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鋆生

叶鋆生
  • 姓名:叶鋆生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福建建瓯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叶鋆生,民国宿儒,生卒年不详,由于年代久远、人事漫漶,其人其行已不为人所知。从地方史志零星的文字中,或可推测他是福建建瓯人,曾做过当地中学的两任校长。福建多出才子,建瓯更是“八闽首府”,朱熹老夫子与建瓯渊源颇深,人文荟萃极盛。先生长于斯,亦必有这里的河山人物之润。所以他也写了两本书,一本是眼下这册《中国人文小史》,另一本是《中国历代文学变迁的鸟瞰》。

猜你喜欢的书

第三人

第三人

“人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打击会在何时到来。” 二战结束后,马丁斯受挚友哈利之邀,来到被四国强占的维也纳。不过,等待他的不是哈利,而是哈利的葬礼。 不死心的马丁斯决定调查哈利的死因。警察、哈利的哥们儿、女友、医生……他搜遍了整个维也纳,却依旧一无所获——直到神秘的“第三人”出现。 真凶似乎就在眼前。可当“第三人”的面目被揭穿,马丁斯却发现自己要面对的不仅是真相,更是整个成年人世界的复杂与不堪…… 成年人的世界太过复杂,只有勇于纯真的人才能获得幸福。

笔梦叙

笔梦叙

笔记。清佚名撰。一卷。作者姓氏事迹均不详。约九千字。内容叙述清侍御钱岱一生富贵逸乐生活及最终风流云散的凄凉境况,旨在阐发人生如梦思想。文笔凝炼、叙事生动。有民国年上海文明书局《说库》本。

清史通俗演义

清史通俗演义

《清史演义》共有一百回,起于满清之源起,终于宣统帝逊位,凡294年。满清入关后,成为继蒙古人之后的第二个外来政权,中历所谓的康雍乾盛世,近代中国版图大致确定。当西方世界因工业革命下而瞬息万变之时,而处于停滞状态的清帝国终究未能逃避现实。帝国疆域中,百姓们因着种种原因,不断对着帝国挑起战争的开端,而帝国外缘则遭受西方世界不时的觊觎。一场不名誉的鸦片战争,将中国史拉到近代史范畴之中。接着的半个世纪,清帝国处于内忧外患而不知所措。由鸦片战争而太平天国,加以捻、回之变乱,元气丧失殆尽,后虽有洋务、维新等变法改革实行,却因守旧派势力的阻挠而告终。义和团的排外运动导致八国联军的入侵,庚子赔款后清帝国己无力再振。武昌一役,不仅结束了清帝国的国脉,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

五经稽疑

五经稽疑

六卷。明朱睦㮮撰。内容包括《易》、《诗》、《书》、《礼》、《春秋》。睦先作《春秋经传辨疑》四卷行于世,后又研读《易》、《诗》、《书》、《礼》四经,有所心得,且述且作,成若干卷,便把已流传于世的《春秋经传辨疑》与后来所得的若干卷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书,定名为《五经稽疑》。此书以抄本传世,不分卷帙。清修四库全书时,依据《明史》本传载其有《五经稽疑》六卷,便以其内容分其书为六卷,由于其《春秋经传辨疑》(《五经稽疑》自序称之为《春秋稽疑》)曾别行于世,故《明史·艺文志》载睦着述有《春秋经传辨疑》和《五经稽疑》两书,实为一书。睦于五经古义多所发明,特别是对《春秋》经传提出了许多有理有据的新见解,为全书之精华。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出自《四书集注》。《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四书上升为儒家经典的地位以后,诸多注解中最有权威和影响最大的一种。

论衡

论衡

东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文学批评家王充撰著的一部哲学著作。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已亡,实存八十四篇,共二十余万言。作者因感于“伪书俗文,多不诚实”(《自纪》),乃用三十余年撰成此书。内容涉及到哲学、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问题。在宇宙观上,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基础,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以自然界的自然规律代替神学理论;在认识论上,批判了唯心主义宣传的“圣人生而知之”先验论,强调学用一致,博览古今;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有善恶,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在形神关系上,提出精气必须依赖于形体,形体死亡,知觉即告停止的观点,批判了谶讳迷信的思想;在历史观上,反对崇古非今,提出了“汉高于商”的发展进化思想;在学派关系上,对孔、孟、荀、墨、名、法、道、阴阳诸家,以及汉代儒士、道教和迷信思想,均有批判。此外,书中还有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因为本书是一部具有强烈战斗性的论著,所以它一问世,就被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说”,长期受到埋没,宋明以后才渐受重视。王充对西汉经学的“天人感应”和当时“谶讳迷信”的神学思想进行全面挑战,特别是他开创了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新阶段,对中国古代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时代和科学认识水平的限制,使他在社会历史观上仍然认为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到“时数”的支配。这种唯心主义的命定论,自然会在本书中有所反映。本书明清以来版本颇多。今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公元1974年出版的以通津堂本为底本的校勘本。注释有刘盼遂《论衡集解》(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极便读者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