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

顾颉刚
  • 姓名:顾颉刚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江苏常州人
  • 出生日期:1893年5月8日
  • 逝世日期:1980年12月25日
  • 民族族群:

顾颉刚(1893年5月8日—1980年12月25日),原名诵坤,字铭坚,号颉(jié)刚;小名双庆,笔名有余毅等。著名历史学家。江苏常州人。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本科哲学门毕业,后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任教,担任过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过《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大众知识》、《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责善半月刊》、《文史杂志》、《文讯》等。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政协二、三届委员,第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还主持过《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在大学时期,喜欢听戏和搜集民谣。对一些剧本作考证,收集吴歌二百首,编成《吴歌甲集》出版,是当时印行的第一部歌谣专集。1920年开始把他和别人研讨古史的论述,编成《古史辨》八册,已出版的有七册。


1923年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即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周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我国有黄帝、神农,秦有三皇,汉以后有盘古;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造成这一封建史学体系主要完成于从战国到西汉儒家之手。儒家经典《尚书》是这一古史系统的首要典籍。要有效地摧毁它,必须摧毁《尚书》的经学地位。他一生用了很大力量,整理和研究《尚书》。


从1926年在中山大学任教时起,原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都开设了“《尚书》研究”课,编写了《〈尚书〉讲议》和《〈尚书〉学参考材料》八册,《〈尚书〉讲义研究》五种,《尚书文字合编》、《尚书通检》、《尚书学讨论集》等。解放后,发表《尚书甘誓校释译论》、《盘庚三篇校释译论》、《尚书汤誓校释译记》、《西伯勘黎校释译论》这都是在尚书研究史上超越前人的著作,同时指出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并不是完全可信,其中《虞夏书》的《尧典》、《皋陶谟》、《禹贡》是儒家的伪造,目的是使人们一心向往所谓的这个黄金时代。同时指出《禹贡》虽是一篇可贵的地理学杰作,但儒家把它编派成大禹时代的作品,把禹加工美化为圣王。这些揭发和论证,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利用《尚书》编成的古史系统。按他对于古史记载的基本观点,认为必须打破关于古史的传统说法:要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原来只有一个的观念;要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要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要打破把古代看作黄金世界的观念。


1933年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开设《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一课。1934年与谭其骧创办《禹贡》半月刊,共出了八十期,为后学者指出途径。他的治学道路一方面来源于我国史学史上怀疑派的疑古思想,认为传、纪、经都不可信,其实是受“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考辨古史,推倒经学偶像;再一方面是受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影响;再即是道成以来经世致用思想的继续和发展。他善于从事物中找出相互间的联系,并应用到学术上来。他从事专门学术工作,也注意提倡写作形式上的通俗化。“五卅”后写了《伤心歌》,“九一八”后写有《胡阿毛开车入黄浦》,《傀儡皇帝坐龙廷》、《二十九军大战喜峰口》、《义军女将姚瑞芳》等大鼓书词,激发群众抗日爱国热情。30年代写的《中国上古史讲义》与解放后出版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都是通俗易懂的专著。他是中国近代史学上一位有成就有地位的历史学家,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和大量的著作。


主要专著有《浪口村随笔》(六卷补遗)、《汉代学术史略》、《辨伪丛刊》(合作辑点)、《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苏粤的始丧》、《古史辨》、《西北考察日记》、《尚书通检》、《上游集》、《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中国疆域沿革史》、《支那疆域史》(日文,中尾雄一译),《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孟姜女故事的歌曲》(甲集)、《妙峰山》、《山歌》(明冯梦龙作,校点),《三皇考》(与杨向奎合著)、《崔东壁遗书》、《史林杂识》等。主要论文有《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易·系辞传〉中现象制器的故事》、《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燕国曾迁汾水流域考》、《周人的崛起及其克商》、《西周的王朝》、《周室的封建及其属邦》、《“丛书子目类编”序》、《校点尚书禹贡篇》、《齐桓公的霸业》、《黄河流域与中国古代文明》、《尚书文字合编》、《尚书学讨论集》、《尚书甘誓校释译论》、《尚书大诰今释摘要》、《盘庚三篇校释译论》、《西伯戡黎校释译论》、《〈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和评论》等。


猜你喜欢的书

十五少年漂流记

十五少年漂流记

《十五少年漂流记》(Deux Ans de vacances)发表于1888年。书名直译为《两年假期》,又名《十五少年》、《十五小豪杰》、《荒岛奇遇》。描述了一艘载着十五个少年的帆船在暴风雨中遇难,漂流到荒岛上,坚强的十五个少年团结一心,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勇敢地面对并战胜残酷的自然环境,经过伊范森和凯特两位大人的带领下,打垮了凶狠的沃尔斯顿一伙,经历两年的时间,终于回到了故乡的故事。

止山集

止山集

诗文别集。明丘云霄(号止山)著。二十卷。本集又析为《南行集》四卷、《东游集》二卷、《北观集》四卷、《山中集》十卷。前三集均为诗集。《南行集》卷首有嘉靖十三年(1534)丰熙序,卷一为《建安稿》,卷二为《延津稿》,卷三、卷四为《晋安稿》。《东游集》二卷均为《括苍稿》。《北观集》卷首有嘉靖二十六年黎节序,卷一为《楚稿》、《越稿》、《吴稿》,卷二为《宋稿》、《鲁稿》、《齐稿》,卷三、卷四为《燕稿》。《山中集》卷首有嘉靖二十六年冯承芳序,卷一至卷四为诗,卷五为赋,卷六至卷一○为文。有旧抄本,《四库全书》据以录入。

兰轩集

兰轩集

元代诗文别集。16卷。王旭撰。据明人焦 《国史经籍志》所载,《兰轩集》原本为20卷。原本久佚无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旭诗文若干篇,重编为《兰轩集》16卷。《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收入辑本《兰轩集》16卷,这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版本。卷1为赋、五言古诗,卷2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卷3为五言律诗,卷4-8为七言律诗,卷9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卷10为表、书、启、疏、檄,卷11为序,卷12-13为记,卷14为题跋、赞、文,卷15为说,卷16为铭、碑、传。王旭的诗,以七言律诗数量最多,以五言古诗质量最高。他的诗往往随心所欲地抒写个人情怀,并不着力于雕章琢句,常给人气格超迈的印象,比较容易感染读者。他的古文多讲学家之言,文学色彩较淡,以议论和平通达,说理细致入微见长。他身处元初盛世却困顿终身,诗文中贯穿着怀才不遇、难为当权者所用的感慨。七言绝句《扬州城下》、《燕城书怀》正是这种情绪的体现。

凤凰台记事

凤凰台记事

笔记。明马生龙撰。一卷。作者原署三湘(湘潭、湘阴湘乡)人,仕履不详。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南,集中记洪武初年朱元璋于金陵建都筑城及其微行巡察诸传说,颇有“凤去台空江自流”之叹,故以名书。内容约可分三部分。开首诸条写金陵王气,明之建国,于六朝旧城基础上,周围百里内立十三门,外城因山控江一百八十里内建十六门及筑城用石灰秫粥锢其外,”外筑土城, 自宫中挖阴沟通土城之外,以为金汤之固,而又能预防不测之大略;其次,暴露出朱元璋的无比残暴:他微行巡察,发现修城人杂泥土于石灰黏粥中抹石墙时,“即筑筑者(修城人)于垣中”等,都充分暴露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反动本质,与正史所载,相去甚远。故此编可补史阙。有《稗乘》本。

春秋明志录

春秋明志录

十二卷。明熊过撰。此书辨驳《公羊》、《穀梁》及胡安国《春秋传》之失,尤其攻击《左传》一书。如隐公八年“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庚寅,我入祊”。熊氏认为是“郑庄公欲离宋党,故以赂饵鲁”,且引吕大圭《春秋或问》云“《左氏》言以祊易许,经文未见其事,是时郑方结鲁,非鲁结郑”为其佐证,认为这是《左传》“见假田事误合为一”;又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熊氏认为,《经》书“围”而《左传》则云自皇门至逵道,乃诬。卓尔康《春秋辨义》云此书“颇出新裁”,然所谓“新裁”,则大抵臆说。如以邢迁于夷仪为邢自迁,非齐桓公迁之;以晋人执虞公为存于其国,制之使不得他去,非制以归;以洮盟谋王室为诬说;以用鄫子为出自邾人,非宋襄公之命;以晋怀可为卓子之谥;以赵盾并未使先蔑逆公子雍于秦;以卫石恶为孙氏党,非宁氏党等等,大都属无稽之谈。《四库》系浙江吴玉墀家藏抄本收录。

无明慧经禅师语录

无明慧经禅师语录

无明慧经禅师语录,四卷,明慧经说,元贤重编,刘崇庆序,日本性融跋,尉直正公跋,附塔铭,补刻嘉兴本明黄端伯序、德清赞。内题寿昌和尚语录,或寿昌无明和尚语录,或寿昌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