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弢

唐弢
  • 姓名:唐弢
  • 别名:字越臣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镇海人
  • 出生日期:1913年
  • 逝世日期:1992年1月4日
  • 民族族群:

唐弢(1913年-1992年1月4日),现代作家,现代文学研究家。原名唐端毅,字越臣,曾用笔名风子、晦庵、若思等。浙江镇海人。家境贫穷,在亲戚资助下入学读书,至初中二年级,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考入上海邮局任邮务佐。1930年以后,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工人运动,担任文字宣传工作,还和工人、店员组织了小型读书会,从事业余创作。1933年起,开始在《申报》副刊《自由谈》投稿,先写散文,后写杂文,曾经得到鲁迅的关怀和指导。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沦为“孤岛”的上海,参加了1938年《鲁迅全集》的编校工作。以后又支持《鲁迅风》周刊,编辑《文艺界丛刊》,在几个中学任教,和青年们一起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太平洋战争发生后,被迫离开邮局,在一个私人银行里任秘书。抗战胜利后,重回邮局工作,并与柯灵合编《周报》,参加反内战、反饥饿的民主运动。《周报》被禁后,改编《文汇报》副刊《笔会》。1949年上海解放后,被选为邮政工会常务委员兼文教科长。曾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任全国文协委员兼上海分会常务委员,后调任复旦大学、震旦大学、上海戏剧专科学校等校教授。1950年,参加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工作。1951年,任华东文物处副处长,兼任文协机关刊物《文艺新地》副主编。1953年,调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副主编,书记处书记。1959年,调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今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为中国作协理事。主要文学活动是创作杂文,从事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工作,是著名的杂文作家、鲁迅研究专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主要著作有: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短长集》、《投影集》、《劳薪辑》、《识小录》、《学习与战斗》、《唐弢杂文选》和《繁弦集》,短评《可爱的时代》、《上海新语》,文艺短论及史料集《文章修养》、《书话》、《创作漫谈》,散文诗集《落帆集》、《莫斯科抒情及其它》,论文集《向鲁迅学习》、《鲁迅在文学战线上》、《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燕雏集》、《鲁迅的美学思想》,少年儿童读物《鲁迅先生的故事》,编有《鲁迅全集补遗》及《续编》各一本,主编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唐弢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侣山堂类辩

侣山堂类辩

《侣山堂类辩 》是张志聪集同学友生及诸门弟子数十人, 在侣山堂讲学, 探讨医理, 讲论方药, 钻研中医学术之专题论文集。书中充分反映了张志聪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张志聪主张:先难后易,苦志力学,主张反循序渐进法,以苦志力学为前提,先难其所难,后易其所易;辩异知同,举一反三,主张治学不为表面异同所迷感,要得其纲领,一以贯十,十以贯百,而后举一反三以引申之;共同研究,集思广益,十分重视发挥集体智慧,常集诸家一得之见,后人谓之开集体创作之先河;维护旧论,师不泥古,认为《伤寒论》未遭秦火之劫,虽经王叔和编次,但其义理首尾相贯,如神龙出没,为张仲景原旨。

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咒经

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咒经

最胜佛顶陀罗尼净除业障咒经,一卷,唐地婆诃罗译。补录经末题记。

唯识学概论

唯识学概论

两部,熊十力著。 《唯识学概论》系熊先生讲授唯识学的讲义,1923年由北大印制。本书忠实于此前在南京支那内学院所学,以玄奘、窥基之学为旨归,简明扼要地概述唯识学的思想体系,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为唯识学的入门书,亦可作为研究《新唯识论》的参考。第二部是熊十力在北京大学讲授唯识学的第二种讲义印本,是熊十力改造唯识学的第一个里程碑,标志熊氏离开并批评旧唯识学,转向自创《新唯识论》的立场。

净土十疑论白话释

净土十疑论白话释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净土十疑论》由智顗说,灌顶整理成书。所谓十疑是:一解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疑,二解释求生无生理疑,三解释偏求生一土疑,四解释偏念一佛疑,五解释具缚得生疑,六解释得即不退疑,七解释不求兜率内院疑,八解释十念得生疑,九解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解释作何行业得生疑。六中多引华严、维摩、金刚、涅槃、无量寿、弥勒上生等经书,以及智度十住毗婆娑中等论点。《净土十疑论》对弘扬净土道,以及在阐发净土思想方面的书籍当中,“唯有此论,最为首冠”。

总释陀罗尼义赞

总释陀罗尼义赞

密教著述。唐不空撰。一卷。主要解释陀罗尼和真言、密言、持明的四种含义及其差别。中说大乘菩萨道有两种修行可证无上菩提,一依诸波罗蜜修行成佛,一依真言陀罗尼三密门修行成佛。又说陀罗尼具四种义:法持、义持、三摩地持、文持;谓此四种义多在显教修多罗中称说,亦在真言密教中称说,而真言、密言、明在密教中说,亦具四义。此四种若以三密门相应,不暇多劫,速疾成道。此书见于圆仁、圆行、惠运、宗睿等的《求法录》。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梵名Trim!s/ika^-vijn~apti-ma^trata^-siddhi 。全一卷。世亲菩萨造,唐代玄奘译。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三十唯识论、高建法幢论。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以三十偈颂诠释唯识教义(前二十四行颂明唯识之相,后一行颂明唯识之性,最后五行颂明唯识之行位)。乃瑜伽十支论之一。世亲临终之际,以三十颂六百言阐述大乘法相之妙趣。其后,护法、安慧等诸论师各为三十颂作注,并加序分、流通二颂。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以护法学说为主,合糅诸论师之作,而译成‘成唯识论’十卷。每一偈均先立万法乃唯识所变现,分能变之识为异熟(第八识)、思量(第七识)、了别境(前六识)等三种,次辨唯识之理,最后揭示唯识三性及修行阶位。注疏有成唯识论十卷、略释一卷(窥基)、唯识三十论约意一卷(明昱)、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智旭)、唯识三十颂锦花一卷(真敬)、唯识三十颂略释四卷(圆明)等。又南朝真谛所译之转识论为本书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