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以

- 姓名:靳以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天津人
- 出生日期:1909
- 逝世日期:1959
- 民族族群:
靳以(1909~1959),现代著名作家,教授。原名章方叙。天津人。少年时代在南开中学读书,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贸易系。在大学学习期间就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在北京与郑振铎合编《文学季刊》。1936年在上海与巴金合编《文季月刊》,不久,该刊被国民党查封,又创办《文丛》。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到广州,在自己复刊的《文丛》上,发表猛烈抨击宋哲元不抵抗主义的长诗《我的家乡》。1938年10月去重庆,任复旦大学国文系教授,兼任《国民公报》文学副刊《文群》的编辑。在三十年代他写了许多反映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生活,描写青年男女生活和爱情的小说,先后出版短篇集《红烛》(1932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圣型》(1933年,现代书局)、《群鸦》(1934年,新中国书局)、《众神》(1934年,文化生活出版社)、《虫蚀》(1934年,上海图书公司)、《青的花》(1934年,生活书店)、《珠落集》(1935年,文化出版社)、《秋花》(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春草》(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黄沙》(1936年,文化生活出版社)、《残阳》(1936年,开明书店)、《渡家》(1937年,商务印书馆)、《远天的雪》(1937年,文化生活出版社)、《雾及其他》(1940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火花》(1940年,重庆烽火社)、《洪流》(1941年,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遥远的城》(1941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生存》(1944年,文化出版社),散文集《人世百图》等,这些作品,笔调细腻,文字朴素,技巧圆熟。在重庆,他目睹国民党破坏抗战,积极反共的投降活动和屠杀进步青年的血腥罪行,思想感情起了变化,日益向党靠拢,并在作品中反映出革命的倾向。于1941年发表了长达八十万字的反映抗战前各阶级变化和动态的长篇小说《前夕》(文化生活出版社)。后被伪教育部解聘,到福建南平师专任教,兼编《现代文艺》、《奴隶的花果》、《最初的蜜》等刊物。1944年又回重庆任教。1946年夏随复旦大学复员回上海,任国文系主任。同时编辑《中国作家》杂志和《大公报》副刊《文艺》,积极参加反帝反蒋的民主革命运动。上海解放前夕,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迫害。全国解放后,热情参加新中国文化建设工作和各项政治运动。曾任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1950年任《小说》月刊编辑。后负责平明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文学丛书》的编审工作。1952年秋,任赴朝慰问团华东分团秘书长,在抗美援朝前线四十天的访问中,写出了散文特写集《祖国——我的母亲》(1953年,平明出版社),热情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英勇不屈的朝鲜人民。后到佛子岭水库工地体验生活,写成了散文报告集《佛子岭的曙光》(1954年,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访问苏联,归国后写了记述访苏见闻的散文集《心的歌》(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受作协书记处委托,和巴金共同主编双月刊《收获》,这时期发表散文特写集《江山万里》(1957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3月到上海国棉一厂深入生活。195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他把选辑的一部十年文集命名为《幸福的日子》(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同年还发表了歌颂社会主义建设,歌颂先进人物的特写、散文、小说多篇,如《小红和阿兰》、《朝阳花开向太阳》等。为了纪念国庆十周年,他一连写了十五、六篇散文和诗歌,热情赞美祖国的辉煌成就和人民幸福生活。靳以是我国有成就的优秀作家,也是一个杰出的编辑家。解放后为了党的文学事业,长期抱病工作。直到逝世的前半月,还写下歌颂老工人热爱工厂,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优秀特写《跟着老马转》,停止呼吸前的最后一刻,还在为《收获》看稿。生前还编选了文集《热情的赞歌》(1960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这是他的遗著,也是他一生写下的三十多部著作的最后的一本,可以说是他创作的艺术结晶。书中有特写、散文、小说、杂文、诗歌。这些作品充满了革命热情,表现了他对党、对祖国、对新社会的无比热爱的感情,正如他的好友巴金所说:“他用那么热烈、那么欢乐的调子歌颂十年来千千万万无限美好的事物,用诗一样激情的语言,抒写个人深切的感受,歌颂人民的幸福生活!”他的这些文章,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宝库增添了可贵的财富。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靳以选集》。
猜你喜欢的书
光绪拉池县丞志
打拉池县丞,设自光绪元年,全无旧志遗存。叠奉上宪议颁二十七条饬令,遵照访编,阅数月而始成。其于条目中之所未载及载而未全者,委属无从采访。是役也,乃贡生陈希魁、训导谢文俊、廪生杨希贤为编次,附生赵子绅、魏崇文、杨文舒为采访,附生陈德俊、陈祖虞、陈重德、董元辅为誊录,兹辍数言而弁帙首。
溪蛮丛笑
南宋“五溪”民族志。1卷。南京朱辅(字季公,浙江桐乡人,汉族)撰。“溪蛮”者,取《后汉书》“五溪蛮”之名,指今湘西及其附近一带少数民族。叶钱序谓:“五溪之蛮,今有五:曰苗、曰徭、曰僚、曰僮、曰仡佬,风声气习,大略相似。”书中所记为当地民族名称、物产、风俗等,凡80余条,其中主要有木契、钩藤酒、辰砂、茅花被、仡佬裙、葫芦笙、不阑带、娘子布、点蜡幔(即蜡染)、铜鼓、不乃羹、飞(即抛绣球)、筒环、羊楼、踏歌、鼻饮、抢亲、洗面、葬堂、椎结等。有的条目首次见于史籍。为研究苗、瑶、侗、壮、仡佬诸民族史的珍贵文献。有《续百川学海》、《古今说海》(嘉靖本、道光本、宣统排印本、民国石印本)、《格致丛书》、《夷门广牍》、《说郛》(委宛山堂本、商务本)、《四库全书》、《学海类编》(道光本、景道光本)、《养素轩丛录》、《古今说部丛书》、《说库》、《景印元明善本丛书》等版本。
石林燕语辨
叶梦得《石林燕语》所记多为北宋以来的典章制度和人物轶事,此书“纂述旧闻,皆有关当时掌故,于官制、科目,言之尤详,颇足以补史传之阙,与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徐度《却扫编》可相表里”。惜该书成于动乱之时,由于图籍散失、资料匮乏等多方面原因,其中”或有记忆失真、考据未详之处”。叶氏自己也云”其言先后本无伦次,不复更整齐”,故书中存有若干讹谬之处。《石林燕语》书成之后,汪应辰就曾针对此书之讹误展开考辨,得辨文二百零二条,成《石林燕语辨》一书。汪应辰《石林燕语辨》书成之后,曾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被俞鼎孙、俞经辑于《儒学警悟》丛书中,一同收入的还有宋程大昌《演繁露》六卷、宋马永卿《懒真子录》五卷、宋程大昌《考古编》十卷、宋陈善《扪虱新话》八卷、宋俞成《莹雪丛说》二卷,计四十一卷。嘉泰二年(1202),俞闻中将《儒学警悟》刊刻成书。此为该书最早刻本。据明嘉靖王良栋抄本,二俞在编《儒学警悟》一书时,所收《石林燕语辨》是将汪应辰之辨文附在叶梦得《石林燕语》本文之后。惜《儒学警悟》一书历来流传甚稀,“世所罕见。……是编《大典》时即未见此书”。其中《石林燕语辨》亦是如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应辰之书,陈振孙已称未见,盖宋末传本即稀。”因此自宋以来,元、明两代不见刊刻,世人少见《石林燕语辨》一书。明嘉靖年间吉庵王良栋曾抄录《儒学警悟》一书,但外人也绝少知之。至清朝四库馆臣纂修《四库全书》时仍未见《石林燕语辨》一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应辰之书,……仅《儒学警悟》间引数条,与绍奕《考异》同散见《永乐大典》中,然寥寥无几,难以成编。惟绍奕之书尚可裒集,谨搜采考校,各附梦得书本条之下。”四库馆臣由于未见《石林燕语辨》及《儒学警悟》,故轻易结论云”《儒学警悟》间引数条,……然寥寥无几,难以成编”。同时,四库馆臣又将此书与《石林燕语考异》一书进行比较,认为“惟绍奕之书尚可裒集”,并”谨搜采考校,各附梦得书本条之下”。由此可见,至清朝乾隆年间,《石林燕语辨》一书亦流传甚稀。
陶村诗稿
近代诗集。8卷。陈肇兴著。约同治、光绪年间初版,后版毁。1936年杨珠浦等人集资重刻。1962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重新刊印。卷首有林耀亭《序》、杨珠浦《陈肇兴先生略传》、陈懋烈题词。该集共录诗233首,为作者壮年时期的作品,始于咸丰二年(1852),讫于同治二年(1863)。其中前6卷所收多纪游、咏史之作。后两卷题为《咄咄吟》,多记戴潮春民变事,颇具地方文献价值。林《序》称其诗“贵写实,尚平易”。
千山剩人禅师语录
明函可说,元赋等编,今羞等录。六卷。卷首收像赞、序、请启;卷一卷二收上堂;卷三卷四收小参;卷五收普说、茶话、问答;卷六收拈古、颂古。偈、书;卷末附重梓姓氏、塔铭、塔碑铭。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八册。
苾刍迦尸迦十法经
一卷,赵宋法天译。佛对迦尸迦而说具足惭愧多闻等十法则得为人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