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

- 姓名:李渔
- 别名:字笠鸿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兰溪(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611
- 逝世日期:1680年
- 民族族群:
李渔(1611—1680年)清初小说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字笠鸿,一字谪凡,后字笠翁;号觉世稗官,别署笠道人、新亭樵客、随庵主人等。兰溪(今属浙江)人。李渔生于如皋,自幼聪慧,“少壮擅古文诗词,有才子称。其作诗文甚敏捷,求之可立待。”(《兰溪县志》)24岁时迁回浙江,因作文章“率意构思,不必尽准于古”,故而屡试不售。清兵入浙后,颇丰饶的家庭从此中落。其时,李渔剃发家居;不久移家杭州,一住十年,以卖文为生。顺治十四年(1657),李渔移家南京,筑芥子园,开书坊,以刊书闻于时。他的戏剧、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这一段时期。他结交王士禛、周亮工、尤侗、吴伟业等名士,广置侍姬,组成家庭戏班,自作脚本,供其演出,一时名著南北。移居南京的20年间,李渔还广游天下,奔走于达官贵人之间打秋风,逢迎阿谀,摇尾乞怜,毫无文人之节操。李渔又“常挟小妓三四人,子弟过游,使隔帘度曲,或使之奉觞行酒,并纵谈房中,诱赚重价”(袁子令《娜如山房说尤》),可见其品行之低下。康熙十四年(1677)李渔迁回杭州,在西湖边筑“层园”,度过晚年。70岁时病死。李渔一生著述甚富,有《笠翁一家言全集》(包括诗文集和《闲情偶寄》),戏曲《笠翁十种曲》,话本小说《无声戏》、《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等多种,并均流传至今。
李渔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戏剧理论上,这在他的《闲情偶寄》中《词曲》、《演习》两部中有集中的论述。与以往的戏剧家们只重辞藻、曲调的鉴赏不同,他是把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进行整体研究,并突出其舞台艺术的特点。他注重戏曲结构,主张“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使全剧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在语言上,与当时曲家偏重词藻雅丽之风相对立,他提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要求“贵浅显”,“戒浮泛”、“忌填塞”、“重宾白”,强调通俗化,个性化。他的理论,是对传统戏曲的一个了不起的突破。他的戏剧创作也体现了他的理论,今存的《笠翁十种曲》都是结构紧凑,针脚细密,绝无破绽,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的作品。但是,因为李渔作戏是为了投达官名士之所好,所以往往一味追求情节离奇,而且大多趣味庸俗,格调不离。李渔的小说创作也体现了这些特点。他的作品语言流畅,通俗,情节新异,却绝不生硬,议论也恰当妥贴。但因过分追求故事的标新立异,曲折离奇,一般思想性都不强,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甚至出现逗人发噱的恶趣和秽亵不堪的描写。这些都是李渔艺术创作的致命缺点。
猜你喜欢的书
清微神烈秘法
清微神烈秘法,原不题撰人。从书中所列清微派师承谱系看,应为元代武当山清微派道士所作,约成书于元末。二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本书分为〈雷奥秘论〉、〈师派〉、〈圣位〉、〈习定坐法〉、〈祈祷建四溟外坛式〉、〈符命一宗〉等节。主要叙述清微派雷法奥秘、宗派源流、内修习定方法,以及各种斋坛符咒法术。宣称清微雷法乃元始天尊降授,由黄舜申、叶云莱、张道贵、张守清、张守一等法师一脉相传。其奥秘在于「以吾神合彼神,吾灵合彼灵」。但于平日行住坐卧中收敛身心,存无守有,使万缘顿息,身心俱无,止于太虚,「一点灵明自然宏照十方,心田无秽,性地绝尘,久则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乃大道之根,万法之本,早晚内修习静亦不外行此之道。又书中所列符咒法术,亦以内修习静为本,而不重外在祭祷仪式。主张书符作法之要在于日常修习纯熟,不昧真性。临坛作法时从「一点灵光」随意发用,信手画符,以我之元神合雷神将帅之神,则自然互相感应,可见本书受佛教禅宗影响,以明心见性作为符咒法术之内在依据。
玄谭全集
张三丰曰:夫道,中而已矣。故儒曰致中,道曰守中,释曰空中。而内丹之所谓中,窍中之窍也。窍中之窍,乃真中也。余独溉夫世人之不识中也,或求之九宫之中,曰泥丸,而不得也;或求之脐下一寸三分,曰丹田,而不得也;
游侠郭解
《游侠郭解》(八回7万字),还珠楼主武侠小说作品。连载于《羊城晚报》 。1958年9月9日至ii月14日在广东《羊城晚报》连载,全,有赵崇正插图27幅。未出单行本。
人生指南
菩萨戒优婆塞湖北通城惕园毛凌云纂述,六篇,第一,前言,第二,抉择信仰,第三,信愿念佛,第四,戒恶行善,第五,恪守行仪,第六,普劝念佛,附录,印送佛经佛像佛书十大利益。三界无安,人生最苦,因皆无始以来,迷而不觉,不知何为善恶,致误造杀盗淫妄等恶业,枉受灾祸病苦等恶报。且以共同恶业之所感召,使世界大乱,杀劫弥漫,核子竞赛,毁灭尤大,倘一触发,惨不忍言!纵能幸免,而人命无常,轮回尤险,或堕地狱饿鬼,或为畜生修罗,苦重时长,决难逃避。纵有善业,得升天道,福尽还堕,亦难久留。纵获为人,仍生老病死,八苦交煎,随业受报,轮回六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此皆善恶之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曷胜危惧!虽人生物质之享受,如何丰富,而精神之空虚与恐怖,痛苦更甚!
浮山法句
浮山法句一卷,明本智撰,周理辑,内题曹溪一滴卷七,前有明 吴应宾塔铭及王舜鼎梦禅语。依善本藏外增入。
毗尼心经
亦称《毗尼心》。佛教律典。著译者不详。一卷。仅存于敦煌遗书中。本书以《四分律》为主,结合《十诵律》、《五分律》的观点,提纲挈领地论述了佛教戒律的主要内容。分八个部分:学戒法第一;师徒法第二;众僧法第三;行道忏悔法第四;行道修善法第五;发道资缘法第六;信施檀越法第七;护持法藏法第八。对与戒律有关的主要术语都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是研究佛教戒律的重要资料。在“护持法藏法”中提出印验小乘教的三法印、印验通教大乘的四法印与印验通宗大乘的五法印,为佛教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本经未为中国历代大藏经所收。在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1934年,北平佛经流通处出版过单行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