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叙伦

- 姓名:马叙伦
- 别名:字彝初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省杭州市人
- 出生日期:1885年4月27日
- 逝世日期:1970年5月4日
- 民族族群:
马叙伦(1885年4月27日-1970年5月4日),字彝初,更字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号石屋老人。浙江省杭州市人。生于1885年4月27日。马叙伦在学生时代就形成了强烈的民族观念、民权思想。17岁时便走上社会,到上海从事新闻工作。此时,他受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影响,决心追随孙中山,在他主编的刊物中大力宣传革命主张。1905年后,马叙伦在诸暨、江山、杭州和广州各地,边教书边宣传革命思想,并于1911年专程到日本拜访章太炎,加入了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在浙江筹办民团,准备响应起义。杭州光复后,他担任浙江都督府秘书,次年任都督府印铸局局长。几个月后,辞职回到浙江第一师范教书,后应国立北京医专和北京大学的邀请赴京任教,一心致力于教学和书法研究。
1915年冬,为抗议袁世凯称帝,马叙伦宣布辞去北大及医专的教职回到上海。虽靠卖书和典当衣物维持生计,但对革命仍坚贞不渝,直至浙江宣布独立,他才出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的秘书。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马叙伦应邀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授。这期间,他继续从事中国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的写作,并老庄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写了《庄子义证》和《老子校诂》两部书稿。
“五四”运动爆发后,为了支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和挽留蔡元培校长,北京大学成立了教职员会,推选马叙伦为书记,后任主席。不久,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成立教职员联合会,也推选马叙伦为书记,后任主席。他以全部精力投入爱国运动,代表教职员联合会看望被拘禁的学生,同政府当局谈判,呼吁当局释放被捕学生,教职员联合会成为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坚强后盾。在这期间,他得知政府当局要逮捕陈独秀,迅速安排陈独秀安全离开北京。
1919年冬,北京组织了“北京小学以上各校教职员联合会”,向政府展开“索薪”斗争。马叙伦被推选为主席,领导各校教职员罢教,斗争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当局补发部分薪金。后来政府不执行诺言,再次爆发“索薪”运动。1921年6月3日,李大钊和马叙伦等带领上万名教职员及学生,前往总统府求见徐世昌,不料遭军警毒打,李大钊、马叙伦等受了重伤。事件发生后,政府慑于群众的压力,不得不作出让步,发下部分欠薪,但徐世昌也被赶下台。 “索薪”运动后, 马叙伦回到杭州养病, 先后出任浙江第一师范校长及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不久,北京政府改组,马叙伦曾两次出任教育部次长,并曾代理教育部部务,竭力做到不欠薪,维持学校的正常工作。在此期间,他曾掩护李大钊,使他免遭敌人的逮捕。后来因段祺瑞任命军阀唐继尧为教育总长,马叙伦即愤而辞职,仍回北京大学执教。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马叙伦联合北京各界人士组成“五卅惨案后援会”,并担任主任,接连两天召开国民革命示威大会,提出打倒军阀政府、建立国民政府的口号。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段祺瑞政府屠杀北京学生、市民的惨案,马叙伦极其愤怒,翌日提出辞呈,大骂段祺瑞,遭反动政府的通缉。夏,马叙伦化装潜回杭州,策动浙江省长夏超准备响应北伐,不幸失败,夏超被害,他也遭孙传芳通缉。北伐军打到浙江,马叙伦被任命为浙江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民政厅厅长。他决心改革吏治,建设廉洁政府,但其作法遭到官僚买办的反对,不久被迫辞职。1928年底,马叙伦再次出任教育部次长,他很快感到自己在国民党政府里同在北洋军阀政府里一样,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便于1929年冬辞职,回到北京大学专心教学和学术研究。
“九·一八事变”后,马叙伦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积极在教师和学生中开展工作,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教书不忘革命口号,同胡适等宣扬的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6年1月,马叙伦先后担任北平文化界抗日救国会主席和华北民众救国联合会主席,为抗日救国日夜奔忙,公开勉励学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以救中国”。马叙伦终因劳累过度病倒了,胡适等人趁机逼他离开北大,他愤然辞职回到杭州。在杭州期间,他曾两次到四川活动刘湘促蒋抗日,并在成都很多学校发表抗日演说。经他和其他同志的艰苦工作,使刘湘一度为抗日做了些有益的事情。
抗日战争爆发后,马叙伦贫病交迫,困居上海。他早年好友汤尔和出任华北傀儡政府教育总长,派专人请他出任北大校长,他一口严辞拒绝,并愤而不写回信。他在上海更名邹华孙①隐居不出,专事著述。这期间,他完成了学术巨著《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的初稿,该书在我国文字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他关于金文,石鼓文、古籍整理、老庄哲学、古典诗词和书法等方面的研究也造诣很深,著述甚多。当时他的生活虽然十分贫苦,但他坚决拒绝他的学生、立法院院长陈公博送来的财物,断然拒绝陈公博请他出山的要求。
抗战胜利后,马叙伦虽已年过花甲,仍主动与中共地下党组织联系,积极投入反独裁、反内战的爱国民主运动中去。短时间内,他就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揭露其扩大内战的阴谋,在群众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更好地把上海文教界和工商界的爱国民主力量联合起来,马叙伦和王绍鏊、周建人、林汉达等进步人士,于1945年12月30日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他被选为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次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支持下,马叙伦作为召集人,联络上海68个人民团体,共同组成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这标志着上海各界爱国民主力量进入大联合、大团结的新阶段,有力地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
1946年6月,全面内战迫在眉睫,上海各界人民召开反内战大会,组成以马叙伦为团长的和平请愿团赴南京请愿,当代表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遭到大批国民党特务的围困殴打,马叙伦、雷洁琼等都身受重伤,造成“下关惨案”。 1946年7月11日和15日,李公朴与闻一多先后在昆明被害,马叙伦怀着异常悲愤的心情发表文章抗议说: “革命者是杀不完的,他好象春天的草,生生不绝”。①他预感到敌人随时都可能对他下毒手,但他毫不畏惧,继续发表演说,抨击国民党当局,继续从事各种革命活动。
1947年,环境更为险恶,马叙伦等不得不暂时转入地下同蒋介石进行斗争。年底,上海地下党组织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帮助马叙伦等暂时转移到香港。在港期间,他继续从事民主运动,和王绍鏊等筹划成立了民主促进会港九分会,他们致函联合国,否认国民党代表团作为中国人民的代表等。1948年11月,马叙伦作为一位爱国学者和老教育家,积极发挥自己的才智、学识,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并出席了第一次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马叙伦被任命为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在他任教育部部长的5年中,忠实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对旧教育进行了改造,使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此外,他还担任过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他不管作什么工作都是兢兢业业,倾注心血,生活作风一贯严谨、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平易近人,深为广大干部和群众称颂。
1958年底,马叙伦患脑软化症,竟不能思索和行动。1970年5月4日病逝,终年85岁。
猜你喜欢的书
密庵集
八卷。明谢肃撰。谢肃,字原功,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详。少与唐肃齐名,时称“会稽二肃”。元至正末,张士诚据吴,谢肃慨然入见献偃兵息民之策。明初,隐于乡里。洪武十九年(1386)举明经,授福建按察司佥事,后以事下狱死。《明史艺文志》、集竑 《国史经籍志》、黄虞稷 《千顷堂书目》俱载谢肃有《密庵集》十卷。而传本久稀,藏书家罕著于录。惟《永乐大典》中所收谢肃 《密庵集》八卷。其时谢肃没未久,而姚广寿等已录其遗集,与古人同列,知当时即重其文。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谢肃初谒贡师泰于吴山仰高亭,时贡方奉诏漕闽广粟,当泛舟大海,因与同载至海昌,留居州北,执经问难。凡一诗之出,一文之就,折衷论议,必当于理乃己。谢肃之学问渊源,实出师泰。集中 《题天风海涛亭诗序》云:“用先师尚书贡公玩斋所咏诗一句为起,以仰止于公。又《师泰遗集》亦谢肃所刊行。均惓惓不忘其本。故所作古文词、格律具有法程。其在淮州寄人一诗,载所与同征修礼书者有张绅、杨翮等十人之名,为《明史·礼志》所未及。又《送行人蔡天英颁琉球周王印宝一诗》。考之《明史·外国传》,但有赐中山、山南、山北三王镀金银印一事,而不言曾遣行人。凡此之类,于考史尤有所裨益。故采掇编次,厘为八卷。戴良 《序》说: “密庵五言古,则本之魏,歌行则遵李、杜,近体则祖少陵。他若山川之离合,土地之沿革,人物之废兴,可以正史策之讹谬补志之缺略,纪行之诗,可谓盛矣”。现有 《永乐大典》本存世。
易学启蒙通释
南宋胡方平撰。二卷。《四库全书》本。此书阐释朱熹《易学启蒙》之旨,多引朱熹门人及后学之说为释,是研读《启蒙》的可取参考书。《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方平之学,出于董梦程;梦程之学,出于黄幹;幹,朱子婿也。故方平及其子一桂皆笃守朱子之说。此书即发明朱子《易学启蒙》之旨。”又云:“盖《易》之为道,理数并存,不可滞于一说。朱子因《程传》专主明理,故兼取邵子之数以补其偏,非脱略《易》理,惟著此书以言数也。
燕山外史
章回小说。清陈球著。八卷。是 书以明代冯梦祯《窦生传》为素材敷演而成。书 叙明永乐间燕人窦绳祖游学嘉兴,恋贫女李爱 姑,爱姑感其情,以身相许。不久,窦为其父所 迫与临淄宦族联姻,遂一去不返。爱姑被金陵 盐商所骗,辗转沦落青楼,幸侠士马遴相助,得 归窦生。然窦妻甚妒,对爱姑百般凌辱,窦生不 能堪,携之乘夜出逃,遇乱离散。窦生归里,财 产已空,妻厌贫求去,不久爱姑亦归。窦生及 第,官至山东巡抚。爱姑生一子,寻觅乳母,竟 为前妻,窦仍优容之。后窦生偕爱姑尸解仙去。 全书通篇用骈俪文体,独树一帜,文字简奥,情 节曲折,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谓其“语必四 六,随处拘牵,状物叙情,俱失生气”。约成书于 嘉庆四年(1799),初刻约在嘉庆十六年。另有 光绪初傅声谷注释本、光绪五年(1879)上海广 益书局傅注石印本、光绪十二年重刊本(以上 作八卷)、光绪三十二年上海江左书局石印本、 民国三年(1914)醉经堂书庄石印本(以上作二 卷)、民国十九年上海新文化书社铅印本、民国 二十年上海大中书局傅注铅印本(以上作四 卷)。近有198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排印本。
阀阅舞射柳蕤丸记
无名氏作。《也是园书目》著录。今存有脉望馆抄校本、《孤本元明杂剧》本。剧写番兵将领耶律万户屡次侵犯宋朝边境,宋朝大臣韩琦与范仲淹等八府宰相商议对策,御史唐介保举女真人延寿马,葛监军不服,吕夷简遂建议延寿马为先锋,葛监军为合后。延寿马正歇马云州,陈尧佐奉命前去宣召,命他星夜赴京。延寿马到京,范仲淹宣读皇命,令延寿马、葛监军统领人马,在雁门关取齐,又命参谋李信领兵截杀。葛监军领军先到,意欲争功,不等延寿马会合,即与番兵接战,失败退走。此时延寿马同李信率军马来到,杀退番兵,并一箭射死耶律万户。延寿马得胜回京时,正逢端午蕤宾节,范仲淹奉皇帝命,在御园中设太平宴会,一来犒军,二来会集众官庆贺蕤宾节令,举行打毬射柳之戏。葛监军先到,向范仲淹谎言他射死耶律万户,并说延寿马不知去向,范不信。延寿马来到,范仲淹命他与葛监军比赛射柳打毬。葛监军射柳不中的,打毬不过门,延寿马则射箭中柳,打毬过门。葛监军被革职,延寿马加封兵马大元帅。本剧末折写射柳打毬,题名作“阀阅舞”和“蕤丸”,两者如何联系,尚难索解。近人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谓“蕤丸”系“捶丸”之误,存疑待考。
无事为福斋随笔
二卷。清代韩泰华 (生卒年不详)撰。韩泰华字小亭,钱塘 (浙江杭州)人,道光时官居潼关道。此书是作者的札记,没有一定体例,也未分类,所记涉及面广,有金石、版本、掌故、地理、名人逸事、方言俗语、诗文典籍考证等多项内容,其中记述的元 《文选》毁于兵乱、宋会要未及编纂等内容,较有价值。又如张巡城困之遗事足以增广见闻。全书详略得当,对研究古代文化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功顺堂丛书》 本、《丛书集成初编》 本。
读书杂释
十四卷。清徐鼒撰。鼒字彝舟,安徽六合人,道光乙巳进士,官至福建福宁府知府。是书系作者早年所作。据作者自记《年谱》“戊戌二十九岁”条下:“游扬州,与刘孟瞻(文祺)、念楼(宝楠)、罗茗香(士琳)、陈卓人(立)、梅蕴生(植之)、薛介伯(寿)订交。问难既多,札记日富。有《读书杂识》之作。”该书杂说《周易》、《尚书》、《诗经》、“三礼”、“三传”、《尔雅》、《孝经》、《论语》、《孟子》,亦间涉群书。其中以说“三礼”较详且精。此外,该书还辩别字体字音数条,亦多有当者,亦间不免雷同琐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