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杂记

  • 金翼

    金翼

    《作者:林耀华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就构思来说,它的主题非常简单,却像竹叶画一样其朴素的形式掩映着高水平的艺术。这个故事在于剖析福建一个村庄里毗邻而居的两个家族。这两家既有亲戚关系,又一起做生意。《金翼》一书突破性地运用文学笔触,通过福建黄村的具体案例呈现了对中国现代化的政治经济过程和个体精神世界转变的探索。本书的中心问题是黄东林为代表的“金翼之家”和以张芬洲为家长的“龙吐珠”之家有着相似的起点,为何前者走向兴旺而后者却走向衰败。书中的主体部分,通过对现代化进程中各个行动主体的处事之道

  • 在大学与田野间

    在大学与田野间

    《作者:林耀华学术文集,林耀华撰,该书基于作者在哈佛大学求学经历及燕京大学等高校执教生涯,系统梳理20世纪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发展脉络。全书共六章,首章“严复研究”追溯学术起点,末章“民族识别与民族学的实践”总结田野调查经验。书中收录《金翼》对福建宗族社会的文学化研究、《凉山彝家》对彝族社会结构的实地考察成果,并整合义序黄氏宗族的功能学派分析案例,呈现“宗族-家族”研究方法的形成过程。附录显示该丛书共14册,同系列包含《朱自清回忆录》等著作。

  • 敦煌学概论

    敦煌学概论

    《作者:姜亮夫姜亮夫著。1985年10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是作者的讲演录。共六讲,主要是分类介绍敦煌写本与敦煌艺术品的内容,并概说敦煌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以及敦煌写本的研究方法。全书以六讲为核心框架,涵盖敦煌学的文化价值、敦煌文献与艺术品的分类解析及研究方法,并附《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节录。通过个人赴巴黎抄录敦煌写卷的经历,结合经卷版本对比(如《道德经》河上公注本与王弼注本)、卷子纸张工艺分析等实例,系统阐述敦煌文献的物质特征与历史意义,同时梳理写卷研究的学术路径。语言平实精炼,兼具学术深度与普及性。

  • 从金瓶梅到清明上河图

    从金瓶梅到清明上河图

    《作者:吴晗长久以来,历史在大多数人脑海中的印象,是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是烛照万里的规律概括,是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这样高的历史视角在学术与大众之间设下了一道高大的藩篱。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从一系列罕见的典籍文书里,挖掘出这些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人们曾经对《金瓶梅》的误读与曲解、《清明上河图》与《金瓶梅》的历史联系、西王母故事的衍变过程、《山海经》中的古代故事及其系统、明朝胡惟庸党案之真相、咸丰时代王茂荫的币制改革以及建州史中被篡改、伪造和歪曲的李满住…… 历史学家吴晗通过精准解读、严密推理,将这些生动的历

  • 困学纪闻注

    困学纪闻注

    《作者:翁元圻二十卷。清翁元圻 (1749—1825)撰。翁元圻字载青,浙江省余姚县人。其兄翁元堂,精通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在翁元圻四岁时,就给他讲授《困学纪闻》一书,此后,翁元圻专心研究《困学纪闻》,为《困学纪闻》作长篇注疏,并把其兄口授内容载入书中。全书共分六类,即经义、史事、书籍杂文、人名、物类、杂义等。用史实详细标目,按类分别作注。其具体内容包括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大载记、乐各一卷。春秋、左氏传一卷。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一卷。孟子、小学、经说一卷。天道、历数一卷。地理、诸子一卷。考史、史记正误一卷。考史五卷。评文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作者:范文澜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分为引言、佛教各宗派、禅宗三部分。系从作者所编《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中抽出有关唐朝佛教的章节整理而成。这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范文澜先生对中国唐代佛教的看法。范文澜对佛教是持批判态度的,总的看法是,“佛教在唐朝是社会的大祸害”。尽管“它在文化领域内曾作出不少成绩”,“艺术方面有许多值得保护的不朽作品”。但是“佛教利用艺术作贩毒广告,艺术性愈大,流毒也愈大”。他举出了佛教“显而易见的大祸害”有三条:“第一,寺庙林立,宣扬迷信”;“第二,多立宗派,广收徒众”;“第三,麻痹农民,阻碍起义”。他认为“特别

  • 八代传叙文学述论

    八代传叙文学述论

    《作者:朱东润朱东润于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乐山撰写,该书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研究的奠基性学术专著,以西方传叙理论为参照,系统梳理汉魏至南北朝时期传叙文学的发展脉络,聚焦于人性真实性的探讨。 全书基于对四百余种传叙文献的辑佚与考订,评析《曹瞒传》《法显行传》等作品,提出传叙文学的核心在于揭示人性真相。正文分十二章,从传叙文学的概念流变、蒙昧阶段至自觉时期的演进展开论述,附录收录《东方朔别传》等十八篇古代传记文本。书中首次将“传记文学”改称“传叙文学”,强调其史学与文学的双重属性,主张突破传统史传框架,融合中西学术视角。全书采用繁体

  • 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

    中国传叙文学之变迁

    《作者:朱东润朱东润著,该书为朱东润先生生前未刊稿,书中包含十五篇论文,对中国传叙文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内容涵盖了从《晏子春秋》《史记》到唐代文人传叙、宋代行状年谱、全祖望《鲒埼亭集》碑铭传状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传叙文学的名称和流别、真实性等问题,还对刘邦和项羽、隋文帝和炀帝等人物进行了独特评价。该书整体学术水准很高,虽写成于上世纪 40 年代,但不少文章和观点至今仍具魅力,体现了朱东润先生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治学探索精神,为研究中国传叙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

    《作者:罗常培语言学著作。罗常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50年出版,语文出版社1989年重新排印出版。重排本对初印本排印上的错误、与现在通用译法不同的译名、因材料不齐而遗留的问题均加以校正。重排本书前有吴玉章题词、吕叔湘的再版前言、邢序(邢公畹)、及一版时的陆序(陆志韦)、自序,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引言”,概述了该书的范围、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第二章“从语词的语源和演变看过去文化的遗迹”,用中外语词里的例子阐述、论证了语义演变反映文化进展的阶段。第三章“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运用丰富例子论述了从语言的习用词或俚语中窥探造词的心理

  • 怎样判别是非

    怎样判别是非

    《作者:殷海光逻辑学家殷海光的代表作之一,该书聚焦于如何通过逻辑思维和理性判断来区分是非真伪,尤其针对日常生活中易出现的认知偏差、逻辑谬误提供了清晰的辨析方法。 全书核心围绕 “逻辑” 展开,强调逻辑是判别是非的基础工具。殷海光在书中指出,人们常因情感、偏见、传统观念或不当推理而陷入判断误区,例如混淆事实与价值、误用因果关系、以偏概全等。他通过具体案例,如日常对话、社会争议中的逻辑问题,剖析了常见的逻辑谬误(如诉诸权威、人身攻击、滑坡论证等),并阐述了如何运用逻辑规则(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进行有效思考。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 “认知态度”

  • 未晚斋杂览

    未晚斋杂览

    《作者:吕叔湘语言学家吕叔湘著,读书札记合集,吕叔湘,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是近代汉语语法的开创人之一。共收录 7 篇文章,这些文章曾在《读书》杂志的 “未晚斋杂览” 栏目发表过。 “未晚” 者,已晚也,作者怀着 “已经晚了” 的心情选择 “未晚” 作为斋名,体现了学术研究的紧迫感,同时也取自作者以 “未晚” 自警的反训修辞。以跨文化视角评析西方学术与文学,涵盖了霭理士论禁忌、赫胥黎社会改良思想、葛德文政治哲学及李尔谐趣诗等主题。

  • 新食经

    新食经

    《作者:张竞生《新食经》是中国现代性学奠基人张竞生所著的一部饮食文化著作。该书的创作背景与张竞生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他早年因在北大任教时出版《性史》而蒙上恶名,1948 年前后,在家乡闲来无事的他,在汕头的《大光报》上开设专栏,由此撰写了《新食经》。书中内容丰富,涵盖 “食的革命与医药革命”“食与运动及内分泌”“食与性情及色欲”“绝食与精神食法”“饥民食法 —— 盐与水的利用”“素食果食的根本食谱” 等章节,还附录有 “食礼初步”。张竞生站在科学前沿,提出了 “食什么” 和 “怎么食” 的科学饮食主张,强调食物革命能引发医药卫生革命,并且肯定

  • 语文常谈

    语文常谈

    《作者:吕叔湘共分八章,是吕叔湘先生所著。本书是本很有分量的普及读物,有实用价值,知识性也很强,如旧字典中的反切法、古典诗词中的压韵问题,都有精要的叙述。重点分别为:一、语言与文字的辩证关系,二、汉字的语音、音韵;三、文字三要素的形、音、义;四,语句的结构;五、词义和句义;六、古今语言的变化;七、各大方言及推广普通话;八、汉字改革与汉语拼音。

  • 食经

    食经

    《作者:张竞生饮食养生,又名《新法长生术》,张竞生著,主要论述了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如谷粒类、青菜类等,将谷粒类形容其美如珠玉,称青菜类无论是有花者、有叶者、有心者、有芽者、有苞者,人们看之无异茹香餐霞,不但味清沁肺腑,其色也令人魂醉神摇,肯定了植物性食物有利于人体健康与祛除疾病的保健功能。 肯定和论证了我国人民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方式,强调以自然主义的素食为主,但也没有完全否定肉食的价值,同时提倡节食。 吸取了当时西方营养学的新成果,提出了 “食什么” 和 “怎么食” 的科学饮食主张,比如还罗列了一些食物的生素(维生素)含量,强调食物的革命能引

  • 烂熳派概论

    烂熳派概论

    《作者:张竞生张竞生吸收、消化欧洲浪漫派思想后写就的文艺理论著作。张竞生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风云人物,学术活动涉及美学、文学、哲学、性学等多个领域。在《烂熳派概论》中,他可能对浪漫派的意义、特点、行为及其思想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阐述。通过对浪漫派的研究和介绍,张竞生或许希望将西方浪漫派的思想引入中国,为当时的中国文艺界带来新的思想和创作理念,推动中国文艺的发展和变革。

  • 中衢一勺

    中衢一勺

    《作者:包世臣七卷。清包世臣 (1775—1855)撰。清包世臣,字慎伯、诚伯,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等。安徽泾县人。嘉庆举人,官江西新喻知县,因劾去官。晚年寓居江宁。工书。有《艺舟双楫》、《小倦游阁文集》、《管情三义》、《齐民四术》等。是书前三卷为《中衢一勺》 正文,其上卷自海运南漕议至下河水利说六首,中卷自郭君传至南河杂记中七首,下卷自庚辰杂著中至海运十宜七首。以下四卷为附录,附录一包括自《表浦问答》至《书乔征君纪事文稿后》十二首,附录二包括自《代杨桂堂给事驳奏开放旧减坝》折子至《小倦游阁杂说三》共五首,附录三为《闸河日记》,附录四自 《却

  • 伟大怪恶的艺术

    伟大怪恶的艺术

    《作者:张竞生张竞生著,探讨了文学艺术领域中 “怪恶” 这一独特概念及其与艺术的紧密联系。​ 张竞生指出,1828 年雨果相关序文发表后,“怪恶” 材料在文学中的地位开始显著提升。古典文学存在一定局限性,而新文学需涵盖人生真相,“怪恶” 材料的融入能让文学更全面地展现人性的矛盾复杂。在文学作品里,“怪恶” 具有重要作用。它可成就人情剧,使悲剧与喜剧巧妙融合,如一些戏剧中人物命运兼具悲剧色彩与荒诞滑稽情节,更真实反映生活与人性;还能通过与伟大的对比,凸显人物特性,像有的主人公虽行为怪诞或有性格缺陷,却能在特定情境下展现伟大精神,使形象更丰满立体。​

  • 中国兵器史稿

    中国兵器史稿

    《作者:周纬周纬著。195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研究中国兵器史专著。全书分石兵、铜兵和铁兵三章共十六节。书中记述了从原始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至清朝历代包括边疆各族攻守作战的各种器械武器,对于中国兵器的变迁沿革、铸造的递变、形式的更易及受外族影响、向外族传播等方面均作了深刻的说明。书后附128器插图854器版,总计982器,除其中前人所拟理想图数十器之外,其余有九百数十器均采寻于中外博物馆、图书馆、皇宫及私藏器,有百数十件系清乾隆藏兵,有一部分兵器属本书首次摄影公诸于世。这些插图和图版为读者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兵器资料。作者

  • 作文法讲义

    作文法讲义

    《作者:陈望道陈望道编著。 12章, 1922年出版。作者在《小序》中说:“这一册书,将告诉青年们作文上各个重要的问题,又将告诉青年们这些问题底地位和这些问题基本的解决方法”。在“各个重要的问题”一章中,列有“文章底体制”一题。这本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写的,以一种新的文体论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 作文法精义

    作文法精义

    《作者:周乐山周乐山编著。上海广益书局1933年2月初版,1934年1月再版。此书被收入《文学精义丛书》。全书分绪论、论说文、记事文、叙事文、小品文5章,讲述各体文章的意义、分类和作法。本书纲举目张,条理明晰。从篇幅来说,侧重论说文、叙事文和小品文的讨论,其中小品文又是重中之重。这多少与时代热点、作者的好尚有关。我们认为,周乐山先生的《作文法精义》一书,无论对于初学写作者,还是写作教学者,都值得用心研读。

  • 中国妇女生活史话

    中国妇女生活史话

    《作者:田家英田家英著,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年出版。该书汇编了田家英为《新中国妇女》期刊撰写的稿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妇女生活、中国奴隶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和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作者为适应一般妇女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以朴素的语言、生动的笔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地位和生活状况,是一部用唯物史观介绍妇女生活历史的读物。

  • 闲情偶寄译注

    闲情偶寄译注

    《作者:李渔杂著。清李渔著。十六卷,或作六卷。凡“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每部下分数节,凡三十六节,节各有题,每节又下分数段,凡二百三十四段,段亦各有题。论及戏曲创作与表演、女子姿容妆饰、园林建筑结构安排、室内家具布置、饮食烹饪、栽花种树、医疗养生等各方面。作者致龚鼎孳书云:“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故不得已而著为《闲情偶寄》一书,托之空言,稍舒蓄积。”书中前二部后人曾辑为《李笠翁曲话》,在中国戏曲史上有重要价值。其余各部涉及生活

  • 作文指导

    作文指导

    《作者:朱德熙开明书店1951年10月初版,朱德熙著,分为主题、结构、表现、词汇、句子、标点等六章,每章之后附有习题,举例丰富,说明切实具体。《作文指导》体现着朱德熙先生关于中学语法教学的先进理念,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改进作文的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劝学篇译注

    劝学篇译注

    《作者:张之洞张之洞著。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版。共24篇,4万余言,分“内篇”(包括《同心》、《教忠》、 《明纲》等九篇)和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等15篇)。序言谓: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实际是以封建伦理来“正人心”;又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口号,对抗维新派“开议院,兴民权”的政治主张。是集中反映洋务派思想体系的代表作,曾被清政府颁行全国,受到帝国主义的赞赏,遭到维新派的严厉批判。

  • 中国史学入门

    中国史学入门

    《作者:顾颉刚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出版。全书以中国民族史为核心,分阶段论述商至清代的民族融合历程,结合历史地理学分析各族群迁徙与神话传说。书中解析《诗经》《尚书》等先秦文献体系,评述诸子百家思想流派,并梳理二十四史、杂史及清代考证学发展。内容涵盖经学、汉学、宗教史等领域,注重史料辨伪与跨学科研究方法,体现作者对上古史研究的宏观视角。

猜你喜欢的书

处女地

处女地

发表于1876年,是屠格涅夫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他反映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生活斗争的又一部艺术性的编年史。巴金根据1929年万人丛书版同1906年屠格涅夫小说集版两种英译本进行翻译,译文1944年6月由桂林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现存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巴金译文全集》第3卷。小说的题词点明了主题: “要翻处女地,不应当用仅仅在地面擦过的木犁,必须使用挖得很深的铁犁。”这是7年后病故的屠格涅夫留给俄国青年的遗嘱。小说反映了19世纪70年代民粹派“到民间去”的活动。作者同情“民粹派”,颂扬了民粹派基层人员的正直、热情、淳朴和英勇,同时也指出了民粹派脱离农村实际,把农民理想化的弱点。屠格涅夫坚持反农奴制的一贯立场,讽刺保守派,但他不相信革命斗争,而是推崇自上而下的温和的改良。后来在谈到题词的涵义时,他着重指出:“我的题词中的‘铁犁’不是指革命,而是指教育。”

欧阳修撰集

欧阳修撰集

诗文别集。宋欧阳澈著。澈集以宋吴沆所辑《飘然集》为最古,辑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并为之序。后陈思即据此本辑入《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二九。嘉定十七年(1224),会稽胡衍又取其《上皇帝万言书》三篇合而刻之,厘为六卷。《宋史》本传所云之《飘然集》六卷,即此本。元季遭兵毁。明永乐十四年(1416)澈十世孙永康县丞齐重新编辑刊刻,更名为《欧阳修撰集》。金华唐光祖跋,称其书编为三卷,诗文、事迹为四卷,当时陈东同上之书,亦并取附为一卷,合为八卷。然永乐十五年崇仁知县王克义序,乃称“齐录公前后奏议,次继《飘然集》,分为六卷”。然仅分列不同,与八卷本实即一本。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澈二十世孙钺再刻,吴道南为序,而缺第八卷陈东之文。通行有《四库全书》本。七卷。卷一至三为《上皇帝万言书》、卷四至卷六为《飘然集》,收诗词及骈、散文各一篇,卷七为欧阳钺所辑《欧阳修撰事迹》。前有《欧阳修撰集》原序四篇。《乾坤正气集》所收之《欧阳修撰集》仅录其三书,无诗词。

蔡文姬

蔡文姬

五幕历史剧。郭沫若著。1958年发表。剧作取材于三国时期“文姬归汉”的故事,塑造了爱国女诗人蔡文姬和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曹操等著名历史人物的形象。蔡文姬为东汉名儒蔡邕之女,中原战乱中得南匈奴左贤王搭救,后与之结为夫妇,生下一男一女。曹操平定中原后,派使者董祀、周近前往南匈奴迎文姬归汉,让她继承父业,续修《汉书》。蔡文姬内心经历了爱国思想与骨肉情感之间矛盾冲突的激烈斗争,在董祀的鼓励开导下只身归汉。日后,曹操听信周近谗言,令董祀自裁,蔡文姬仗义执言,帮助曹操纠正了过失。经过长期的努力,她终于完成宏业,并在曹操的关怀下获得了家庭的幸福。作者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激情,细腻地刻画出蔡文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蔡文姬“以国事为重”,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高尚品质;同时,以侧面渲染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展示曹操的远见卓识和坦荡胸襟,热情歌颂了曹操的“文治武功”及其民族政策的胜利。剧作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并以凄婉动人的“胡笳十八拍”贯串始终,多有深沉蕴藉的抒情场面,浪漫主义气息浓郁。

礼记述注

礼记述注

二十八卷。清李光坡(1651-1723)撰。光坡字耜卿,廪膳生,家居不仕,性至孝。为学以宋儒是宗,专意于《三礼》。着有《周礼述注》、《仪礼述注》、《皋轩文集》等。是书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乃专为驳正陈氏《礼记集说》而作。其《自序》云:“始读陈氏《集说》,疑其未尽,及读注疏,又疑其未成。如《序》内称郑氏祖谶,孔氏惟郑之从,不载他说,以为可恨。郑氏祖谶,莫过于郊特牲之郊祀,祭法之禘祖宗。而孔氏《正义》皆取王(肃)郑(玄)二说,各为缕列”,其他“自五体大者至零文单字,备载众诂,在诸经疏中最为详核”,以为陈澔实妄言诋毁孔颖达之书矣。故光坡是以驳正陈氏《集说》为大旨,力斥其“诸篇皆妄次第”。而光坡是书却颇有条理,犹现身说法,每篇前有小序,于经文则节取一句或一词而述注之,各为一条。每条先录郑注或孔疏,或《集说》、或朱子注、或秦汉群经及诸子、或唐宋以来说经众家之言,间有“坡谓”,以阐发己意。其《述注》以程朱理学为依据,补述训解郑玄之注,却又不偏于一家之言;于陈氏《集说》即力斥其非,亦间取可取者。然其于名物,典制、器数之考中,颇多阐发经文义理之宏微,故与陈氏不能尽相隔绝。有乾隆三十二年刊本。

般若心经注解

般若心经注解

般若心经注解,一卷,明真可撰。

临济宗旨

临济宗旨

全一卷。宋代僧觉范惠洪(1071~1128)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一一册。惠洪援引古德、尊宿之提唱,阐论三玄三要、十智同真、四宾主等法要,以导引学人悟得临济宗之特殊宗旨。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孟子

孟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创始人。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人。幼年丧父,母教极严,家境贫困。长大后,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是孔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