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

- 姓名:顾颉刚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常州人
- 出生日期:1893年5月8日
- 逝世日期:1980年12月25日
- 民族族群: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原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é)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等。著名历史学家。江苏常州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本科哲学门毕业,后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任教,担任过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过《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大众知识》、《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责善半月刊》、《文史杂志》、《文讯》等。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政协二、三届委员,第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还主持过《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在大学时期,喜欢听戏和搜集民谣。对一些剧本作考证,收集吴歌二百首,编成《吴歌甲集》出版,是当时印行的第一部歌谣专集。1920年开始把他和别人研讨古史的论述,编成《古史辨》八册,已出版的有七册。
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即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周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我国有黄帝、神农,秦有三皇,汉以后有盘古;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造成这一封建史学体系主要完成于从战国到西汉儒家之手。儒家经典《尚书》是这一古史系统的首要典籍。要有效地摧毁它,必须摧毁《尚书》的经学地位。他一生用了很大力量,整理和研究《尚书》。
从1926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时起,原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都开设了“《尚书》研究”课,编写了《〈尚书〉讲议》和《〈尚书〉学参考材料》八册,《〈尚书〉讲义研究》五种,《尚书文字合编》、《尚书通检》、《尚书学讨论集》等。解放后,发表《尚书甘誓校释译论》、《盘庚三篇校释译论》、《尚书汤誓校释译记》、《西伯勘黎校释译论》这都是在尚书研究史上超越前人的著作,同时指出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并不是完全可信,其中《虞夏书》的《尧典》、《皋陶谟》、《禹贡》是儒家的伪造,目的是使人们一心向往所谓的这个黄金时代。同时指出《禹贡》虽是一篇可贵的地理学杰作,但儒家把它编派成大禹时代的作品,把禹加工美化为圣王。这些揭发和论证,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利用《尚书》编成的古史系统。按他对于古史记载的基本观点,认为必须打破关于古史的传统说法:要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原来只有一个的观念;要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要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要打破把古代看作黄金世界的观念。
1933年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开设《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一课。1934年与谭其骧创办《禹贡》半月刊,共出了八十期,为后学者指出途径。他的治学道路一方面来源于我国史学史上怀疑派的疑古思想,认为传、纪、经都不可信,其实是受“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考辨古史,推倒经学偶像;再一方面是受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影响;再即是道成以来经世致用思想的继续和发展。他善于从事物中找出相互间的联系,并应用到学术上来。他从事专门学术工作,也注意提倡写作形式上的通俗化。“五卅”后写了《伤心歌》,“九一八”后写有《胡阿毛开车入黄浦》,《傀儡皇帝坐龙廷》、《二十九军大战喜峰口》、《义军女将姚瑞芳》等大鼓书词,激发群众抗日爱国热情。30年代写的《中国上古史讲义》与解放后出版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都是通俗易懂的专著。他是中国近代史学上一位有成就有地位的历史学家,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和大量的著作。
主要专著有《浪口村随笔》(六卷补遗)、《汉代学术史略》、《辨伪丛刊》(合作辑点)、《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苏粤的始丧》、《古史辨》、《西北考察日记》、《尚书通检》、《上游集》、《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中国疆域沿革史》、《支那疆域史》(日文,中尾雄一译),《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孟姜女故事的歌曲》(甲集)、《妙峰山》、《山歌》(明冯梦龙作,校点),《三皇考》(与杨向奎合著)、《崔东壁遗书》、《史林杂识》等。主要论文有《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易·系辞传〉中现象制器的故事》、《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燕国曾迁汾水流域考》、《周人的崛起及其克商》、《西周的王朝》、《周室的封建及其属邦》、《“丛书子目类编”序》、《校点尚书禹贡篇》、《齐桓公的霸业》、《黄河流域与中国古代文明》、《尚书文字合编》、《尚书学讨论集》、《尚书甘誓校释译论》、《尚书大诰今释摘要》、《盘庚三篇校释译论》、《西伯戡黎校释译论》、《〈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和评论》等。
猜你喜欢的书
斯坦布尔列车
格林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严肃小说”和“消遣小说”两类,《斯坦布尔列车》是其第一部“消遣小说”。 故事发生在斯坦布尔列车,这一名噪一时的连接欧亚大陆的东方快车上,围绕逃亡与追捕、梦想与现实展开,浓缩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欧洲各国的社会问题与精神风景。从比利时的奥斯坦德、德国的科隆、奥地利的维也纳,到塞尔维亚的苏博蒂察,主人公们相继登场:精明又多情的犹太商人迈亚特、高贵而失意的政治流亡者津纳、柔弱而善良的歌舞演员科洛尔、强悍而机敏的小报记者兼女同性恋梅布尔、虚伪又做作的畅销书作家萨沃里、猥琐而凶残的惯偷格伦利希等各色人物,怀揣各自的梦想与企图,在这趟浪漫和冒险之旅上相遇、碰撞,发生了一系列戏剧性场景。暴风雪中,革命者津纳为信念命丧异国车站。车至终点君士坦丁堡,虚假的欢乐奢侈、诱惑勾引的气氛消解了对艰难旅程不安的记忆,主人公各自有了不曾预料的归宿,一切恍若隔世。 在这部被作者自称为“刻意讨好读者”的书里,作者假借那部名噪一时的洲际快车,将异国情调、浪漫奇遇与污浊世态及庸常俗事杂糅混合;通过对信仰与背叛的描写,毫不躲闪地直视人类生存中的卑劣和自欺,心怀谴责地将无情的客观实在展示成为某种“消遣读物”。
命理探源
《命理探源》是由袁树珊所著的八字命理的研究之作。作者袁树珊,是今江苏镇江人,他生活于晚清的光绪。到民国这一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和观念,特别是西方科学开始在中国大陆传播,许多传统的观念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挑战和怀疑,这其中也包括八字算命。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袁树珊开始了对命理的探源。袁树珊寻根溯源,考订几乎当时所有的命书,再在实践中检验八字方法的合理性,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本书的一个鲜明特色。作者认为,学习算命批八字一定要抱有济世救民的思想,要有“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精神境界。他说:“卜(算命)可决疑,医可疗疾,同为民生日用所必需。”因此,他要求,算命决不能以贪财为目的,更不能以算命骗人。
朱子礼纂
清李光地研究朱子理学思想的一部重要参考书。五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李光地字晋卿、原庵、号榕村,福建安溪人。康熙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文渊阁大学士。在官以清勤自律,任内曾举荐施琅平定台湾,为陈鹏年辨诬,赞成恢复张伯行官职,救方苞,且治河有功。晚年任文渊阁大学士时奉敕校理编辑的有《朱子大全》、《性理精义》、《周易折中》等,是康熙间颇有成就的儒学家。收集了散见于朱熹《文集》、《语类》、书信中关于“礼”的论述,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编纂,共五类,即《总论》、《冠昏》、《丧》、《祭》、《杂仪》。此书收录虽然不无遗漏,有失朱子之意,但以一人之力集成此书,已事属不易。
唯识二十颂讲记
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 在我国,唯识宗是大乘八宗之一,为法相宗的异名。法相宗又名普为乘教宗、应理圆实宗、慈恩宗。由决判诸法体性相状故,名为法相宗。由明万法唯识的妙理故,名为唯识宗。由普为发趣一切乘者故,名普为乘教宗。由所谈的义理,均为圆满真实故,名应理圆实宗。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窥基二师所弘传故,名慈恩宗。而此宗的学统,是传自印度的瑜伽行学派。
来果禅师语录
本书系节录来果禅师(1881—1953年)语录中的解谤扶宗说、参禅普说、自行录等三卷。解谤扶宗说,一一破解宗、教、律、净相互争议的症结,令其能相容尊重。扶宗说以简明的一百则学禅的箴言,句句破心殷切,为后学大开眼目,指点迷津。参禅普说,以修道者常犯的毛病,如怕动、求静、怕苦事、无长远心、我慢等,抽丝剥茧作彻底的针砭。自行录,以来果禅师一生行履为主轴,文中有禅师的孝行,割肝疗治父疾和求法种种困厄的历程。 本书为入门学禅者,先确立正见的方向(解谤扶宗说、参禅普说二章),后树立禅者大无畏的风格(自行录一章)。“语录”是启发性灵的一面镜子,只要对有所探索的人,此书必定是良师益友。
法华经卓解
法华经卓解,七卷,清徐昌治逗注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