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杂记

  • 火祆教入中国考

    火祆教入中国考

    《作者:陈垣1922年4月撰。分十二章。火祆教是唐时较有影响的西来宗教之一,本文考证火祆教起源于波斯“弃黑暗而趋光明”的拜火教,北朝时初传中国,称“天神”、“胡天神”、“火神”,至唐初缩写“天神”二字始创“祆”字,故有火祆教之名。文章揭示了唐代尊崇火祆教,多设火祆祠的原因,并非本心,而是出于怀柔西域的策略。唐宋以来,学者对于唐朝之大秦景教、摩尼教与火祆教往往不能辨别,混为一谈。陈垣指出:火祆与景教、摩尼的明显不同在于火祆教不传教、不译经,教民只有胡人,教场名火祆祠,或曰庙;而景教、摩尼均有传经举动,且翻译经典,教民既有外国人,亦有中国人,教场称寺。

  • 刘勰和文心雕龙

    刘勰和文心雕龙

    《作者:陆侃如作者陆侃如、牟世金。该书内容丰富且条理清晰。开篇回溯刘勰所处时代之前文学理论的发展轨迹,使读者明晰刘勰理论诞生的土壤。随后详细介绍刘勰生平、著述及其思想渊源,为理解《文心雕龙》奠定基础。书中对《文心雕龙》的剖析细致入微,文体论部分,精准阐释各类文体的特征与规范;批评论明确文学批评的标准与原理,并对诸多作家作品展开分析。创作论更是精华所在,深入探讨神思、体性、风骨等文学创作关键问题,将《文心雕龙》中抽象的文学理论具象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让读者能轻松领会其精髓。

  • 唐诗

    唐诗

    《作者:詹锳詹鍈著,1979年4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行。这是一部深入剖析唐诗魅力与内涵的佳作。詹锳先生在唐诗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为本书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书全面涵盖了唐诗发展的各个阶段。从初唐四杰引领诗风转变,打破齐梁遗风的束缚,到盛唐时期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展现出唐诗的巅峰气象;再到中唐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元白诗派的通俗易懂,以及晚唐李商隐、杜牧等诗人在乱世中对诗歌艺术的坚守与创新,书中都有细致入微的阐述。

  • 书学史

    书学史

    《作者:祝嘉祝嘉著,1941年写成,后于1947年由于右任先生作序出版,全书共分十四章,上自唐虞以前,下至晚清末年。史料翔实,搜罗详尽,不但有“史”之特征,而且具备通史的结构体系,是中国书学史上的开山之作。文以汉为高,后世未有能胜汉者,以其学汉也;诗以唐为高,后世未有能胜唐者,以其学唐也;词以来为高,后世未有能胜宋者,以其学宋也;曲以元为高,后世来有能胜元者,以其学元也。故事以至于至善,非大变无以争胜,书学何独不然?周之大篆,秦之小篆,汉之隶,晋之行草,宋齐梁陈隋之楷法,已臻极轨,不能再进,后人从而师之,且转相师,又何怪乎江河日下也?读史以资鉴戒,余以为研究书学之史亦然,学者当取法乎

  • 中国民族史

    中国民族史

    《作者:吕思勉吕思勉著,《中国民族史》以作者1925~1926年在沪江大学任课的讲义为基础,1934年4月该书由世界书局初版,12月再版。著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主要可分为三派。匈奴、鲜卑、丁令、貉、肃慎是北派;羌、藏、苗、越、濮是南派;汉族处在中间,不断向南北两派逐渐交流与融合。该书将中国民族分为十二族,分章叙述了12个民族的源流及支派,对于各族的文化,叙述较为详细,读者可以了解我国多民族发展的概况。

  • 中国报学史

    中国报学史

    《作者:戈公振戈公振著。写成于1926年6月,1927年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分绪论、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创始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民国成立以后、报界之现状等6章。叙述了从古代邸报迄1926年初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其报界现状一章,对报馆组织、广告、发行、印刷、附刊与小报、华侨报纸、通讯社、报业教育、新闻团体、报纸法律……等17个方面,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书中附有大量原始材料和报刊插图多幅,对外报的文化侵略,对清廷和北洋军阀政府的新闻压制政策,进行了鞭挞。此书出版后,受到广泛重视,影响久远。解放前共出4版,日本人小野保曾译为日文,改名为《

  •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

    《作者:黄仁宇作者以其“大历史”的宏观视野,涉足欧美等国的近代历史,讲解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路径。《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以意大利、荷兰、英国、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的社会转型为中心,研究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兴起时的社会经济与经营方式,及其在各国不同的民族特性和文化背景之中的演化过程。书中侧重分析资本主义的技术性格,将资本主义综合为一种组织和一种运动。

  •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

    《作者:夏衍本书的基础是夏衍于1958年上半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讲课时的讲稿,1959年出版时作了润色和补充。全书分10个部分:①前言;②电影的“第一本”;③政治气氛和时代脉搏;④人物出场;⑤结构;⑥脉络和“针线”;⑦蒙太奇;⑧对话;⑨艺术性,技巧;⑩重要的问题在于学习。作者在“前言”中就申明自己把电影看成是“面向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群众性”的综合艺术,全书的内容便是以此为前提,围绕电影剧作怎样为创作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影片服务而展开的。作者在阐述具体创作问题时,以两方面的艺术成就为范例(中国古典民族艺术和苏联电影),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着重

  • 古今食事

    古今食事

    《作者:高阳河豚的滋味为何值得“拼死一吃”? 宋朝大受欢迎的厨娘究竟有何巧思? 名目众多的宫廷御膳竟不如民间一碟炒肉丝? …… 既爱吃又懂吃的高阳化身美食家,通过亲自品尝、亲身实践,多方考据,旁征博引,对流传已久的珍馐美馔与背后的历史文化、掌故趣闻加以点评。 跟随高阳的文字,赴一场美食与文化的饕餮盛宴。高阳擅长史实考据,曾以“野翰林”自道。他的成就不仅在于评史述史,更重要的是将其史学知识用于创作历史小说。他的历史小说不仅注重历史氛围的营造,情节跌宕,旨在传神,写人物时抓住特征,寥寥数语,境界全出。 本书是高阳穷毕生钻研的无比珍贵心得,引经据典畅

  • 文说

    文说

    《作者:刘师培刘师培著。这是“隐法《雕龙》”而写的。全文除“序”外,分《析字》、《记事》、《和声》、《耀采》、《宗骚》等篇。作者认为:“皇古学术, 溯源史官,记动记言、实惟史职;是记事之文,起原至古。”记事之文应重事实,“文以记事,故事外无文;若词涉不经,言等子虚。”(《记事》)在谈到文的起源时说:“上古未有文字,先有语言”、“言出于口,声音以成,是为有韵之文”,所以“古文之文, 以音为主”(《和声》),韵文是最早的文。作者基于这样的观点,认为“骈文之一体, 实为文类之正宗”。接着列举《三都》、文饶《会昌》、刘琨《劝进》、 中郎《太邱》等等文章为赋体、

  • 论文杂记

    论文杂记

    《作者:刘师培文论著作。近代刘师培著。原载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日至十月二十日(1905年2月23日至11月16日)《国粹学报》(上海)第1期至10期,正文前有作者《自序》。一卷。共二十四则。所论诗文上自先秦,下迄清末,涉及各种文体。其论力主“文笔说”,推崇骈文,与桐城派主张迥异。所论作家按《汉书·艺文志》所列先秦诸子的“九流十家”分类,如论魏晋南北朝诸家时即指曹植诗温柔敦厚近于儒家,陶渊明诗澹雅冲泊近于道家,谢灵运诗琢磨研炼近于名家,左思诗雄健英奇近于纵横家。论唐宋诗时称李白为纵横家之诗,杜甫为儒家之诗,孟浩然、苏轼为道家之诗,王维、储光羲为农家之诗

  • 史学遗产六讲

    史学遗产六讲

    《作者:白寿彝白寿彝著,本书从理论上对中国史学遗产进行系统的发掘、爬梳的开创性成果,反映了作者恢宏的视野和渊博的常识。书中对史学遗产之精华所作的分析及其在当今史学事业中之价值的阐释,其真知灼见,在在多有,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者和广大史学工作者来说,尤其对青年史学工作者和史学爱好者来说,既是入门之书,又是指导之书,成为人们走进史学遗产这一辽阔繁茂的园地、从而走进宏伟庄严的史学殿堂的一条路径。

  • 清末的教育改革

    清末的教育改革

    《作者: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清末的教育改革》中,齐先生从自己的家世说起,回忆了自己幼时的求学之路。作者从小受教育的过程也代表了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的普遍经历。读者从本书中可以大致窥探到清朝末年教育制度发展变革的整体脉络。 故都旧事追怀故都往事,细述风物兴衰,从风俗人情、饮馔游艺,到典章制度,无不亲历周访,一一考证,文字鲜活,将我们带回充满情韵和淳风的老北京城,其中感慨物事变迁零落之情怀更令人可感。戏剧生涯倾大半生心力钻研、改良国剧,五十年如一日,广罗众说,细究探寻,亲访京剧伶优四千余人,将世人眼中之“小道”终提升为“高尚优美的艺术”。回忆与

  • 小沧浪笔谈

    小沧浪笔谈

    《作者:阮元四卷。杂著。清阮元撰。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志人,揅经老人,江苏仪征人。官至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卒谥文达。此书为作者游记性质的杂记,以“小沧浪”为名是因作者曾游大明湖小沧浪亭的原因。作者自序云:“作居山左二年,发泰山,观渤海,主祭阙里,又得佳士百余人,录金石千余本,朋辈触泳,亦颇尽湖山之胜……回念此二年所历之境…且随笔疏记之”。本编主要记作者的游历之事、朋辈所做诗词、金石方面及作者的考证等内容。此书和作者另著《定香亭笔谈》相类,金石文字虽杂于书中,但以搜罗宏富、载录详明著称。书前有作者嘉庆

  • 定香亭笔谈

    定香亭笔谈

    《作者:阮元四卷。清阮元(1764—1849)撰。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提倡朴学。主编《经籍纂诂》、校刻 《十三经注疏》、汇刻 《皇清经解》等。撰有《研经室集》等。定香亭,是作者在杭州学使署西园荷池中小序,用陆游诗句“风定池莲自在香”之意命名。据阮元自谓,随笔疏记近事遂成此书,书中记录其本人及他人诗文作品颇多。所录诗文作品与说明文字紧密结合,言一事即有相关之诗文附列于后。全书各卷内容分别有所侧重,卷一、卷二多记当时诗坛情况,介绍诗人,存录作品,可资参

  • 中国舞蹈史话

    中国舞蹈史话

    《作者:常任侠中国舞蹈史研究的筚路蓝缕之作,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作品从彩陶盆上的原始舞蹈谈起,系统地论及秦汉及南北朝时期的舞蹈,尤其着重唐宋时期以及近代各种舞蹈种类和形式,是对中国古代地方舞蹈和民族舞蹈的回顾和总结。本书分为二十四章,各章之间既相对独立又自成系统,对中国舞蹈的发展作了细致地梳理。作品以时间为主线,从原始古代以至近代,每一时代专文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着重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突出了舞蹈发展的时间性,并从舞蹈美学的物质基础、本质灵魂、表演手法等方面论述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质。

  • 红楼风俗谭

    红楼风俗谭

    《作者:邓云乡此书与《红楼识小录》为姊妹篇。红学家邓云乡先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风俗说起,考证《红楼梦》中涉及的风俗,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兼及顽童课读,学究讲章,至锁至细,无不包藏。作者生于老北京,一生留意京华故事、风俗旧闻,详征博引,溯本求源,所述头头是道,洋洋大观,谈来娓娓,读之忘倦。

  • 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

    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

    《作者:端木蕻良端木蕻良的红学论集,详细描述自己对《红楼梦》和曹雪芹的不解之缘,共收其红学散文、随笔五十余篇,如《红楼梦》的艺术、人物描写特色、《红楼梦与饮食文化》、服饰,《红楼梦》与其它文学创作的关系,曹雪芹的生平、创作观、情欲观,曹家的遗迹文化等等。为了阐释曹雪芹精深的思想,端木先生从《红楼梦》的情节中爬梳剔抉,找出一个个闪光点拿来与孔夫子、屈原、戴震、王夫子等思想大家作比较,梳理出曹雪芹的唯物哲学思想。这一点在别的红学著作是很少见的,而这又可以加深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散杂的几十篇短文里,是端木蕻良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理解的

  • 中国大文学史

    中国大文学史

    《作者:谢无量中国文学史著作。谢无量著。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10月初版。全书分绪论、上古文学史、中古文学史、近古文学史、近世文学史等五编。由传说中的五帝至秦为上古,汉至隋为中古,唐至明为近古,有清一代为近世。作者在《绪论》第五章《古来关于文学史之著述及本编之区分》中述其体例说:“每期各分章节。先述其时势,次及文人出处,制作优劣。附载名篇,以资取法焉。”《绪论》中还对文学的定义、文字的起源及变迁、古今文学的发展趋势、中国文学的特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作者综合了刘勰、阮元等人的观点,采用广义的文学概念,以“文学为施于文章著述之通

  • 我怎样读书

    我怎样读书

    《作者:王云五《我怎样读书:王云五对青年谈求学与生活》面向青年讲授怎样求学,怎样读书,怎样生活,怎样谋职,以及关于健康、婚姻的种种问题,共十九章,丰富多彩。撰著人王云五,一个几乎未受过正规教育而成了胡适的老师、孙中山秘书的人,成了主持商务印书馆达四十年之久的人,成了一位对中国现代文化有杰出贡献的学问家、发明家。他将自己“怎样读书”、“如何读书”的经验,在《我怎样读书:王云五对青年谈求学与生活》详尽实用,一一道来。每一章都让人感到可亲、可信。它对希望成为有用人才的青年,特别是对走出了学校围墙都还需要充电的年轻人,的确具有学习方面的指导作用。

  • 中国文学评论

    中国文学评论

    《作者:李健吾《中国文学评论》收录了李健吾先生从事创作以来,对中国文学发表的一系列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选取自1949年以前,按创作或发表时间排序,尽量保持了作品原貌。书中评论的对象广泛,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多种文学体裁,以及众多知名与不知名的作家作品。李健吾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敏锐的批评洞察力,对这些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精彩点评。《中国文学评论》不仅展示了李健吾作为文学评论家的卓越才华和独特风格,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它既是文学爱好者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窗口,也是文学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参

  • 中国语言学史

    中国语言学史

    《作者:王力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原是在北京大学授课时所用的讲义,前三章曾在《中国语文》杂志上连载。除前言、结论外,分四章。以清末《马氏文通》出现为界,将汉代至1949年的中国语言学史分为两个阶段。前三章论述第一阶段的三个时期:训诂为主时期,属经学时期,特点是以疏解经义为目的;韵书为主时期,属佛学理学时期,语言学重点转移至音韵学;文字、声韵、训诂全面发展时期,属经学复兴时期,小学硕果累累,研究方法超越前人。第四章论述1899年以后的西学东渐时期,语言学的领域扩大,方法改进,有了崭新的面貌。全书主要叙述中国*语文学,也给古文字学、语法学、

  • 书法指南

    书法指南

    《作者:俞剑华1948年初版,《书法指南》是一本指导学习书法之途径与基础知识的普及读物书。是中国美术史论泰斗、知名书画家俞剑华惟一的书法论著。后世学者评价此书是:一本道、理、法俱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南”。书法指南之类的普及读物,可谓多矣!而由一位中国美术史论泰斗、知名书画家写就的这种入门小书,却是难得。后世学者评价这本《书法指南》:这是一本道、理、法俱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指南”。可惜这样的大家小书,现在是越来越少了。

  • 古代汉语常识

    古代汉语常识

    《作者:王力王力应人民教育出版社之约写的一本古代汉语概论性质的书,1979年出版。《古代汉语常识》是王力先生生前若干文章、讲话的结集,包括《古代汉语常识》《中国古代的历法》《文言的学习》等十篇。在书中,作者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古汉语的语法现象、古代历法知识、汉语语音与词汇的发展变化、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等问题。本书文风清通简要,不搞繁琐考证,以面向大众读者、普及汉语知识为目的,适合大中院校学生及古典文化爱好者认知、了解、学习古汉语的需求。

  • 中国政治二千年

    中国政治二千年

    《作者:张纯明《中国政治二千年》是中国政治学百年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的著作,在湮没了七十年之后,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一位被遗忘的民国学者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写成的这本小册子,以中西文化的视野和洗练生动的文笔,把中国二千年纷繁的传统政治文化,概括得如此清晰而深刻,今天再读,依然有着极强的穿透力。

猜你喜欢的书

伤寒明理论

伤寒明理论

三卷。金成无己撰。该书成于 《注解伤寒论》之后,是作者研究《伤寒论》的又一卓著成果。该书摘取 《伤寒论》中五十种症候进行了病象、病因、病理及临床施治方面的阐述。辨识精微,言语通俗。如 《咳第二十五》篇云:“伤寒咳者,何以明之?咳者,謦咳之咳,俗谓之嗽者是也。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之,使气上而不下,逆而不收,冲击膈咽,令喉中淫淫如痒,习习如梗,是令咳也。……咳之由来,有肺寒而咳者,有停饮而咳者,有邪气在半表半里而咳者。虽同曰咳而治各不同也。”通过鉴别不同病因而导致此症不同表现,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有益借鉴。严器之序中评价此书:“撰述伤寒,义皆前人未经道者。指在定体、分形、析证。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辩之。……所谓真得长沙公 (按:指张机)之旨趣也。使习医者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其病,胸次了然而无惑。”这可以说是对该书的中肯评价。该书有宋刻本,明安正堂刻本,清光绪六年(1880) 扫叶山房刻本,195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59年科技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退思集类方歌注

退思集类方歌注

方书。清王泰林撰。不分卷。泰林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江苏吴锡人。学医于舅父高锦庭,上自轩岐,下迄清季诸家之书,无不精心研求,于道光、咸丰年间,名扬苏、浙。先以疡科闻名,后专攻内科,尤对肝病有独特见解。著有《医方歌诀串解》、《环溪草堂医案》及《王旭高医书六种》等,均为后人整理编辑而成。是书刊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为《王旭高医书六种》之一。全书约六万八千字。

八洞天

八洞天

八卷。题“笔炼阁编述”,自序后署“五色石主人题于笔炼阁”。五色石主人即小说《五色石》作者笔炼阁主人,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认为当是清徐述夔别署。白话小说集,每卷演一个故事,共八个故事。目如次:第一卷《补南陔·收父骨千里遇生父,裹儿尸七年逢活儿》;第二卷《反芦花·幻结合前妻是后妻,巧相逢继母是亲母》;第三卷《培连理·断冥狱推添耳书生,代贺章登换眼秀士》;第四卷《续在原·男分娩恶骗收生妇,鬼产儿幼继本家宗》;第五卷《正交情·假掘藏变成真掘藏,攘银人代作偿银人》;第六卷《明家训·匿新丧逆子生逆儿,惩失配贤舅择贤婿》;第七卷《劝匪躬·忠格天幻出男人乳,义感神梦赐内官须》;第八卷《醒败类·两决疑假死再返真,三灭相真金亦是假》。其中四卷为明代故事,其余四卷为唐、后周、宋、金时代各一篇。基本内容是家庭、亲友之间关系的阴差阳错、悲欢离合,突出道德说教和阴冥果报观念,意在劝诫。情节中对社会黑暗时有揭露,艺术构思奇巧严密。有清初原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陈翔华、萧欣桥点校排印本,附有徐述夔及小说《八洞天》资料。1985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笔炼阁小说十种》选录其中一、二、五、八卷四篇。1993年,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国话本大系》(第三辑) 出版《五色石》、《八洞天》合刊本。

续日本后纪

续日本后纪

《续日本后纪》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史书,20卷,藤原良房、春澄善绳等奉敕撰,述仁明天皇一代事,为六国史之第四部。始于天长10年2月28日(833年3月26日)受禅,止于嘉祥3年3月25日(850年5月14日)大葬,详述天皇动静记录,是平安时代由天子亲政至摄关政治转换期的基本史料。

挞虏纪事

挞虏纪事

国家九边皆邻虏在宣大山西则有俺荅诸部在陜西三边则有吉能诸部在蓟辽则有土蛮诸部西驰东骛扰我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

一卷,周叔迦居士撰。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将释此经,略开三门。一解题目,二辨传译,三释经文。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仲景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 是东汉卓越的医学家。他的《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视为经典,他被尊为医圣。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 (今河南邓州市)人。张仲景少好学善思,10岁时就读了不少的书,羡慕扁鹊的“起死回生”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