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以

靳以
  • 姓名:靳以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天津人
  • 出生日期:1909
  • 逝世日期:1959
  • 民族族群:

靳以(1909~1959),现代著名作家,教授。原名章方叙。天津人。少年时代在南开中学读书,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贸易系。在大学学习期间就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在北京与郑振铎合编《文学季刊》。1936年在上海与巴金合编《文季月刊》,不久,该刊被国民党查封,又创办《文丛》。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到广州,在自己复刊的《文丛》上,发表猛烈抨击宋哲元不抵抗主义的长诗《我的家乡》。1938年10月去重庆,任复旦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任《国民公报》文学副刊《文群》的编辑。在三十年代他写了许多反映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生活,描写青年男女生活和爱情的小说,先后出版短篇集《红烛》(1932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圣型》(1933年,现代书局)、《群鸦》(1934年,新中国书局)、《众神》(1934年,文化生活出版社)、《虫蚀》(1934年,上海图书公司)、《青的花》(1934年,生活书店)、《珠落集》(1935年,文化出版社)、《秋花》(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春草》(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黄沙》(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残阳》(1936年,开明书店)、《渡家》(1937年,商务印书馆)、《远天的雪》(1937年,文化生活出版社)、《雾及其他》(1940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火花》(1940年,重庆烽火社)、《洪流》(1941年,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遥远的城》(1941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生存》(1944年,文化出版社),散文集《人世百图》等,这些作品,笔调细腻,文字朴素,技巧圆熟。在重庆,他目睹国民党破坏抗战,积极反共的投降活动和屠杀进步青年的血腥罪行,思想感情起了变化,日益向党靠拢,并在作品中反映出革命的倾向。于1941年发表了长达八十万字的反映抗战前各阶级变化和动态的长篇小说《前夕》(文化生活出版社)。后被伪教育部解聘,到福建南平师专任教,兼编《现代文艺》、《奴隶的花果》、《最初的蜜》等刊物。1944年又回重庆任教。1946年夏随复旦大学复员回上海,任国文系主任。同时编辑《中国作家》杂志和《大公报》副刊《文艺》,积极参加反帝反蒋的民主革命运动。上海解放前夕,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迫害。全国解放后,热情参加新中国文化建设工作和各项政治运动。曾任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1950年任《小说》月刊编辑。后负责平明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文学丛书》的编审工作。1952年秋,任赴朝慰问团华东分团秘书长,在抗美援朝前线四十天的访问中,写出了散文特写集《祖国——我的母亲》(1953年,平明出版社),热情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英勇不屈的朝鲜人民。后到佛子岭水库工地体验生活,写成了散文报告集《佛子岭的曙光》(1954年,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访问苏联,归国后写了记述访苏见闻的散文集《心的歌》(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受作协书记处委托,和巴金共同主编双月刊《收获》,这时期发表散文特写集《江山万里》(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3月到上海国棉一厂深入生活。195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他把选辑的一部十年文集命名为《幸福的日子》(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同年还发表了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歌颂先进人物的特写、散文、小说多篇,如《小红和阿兰》、《朝阳花开向太阳》等。为了纪念国庆十周年,他一连写了十五、六篇散文和诗歌,热情赞美祖国的辉煌成就和人民幸福生活。靳以是我国有成就的优秀作家,也是一个杰出的编辑家。解放后为了党的文学事业,长期抱病工作。直到逝世的前半月,还写下歌颂老工人热爱工厂,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优秀特写《跟着老马转》,停止呼吸前的最后一刻,还在为《收获》看稿。生前还编选了文集《热情的赞歌》(1960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这是他的遗著,也是他一生写下的三十多部著作的最后的一本,可以说是他创作的艺术结晶。书中有特写、散文、小说、杂文、诗歌。这些作品充满了革命热情,表现了他对党、对祖国、对新社会的无比热爱的感情,正如他的好友巴金所说:“他用那么热烈、那么欢乐的调子歌颂十年来千千万万无限美好的事物,用诗一样激情的语言,抒写个人深切的感受,歌颂人民的幸福生活!”他的这些文章,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宝库增添了可贵的财富。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靳以选集》。

靳以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古籍序跋集

古籍序跋集

鲁迅著。收入《鲁迅全集》第10卷。本书收入1912—1935年间鲁迅为自己辑录或校勘的19种古籍而写的27篇序跋,过去未曾单独结集。鲁迅整理古籍始自辛亥革命之前辑录的古小说佚文集《古小说钩沉》,此后又辑录了史料集《小说旧闻钞》,编选了《唐宋传奇集》,这些成为他对中国小说史研究的一部分。其次是对乡邦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绍兴属古会稽郡,鲁迅早年即辑录古代逸书《会稽郡故书杂集》以及其他越人著作,以后又整理了魏晋时代的著作,最重要的是《稽康集》校正本。整理工作大都完成于“五四”之前。这些序跋记录了鲁迅整理和研治古籍的历程。

花边文学

花边文学

鲁迅著。1936年6月出版,见《鲁迅全集》第五卷。该书收集作者写于1934年的杂文六十一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正加紧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蒋介石提出“新生活运动”,还设立“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妄图扼杀革命文艺和进步言论。鲁迅用各种化名与敌人作顽强的斗争。书中有的文章反映国民党统治下人民的苦难,如《迎神和咬人》、《秦理斋夫人事》等。有的揭露反动派用孔孟之道和宗教迷信麻痹和毒害群众的罪恶,维护其反动统治的手段和本质,如《法会和歌剧》、《运命》、《安贫乐道法》等。针对“新生活运动”挂出“礼义廉耻”的招牌而写的《知了世界》,批判“圣贤和学者”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剥削有理论。因刘半农去世所写的《趋时和复古》,总结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在革命进程中的历史教训,告诫人们只有坚持前进,反对倒退,才是一条生路。另外还有《看书琐记》、《批评家的批评家》等论述文艺欣赏和文艺批评的文章多篇。

毁灭的精神

毁灭的精神

王实味著,中篇小说。

元明清散曲选

元明清散曲选

散曲,是我国最后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古典诗体。此前散曲选本多录元曲,而极少涉及明、清。本书则是一部全面展示元、明、清三代散曲风貌的选本,选录思想与艺术并重,题材、体裁、各种风格流派兼顾,还选录了少数与散曲极为相近的民间小典,充分显示了散曲绚烂多姿的面目。主编是一代曲学大师王季思(王起),除了详实的注释,每篇还有独到精妙的解读,无论对赏读者、初学者还是研究者,都不啻为良师益友,是可供读者长久赏读的佳作。

南湖集

南湖集

诗词别集。十卷,包括诗九卷、词一卷。宋张镃撰。张集在宋诸目录著作中皆无记载,镃早有《南湖集》之名目,故杨万里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曾为此集作序。宋末元初,方回为《南湖集》作跋云:近得其前集二十五卷,三千馀首,嘉定庚午(1210年)自序,盖所谓得“活法”于诚斋者。从方回之跋,可知《南湖集》最初编定时间及张镃诗作之多。明初书录中始见著录《南湖集》。《文渊阁书目》与《箓竹堂书目》并载《南湖集》五册,不知是否方回所见二十五卷本。但此后张集便沉没无闻。张镃之诗、词散见于《永乐大典》各韵之中,四库馆臣加以采掇裒次,以类相从,厘为十卷,得诗一千一十七首、词七十八阕,编为此集,收入《四库全书》,常见者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乾隆四十六年(1781),鲍廷博刊《南湖集》十卷、《附录》三卷,其中诗词文亦自《永乐大典》中辑得,附录为遗文一卷、碑刻一卷、逸事一卷,有鲍氏知不足斋刊本。

道园遗稿

道园遗稿

元诗别集。6卷。虞集撰。《四库全书》曾据江西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本集有元顺帝至正年间金伯祥原刊本传世。卷首有至正二十年(1360)黄溍序,至正十九年杨椿序,卷5之后有至正十四年虞集从孙虞堪跋(《四库全书》本把虞堪跋作为序,列于黄溍序之后)。据以上序跋,可知本集为虞堪所辑,目的是为补《道园学古录》、《翰林珠玉》之遗。共收入各体诗741首,并附收词1卷。卷1为操、四言诗、五言古诗,卷2为七言古诗、五言律诗,卷3为七言律诗,卷4为五言绝句,卷5为七言绝句,卷6为词。本集所收入的各体诗都不载于《道园学古录》及《翰林珠玉》,但有100余首又见于至正六年辑刊的《道园类稿》,其余的诗均不见于以上3书。由于虞集一生著述极富,在他生前散佚的亦不在少数,以致李本在编辑《道园学古录》时就有“泰山一豪芒”之叹,经虞堪的认真搜辑,使虞集的重要篇什很少有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