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

- 姓名:江永
- 别名:字慎修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今江西婺源县人
- 出生日期:1681年
- 逝世日期:1762年
- 民族族群:
江永(1681年~1762年),字慎修,今江西婺源县人。康熙时诸生,一生居于乡里授徒。精于《三礼》、算术、乐律,尤精于音韵,著述极富。其关于音韵的著作有《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音学辨微》等。
江永,清经学家、音韵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少年时曾见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徵引《周礼》,爱之,求得其书,朝夕诵读。自是遂钻研十三经注疏。凡古今制度又锺律声韵舆地,无不探颐索隐,测其本始,而于天文地理之术尤精。21岁为县学生。34岁补廪膳生。41岁,成《礼经纲目》八十卷。60岁,成《七政衍》、《金水二星发微》、《冬至权度》、《恒气注历辨》、《岁实消长辨》、《历学补论》、《中西合法拟草》七书各一卷。62岁,为岁贡生,成《近思录集注》十四卷;同年十月,江西学政金德瑛招为诸生校阅文字。69岁,成《四书典林》四十卷,又成《推步法解》五卷。76岁,成《乡党图考》十卷。77岁,成《律吕阐微》十一卷。78岁,成《春秋地理考实》四卷。79岁,成《古韵标准》六卷,《四声切韵表》四卷,《音学辨微》一卷。80岁,成《周礼疑义举要》六卷,《礼记训义释言》六卷,《深衣考误》一卷,《读书随笔》十二卷。次年卒,年82岁。所著《礼经纲目》搜集散见经传杂书中的古代礼乐制度,以补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周礼疑义举要》,对先秦名物加以考释。《律吕阐微》,据《管子》五声徵、羽、宫、商、角之序,《吕氏春秋》称伶伦作律,先为黄锺之宫,次制十二筩别十二律,以正《淮南天文训》及《汉书历律志》之误。著《古韵标准》三书,谓:古韵之论,创于吴棫,而精于顾炎武,而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由三百篇以正顾氏分十部之疏;且分平、上、去三声皆十三部,入声八部,为用韵之标准。
江永字慎修,为清初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转化的重要过渡人物,婺源(今属江西)人。少时曾事科举业,不久弃之,转而精心于《十三经注疏》,于《三礼》尤为用工。一生主要在家授徒讲学,只有二次外出,一至江西,一至京师,但时间都不长。婺源知县曾荐举江永,江永以年老辞谢,始终未涉足官场。江永的学术,兼有新安理学和皖派经学二种不同的风格。从学术思想上来说,江永一如新安学派先辈,终身致力于完善光大“朱子之学”。他为续朱熹《仪礼经传通释》,于41岁时编成《礼经纲目》八十八卷,被视为是一部“实足终朱子未竟之绪”的佳作。62岁时,又专门费心为朱熹理学要籍《近思录》集注,成《近思录集注》十四卷。从治经方法上来说,江永的学术又有注重考覈、不务空谈的特点。这一特点,又开启了皖派经学的风气。二种不同学术风格交织一身,使江永成为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转变的重要过渡人物。认为《周易》以反对为序次,卦变当于反对取之,“否”反为“泰”,“泰”反为“否”,故曰“小往大来”,“大往小来”,“凡曰来、曰下、曰反,自反卦之处卦来居内卦也。曰往、曰上、曰进、曰升,自反卦之内卦往居外卦也”(《清史稿·儒林》二)。在天文地理方面,还主张以恒气为率,随附之高二中以算定气,而不管岁实消长(《清史稿列传》卷六十八)。表现出了重视矛盾转化的辩证思想。他的研究范围极为广博,而以治《礼》最为突出,著有《周礼疑义举要》六卷、《礼记训义择言》六卷、《深衣考谈》一卷、《礼经纲目》八十八卷等书。在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方面的著作有:《律吕阐微》十一卷、《春秋地理考实》四卷、《乡党图考》十一卷、《读书随笔》十二卷、《古韵标准》六卷、《四声切韵表》四卷、《音学辨微》一卷、《推步法解》五卷、《七政衍》、《金、水二星发微》、《冬至权度桓气注》、《历辩》、《岁实消长辩》、《历学补论》、《中西合法拟草》各一卷。其《古韵标准》对研究中国古韵有重要创见。皖派经学的重要人物如戴震、程瑶田、金榜等人,都出自江永门下。
猜你喜欢的书
金氏门诊方案
医案著作。金有恒(子久)著。此书共收病案百余例,均系门诊记录,故内容较简短。金氏临证经验丰富,用药轻灵,合于江浙时宜,该书反映了作者医疗特长。现有《三三医书》本。医案如刑案。刑案有法外之法,开治狱者之心灵智巧;医案有方外之方,助临证者之圆机活法。然古今医案多矣,善本亦不少,惟欲得一合于地、宜于时,有裨近日医林之作,未易觏也。大麻金子久先辈,名驰江浙,门子弟百数十辈,治病如折狱,断诊老练,用药轻灵,所谓合江浙时宜之法也。刘哲明社友在高足之列,录有本书之稿,荷其寄刊,其志不特为先师传手泽已也。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由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龚廷贤著。《内府秘传经验女科》龚廷贤,一作应贤,字子才,号云林,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 本述内容主要阐述调经和提高受孕几率经验方等等内容。
残碑
沈起予著。长篇小说。1935年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被列为良友文学丛书第21种。作品反映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沉浮。作品的主人公叫孙丘立,家在四川农村,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供儿子在县城读书。孙丘立在学校受“五四”余波的影响,奔赴大城市,参加学生运动。在南京他接受了新思想,投考黄埔军校,毕业后,担任汉口某保卫队的分队长。奉命带兵镇压纱厂的罢工运动。他与工会负责人以礼相待,和平解决了罢工事件。小说的主人公可算是革命者,但他对革命理解不深,又不够坚定,他不是革命大潮中的弄潮儿,只是其中的一片小浪花,随波逐流,飘摇不定。作者试图从孙丘立身上寻求到当时青年的盲目热情、苦争和沉浮的身影。所以作品有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现实意义,孙丘立漂泊于南京、上海、广州、汉口追求革命,正是当时许多青年的缩影。作品也表达出先进知识分子走出四川投身更广阔的社会,接受急进时代思潮的愿望。作品还用几分眷恋之情,描述巴山蜀水的乡风民俗。孙丘立最后失望回到了家乡的结局,正是作者思想苦闷的投影。作品取材独特,展示社会生活广阔,博取四方风情,使作品独具一格。
山神庙裴度还带
简名《裴度还带》。杂剧剧本。元关汉卿作。四折一楔子,末本。演述唐代宰相裴度的故事 结构:此剧在情节结构上主要由两条线索组成,一条是裴度个人的遭遇,这是主线。一条是韩琼英一家的遭遇,这是副线。这两条线被一条玉带连系在一起。韩琼英一家三口的性命系于一条玉带,玉带被裴度所拾,从而使四条人命系于一条玉带之上。裴度如果贪财不还玉带,四命皆亡,裴度还了玉带,四命皆存,这是对裴度品德的大考验。裴度毕竟是一个有古朴之风的君子,他在别人眇视他时“胸次高傲”,蔑视世情;拾到玉带时,惊恐万状,夜不能寐,手捧达旦,归还原主。韩琼英一家得救了,裴度个人命运也因其不欺心而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诗补传
三十卷。范处义撰。范处义号逸斋,金华(今属浙江)人。南宋经学家。曾任殿中侍御史,除《诗补传》外,着有《解颐新语》等。范氏认为《诗序》是国史及作诗者之本意,有圣人之言,然而“其不通者辄欲废序,以就已说”(《自序》),于是写了《诗补传》这部南宋尊序的代表作。《诗补传》,原称《逸斋诗补传》,全书共分三部分,正文之前有《序》、《诗补传篇目》、《明序篇》三篇,提出尊序的理由及《诗经》篇目的写作年代。说诗部分一诗一题,先释《诗序》,再释正文,注音夹于句中。《附说》部分对风、雅、颂的含义及《诗经》中的有关音义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训释。如果说,南宋初期,郑樵是疑序的代表人物的话,那么范氏则是尊序的代表,他认为“学诗而不求序,犹欲入室而不由户也”(《明序篇》)。书中对《诗序》和《毛传》进行再解释,对我们理解传统的《诗经》学有重要参考价值。全书结构完整,脉络清楚,词气畅达,有许多地方已突破《毛传》的局限。对诗义的体会方面也有许多精微独到之处。为了维护《诗序》的权威,范氏引用了许多三家诗的资料加以对照,在客观上开了整理、研究三家诗的先声,宋末王应麟作《诗考》,清人范家相作《三家诗拾遗》,均受其影响。该书的局限也很明显,过分拘守《诗序》,没能作更多的开拓与探索,脱离文学说诗,强作解人,亦有不少错解文义的地方。此外在资料运用上也有失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他:“引据《孔丛子》,既属伪书,牵合《春秋》,尤为旁义。矫枉过直,是也一瑕。”现存版本有《通志堂经解》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
大圣欢喜双身大自在天毗那夜迦王归依念诵供养法,一卷,唐善无畏译,日本快道题记,尾题大圣欢喜自在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