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

郑振铎
  • 姓名:郑振铎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永嘉(温州)
  • 出生日期:1898年12月19日
  • 逝世日期:1958年10月17日
  • 民族族群: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常用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县。1898年12月19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七)生于浙江永嘉(温州)。郑振铎出身贫苦,童年时父亲亡故,依靠母亲针黹零活的微薄收入,勉强读到中学。1917年夏到北京,考进铁路管理学校,为官费生,寄居在叔父家。课余常到附近的北京基督教青年会阅览室阅读社会学和文学书籍,接触到新思潮和俄国文学,并在那里先后结识了耿济之瞿秋白许地山等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郑振铎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6月,学校因五四运动提前放假,他被迫回到温州。他在温州参与发起“救国讲演周报社”和“永嘉新学会”,创办《救国讲演周刊》和《新学报》。暑假后回校,11月他与瞿秋白、耿济之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由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所属“社会实进会”刊行。“社会实进会”原具有宗教色彩,由于新思潮的冲击,宗教色彩日淡,郑与瞿、耿等人参加进去,逐渐使之成为一个强调“社会改造”的进步团体。他先后任该会编辑部副部长和部长。他在《新社会》发刊词里,提出要创造一个“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社会”。该刊虽然带有空想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色彩,但充满激烈的反帝反封建精神,1920年5月被北京政府的京师警察厅以“主张反对政府”[1]的罪名查禁。8月,他们又创办《人道》月刊,但仅出一期,因青年会方面胆小而被迫停刊。在此期间,他还与瞿秋白一起,参加过李大钊组织的秘密学习小组的活动[2],并参加过进步社团“曙光社”。他在1919年12月《新中国》杂志上发表了列宁的《俄罗斯之政党》等译文,是我国较早译成中文的列宁著作。1920年夏,他和耿济之一起最早翻译了《国际歌》歌词,后来发表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小说月报》第十二卷号外上。他还参加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1921年3月30日团的第四次大会上被选为出版委员,与李大钊等一起负责宣传出版工作[3]。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郑振铎对文学的爱好,他阅读了很多英文版的俄国19世纪文学名著和进步文学理论书籍;在《晨报》副刊、《新青年》等报刊上发表创作、评论及译文,并为“共学社”主编了《俄国戏曲集》等丛书。1920年11月,他与沈雁冰、叶圣陶、耿济之、周作人等共十二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了当时我国最大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任书记干事,负责经营会务,并为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在北方组稿和审稿。


1921年3月底,郑振铎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被分派到上海火车站任练习生。5月,经沈雁冰介绍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后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他还在张东荪主编的《时事新报》编辑《学灯》副刊。5月10日,他负责编辑的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旬刊》,也作为《时事新报》的副刊创刊。同时,他参与创刊了《戏剧》月刊和《诗》月刊。1922年1月,他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1923年1月起,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文学与革命》、《新文学观的建设》等文章,与封建复旧的“载道派”和庸俗低级的“娱乐派”进行了斗争,成为当时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之一。他积极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还提出了一个革命的文学口号——“血与泪的文学”,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色的作品”[4]。


1923年3月,郑振铎与商务印书馆同事周予同顾颉刚等共十人,发起成立“朴社”,集资出版书籍。这以后,他在上海大学讲授文学课。1925年五卅运动中,他愤于当时上海各报对于如此残酷的大屠杀不敢说一句公道话,因而于6月3日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主编了以“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名义办的《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了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该报发行所就设在他家里。他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街血洗去后》等著名诗文。6月24日,《公理日报》被迫停刊,他愤然写了《停刊宣言》,指出“‘公理’是要实力来帮助的。赤手空拳的高叫着‘公理’,‘公理’是无用的”,表示要继续斗争。8月22日至29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人举行大罢工,他被推选为工会代表和罢工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了由陈云领导的这一革命斗争。9月,他又参加发起成立“中国济难会”,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旨在营救被捕革命者及帮助其家属。年底,为抗议反动军阀杀害工人领袖刘华,他与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四十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这一时期,他先后撰写出版了《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等著作,并翻译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


1927年2月,郑振铎与胡愈之、叶圣陶等人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并积极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的临时革命政权组织“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四一二”政变的次日,他参加抗议游行,险遭毒手,得工友掩护才脱险。14日,他与胡愈之等共七人撰写了一封抗议书,谴责蒋介石等人血腥屠杀革命人民,“演此灭绝人道之暴行”[5]。因为白色恐怖,郑于5月被迫只身远走欧洲,在法、英等国住了一年多。他离开祖国时,写下了激动人心的散文《离别》,表示这是“暂别”,不久即将以更猛烈的力量来加入国内的斗争。他在国外抓紧时间学习、观察和著述,除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之外,还参观了许多博物馆,编著了《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以介绍世界重要考古发现,同时还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大部分作品。


郑振铎于1928年10月回国后,即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并任执行委员。他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并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国公学等校执教。1931年9月,他应郭绍虞的邀请,到北平任燕京大学教授,并代理中文系主任;一度兼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3年7月,他提议创刊了继《小说月报》以后全国最大的进步文艺刊物《文学》月刊;次年1月又与章靳以一起在北平创办并主编《文学季刊》,为的是有些进步作家的文章不能在上海《文学》月刊上发表时,可以拿到北平来发表[6];10月,又参与创办文学刊物《水星》月刊。在北平期间,他撰写出版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六十章),图文并茂,史料丰富,很受读者欢迎;还创作了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借希腊神话题材热烈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另外又编辑出版《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还和鲁迅合作编选出版了《北平笺谱》等。


郑振铎在燕京大学因聘请进步教员而遭到顽固势力的忌恨与攻击,被迫辞职,于1935年4月回上海,8月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这期间他编辑综合性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参加了《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辑工作,并参加了鲁迅主持的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的编辑出版工作。1936年,他出版了历史小说集《桂公塘》、论文集《短剑集》等著作。


在国民党当局发动的“文化围剿”中,郑振铎于1935年12月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次年6月,与周扬、沈雁冰、叶圣陶等共四十人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并当选为理事。同年10月,和鲁迅、沈雁冰等共二十一人联合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1月,鲁迅逝世,他亲往参加入殓仪式和执绋送殡,并参加“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1937年7月,郑振铎参加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并于8月和郭沫若、邹韬奋、沈雁冰、胡愈之等共三十人合编该会机关报《救亡日报》。次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


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11月侵占上海后,租界成为“孤岛”。郑振铎坚持抗日救亡活动,与胡愈之、王任叔、周建人、许广平等共二十人组织“复社”,先后出版了《鲁迅全集》、《列宁选集》、《西行漫记》、《联共党史》等书籍。他并在中国共产党文委领导的“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讲课。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租界,他在暨南大学坚持上完“最后一课”,化名为“陈敬夫”,以文具商店职员的假身份蛰居起来,继续坚持抗日救亡地下斗争。他全力收购古书,发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和保护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其中最珍贵的有《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等书。在这期间,他编写出版了《中国俗文学史》,还以“玄览居士”、“纫秋山馆主人”等名影印出版了不少珍贵古籍。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积极投入检举揭发汉奸的斗争和清理文物图书的工作。他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亲美反共政策,因而不断遭到迫害,但他不畏强暴,坚持斗争,成为著名的民主战士。1945年10月,他创办并主编了《民主》周刊,几乎每期都撰写尖锐的政论。他还在《周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以及散文《蛰居散记》(连载)。1946年1月,他和李健吾等人创办了大型文学月刊《文艺复兴》。4月又为《联合晚报》主编《文学周刊》副刊。10月,《民主》周刊被反动派禁止,他在“休刊号”上发表《我们的抗议》,表示:“本刊虽然被生生的缢死了,但永不死的是她的精神”,“她会复活的!凤凰从火焰中重生,那光彩是会灿烂辉煌的。”这期间,他与马叙伦、周建人等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任理事;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上海分会成立,被选为常务理事;他还与郭沫若等人发起组织“全国学术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与郭绍虞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语文学会”,为团结文化界做了许多工作。他还编辑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版画史图录》、《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等表现中华民族光辉历史、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大型图集。


1949年2月,郑振铎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组织的安排下,秘密绕道香港,于3月18日到达刚解放的北平。4月,去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参加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届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嗣后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领导全国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他还担任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务。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等著作,并主编了《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古本戏曲丛刊》、《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等。


郑振铎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多次出国访问和讲学。1958年10月17日,他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取道苏联前往阿富汗和埃及进行友好访问,18日飞机在楚瓦什苏维埃自治共和国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不幸遇难。


郑振铎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他数十年间节衣缩食,呕心沥血,收藏了将近十万册珍贵的图书。他逝世后,他的家属遵照他生前遗愿,将他全部藏书及其日记、手稿献给了国家。另外,他在解放前收藏的很多古代陶俑,生前即全部献给了国家。

猜你喜欢的书

小琉球漫志

地方志。清朱仕玠撰。乾隆三十一年(1766)序刊,传抄本。十卷。卷一泛海纪程,卷二、三海东纪胜上、下,卷四、五瀛涯渔唱上、下,卷六、七、八海东剩语上、中、下,卷九海东月令,卷十下淡水社寄语。小琉球为凤山县西南海中一岛屿,风景独特。此志乃述其山川、风土、地域之殊异与鸟兽鱼虫草木之不同。

煎茶水记

唐代关于评品水质的茶书,张又新撰,1卷,今存。张又新,字孔昭,深州陆泽人,父张荐,曾祖张鷟。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卷六详考其生平事历。元和九年(814)状元及第,十二年博学宏词科第一,因其又为京兆解头,时号“张三头”。尝为陇西军宾客,广陵从事,长庆(821~824)中,历官补阙,转祠部员外郎。性倾邪,谄事李逢吉,为之鹰犬,陷害李绅。《全唐诗》卷四八○录绅《趋翰苑遭诬搆四十六韵》,诗自注云:“张又新、苏景修,[李逢吉]朋党也”书中记述茶汤品质与泡水有关:山水、江水、河水、井水的性质不同,会影响茶汤的色香味。对后人启发很大。

紫玉钗

高阳著。本书收作者的"紫玉钗", "章台柳", "藕丝心莲"和"桃花扇"四篇中短篇小说。四个感人至深又恼人至极的爱情故事,四对人人歆羡的才子佳人:霍小玉与李益;李香君与侯方域;柳青青与韩翃;王一姐与郑板桥。可奈何佳人情深,才子薄幸。欢聚时,愿作鸳鸯不羡仙;离别后,郎心如铁,而美人枯等,只守着一支钗、一把扇,空留念想。小说改编自唐人传奇《霍小玉传》《章台柳传》以及明清传奇《桃花扇》。比起前人旧作,此书情节更丰富,人物更饱满。

东山词

一名《贺方回词》、《东山寓声乐府》。词别集。北宋贺铸(1052—1125)撰。二卷。铸字方回,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长卫州(今河南汲县)。为人豪侠尚气。早岁曾任武职,后转文官。哲宗时曾官泗州(今安徽泗县)等处通判。晚年退居苏州,自号庆湖遗老。诗文词俱出色,受李商隐、温庭筠影响较深。著有《庆湖遗老集》。贺铸原有词五百首,称《东山词》,叶梦得《贺铸传》称《东山乐府》。今存残宋本仅上卷,收词一百又八首。清人诸版本均据此本。《彊村丛书》复收鲍廷博钞本《贺方回词》二卷,收词一百四十三首。与残宋本合计共二百余首 得贺词之半数。残宋本阙字甚多,无从校补。其词深受苏(轼)门文人张耒称赞,耒《东山词序》云:“方回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索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贺词颇受人推重,部分作品写春花秋月之类闲愁。部分思妇词、弃妇词有一定社会意义。怀古、言志之作,豪放之气,逼近苏轼;写景、咏物多有独到之处。其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人皆服其工,士大夫因之呼曰“贺梅子”。有《景刊宋金元明本词四十种》本,残一卷;《彊村丛书》本《四印斋所刻词》收“《东山寓声乐府》一卷”,系从毛晋钞本录出,补《小梅花》一调,收词一百六十九首。

幽通赋

汉赋。东汉班固作。这是一篇骚体述志兼抒情的作品。始见于《汉书·叙传》,萧统收入《文选》,又略见于《艺文类聚》,都未曾标明此赋有序。惟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的《全后汉文》录用了卫灵公驱逐太子之事,作为该赋的序,似显牵强附会。班固自叙此赋主旨是“致命遂志”,即极言人间吉凶命运,进而表明自己处世态度。其妹班昭曾为之作注,李善注《文选》时每每称引之。此赋开篇从班氏始祖颛顼写起,再历数先辈的光辉业绩及由楚迁晋,尔后仕汉的历史,自己梦想着同祖先一样去建功立业:“梦登山而迥眺兮,觌幽人之仿佛”。同时作者从大量事实中意识到:天地无穷,艰多智寡,变化相诡,难料始终;在短暂的人生道路上,欲达到一定的目标,就必须“贵圣人之至论兮,顺天性而断谊”,以先圣之大道为模式,以天纲为训诫,以精诚信实的态度去努力,才能通于“神灵”,达于世情,有所做为。结尾部分的“乱曰”里,作者再度申明:“舍生取谊,以道用兮”。该赋通篇模仿楚辞特别是《离骚》,但内容较为单纯,讲究铺陈堆砌,在形象的个性化方面也远不及屈原的作品。

炙毂子诗格

唐代诗论著作。1卷。王叡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王叡为晚唐人。在晚唐、五代的各种“诗格”中,本书所出较早,且较少芜杂琐碎之病。书中内容,先“论章句所起”,举例诗以证三、四、五、六、七、八、九言诗的肇端;次标诗的体式,共列三韵、连珠、侧声、六言、三五七言、一篇血脉条贯、玄律、背律、计调、双关、模写景象含蓄、两句一意、句病、句内叠韵等14体,每体均引诗为例,并附有简短解释。本书以初学写诗者为对象,理论价值不高。有《格致丛书》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