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

- 姓名:瞿秋白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常州人
- 出生日期:1899年1月29日
- 逝世日期:1935年6月18日
- 民族族群: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我国无产阶级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理论家、宣传家。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江苏常州人。早年就读俄文专修馆,使他有机会接触到19世纪俄国民主主义作家的作品。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成为俄专学生领袖,参加并领导北京的爱国学生运动。不久参加李大钊创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10月,他怀着寻找“光明之路”和研究俄国文化的冲动,以北京《晨报》记者的身份,不辞万里征程,毅然前往苏俄考察,受到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熏陶,接受马列主义的洗礼,而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在旅俄期间写的《俄乡纪程》和《赤都心史》,均为现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散文名著,其中不少的篇章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胜利,实际都是很好的报告文学,而开创了我国报告文学的先河,瞿秋白则成为最早地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情况的先驱。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初回国后担任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同时参加《向导》的编辑工作。是上述三个刊物的主要撰稿人。还同邓中夏一起主办上海大学,任教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参加中共“三大”,并主持起草党纲。
1924年1月,参加国民党“一大”,参与大会宣言的起草,被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不久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参加中共“四大”和“五大”,分别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成员,政治局委员、常委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主持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后主持中央工作,参与决定和指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1928年6月,参加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在会上作了报告,总结了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对前一时期的“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作了检讨。中共“六大”后,瞿秋白留在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六大,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和政治书记处成员,同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同王明的宗派主义错误进行抵制和斗争。1930年8月回国,9月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和周恩来一起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错误。1931年1月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王明等人的排斥打击,被解除了一切职务。从此时起到1933年秋,他在上海同鲁迅一道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瞿秋白从政治领导岗位回到文学岗位后,在茅盾、冯雪峰、丁玲等革命作家的支持下,不但同鲁迅一起加强对中国左翼文化工作的领导,而且自己也勤奋耕耘,他写的杂文和理论文章也为同行所称道。鲁迅对瞿秋白为抨击所谓“第三种人”、“自由人”、“民族主义文学”等等所写的论文,曾赞美说:“真是皇皇大论!在国内文艺界,能够写这样论文的,现在还没有第二个人!”瞿秋白不仅精于文艺,对社会科学也有精深的研究,造诣很高。他极其重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探讨中国社会问题,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党的历史上,是他最先提出和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他为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序,对中国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论述是非常正确的。他还对武装斗争和革命的意义等问题有重要阐述。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瞿秋白宣传和论述中国革命问题的文章,当时大都发表在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上。1954年和5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先后出版了十九种影印革命期刊,主要是《新青年》、《前锋》、《向导》、《布尔塞维克》等二、三十年代的革命刊物,其中瞿秋白的文章最多,有的几乎每期都有,一期多至三、四篇,总共有128篇之多,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个作者(包括陈独秀在内)的文章。他的许多著作被收入《瞿秋白文集》。
1934年2月,瞿秋白到江西瑞金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南方坚持革命斗争,担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24日,在转移途中被敌人俘虏,6月18日英勇就义。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里,他的英名遭受了凌辱和冤屈,1980年中共中央为他恢复了名誉。
猜你喜欢的书
镜子之家
《镜子之家》所有的故事都是在东京和纽约展开的。描写四个青年:一个是公司职员、一个是拳击手、一个是演员、一个是画家,通过这四个青年与镜子这个女子为媒介,展现了一幅巡游现代地狱的图景。现代的地狱,必须是都市的。所有小故事自然而然地集中在东京和纽约。
民众珠算
珠算教材,福建省立民众教育处编,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小儿诸证补遗
中医,儿科,成书于明崇祯九年(1636)。该书首述观气色验指纹为临证之要,后论胎毒、惊风、丹毒、痘麻等证治。卷末载小儿引经诸药歌及小儿治诸效方。现存明崇祯九年抄本。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
三卷。元陈致虚撰。陈致虚,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卢陵 (今江西吉安) 人,元代全真道士。天历二年己巳(1329) 陈致虚四十岁从赵友钦学道。撰有 《金丹大要》十六卷,《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金丹大要图》一卷、《金丹大要列仙志》、《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及《悟真篇注》等。《周易参同契分章注》,简称《周易参同契注》。宋代道学者研究神仙炼养之术,修丹运火之理,多以 《阴符经》、《道德经》、《参同契》等为理论依据。陈致虚认为金丹之道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或称丹书多不可信,得真诀者必以 《参同契》、《悟真篇》为主。他作 《醒眼诗》说:“端有长生不死方,常人缘浅岂承当,铅银砂汞分斤两,德厚恩深魏伯阳。” 由此可知其对魏伯阳之书尤为推崇。他所作《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将原书分为三十五章,与彭晓本分九十章不同。陈致虚认为彭晓将《鼎器歌》置于三篇之后不对,所以他将其置于 《法象成功章》之后。他对每章的疏解明白显畅,对于人的超凡入圣、夺天地造化等说也自有见地。认为修丹不可误以五金八石烧炼。他说修还丹所用金生之水,要看是先天之水还是后天之水。如果是先天之水,就要等到心静水清时用之,不可外泄。陈致虚这是以内丹解《参同契》,其后道士对此书特别看重。清李光地注 《参同契》,称诸本之中唯《汉魏丛书》所载朱长春本为最得古意,经学者考证朱长春本实为抄袭陈致虚本,可知陈致虚注本对后世影响之深。现存清 《四库全书》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本。
评书帖
书法杂论。清梁楠撰。一卷。共141则。系作者死后由士淦(姓不详)搜辑其随笔札记而成。首录《执笔歌》。全书前六十则包括执笔法、法书品评、碑帖源流、学书事宜等内容,后八十一则杂论各家书法。梁氏极注重执笔法,并以此做为评价书家造诣高低的重要标准。于执笔,主张大、中、食三指宜死,肘宜活;运笔不可过快,过快便无顿挫,又不可过慢,过慢不劲利;下笔不可力弱,但用力太过,收转处笔力反松。主要论述执笔法,评论各类书法家的优劣,各种碑帖的起源以及学习书法的心得。评论十分精审,论学习书法有独到见解,但说理不深。有《啖蔗轩集》附刻本,《美术丛书》本。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隋达磨笈多译。金刚经之异译。梵Vajra-cchedik&ama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