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

江永
  • 姓名:江永
  • 别名:字慎修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今江西婺源县人
  • 出生日期:1681年
  • 逝世日期:1762年
  • 民族族群:

江永(1681年~1762年),字慎修,今江西婺源县人。康熙时诸生,一生居于乡里授徒。精于《三礼》、算术、乐律,尤精于音韵,著述极富。其关于音韵的著作有《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音学辨微》等。


江永,清经学家、音韵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少年时曾见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徵引《周礼》,爱之,求得其书,朝夕诵读。自是遂钻研十三经注疏。凡古今制度又锺律声韵舆地,无不探颐索隐,测其本始,而于天文地理之术尤精。21岁为县学生。34岁补廪膳生。41岁,成《礼经纲目》八十卷。60岁,成《七政衍》、《金水二星发微》、《冬至权度》、《恒气注历辨》、《岁实消长辨》、《历学补论》、《中西合法拟草》七书各一卷。62岁,为岁贡生,成《近思录集注》十四卷;同年十月,江西学政金德瑛招为诸生校阅文字。69岁,成《四书典林》四十卷,又成《推步法解》五卷。76岁,成《乡党图考》十卷。77岁,成《律吕阐微》十一卷。78岁,成《春秋地理考实》四卷。79岁,成《古韵标准》六卷,《四声切韵表》四卷,《音学辨微》一卷。80岁,成《周礼疑义举要》六卷,《礼记训义释言》六卷,《深衣考误》一卷,《读书随笔》十二卷。次年卒,年82岁。所著《礼经纲目》搜集散见经传杂书中的古代礼乐制度,以补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周礼疑义举要》,对先秦名物加以考释。《律吕阐微》,据《管子》五声徵、羽、宫、商、角之序,《吕氏春秋》称伶伦作律,先为黄锺之宫,次制十二筩别十二律,以正《淮南天文训》及《汉书历律志》之误。著《古韵标准》三书,谓:古韵之论,创于吴棫,而精于顾炎武,而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由三百篇以正顾氏分十部之疏;且分平、上、去三声皆十三部,入声八部,为用韵之标准。


江永字慎修,为清初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转化的重要过渡人物,婺源(今属江西)人。少时曾事科举业,不久弃之,转而精心于《十三经注疏》,于《三礼》尤为用工。一生主要在家授徒讲学,只有二次外出,一至江西,一至京师,但时间都不长。婺源知县曾荐举江永,江永以年老辞谢,始终未涉足官场。江永的学术,兼有新安理学和皖派经学二种不同的风格。从学术思想上来说,江永一如新安学派先辈,终身致力于完善光大“朱子之学”。他为续朱熹《仪礼经传通释》,于41岁时编成《礼经纲目》八十八卷,被视为是一部“实足终朱子未竟之绪”的佳作。62岁时,又专门费心为朱熹理学要籍《近思录》集注,成《近思录集注》十四卷。从治经方法上来说,江永的学术又有注重考覈、不务空谈的特点。这一特点,又开启了皖派经学的风气。二种不同学术风格交织一身,使江永成为新安理学向皖派经学转变的重要过渡人物。认为《周易》以反对为序次,卦变当于反对取之,“否”反为“泰”,“泰”反为“否”,故曰“小往大来”,“大往小来”,“凡曰来、曰下、曰反,自反卦之处卦来居内卦也。曰往、曰上、曰进、曰升,自反卦之内卦往居外卦也”(《清史稿·儒林》二)。在天文地理方面,还主张以恒气为率,随附之高二中以算定气,而不管岁实消长(《清史稿列传》卷六十八)。表现出了重视矛盾转化的辩证思想。他的研究范围极为广博,而以治《礼》最为突出,著有《周礼疑义举要》六卷、《礼记训义择言》六卷、《深衣考谈》一卷、《礼经纲目》八十八卷等书。在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方面的著作有:《律吕阐微》十一卷、《春秋地理考实》四卷、《乡党图考》十一卷、《读书随笔》十二卷、《古韵标准》六卷、《四声切韵表》四卷、《音学辨微》一卷、《推步法解》五卷、《七政衍》、《金、水二星发微》、《冬至权度桓气注》、《历辩》、《岁实消长辩》、《历学补论》、《中西合法拟草》各一卷。其《古韵标准》对研究中国古韵有重要创见。皖派经学的重要人物如戴震、程瑶田、金榜等人,都出自江永门下。

猜你喜欢的书

浪迹丛谈

浪迹丛谈

笔记。近代梁章钜著。二十五卷。凡正集十一卷,《续谈》八卷,《三谈》六卷。其中《丛谈》作于道光二十六至二十七年(1846~1847),《续谈》作于道光二十七至二十八年,《三谈》作于道光二十八至二十九年。章鉅字宏中,一字茝林,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嘉庆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军机章京,五任巡抚,兼署两江总督。著述七十余种。是书为著者晚年辞官告归后所作,著者于道光六年(1846)自薄城挈家过岭,将薄游吴会间,因感叹有家不能归,近于浪迹,故名。这部笔记涉及内容很广,它杂记清末时事、嘉道间人物事迹以及清代的某些典章制度,兼及古代名物、史事的考订,古代诗词、碑铭、书画的评骘,此外还过录了一些作者同师友唱和赠答的诗作。所记以作者道光间游宦所见所闻为主,亦有谈诗论文,考订名物等内容。因所记多身经目击,故颇翔实有据。

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

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

洞玄灵宝道士受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唐太清观道士张万福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卷首有作者自序,谓道士出家受经戒法箓,须选择吉日,三洞经法传授,各有不同时日,不可混漫。故撰此一篇,以示门人。书分九节编写传授各类经戒法箓时选择吉日之日历表,并述授经所须盟信。篇末批评时人不依规定传经。

匈奴史稿

匈奴史稿

陈序经教授的遗著,作者自留学德国期间,就留心国外匈奴史的研究进展情况,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公务之余抽暇写出计80万字的《匈奴史稿》0年代初期又对其中第一、二章作了些补充,未遑对全稿进行整理修订,即不幸病逝。本书以相关版本为底本,参照作者手稿加以校订,同时尽可能保留原稿的风貌。《匈奴史稿》可说是对匈奴历史梳理集大成的著作,对于匈奴的发迹、强盛以及衰亡,皆能放在世界历史与西欧历史的背景下,高屋建瓴,引用各类文献典籍加以考据,同时指正一些学者的错误,一一加以驳斥,对匈奴文化的起源、与异族文化的融合以及匈奴的历史迁移都做了尽可能详备的阐述,可以说是匈奴历史研究上的扛鼎之作。

中庸辑略

中庸辑略

二卷,宋石墪编。《中庸》作为《礼记》一篇,刘向归于“通论”,颜师古认为“不属礼经”。《隋书·经籍志》载有梁武帝《中庸义疏》,其书却不传。宋儒以其书阐天道心性之学,研求者多,研究日详。石墪因而编著此书。断自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加上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焞之说,初名为《中庸集解》。朱熹曾为其书作序,称赞其书精密详审。后朱熹作《中庸章句》,对其书予以删定,更名《辑略》。据《中庸章句自序》称:既定著《章句》一篇,以俟后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辑略》,且别为《或问》,以附其后。则《辑略》原与《章句》合为一书。其后《中庸章句》通行,《中庸辑略》则渐被遗亡。明嘉靖年间御史吕信卿从唐顺之处得宋椠旧本,予以刊刻,对《或问》多有削减。

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

舍利弗摩诃目连游四衢经

一卷,后汉唐孟详译。众声喧闹,佛不许见,因诸天之请佛召见之。出增一阿含经马王品。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亦称《佛临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佛垂般涅槃教诫经》、《佛垂般涅槃略诫经》、《佛临般涅槃经》等,简称《佛遗教经》、《遗教经》。佛教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叙述释迦牟尼即将进入涅槃前对弟子们所作的教诫。大意是要弟子们遵守戒律,精进修行,争取解脱。此经起初被视作小乘经,自《开元录》起移入大乘经。在历史上影响较大,唐太宗曾诏派写经生专门书写此经,付京官、刺史各一卷,以此规范僧尼行为。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亦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