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沈括
  • 姓名:沈括
  • 别名:字存中
  • 性别:
  • 朝代:北宋
  • 出生地: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
  • 出生日期:1031年
  • 逝世日期:1095年
  • 民族族群:

沈括(1031年—1095年)北宋时卓越的科学家。字存中。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出生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父沈周,进士出身,历任地方官。母许氏,亦士大夫家庭出身。沈括幼受母教。仁宗皇祐三年(1051),父亡,从此开始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期间,他做过主簿、司理参军、太子中允、河北西路察访使、翰林学士等官。入司天监三年,是他惟一的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哲宗元祐三年(1088)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写就了著名的《梦溪笔谈》等。哲宗绍圣四年(1097)病逝,享年65岁。


沈括学识渊博,涉猎极广,在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地学以及水利、军事、文学、音乐等方面都有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在天文学方面,主持制定《奉元历》,制造新的天文仪器,发明了《十二气历》。在地学方面,提出流水侵蚀作用的思想,分析冲积平原的成因,命名了“化石”等。在数学方面,创立了“隙积术”和“会圆术”等计算方法。在物理学方面,提出了磁学方面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小孔成像和阳燧取火的理论。在生物医学方面,《苏沈良方》有世界上最早的提取性激素的记载,主张因时因地采药。在化学方面,对“石油”进行了命名和开发,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而且用石油碳黑制墨取得成功。沈括毕生从事科学活动的成果,主要反映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该书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当时及以前的科技水平,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此外,他还有诗文集《长兴集》和医学著作《良方》(现存《苏沈良方》)等。


沈括是宋代科技人才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成就举世瞩目。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誉其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著名科学家竺可桢认为:“我国乃有沈括其人,潜心研究科学,亦是为中国学术史增光。”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游记

中国游记

《中国游记》是日本文豪、“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受《大阪每日新闻》之托,于1921年游历中国后写作的多体裁游记。书中语言可读性强,又富于变化,口语和文言夹杂,变幻多姿;体裁涵盖剧本、书信、对话、手记等多种文体,虚实掺杂,叫人读来颇觉新鲜。芥川龙之介这种别出机杼、不肯落他人窠臼的写作风格,使这本游记较少呆板的平铺直叙、风物描摹,而更多以文艺的、甚至漫画的笔法,表现中国见闻在他敏感的心中所引发的情绪和思考。著名译者施小炜经过长时间精心而传神的翻译,充分再现了原著风格,将芥川龙之介语言、体材上的变化,完美展现在译文之中。除了文学价值外,本书还保留了芥川龙之介拜访章炳麟、郑孝胥、辜鸿铭等名人的记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魔鬼颂

魔鬼颂

《魔鬼颂》是布尔加科夫的早期作品,撰写于1923年。泯灭人性的官僚主义作风是作者极力批判的目标。 幻觉与现实的交错,可能与不可能的彼此碾压,希望与绝望同时并存,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平行世界的错觉。而这一切似乎都在引导读者聚焦一个事实——官僚主义导致的人格分裂。 小说副标题是“一对双胞胎如何毁了一位办事员的故事”,其实小说中的角色都呈现出双面,以魔幻的写作手法揭示出:官僚主义的办公室政治,使奴役人者需要“人格分裂”,受奴役者被迫“人格分裂”。

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

11世纪初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代表作。日文“物语”一词,意为故事或杂谈。小说共分54回,前44回是源氏的故事,后10回为薰君的故事。天皇桐壶有一爱嫔,出身微寒。她遭其他妃嫔妒恨,生下一子后郁郁死去。天皇考虑此子无外戚做后盾,遂将其降为臣籍,赐姓源氏。源氏12岁时娶了左大臣之女葵姬,后与继母藤壶妃私通,生子名冷泉。桐壶天皇对此子十分钟爱,立为太子。源氏追求各式妇女,达到狂热程度,前后染指女性近20人,上至皇婶,下至民女。后源氏纳养女紫姬为正妻。桐壶天皇因多病让位后,新皇上台,打击政敌,排斥异己,源氏被逼离开宫廷,放逐山乡。后冷泉登上天皇宝座,源氏便青云直上,掌朝廷大权,荣华绝顶。源氏营教六条院,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但好景不长,源氏一派内部矛盾加深,他感到自己政治地位不稳,又发现最后一位夫人与人私通生子名薰君。源氏得知真相,不胜懊丧,审人度己,慨叹报应。葵姬去世后,他钟情的藤壶、紫姬等也相继去世。他终于摆脱尘世,遁入空门。薰君长大成人,对浮舟等妇女追逐的故事在后10回予以描述。此书错综复杂的社会人物关系,涉及到的400多人物形象,在作家笔下得到生动体现。全书以散文为主,插入近800首和歌,并引入白居易诗句等汉诗文,可看作中日文化交流的记录。此书是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至今,研究“源学”的日本学者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仍在探讨源氏人物形象的特性等问题。《源氏物语》是日本古代物语文学的最杰出作品,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写实长篇小说。

脾胃论

脾胃论

《脾胃论》系医学理论著作。3卷。金·李杲撰。约成书于1249年。作者在著成《内外伤伤惑论》之后,犹恐世医对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不能明辨,又著《脾胃论》。因当时兵祸频仍,百姓为饮食劳役所伤,胃气亏乏,调治失宜,脾胃之为病甚多。李杲认为土为万物之母,人以胃气为本,假如胃气本弱,脾胃气伤,则元气不能充,产生诸病。书中卷上讨论了脾胃虚实传变、脾胃胜衰、肺之脾胃虚等,并述君臣佐使法,分经随病制方用药宜禁。其论以《内经》、仲景之说为本。卷中及卷下叙述脾胃虚弱所致诸病及处方用药法。书中列有李杲自制的补中益气汤,创“甘温除热法”。《脾胃论》所阐内伤诸证,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中“脾病则下流乘肾,令人骨乏无力……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证”,对王海藏著的《阴证论》很有启示。该书所说:“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当泻湿之太过。胃之不足,惟湿物能滋养”。这一论点,又启示了清代叶天士,成为叶氏“养胃阴”一说的理论依据。该书刊行以来,版本很多,主要的版本有明·吴勉学的《医统正脉》校刊本及近代文盛书局、大东书局、受古书局石印本。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曾先后出版影印本及注释本。

洞渊集

洞渊集

金末元初全真道道士长筌子撰。五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书中收录《至一书》上下各三十六篇,文赋三十一篇。诗词百余首,其《至一书》多引老庄之言,阐述道德重玄之旨,大抵上篇言冥漠幽旷,虚寂自然之道,下篇则言清静无为,治世修身之德。谓大道重玄照旷,谓之混冥,化生品物,应感群情,为天地之父母,万物之灵枢,阴刚之纲纪,「今古无穷而常自然」。又称:「清静无为而天下自正」:清心寡欲,「惊畏防患,是为保身全真尽年之道也」。其文赋多抒写避世隐居,逍遥林泉之闲情逸趣。感叹功名皆梦幻,人间是苦海,不如弃世修真,排斥浮华,荡涤情爱。「内抱虚无,外绝非是,人世顿捐,饱诸玄旨」,又论明心见性,内炼金丹之要。谓达者居尘出尘,在欲无欲,「触目尽皆法界,何方不是禅那」。其说颇似禅僧。全书笔调清雅而苦叹良多,作者盖为金末乱世中弃儒学而遁入玄门者。

冯京三元记

冯京三元记

宋元南戏剧本。作者不详。明有改编本,沈寿卿(或作沈受先)著。剧叙良贾冯商40岁无子,妻劝纳妾。既成,却于合卺夜闻其苦情、不染其身立即遣归,原聘分毫不取。王以德受其恩,无以为报,旅舍中令妻侍枕席,冯商秉笔坐以达旦,决不乱人之妻。他拾重金而不昧,人夺其骑亦不争,赈贫拯难,广施仁义。玉帝闻其行,赐产贵子。子名冯京,年少连中三元,封及父母,并娶丞相之女为妻,一家富贵荣耀。此剧提倡多行仁义,但宣扬阴德。冯京连中三元事见《宋史》,为史实。冯商事见罗大经《鹤林玉露》,然朱孟震《浣水续谈》据《方舆胜览》谓为马涓父事,“误以为冯也。”吕天成《曲品》于《三元》条云:“冯商还妾一事,尽有致。近插入三事,改为《四德》,失其故矣。”则古本《三元记》仅还妾一事,今存汲古阁本已增入他事,为明人改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汲古阁本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