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杂记

  • 书法指南

    书法指南

    《作者:俞剑华1948年初版,《书法指南》是一本指导学习书法之途径与基础知识的普及读物书。是中国美术史论泰斗、知名书画家俞剑华惟一的书法论著。后世学者评价此书是:一本道、理、法俱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南”。书法指南之类的普及读物,可谓多矣!而由一位中国美术史论泰斗、知名书画家写就的这种入门小书,却是难得。后世学者评价这本《书法指南》:这是一本道、理、法俱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南”。可惜这样的大家小书,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 古代汉语常识

    古代汉语常识

    《作者:王力王力应人民教育出版社之约写的一本古代汉语概论性质的书,1979年出版。《古代汉语常识》是王力先生生前若干文章、讲话的结集,包括《古代汉语常识》《中国古代的历法》《文言的学习》等十篇。在书中,作者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古汉语的语法现象、古代历法知识、汉语语音与词汇的发展变化、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等问题。本书文风清通简要,不搞繁琐考证,以面向大众读者、普及汉语知识为目的,适合大中院校学生及古典文化爱好者认知、了解、学习古汉语的需求。

  • 中国政治二千年

    中国政治二千年

    《作者:张纯明《中国政治二千年》是中国政治学百年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的著作,在湮没了七十年之后,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一位被遗忘的民国学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成的这本小册子,以中西文化的视野和洗练生动的文笔,把中国二千年纷繁的传统政治文化,概括得如此清晰而深刻,今天再读,依然有着极强的穿透力。

  • 国学概论讲话

    国学概论讲话

    《作者:谭正璧作者谭正璧,主要讲述了国学的相关知识。本书原版由蔡元培题写书名。这本书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凡国学上之基本知识,均已搜辑无遗。”全书如同一幅工笔画,纤毫毕现,细致入微。作为初窥国学门径的入门书,放置案头,随手翻检,很是轻便可喜。

  • 文言尺牍入门

    文言尺牍入门

    《作者:谭正璧文言尺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特有的脱离口语而形成的独立书面语体。“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言文逐渐被白话文所取代。然而在人际交往日益重要的今天,文言文典雅庄重、谦恭委婉、简洁精练的优点,重新得到人们的青睐。 本书作者经过多年钻研和实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旧形式服务于新内容,将慰问、邀约、感谢、恳托、馈赠、延聘等20多个门类的数百种人际交往事项,各举当今应用实例以示读者。 本书为学习文言尺牍而写,取材以实用平浅为主,雅俗共赏。每篇尺牍后均附有注释和译文,可令读者无师自通。 本书按性质分为四类:请求类、陈叙类、

  • 国文趣味

    国文趣味

    《作者:姜建邦《国文趣味》是令人三叹的一本书。将国文的趣味讲得如此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竟是出自半个世纪前一位中学教师之手,一叹也。本书初版后近七十年来在大陆没有再版,寂寂无闻,二叹也。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先生,其生平事迹如流星划过夜空,了无痕迹,三叹也。一本书让孩子从此爱上语文。 他问你识多少汉字?再讲汉字的趣味、汉字的建筑; 他读着让人感动的、美丽的古典诗词; 他谈自己最爱读的传记和使人落泪的文章; 他告诉你写日记的重要意义和书信的温情; 他笑谈那些文人的怪癖、文人的出身之类逸闻; 他告诉你二十种有效学习的重要法则; 他总结出十五种学生作文的困难,

  • 中国人文小史

    中国人文小史

    《作者:叶鋆生《中国人文小史》初版于民国时期,一书将五千年的历史和与全民精神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史实做了系统叙述,编成简明扼要的新史,涉及文字、书籍、书道、绘画、文学、小说与戏曲、史学的变迁、经学的变迁等诸多方面,可谓是介绍中国文化的万花筒。

  • 怎样学习古文

    怎样学习古文

    《作者:周振甫如果你在求学、写作过程中一直未得名师点拨,不妨读一下这本书。这是一本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讲学习古文的好书。它既具有学术性,又通俗易懂。 本书从“找问题”、“比较”、“辨流别”等读书方法出发,对春秋三传、《史记》、《汉书》等古代经典著作,以及唐宋八大家、清代桐城派等所创作的作品的特色、风格、得失都作了见微知著式的分析。读者可通过作者耐心细致的讲解,体会到古代经典著作的价值,了解不同名家的渊源流派,以此学习读书,提高写作水平。 文中对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古代大文豪作品风格的介绍颇具导读性质,应是青年学子案头必备之

  • 中国神话史

    中国神话史

    《作者:袁珂本书是袁珂先生阐述广义神话思想以解决神话研究考察对象范围问题的专著,是研究中国神话基础理论的一部开山之作。袁珂先生在数十年整理和研究中国神话的过程中,逐渐认为中国神话的范围要从狭隘的圈子里跳出来,扩大视野,才能见到中国神话的真正丰美。在本书中,他以广义神话思想为基本认识,引经据典,考察了中国神话在流传中的演变,和它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历代神话整理者、研究者在整理、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是对中国神话发展形成整体概念的必读经典。

  • 红楼识小录

    红楼识小录

    《作者:邓云乡《红楼识小录》,堪称一部“红楼博物学”。红学家邓云乡先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小物说起,将因年深岁改,今人已难考实的许多事物加以描述,仿若一座别致的博物馆。作者以小识大,汇释难懂之物、费解之事,包含经济、交通、民俗、工艺、营造、园艺、饮馔等方面,将《红楼梦》细展于读者面前。 读过邓云乡先生的“红学四书”(《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红楼梦导读》《红楼梦忆》),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这部古典中国的百科全书。

  • 中华文化十二讲

    中华文化十二讲

    《作者:钱穆这本书汇集了钱穆所做有关中国文化之十二次讲演的讲辞。先生就中国文化之“中心思想”“进退升沉”“终极理想 ”“中庸之道”“前途展望”等内容详加发挥,逐一阐述,指出心性修养乃中华文化传统精要所在,而心性修养之道当上溯于孔孟教义,此诚中华文化精义所在,需要我们每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善加体会,善加推扩,方能体会和弘扬中华文化之大义,“惟此最为我中华文化传统对全世界全人类文化前途有其大贡献之处。”读此书,庶可见中国文化影响之悠久伟大,实有超乎一般想象之上者。

  • 中国文化的出路

    中国文化的出路

    《作者:陈序经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源自1933年作者在中山大学所作的一次同名演讲,经过充实完善而成,7章,既包括作者关于“文化的根本观念”,也有对当时流行的文化观批评和对作者文化主张的重点论述。此书旨在比较研究文化学和中西文化,探求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是对作者在中山大学演讲中的“中国的问题,根本就是整个文化的问题……为中国的前途计,我们要为它寻找一条出路”的展开和深化。同时,此书也坚持了对于晚清以来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3种主要主张的划分,即以张之洞为主要代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折衷派”;以梁漱溟为主要代表、主张保存中国固

  • 天道与人文

    天道与人文

    《作者:竺可桢竺可桢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一位卓越的大学教育家,许多文史工作者在选用素材时,都有“六经注我”或堆砌编排的特点,其最终分析可能失之偏颇。竺可桢选用材料十分讲究,对历史的分析基本上做到了唯材料是举。《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对气候变迁的分期,既不是根据温度变迁的周期,也不是根据历史朝代的不同,更不是根据纪年方式的变更。而纯粹是“根据手边材料的性质”。把气候时期分为“考古时期”、“物候时期”、“方志时期”、“仪器观测时期”,这种分期方式与气候变迁本身并无关系,表面上

  • 经学讲演录

    经学讲演录

    《作者:范文澜范文澜著。载近代史研究所编《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全文分经学的开始、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宋学、明清经学四部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扼要通俗地阐明了经学的产生、演变及其社会历史根源。指出,章学诚称 “六经皆史” ,《说文》和班固又各以 “常” ,“直” 释经,皆有所偏。实际上,所谓经,即孔子教授学生的课本。孔子 “述而不作” ,根据各种文献整理出易、书、诗、礼、乐、春秋六书,称六经,此即经学的开始。六经各有其专门内容。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荀两派,明显对立,反映原始儒学中保守派与适时

  • 中国神话通论

    中国神话通论

    《作者:袁珂本书是袁珂先生多年来研究中国“广义神话”,对古籍文献中的文学性神话片段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的重要成果。初名《中国神话漫谈》,袁珂先生于1989年修订后,改名为《中国神话通论》,分“概论之部”与“分论之部”,合共九十九篇。“概论之部”从《山海经》谈起,分析了上古神话的起源,神话与宗教、仙话、历史、文学等的关系,神话的流变、发展、散亡和整理过程。“分论之部”则具体分析了传世神话故事的不同版本,著名神话角色罕为人知的不同面貌。

  • 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

    中国文化史:社会组织篇

    《作者:梁启超梁启超著,作于1925年,本书专研中国文化中之社会组织部分,共有世系探讨、婚姻、宗法、姓氏、阶级、乡治、都市等八大章。内容考核经史子典籍,如:周礼、史记、汉书、唐会要、水经注、资治通鉴、说文等,引文并加以释义,擘划出中国社会古今大貌。是为研究史学、社会学者不可缺的参考书。

  • 少广补遗

    少广补遗

    《作者:陈世仁一卷。清陈世仁(1676—1722)撰。陈世仁字元之,号焕吾,浙江海宁人,系陈訏的族侄,好学工为文,精晓算学。康熙五十四年 (1715)以进士入翰林后,即回乡不仕。《少广补遗》专论垛积之术,视垛积为少广,实为幂级数求和之法。其时杨辉、朱世杰等宋元算术湮没无闻,垛积术无人研治,作者独辟蹊径,自立名称,多有发明。清阮元在 《畴人传》称赞“世仁详人之所不详,其用心有足尚已。”全书共七节,三十七个垛积公式,可归为平尖、立尖、倍尖、方尖、再乘尖、抽奇平尖、抽偶平尖、抽偶立尖、抽奇立尖、抽奇偶方尖、抽偶再乘尖、抽奇再乘尖等十二类。其中如“

  • 葵书

    葵书

    《作者:王桂十六卷,清王桂撰,刘琦解,李仪鹏释义。写于乾隆甲戌年(公元1754年),是一部研究治军、救灾、勤王、农桑、经史子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奇书。是书初刻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其博大精深,不胫而走。邓州刘琦为之作《溓壁解》,解梁李仪鹏为之笺注并作《释义》。咸丰初年李仪鹏意欲再刻时,礼部右侍郎曾国藩为之写序。书设四纲、十六目、一百六十子目,子目之下或数条,或十数条。刘琦解、李仪鹏释义散附原文之下。其内容,自厚生、正德之常经、整军、勤王之远略乃至经史子集之奥赜,凡益国利于民用者,靡不探究发挥。曾国藩称“其所谓《葵书》也者,以为葵一微物,睠睠向

  • 韩非子研究

    韩非子研究

    《作者:谢无量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评介韩非学术渊源, 与老子、孔子、荀子、慎到、尹文的关系;下编评介学说,从非法古论、法术论、赏罚论、非仁义论、耕战论、亡国论、个人对国家论、人生道德观八个方面,重点揭示他的法制思想对秦王朝兴盛的贡献以及对后世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从这本书开始,韩非子研究开始有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 公孙龙子悬解

    公孙龙子悬解

    《作者:王献唐现代王琯著。192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否认前人关于《公孙龙子》系伪作之说。对公孙龙学派的渊源及其与墨辩的异同进行了评述,认定前者在逻辑方式、方法、论证法则甚至所使用的术语等方面与《墨经》具有师承关系。尝试运用形式逻辑的知识校释《公孙龙子》,对公孙龙子的名辩思想基本持肯定的态度。在训诂校勘方面,此书被后人称为明清以来的“最为善本”,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名辩思想,尤其是公孙龙的逻辑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文化学概观

    文化学概观

    《作者:陈序经本书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陈序经文化研究和文化学思想的系统总结,呈现了陈序经在文化学研究上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与应用体系。自陈先生1928年在一次学术讨论会首次使用“文化学”这个名词,到提出建立一门文化学学科,在西南联大首开“文化学”课程,再到陆续发表相关著作,不断修改完善,直至1946年整套“文化论丛”基本完稿,陈序经的文化学研究历程体现了一代学人立足中国实践进行理论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懈求索的精神。“文化论丛”是中国学者自己建立的第一套完整系统的文化学理论体系,对中国文化学研究具有开创性

  • 阅古漫录

    阅古漫录

    《作者:王国维本书收入王国维著作《东山杂记》《二牖轩随录》《阅古漫录》,为民国初年王国维旅居日本期间所作的读书札记及掌故考实,连载于日人主办的《盛京时报》。《东山杂记》初题《风俗杂谈》,发表于 1913 年 7 月 12 日至 1914 年 5 月 5 日,署名“礼堂”。内容涉及民俗历史、诗词戏曲、典章制度、书画金石、敦煌文献等方面。《二牗轩随录》内容与《东山杂记》相仿,发布于1914 年 9 月 9 日至 1915 年 7 月 16 日,署名“礼堂”,1915 年2 月 2 日起改署“词山”。《阅古漫录》多是笔录古人书画题跋及评论,1915 年 9 月 18 日至 11 月 28 日连载,署名“词山”

  • 孟子学案

    孟子学案

    《作者:郎擎霄共十一章,第一章《孟子传略》对孟子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介绍,考证了他的姓氏、籍贯、家庭、所受的教育、生卒年,讲解了他周游列国的经历。第二章《孟子书考证》考证了《孟子》的内七篇和外篇。第三章讲了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第四章讲了孟子之中心学说——人性论。第五章讲了政治哲学。第六章讲了人生哲学。第七章讲了经济哲学。第八章讲了重农主义。第九章讲了教育哲学。第十章讲了尚论古人。第十一章讲了诸家学说之批评。

  • 京剧之变迁

    京剧之变迁

    《作者:齐如山本书是戏曲理论家齐如山的作品,是《京剧之变迁》与《清代皮簧名脚简述》《谈四脚》等三种作品的合集。 《京剧之变迁》系作者通过自身在梨园中的经历,总结其所知的戏班状况、京剧中角色的变化、梨园里的规矩等信息,集于一本书中。 《清代皮簧名脚简述》以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武旦、净、丑、票友的顺序,分门别类介绍清代皮黄腔的戏曲名角。 《谈四脚》为作者漫谈谭叫天(谭鑫培)、陈德林、杨小楼和余叔岩。

  •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

    《作者:周予同当代中国经学史家周予同研治经学史主要论著选集。朱维铮编选。198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专著4部 (《经今古文学》、《朱熹》、《群经概论》、《孔子》) ,论文 杂著33篇。解释了 “经今文” 和“经古文” 的含义,分析了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背景和实质。考察了纬书的起源、变迁及其与今古文学的关系。把经学划分为 “西汉今文派” ,“东汉古文派” ,“宋学”等3大派。对于宋学的主要代表朱熹的生平、哲学、经学、著述以及朱学之传授做了系统地阐述。对于儒学的创始人孔子的生平、家世、著述、本体论、道德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

猜你喜欢的书

处女地

处女地

发表于1876年,是屠格涅夫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反映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生活斗争的又一部艺术性的编年史。巴金根据1929年万人丛书版同1906年屠格涅夫小说集版两种英译本进行翻译,译文1944年6月由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现存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巴金译文全集》第3卷。小说的题词点明了主题: “要翻处女地,不应当用仅仅在地面擦过的木犁,必须使用挖得很深的铁犁。”这是7年后病故的屠格涅夫留给俄国青年的遗嘱。小说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民粹派“到民间去”的活动。作者同情“民粹派”,颂扬了民粹派基层人员的正直、热情、淳朴和英勇,同时也指出了民粹派脱离农村实际,把农民理想化的弱点。屠格涅夫坚持反农奴制的一贯立场,讽刺保守派,但他不相信革命斗争,而是推崇自上而下的温和的改良。后来在谈到题词的涵义时,他着重指出:“我的题词中的‘铁犁’不是指革命,而是指教育。”

欧阳修撰集

欧阳修撰集

诗文别集。宋欧阳澈著。澈集以宋吴沆所辑《飘然集》为最古,辑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并为之序。后陈思即据此本辑入《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二九。嘉定十七年(1224),会稽胡衍又取其《上皇帝万言书》三篇合而刻之,厘为六卷。《宋史》本传所云之《飘然集》六卷,即此本。元季遭兵毁。明永乐十四年(1416)澈十世孙永康县丞齐重新编辑刊刻,更名为《欧阳修撰集》。金华唐光祖跋,称其书编为三卷,诗文、事迹为四卷,当时陈东同上之书,亦并取附为一卷,合为八卷。然永乐十五年崇仁知县王克义序,乃称“齐录公前后奏议,次继《飘然集》,分为六卷”。然仅分列不同,与八卷本实即一本。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澈二十世孙钺再刻,吴道南为序,而缺第八卷陈东之文。通行有《四库全书》本。七卷。卷一至三为《上皇帝万言书》、卷四至卷六为《飘然集》,收诗词及骈、散文各一篇,卷七为欧阳钺所辑《欧阳修撰事迹》。前有《欧阳修撰集》原序四篇。《乾坤正气集》所收之《欧阳修撰集》仅录其三书,无诗词。

蔡文姬

蔡文姬

五幕历史剧。郭沫若著。1958年发表。剧作取材于三国时期“文姬归汉”的故事,塑造了爱国女诗人蔡文姬和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曹操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形象。蔡文姬为东汉名儒蔡邕之女,中原战乱中得南匈奴左贤王搭救,后与之结为夫妇,生下一男一女。曹操平定中原后,派使者董祀、周近前往南匈奴迎文姬归汉,让她继承父业,续修《汉书》。蔡文姬内心经历了爱国思想与骨肉情感之间矛盾冲突的激烈斗争,在董祀的鼓励开导下只身归汉。日后,曹操听信周近谗言,令董祀自裁,蔡文姬仗义执言,帮助曹操纠正了过失。经过长期的努力,她终于完成宏业,并在曹操的关怀下获得了家庭的幸福。作者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激情,细腻地刻画出蔡文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蔡文姬“以国事为重”,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高尚品质;同时,以侧面渲染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展示曹操的远见卓识和坦荡胸襟,热情歌颂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及其民族政策的胜利。剧作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并以凄婉动人的“胡笳十八拍”贯串始终,多有深沉蕴藉的抒情场面,浪漫主义气息浓郁。

礼记述注

礼记述注

二十八卷。清李光坡(1651-1723)撰。光坡字耜卿,廪膳生,家居不仕,性至孝。为学以宋儒是宗,专意于《三礼》。着有《周礼述注》、《仪礼述注》、《皋轩文集》等。是书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乃专为驳正陈氏《礼记集说》而作。其《自序》云:“始读陈氏《集说》,疑其未尽,及读注疏,又疑其未成。如《序》内称郑氏祖谶,孔氏惟郑之从,不载他说,以为可恨。郑氏祖谶,莫过于郊特牲之郊祀,祭法之禘祖宗。而孔氏《正义》皆取王(肃)郑(玄)二说,各为缕列”,其他“自五体大者至零文单字,备载众诂,在诸经疏中最为详核”,以为陈澔实妄言诋毁孔颖达之书矣。故光坡是以驳正陈氏《集说》为大旨,力斥其“诸篇皆妄次第”。而光坡是书却颇有条理,犹现身说法,每篇前有小序,于经文则节取一句或一词而述注之,各为一条。每条先录郑注或孔疏,或《集说》、或朱子注、或秦汉群经及诸子、或唐宋以来说经众家之言,间有“坡谓”,以阐发己意。其《述注》以程朱理学为依据,补述训解郑玄之注,却又不偏于一家之言;于陈氏《集说》即力斥其非,亦间取可取者。然其于名物,典制、器数之考中,颇多阐发经文义理之宏微,故与陈氏不能尽相隔绝。有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般若心经注解

般若心经注解

般若心经注解,一卷,明真可撰。

临济宗旨

临济宗旨

全一卷。宋代僧觉范惠洪(1071~1128)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惠洪援引古德、尊宿之提唱,阐论三玄三要、十智同真、四宾主等法要,以导引学人悟得临济宗之特殊宗旨。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