡客纷纷响应他的号召,表示愿意出力,大伙儿便夯起地基来,一边干活一边高唱《过渡歌》。

般若心经释疑

般若心经释疑

般若心经释疑,一卷,明谢观光释并序,许岳序,胡孝后序。

维摩义记

维摩义记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残尾全。尾题“景明原(元)年(500)二月二十二日比丘昙兴于定州丰乐寺写讫”。在现存的各种关于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的注疏中,此《义记》的年代仅次于僧肇的《维摩经注》。自《弟子品第三》阿那律问疾起注疏至全经结束,注疏简练,行文古朴。对全经科分如下:(1)序分,自起始至《佛国品》七言偈,分作三科:遗教序、说法序、献盖序。(2)正宗分,分作两科:略开经宗与广演其义。前者自《佛国品》偈后至《方便品》,略开净土、旧方便、新方便、法身等四义;后者自《弟子品》至《见阿閦佛品》,广演前四义。(3)流通分,分作两科:明法供养,即《法供养品》;明嘱累,即《嘱累品》。这种科分方式为其特有。《义记》将其科分大纲书于全卷之末,亦为传统经疏之未见。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