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叙伦

马叙伦
  • 姓名:马叙伦
  • 别名:字彝初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人
  • 出生日期:1885年4月27日
  • 逝世日期:1970年5月4日
  • 民族族群:

马叙伦(1885年4月27日-1970年5月4日),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号石屋老人。浙江省杭州市人。生于1885年4月27日。马叙伦在学生时代就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观念、民权思想。17岁时便走上社会,到上海从事新闻工作。此时,他受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影响,决心追随孙中山,在他主编的刊物中大力宣传革命主张。1905年后,马叙伦在诸暨、江山、杭州和广州各地,边教书边宣传革命思想,并于1911年专程到日本拜访章太炎,加入了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浙江筹办民团,准备响应起义。杭州光复后,他担任浙江都督府秘书,次年任都督府印铸局局长。几个月后,辞职回到浙江第一师范教书,后应国立北京医专和北京大学的邀请赴京任教,一心致力于教学和书法研究。


1915年冬,为抗议袁世凯称帝,马叙伦宣布辞去北大及医专的教职回到上海。虽靠卖书和典当衣物维持生计,但对革命仍坚贞不渝,直至浙江宣布独立,他才出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的秘书。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马叙伦应邀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授。这期间,他继续从事中国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的写作,并老庄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写了《庄子义证》和《老子校诂》两部书稿。


“五四”运动爆发后,为了支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和挽留蔡元培校长,北京大学成立了教职员会,推选马叙伦为书记,后任主席。不久,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成立教职员联合会,也推选马叙伦为书记,后任主席。他以全部精力投入爱国运动,代表教职员联合会看望被拘禁的学生,同政府当局谈判,呼吁当局释放被捕学生,教职员联合会成为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坚强后盾。在这期间,他得知政府当局要逮捕陈独秀,迅速安排陈独秀安全离开北京。


1919年冬,北京组织了“北京小学以上各校教职员联合会”,向政府展开“索薪”斗争。马叙伦被推选为主席,领导各校教职员罢教,斗争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当局补发部分薪金。后来政府不执行诺言,再次爆发“索薪”运动。1921年6月3日,李大钊和马叙伦等带领上万名教职员及学生,前往总统府求见徐世昌,不料遭军警毒打,李大钊、马叙伦等受了重伤。事件发生后,政府慑于群众的压力,不得不作出让步,发下部分欠薪,但徐世昌也被赶下台。 “索薪”运动后, 马叙伦回到杭州养病, 先后出任浙江第一师范校长及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不久,北京政府改组,马叙伦曾两次出任教育部次长,并曾代理教育部部务,竭力做到不欠薪,维持学校的正常工作。在此期间,他曾掩护李大钊,使他免遭敌人的逮捕。后来因段祺瑞任命军阀唐继尧为教育总长,马叙伦即愤而辞职,仍回北京大学执教。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马叙伦联合北京各界人士组成“五卅惨案后援会”,并担任主任,接连两天召开国民革命示威大会,提出打倒军阀政府、建立国民政府的口号。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屠杀北京学生、市民的惨案,马叙伦极其愤怒,翌日提出辞呈,大骂段祺瑞,遭反动政府的通缉。夏,马叙伦化装潜回杭州,策动浙江省长夏超准备响应北伐,不幸失败,夏超被害,他也遭孙传芳通缉。北伐军打到浙江,马叙伦被任命为浙江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他决心改革吏治,建设廉洁政府,但其作法遭到官僚买办的反对,不久被迫辞职。1928年底,马叙伦再次出任教育部次长,他很快感到自己在国民党政府里同在北洋军阀政府里一样,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便于1929年冬辞职,回到北京大学专心教学和学术研究。


“九·一八事变”后,马叙伦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积极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工作,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教书不忘革命口号,同胡适等宣扬的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6年1月,马叙伦先后担任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席和华北民众救国联合会主席,为抗日救国日夜奔忙,公开勉励学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以救中国”。马叙伦终因劳累过度病倒了,胡适等人趁机逼他离开北大,他愤然辞职回到杭州。在杭州期间,他曾两次到四川活动刘湘促蒋抗日,并在成都很多学校发表抗日演说。经他和其他同志的艰苦工作,使刘湘一度为抗日做了些有益的事情。


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叙伦贫病交迫,困居上海。他早年好友汤尔和出任华北傀儡政府教育总长,派专人请他出任北大校长,他一口严辞拒绝,并愤而不写回信。他在上海更名邹华孙①隐居不出,专事著述。这期间,他完成了学术巨著《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的初稿,该书在我国文字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他关于金文,石鼓文、古籍整理、老庄哲学、古典诗词和书法等方面的研究也造诣很深,著述甚多。当时他的生活虽然十分贫苦,但他坚决拒绝他的学生、立法院院长陈公博送来的财物,断然拒绝陈公博请他出山的要求。


抗战胜利后,马叙伦虽已年过花甲,仍主动与中共地下党组织联系,积极投入反独裁、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中去。短时间内,他就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揭露其扩大内战的阴谋,在群众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更好地把上海文教界和工商界的爱国民主力量联合起来,马叙伦和王绍鏊、周建人、林汉达等进步人士,于1945年12月30日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他被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次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马叙伦作为召集人,联络上海68个人民团体,共同组成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这标志着上海各界爱国民主力量进入大联合、大团结的新阶段,有力地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


1946年6月,全面内战迫在眉睫,上海各界人民召开反内战大会,组成以马叙伦为团长的和平请愿团赴南京请愿,当代表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大批国民党特务的围困殴打,马叙伦、雷洁琼等都身受重伤,造成“下关惨案”。 1946年7月11日和15日,李公朴与闻一多先后在昆明被害,马叙伦怀着异常悲愤的心情发表文章抗议说: “革命者是杀不完的,他好象春天的草,生生不绝”。①他预感到敌人随时都可能对他下毒手,但他毫不畏惧,继续发表演说,抨击国民党当局,继续从事各种革命活动。


1947年,环境更为险恶,马叙伦等不得不暂时转入地下同蒋介石进行斗争。年底,上海地下党组织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帮助马叙伦等暂时转移到香港。在港期间,他继续从事民主运动,和王绍鏊等筹划成立了民主促进会港九分会,他们致函联合国,否认国民党代表团作为中国人民的代表等。1948年11月,马叙伦作为一位爱国学者和老教育家,积极发挥自己的才智、学识,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并出席了第一次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马叙伦被任命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在他任教育部部长的5年中,忠实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对旧教育进行了改造,使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此外,他还担任过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他不管作什么工作都是兢兢业业,倾注心血,生活作风一贯严谨、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平易近人,深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称颂。


1958年底,马叙伦患脑软化症,竟不能思索和行动。1970年5月4日病逝,终年85岁。

猜你喜欢的书

林忠宣公集

林忠宣公集

二十卷。明林熙春(约1598前后在世)撰。林熙春,字志和,别号仰普,龙溪 (今福建龙海)人。生卒年不详。万历十一年 (1583)进士,授巴陵令,擢户部给事,转礼部、兵部,历太仆寺卿,晋户部左侍郎,卒谥忠宣。事迹俱详郭之奇撰传。此编首为《掖垣疏草》一卷,乃官给事中时所上奏疏,其中以《参东封灭织造疏》为最著。次为《出山疏草》一卷,乃官太仆寺掌国政后所作。又次为 《赐还草》一卷、《赐闲草》二卷,大抵皆罢官归田后所作。其古今体诗多仿王、孟之音,酝酿深厚,得风人三昧。虽闻有一二语近俳近俚处,然尚无碍于大体。又次为《城南书在草》十五卷,乃序、记、传、志、祭文之属。其中上梁疏及贺序卷帙较多,但价值不高。至于其《贡葛议》、《海阳七郡受灾节略》、《兵食议》则对理解明代历史大有裨益。原书刊于启祯间,此乃乾隆间印本。盖其版入清犹存,故书衣仍题城南书室藏版。有乾隆间重修明刻本存世。

续通典

续通典

中国典章制度史专著。清乾隆时三通馆史臣奉敕编修。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之间,有武英殿刊本,浙江书局复刻本,1935—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十通》合刊本,本书影印精装1册。本书为《通典》之续书,共150卷,分类大致与《通典》相同,仅把兵与刑分列,计为9典。包括《食货典》16卷、《选举典》6卷、《职官典》22卷、《礼典》40卷、《乐典》7卷、《兵典》15卷、《刑典》14卷、《州郡典》26卷、《边防典》4卷。记载唐至德元年(757)至明崇祯十七年(1644)间史事,以明代典制为最详。资料除来自正史外,还引用了《唐六典》、《唐会要》、《五代会要》、《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山堂考索》、《契丹国志》《大金国志》、《元典章》、《明会要》、《明集礼》以及唐宋元明各代文集、奏议等。资料较为丰富,编排亦较条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本书内容与《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有些重复。

诗式

诗式

诗论。唐释皎然撰。五卷。皎然有《昼上人集》已著录。此编第一卷总论诗歌原理及五格之第一格。二卷以下卷各一格,分论五格之后四格。作者分诗为五格,以评高下。以论诗歌风格为主,“高”、“逸”、“贞”、“忠”、“节”、“志”、“气”等十九字概括诗的境界或风格。它以探求诗歌的艺术标准为务,标举论诗宗旨,也品评具体作家作品,但精华部分在理论。他认为诗的最高标准是“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但见情性,不睹文字”、有“文外之旨”,他认为只有谢灵运的诗达到了这个标准,又用具体作品说明谢诗“能上蹑风骚,下超魏晋”。

宋人轶事汇编

宋人轶事汇编

宋代传记资料。20卷。近人丁传靖辑。辑录宋代人物(由帝后而至平民,包括政治人物、诗人、词人、书画家、哲学家、伎艺人员等)凡612人传记资料。卷1至3为帝王宗室后妃;卷4至19汇列其他人物,大体以时代先后排列;卷20附以故事、杂事、禅林、方士、叛逆等条。其资料主要辑自宋元明清人著述,包括笔记、文集、诗话、野史等,凡500余种,其中以宋人著述居多,尤以宋人笔记为最多。所辑资料均注明出处。所辑资料多为“正史”所不载,对研究宋史和宋代文学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所辑资料,往往是出于传闻,且多系节录,漏误颇多,尤其是间杂荒诞不经之说,如谶语、因果之类。故引用此书资料时须有所鉴别,并应与原书核对。此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1958年9月北京商务印书馆重印;1981年中华书局重加标点印行,改正了一些明显错字,书末附有人名索引和引用书目。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共收录清康熙十六年(1677)十月至雍正十三年(1735)十二月清代内阁、宫中及内务府的题本、奏折和进贡单等档案200件,其中汉文档案139件,汉译满文档案61件。本书分正文与附录,正文187件,主要是曹玺、曹寅、曹颙和曹頫祖孙三代在江宁织造任内的奏折和奏疏、有关官员的奏折和题本及皇帝谕旨;附录十三件,是有关曹寅妻兄苏州织造李煦被抄家审处及曹寅之婿平郡王纳尔苏的档案史料。本汇编内的档案史料反映了曹氏家族深受康熙皇帝宠信,受命监视江南官场、密报民情、笼络士绅、充当康熙帝在江南耳目及奢华生活的详情,对于研究清初江南政治、经济、文化及《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曹雪芹家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

聚云吹万真禅师语录

三卷,明广真说,灯来编。卷上上堂茶话,卷中普说小参示众法语,卷下入堂入室勘辩问答颂古杂述塔铭,另刻正录十卷广录三十种共六十六卷板存忠州治平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