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叙伦

马叙伦
  • 姓名:马叙伦
  • 别名:字彝初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人
  • 出生日期:1885年4月27日
  • 逝世日期:1970年5月4日
  • 民族族群:

马叙伦(1885年4月27日-1970年5月4日),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号石屋老人。浙江省杭州市人。生于1885年4月27日。马叙伦在学生时代就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观念、民权思想。17岁时便走上社会,到上海从事新闻工作。此时,他受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影响,决心追随孙中山,在他主编的刊物中大力宣传革命主张。1905年后,马叙伦在诸暨、江山、杭州和广州各地,边教书边宣传革命思想,并于1911年专程到日本拜访章太炎,加入了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浙江筹办民团,准备响应起义。杭州光复后,他担任浙江都督府秘书,次年任都督府印铸局局长。几个月后,辞职回到浙江第一师范教书,后应国立北京医专和北京大学的邀请赴京任教,一心致力于教学和书法研究。


1915年冬,为抗议袁世凯称帝,马叙伦宣布辞去北大及医专的教职回到上海。虽靠卖书和典当衣物维持生计,但对革命仍坚贞不渝,直至浙江宣布独立,他才出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的秘书。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马叙伦应邀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授。这期间,他继续从事中国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的写作,并老庄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写了《庄子义证》和《老子校诂》两部书稿。


“五四”运动爆发后,为了支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和挽留蔡元培校长,北京大学成立了教职员会,推选马叙伦为书记,后任主席。不久,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成立教职员联合会,也推选马叙伦为书记,后任主席。他以全部精力投入爱国运动,代表教职员联合会看望被拘禁的学生,同政府当局谈判,呼吁当局释放被捕学生,教职员联合会成为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坚强后盾。在这期间,他得知政府当局要逮捕陈独秀,迅速安排陈独秀安全离开北京。


1919年冬,北京组织了“北京小学以上各校教职员联合会”,向政府展开“索薪”斗争。马叙伦被推选为主席,领导各校教职员罢教,斗争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当局补发部分薪金。后来政府不执行诺言,再次爆发“索薪”运动。1921年6月3日,李大钊和马叙伦等带领上万名教职员及学生,前往总统府求见徐世昌,不料遭军警毒打,李大钊、马叙伦等受了重伤。事件发生后,政府慑于群众的压力,不得不作出让步,发下部分欠薪,但徐世昌也被赶下台。 “索薪”运动后, 马叙伦回到杭州养病, 先后出任浙江第一师范校长及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不久,北京政府改组,马叙伦曾两次出任教育部次长,并曾代理教育部部务,竭力做到不欠薪,维持学校的正常工作。在此期间,他曾掩护李大钊,使他免遭敌人的逮捕。后来因段祺瑞任命军阀唐继尧为教育总长,马叙伦即愤而辞职,仍回北京大学执教。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马叙伦联合北京各界人士组成“五卅惨案后援会”,并担任主任,接连两天召开国民革命示威大会,提出打倒军阀政府、建立国民政府的口号。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屠杀北京学生、市民的惨案,马叙伦极其愤怒,翌日提出辞呈,大骂段祺瑞,遭反动政府的通缉。夏,马叙伦化装潜回杭州,策动浙江省长夏超准备响应北伐,不幸失败,夏超被害,他也遭孙传芳通缉。北伐军打到浙江,马叙伦被任命为浙江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他决心改革吏治,建设廉洁政府,但其作法遭到官僚买办的反对,不久被迫辞职。1928年底,马叙伦再次出任教育部次长,他很快感到自己在国民党政府里同在北洋军阀政府里一样,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便于1929年冬辞职,回到北京大学专心教学和学术研究。


“九·一八事变”后,马叙伦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积极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工作,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教书不忘革命口号,同胡适等宣扬的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6年1月,马叙伦先后担任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席和华北民众救国联合会主席,为抗日救国日夜奔忙,公开勉励学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以救中国”。马叙伦终因劳累过度病倒了,胡适等人趁机逼他离开北大,他愤然辞职回到杭州。在杭州期间,他曾两次到四川活动刘湘促蒋抗日,并在成都很多学校发表抗日演说。经他和其他同志的艰苦工作,使刘湘一度为抗日做了些有益的事情。


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叙伦贫病交迫,困居上海。他早年好友汤尔和出任华北傀儡政府教育总长,派专人请他出任北大校长,他一口严辞拒绝,并愤而不写回信。他在上海更名邹华孙①隐居不出,专事著述。这期间,他完成了学术巨著《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的初稿,该书在我国文字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他关于金文,石鼓文、古籍整理、老庄哲学、古典诗词和书法等方面的研究也造诣很深,著述甚多。当时他的生活虽然十分贫苦,但他坚决拒绝他的学生、立法院院长陈公博送来的财物,断然拒绝陈公博请他出山的要求。


抗战胜利后,马叙伦虽已年过花甲,仍主动与中共地下党组织联系,积极投入反独裁、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中去。短时间内,他就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揭露其扩大内战的阴谋,在群众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更好地把上海文教界和工商界的爱国民主力量联合起来,马叙伦和王绍鏊、周建人、林汉达等进步人士,于1945年12月30日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他被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次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马叙伦作为召集人,联络上海68个人民团体,共同组成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这标志着上海各界爱国民主力量进入大联合、大团结的新阶段,有力地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


1946年6月,全面内战迫在眉睫,上海各界人民召开反内战大会,组成以马叙伦为团长的和平请愿团赴南京请愿,当代表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大批国民党特务的围困殴打,马叙伦、雷洁琼等都身受重伤,造成“下关惨案”。 1946年7月11日和15日,李公朴与闻一多先后在昆明被害,马叙伦怀着异常悲愤的心情发表文章抗议说: “革命者是杀不完的,他好象春天的草,生生不绝”。①他预感到敌人随时都可能对他下毒手,但他毫不畏惧,继续发表演说,抨击国民党当局,继续从事各种革命活动。


1947年,环境更为险恶,马叙伦等不得不暂时转入地下同蒋介石进行斗争。年底,上海地下党组织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帮助马叙伦等暂时转移到香港。在港期间,他继续从事民主运动,和王绍鏊等筹划成立了民主促进会港九分会,他们致函联合国,否认国民党代表团作为中国人民的代表等。1948年11月,马叙伦作为一位爱国学者和老教育家,积极发挥自己的才智、学识,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并出席了第一次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马叙伦被任命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在他任教育部部长的5年中,忠实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对旧教育进行了改造,使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此外,他还担任过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他不管作什么工作都是兢兢业业,倾注心血,生活作风一贯严谨、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平易近人,深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称颂。


1958年底,马叙伦患脑软化症,竟不能思索和行动。1970年5月4日病逝,终年85岁。

猜你喜欢的书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揭露了恐怖的反人性的战争。该作以恐怖的战争真相为背景,描写战争的政治事件,是传记与政治小说两者的结合。其传记纪实性,表现在该作以国际反法西斯主义的政治性事件为背景,描写了在西班牙战场上,奥威尔亲眼看到了排除异己的反人性恐怖;其政治性,体现在奥威尔像很多外国友人一样,怀着“与法西斯作斗争”的唯一目的参加了战斗,并与西班牙国内十几岁的孩子编在一个战斗集体里。这些孩子是为求生存而来参战的,是一群为面包而来的“乌合之众”。这些“友人”和“孩子”却被视为“托洛茨基分子”(即统一工党),当作“搜捕”对象。

悟真篇约注

悟真篇约注

清代著名道教丹家陶素耜(1650—1723)所著的内丹学经典注本,收录于其丹道著作合集《道言五种》中。陶素耜原名陶式玉,号存斋,康熙年间进士出身,官至两淮盐运使,后因仕途失意潜心修道,得南宗丹法嫡传,并与仇兆鳌等丹家交游论道。其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完成《参同悟真注》自序及《杂义二十条》,后又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补《悟真篇约注·杂义》,终成此书。该书以北宋张伯端《悟真篇》为阐释核心。作为与《周易参同契》齐名的“丹经之祖”,《悟真篇》主张“性命双修”的内丹思想,但因文辞隐奥令后世学者难窥真义。陶素耜以“约注”为旨,通过三方面创新实现丹道理论的通俗化:其一,将外丹术语转译为内炼实践法门,如以“内药外药相通”揭示天人感应之理;其二,融汇陈致虚《金丹大要》、陆西星《玄肤论》等南宗、东派精华,构建性命双修的完整体系;其三,摒弃传统丹经的隐喻风格,以直白语言解析火候、药物等核心概念,使初学者亦能入门。书中对“炼己筑基”“先天一炁”等关键修炼次第的阐释,成为清代丹道理论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该书原刊于《道言五种》清康熙遗经堂本,后经嘉庆、道光及民国多次重刻,现存翼化堂本等版本均被收入《藏外道书》第十册。其学术影响深远,西派宗师李涵虚在《道窍谈》中多次征引陶注,清代至民国的内丹典籍亦多受其“以儒释道”的注经范式启发。作为融合南北宗丹法、贯通理论实践的里程碑式注本,《悟真篇约注》至今仍是研究宋明以降内丹学演变的核心文献之一。

悬解录

悬解录

《道藏》中有一本三千余字的小书《悬解录》,为道教外丹著作,作者不详。记载有张果(即后世传说“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在公元733 年献给唐玄宗的五子守仙丸,其组成余甘子、覆盆子、菟丝子、五味子、车前子、枸杞嫩叶汁、莲子草汁、杏仁、生地黄汁、鹿角胶等补肾填精之品,形成五子衍宗丸的雏形。又有阿胶黄精丸,又称西施丸,主要组方阿胶、黄精、白芷、百合、木瓜、荷叶、枸杞、茯苓、益智仁等,后见于明代《食疗本草集经注》,是中国中医药学史上较早的女性美容保养良方。

何一自禅师语录

何一自禅师语录

2卷,清超自说,明修、明惠、明智等编。二卷。卷首收序;卷上收住北京顺天府宛平县崇宁禅院语录、住北京翊教禅寺语录、小参、示众、问答机缘;卷下收举古、拈古、征古、别古、代古、颂古、偈、佛事。收入《明嘉兴大藏经》第三十九册。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

佛教经典。马鸣菩萨造。有二译。旧译者为梁之真谛,一卷,新译者为唐之实叉难陀,二卷。说如来藏缘起之理。近代许多学者认定它是南北朝后期中国人托名之作。该书提出的“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命题,对中国佛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统印度佛学主张“心性本净,客尘所染”,即认为佛性要经过累世修行证得佛果之后才能有,众生本身先天不具有佛性,因而凡人成佛须依靠外在的力量。“心性本觉,妄念所蔽”的含义则是,一切众生本来就具有佛性,只不过先天的佛性被俗世的“妄念”遮盖了起来。由于佛性本有,因而就可以依靠自身的觉悟把“妄念”去掉,使本来觉悟的心性显现出来,从而成佛。于是佛教修行的重点就在于促使众生自我觉悟,获得解脱的途径,即在于内心修养。该书提出,只要深信佛性和佛法僧三宝、修持六度,就能获得解脱,而不需累世修行,不需依靠外力。“心性本觉”的观点为后来中国式佛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本书也一直被作为大乘佛教的入门书。

禅行法想经

禅行法想经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明一弹指之间,亦思惟死想等,则能堪食人之信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