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

- 姓名:郑振铎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永嘉(温州)
- 出生日期:1898年12月19日
- 逝世日期:1958年10月17日
- 民族族群: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常用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县。1898年12月19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七)生于浙江永嘉(温州)。郑振铎出身贫苦,童年时父亲亡故,依靠母亲针黹零活的微薄收入,勉强读到中学。1917年夏到北京,考进铁路管理学校,为官费生,寄居在叔父家。课余常到附近的北京基督教青年会阅览室阅读社会学和文学书籍,接触到新思潮和俄国文学,并在那里先后结识了耿济之、瞿秋白、许地山等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郑振铎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6月,学校因五四运动提前放假,他被迫回到温州。他在温州参与发起“救国讲演周报社”和“永嘉新学会”,创办《救国讲演周刊》和《新学报》。暑假后回校,11月他与瞿秋白、耿济之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由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所属“社会实进会”刊行。“社会实进会”原具有宗教色彩,由于新思潮的冲击,宗教色彩日淡,郑与瞿、耿等人参加进去,逐渐使之成为一个强调“社会改造”的进步团体。他先后任该会编辑部副部长和部长。他在《新社会》发刊词里,提出要创造一个“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社会”。该刊虽然带有空想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色彩,但充满激烈的反帝反封建精神,1920年5月被北京政府的京师警察厅以“主张反对政府”[1]的罪名查禁。8月,他们又创办《人道》月刊,但仅出一期,因青年会方面胆小而被迫停刊。在此期间,他还与瞿秋白一起,参加过李大钊组织的秘密学习小组的活动[2],并参加过进步社团“曙光社”。他在1919年12月《新中国》杂志上发表了列宁的《俄罗斯之政党》等译文,是我国较早译成中文的列宁著作。1920年夏,他和耿济之一起最早翻译了《国际歌》歌词,后来发表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小说月报》第十二卷号外上。他还参加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1921年3月30日团的第四次大会上被选为出版委员,与李大钊等一起负责宣传出版工作[3]。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郑振铎对文学的爱好,他阅读了很多英文版的俄国19世纪文学名著和进步文学理论书籍;在《晨报》副刊、《新青年》等报刊上发表创作、评论及译文,并为“共学社”主编了《俄国戏曲集》等丛书。1920年11月,他与沈雁冰、叶圣陶、耿济之、周作人等共十二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了当时我国最大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任书记干事,负责经营会务,并为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在北方组稿和审稿。
1921年3月底,郑振铎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被分派到上海火车站任练习生。5月,经沈雁冰介绍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后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他还在张东荪主编的《时事新报》编辑《学灯》副刊。5月10日,他负责编辑的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旬刊》,也作为《时事新报》的副刊创刊。同时,他参与创刊了《戏剧》月刊和《诗》月刊。1922年1月,他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1923年1月起,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文学与革命》、《新文学观的建设》等文章,与封建复旧的“载道派”和庸俗低级的“娱乐派”进行了斗争,成为当时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之一。他积极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还提出了一个革命的文学口号——“血与泪的文学”,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色的作品”[4]。
1923年3月,郑振铎与商务印书馆同事周予同、顾颉刚等共十人,发起成立“朴社”,集资出版书籍。这以后,他在上海大学讲授文学课。1925年五卅运动中,他愤于当时上海各报对于如此残酷的大屠杀不敢说一句公道话,因而于6月3日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主编了以“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名义办的《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了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该报发行所就设在他家里。他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街血洗去后》等著名诗文。6月24日,《公理日报》被迫停刊,他愤然写了《停刊宣言》,指出“‘公理’是要实力来帮助的。赤手空拳的高叫着‘公理’,‘公理’是无用的”,表示要继续斗争。8月22日至29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人举行大罢工,他被推选为工会代表和罢工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了由陈云领导的这一革命斗争。9月,他又参加发起成立“中国济难会”,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旨在营救被捕革命者及帮助其家属。年底,为抗议反动军阀杀害工人领袖刘华,他与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四十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这一时期,他先后撰写出版了《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等著作,并翻译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
1927年2月,郑振铎与胡愈之、叶圣陶等人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并积极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的临时革命政权组织“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四一二”政变的次日,他参加抗议游行,险遭毒手,得工友掩护才脱险。14日,他与胡愈之等共七人撰写了一封抗议书,谴责蒋介石等人血腥屠杀革命人民,“演此灭绝人道之暴行”[5]。因为白色恐怖,郑于5月被迫只身远走欧洲,在法、英等国住了一年多。他离开祖国时,写下了激动人心的散文《离别》,表示这是“暂别”,不久即将以更猛烈的力量来加入国内的斗争。他在国外抓紧时间学习、观察和著述,除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之外,还参观了许多博物馆,编著了《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以介绍世界重要考古发现,同时还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大部分作品。
郑振铎于1928年10月回国后,即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并任执行委员。他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并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国公学等校执教。1931年9月,他应郭绍虞的邀请,到北平任燕京大学教授,并代理中文系主任;一度兼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3年7月,他提议创刊了继《小说月报》以后全国最大的进步文艺刊物《文学》月刊;次年1月又与章靳以一起在北平创办并主编《文学季刊》,为的是有些进步作家的文章不能在上海《文学》月刊上发表时,可以拿到北平来发表[6];10月,又参与创办文学刊物《水星》月刊。在北平期间,他撰写出版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六十章),图文并茂,史料丰富,很受读者欢迎;还创作了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借希腊神话题材热烈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另外又编辑出版《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还和鲁迅合作编选出版了《北平笺谱》等。
郑振铎在燕京大学因聘请进步教员而遭到顽固势力的忌恨与攻击,被迫辞职,于1935年4月回上海,8月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这期间他编辑综合性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参加了《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辑工作,并参加了鲁迅主持的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的编辑出版工作。1936年,他出版了历史小说集《桂公塘》、论文集《短剑集》等著作。
在国民党当局发动的“文化围剿”中,郑振铎于1935年12月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次年6月,与周扬、沈雁冰、叶圣陶等共四十人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并当选为理事。同年10月,和鲁迅、沈雁冰等共二十一人联合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1月,鲁迅逝世,他亲往参加入殓仪式和执绋送殡,并参加“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1937年7月,郑振铎参加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并于8月和郭沫若、邹韬奋、沈雁冰、胡愈之等共三十人合编该会机关报《救亡日报》。次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
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11月侵占上海后,租界成为“孤岛”。郑振铎坚持抗日救亡活动,与胡愈之、王任叔、周建人、许广平等共二十人组织“复社”,先后出版了《鲁迅全集》、《列宁选集》、《西行漫记》、《联共党史》等书籍。他并在中国共产党文委领导的“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讲课。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租界,他在暨南大学坚持上完“最后一课”,化名为“陈敬夫”,以文具商店职员的假身份蛰居起来,继续坚持抗日救亡地下斗争。他全力收购古书,发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和保护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其中最珍贵的有《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等书。在这期间,他编写出版了《中国俗文学史》,还以“玄览居士”、“纫秋山馆主人”等名影印出版了不少珍贵古籍。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积极投入检举揭发汉奸的斗争和清理文物图书的工作。他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亲美反共政策,因而不断遭到迫害,但他不畏强暴,坚持斗争,成为著名的民主战士。1945年10月,他创办并主编了《民主》周刊,几乎每期都撰写尖锐的政论。他还在《周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以及散文《蛰居散记》(连载)。1946年1月,他和李健吾等人创办了大型文学月刊《文艺复兴》。4月又为《联合晚报》主编《文学周刊》副刊。10月,《民主》周刊被反动派禁止,他在“休刊号”上发表《我们的抗议》,表示:“本刊虽然被生生的缢死了,但永不死的是她的精神”,“她会复活的!凤凰从火焰中重生,那光彩是会灿烂辉煌的。”这期间,他与马叙伦、周建人等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任理事;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上海分会成立,被选为常务理事;他还与郭沫若等人发起组织“全国学术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与郭绍虞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语文学会”,为团结文化界做了许多工作。他还编辑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版画史图录》、《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等表现中华民族光辉历史、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大型图集。
1949年2月,郑振铎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组织的安排下,秘密绕道香港,于3月18日到达刚解放的北平。4月,去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参加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届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嗣后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领导全国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他还担任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务。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等著作,并主编了《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古本戏曲丛刊》、《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等。
郑振铎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多次出国访问和讲学。1958年10月17日,他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取道苏联前往阿富汗和埃及进行友好访问,18日飞机在楚瓦什苏维埃自治共和国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不幸遇难。
郑振铎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他数十年间节衣缩食,呕心沥血,收藏了将近十万册珍贵的图书。他逝世后,他的家属遵照他生前遗愿,将他全部藏书及其日记、手稿献给了国家。另外,他在解放前收藏的很多古代陶俑,生前即全部献给了国家。
猜你喜欢的书
不中用的狗
《不中用的狗》中的11个短篇,是从伯尔遗著中精选出的珍品,均创作于1949年前,从纳粹上台、二次大战、战后饥荒到经济重建,每个时期的社会现实都在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阅读这些作品,既可以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也可以窥视到作者思想发展的轨迹。 战争结束已经多年。那遥远年代的烟雾,伴随着这些短篇小说,再一次冒出地面。同这股烟雾一同升起的,是战前一个年轻人崇高的期望和理想,他满怀希望,却在徒劳地反抗着当时的世界;同这股烟雾一同升起的,是回忆和解释,恐惧与幻想,这一切恰好构成这些作品仍在蔓延着的活力。从文学方面看,一切都没有完结。
悲剧的诞生
德国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著。该书于1872年初版。作者通过分析希腊艺术阐述了自己对悲剧的根本看法。作者认为:早在古希腊,艺术就包括两种精神:一是酒神,即狄奥尼苏斯;二是日神,即阿波罗。在这两者中,酒神精神更为原始,它使人沉酣人生,狂歌醉舞,在酣醉之中感受生命的欢悦,从而忘记人生的悲惨和苦痛。而日神如梦,它让人把人生当成梦境和意象去赏玩。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作用,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前者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中,后者体现在造型艺术和史诗中。前种艺术为力的艺术,感情常常冲破理性;后种艺术为美的艺术,理性常常控制感情。作者认为,在古希腊悲剧中,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达到了基本的调和,它一方面是动的,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中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又是静的,像雕刻一样,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形象。在这两种精神中,作者更倾向于酒神的反理性本能冲动精神,主张艺术家极大地扩张自我,表现自我,使之向“潜意识”、“生命的冲动”等方面发展。和叔本华一样,尼采也认为现实是痛苦的。但就悲剧而言,作者认为酒神的苦难被日神的神力点化之后,就摆脱了痛苦,获得了美的外形,变成使人愉快的东西。因而悲剧使人超越了现世的苦痛,用永恒的目光审视人生的价值,产生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嵇康集
三国·魏嵇康撰,鲁迅辑校,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9月影印出版。嵇康(223—263),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人,是三国时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长于四言诗,风格清峻。鲁迅在1913年从明代吴宽丛书堂钞本钞出,用黄省曾等刻本以及诸书引文校勘“著其同异”,1924年校订完成。“中散遗文,世间已无更善于此者矣。”(鲁迅:《嵇康集》跋文)
海国四说
十五卷。清梁廷楠(1796—1861)撰。梁廷楠字章冉,广东顺德人。副贡生,咸丰年间赐内阁中书,加侍读衔。通史学,善诗文,精音律,并颇注意研究西方国家政治情况。曾赞助林则徐、邓廷桢禁烟,支持广东反对英军入城的斗争。其《夷氛闻记》对鸦片战争情况有较真切记载。凡《耶苏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四种。初刻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后经修订,复刊于咸丰年间。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外国史地研究著作之一。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嵇文甫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出版。 春秋战国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思想家,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学派,形成了蔚然大观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特别活跃、特别繁荣呢?难道那是偶然的?难道只是几个大人物随心所欲地创造出来的局面?这种神秘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自然是极荒谬的,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出发,实事求是地、很具体地把中国思想史上的真实情况叙述出来。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个时代思想学术的历史情况: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和主要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内容是怎样的?什么是它们产生的历史条件?它们各自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它们后来又是怎样跟着社会的发展而转化和升沉的?本书共介绍了十二位大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惠施、公孙龙、宋牼、许行、驺衍和韩非。 读了这本小册子,你一定会觉得春秋战国的确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当时思想界五光十色,各放异彩。作者这本书是为青年朋友而写的。对青年朋友而言,读此书有三点作用:第一,可以使青年认识和热爱祖国丰富的遗产。第二,可以使青年受到一种生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第三,可以揭破反动学者的神秘说教,给青年们一种思想斗争的武器。 本书写得相当浅明,通俗易懂,不旁证博引,作烦锁的考证,不支离蔓衍,在枝叶上纠缠。适合广大青年朋友阅读。
吴社编
笔记。明王穉登著。一卷。王曾长期居住吴中,是书专记吴中里社赛神之“会”。自序云:“吴风淫靡,喜讹尚怪,轻人道而重鬼神,舍医药而崇巫觋,毁宗庙而建淫祠,黜祖祢而尊野厉。呜呼!弊也久矣。”“每春夏之交,妄言神降”,于是有迎神赛会之俗。又曰:“凡神所栖舍,具威仪箫鼓杂戏迎之曰‘会’。优伶伎乐,粉墨绮缟,角抵鱼龙之属,缤纷陆离,靡不毕陈。香风花霭,迤逦日夕,翱翔去来,云屯鸟散,此则会之大略也。”是书详记会之名目,会之组成、扮演,还有“妆会”、“走会”、“舍会”的场面。扮演有“杂剧则”、“人物则”、“技术则”、“缠头则”、“乐部则”等。除民风民俗外,尚可了解江南一带戏曲之盛。有《八公游戏丛谈》本、《广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本、《王百穀全集》本及《续说郛》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