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常培

罗常培
  • 姓名:罗常培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899年8月9日
  • 逝世日期:1958年12月13日
  • 民族族群:满族

罗常培(1899年8月9日-1958年12月13日),满族,姓萨克达氏,初字心田,后改莘田,又署辛田,号恬庵。1899年8月9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初四)生于北京。其父恩禄为清末宣武门的城门吏,是一个七品小官,辛亥革命后,改编为陆军小队官。


罗常培自幼入私塾,1907年进京师公立第二等小学堂,与老舍(舒庆春)同学。辛亥革命后学校停顿,他在家补习功课,兼学蒙语。1913年春入市立第三中学,1915年秋毕业。因家境困难,学习速记六个月,借以谋生。1916年罗父亲病故,迫于生计,罗常培入众议院秘书厅任速记科二等技士。同年秋,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开始了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活。


罗常培入学后,对钱玄同教的“音韵学”、刘师培教的“中古文学”较感兴趣,课堂笔记全用速记,回家后翻译成文言保存起来。由于他在学术上崇拜刘师培,曾参加《国故》杂志社,思想倾向保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旧文学论战激烈。他读了蔡元培林纾的信及《新青年》的文章,思想开始变化,倾向于蔡的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主张,后来便以此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1920年夏天,他大学毕业,因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老路,出国留学又没力量,因此决定在北大哲学系继续深造。当时该系很热门,教授有胡适梁漱溟蒋梦麟等,还有外籍学者杜威、罗素在此讲学。他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实验主义。1921年暑假,他随梁漱溟到济南讲学。梁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就是罗常培这次为他编录的。返京后众议院撤销,罗因此失业。为生活所迫,他辍学到天津南开中学教书。


1922年,黎元洪在直系军阀的拥戴下重新上台,恢复众议院,罗常培又到众议院秘书厅当速记,并在京师公立第一中学兼课。后来该校校长出国,他被委派为代理校长。他上任后很想干一番事业,遂改革旧制,公开财务,延聘优秀教师,并将自己的薪水捐购图书。这样当了一年代校长,很受学生欢迎,次年原校长回国,罗被辞退。这时,适有陕西西北大学来京聘教师,罗便离京到西安,任该校国文专修科主任兼教授,讲授“文字音韵学”。当时的西安,因军阀混战,交通梗阻,不仅外地报刊进不去,就连书信也难以送到。罗精神上感到苦闷,1924年夏又返回北京,在临时执政府做速记工作。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罗看到无辜的爱国青年被杀害,十分愤慨,想离开北京。恰逢厦门大学在京聘请教授,他便随鲁迅、沈兼士等人于是年秋到厦大中文系教“中国音韵学沿革”。在这里他开始阅读外国语言学方面的书籍,并试着用西方的音韵学原理来分析中国的语言问题,重新编写讲义授课,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课余罗又对厦门的方言进行调查,后来写成《厦门音系》公开出版,对语言学界研究汉语方言起了促进作用。不到一年,因为校内派系斗争激烈,罗无法继续待下去,转往浙江民政厅工作。时傅斯年刚由海外回国,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因过去与罗有同学关系,故于1927年秋聘罗到广州,任中大文学系教授。是年冬,赵元任到广州调查两广方言,罗利用这个机会,和他讨论了一个多星期的方言问题,收获颇大。


1929年,傅斯年在广州筹备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请罗常培兼任秘书。不久该所迁往南京,罗便辞去中大的工作,专任该所研究员,直至1934年。这期间,他先后写了《唐五代西北方音》、《厦门音系》、《国音字母演进史》、《十韵汇编》四部专著,以及《中原音韵声类考》、《知彻澄娘音值考》、《中国方音研究小史》等十四篇论文。此外,他又与赵元任一起调查了徽州地方的方言,编写了汉魏六朝韵谱和经典释文的长编,这些成果为我国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秋,罗常培被北京大学文学院长胡适请到北大主持文科研究所语言乐律实验室的工作,1936年起兼任中文系主任。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得知罗是满族人,又有一定学术地位,想在教育界培植他做傀儡,特请他去演说、赴宴。罗坚持一切活动须经校方允许,绝不做个人的交往,加以拒绝。是年7月底北平沦陷,北大南迁长沙,他于11月17日离开北平,从海道经香港到长沙。1938年2月26日又随校辗转到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这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已迁到昆明。由于他的建议,该所与北大语音乐律研究所组织人力,从1939年起用五年多的时间,对云南全省方言进行调查。共调查九十八个县和一百二十三个单位,写出报告、论文四十余篇,为后来研究汉藏系语言的工作奠定了基石。罗常培曾先后三次到滇西大理,调查少数民族语言,后来写成《莲山摆彝语文初探》一书。


抗日战争后期,昆明的民主运动不断高涨,罗常培深受教育,参加了一些进步活动。1944年,国民党当局要解聘一些进步教授,罗写信给重庆《新华日报》表示抗议。


同年,罗常培应美国朴茂纳(Pomona)大学之聘,以访问教授的名义出国讲学,在该校任教一年半。1946年夏,又转到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并到耶鲁大学任访问教授。次年夏,到密西根大学的语言研究所讲学。


1948年罗常培回国,仍在北京大学任教授,并兼文科研究所所长。这时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比他出国之前更甚。他感到苦闷,于是埋头于学术,整理他过去散失在各地的书籍和稿件,写出了《语言和文化》、《中国人与中国文》,并重订《经典释文中的徐邈音》等书。平津战役打响后,国民党政府要用飞机接一批教授南下,其中有罗常培,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解放后,罗常培历任第一、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等职。并完成了《普通语言学纲要》、《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等著作。1958年12月13日病逝于北京。

罗常培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苏轼选集

苏轼选集

苏轼在宋代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诗词文皆成为历代学习的典范,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本书精选诗240多首、词50多首、文近30篇,都按写作先后排列,涵盖各体代表作品,基本反映了苏轼文学成就的大致风貌,注释、评点均极精审,为近年来罕见之优秀选本,对欣赏和研究都大有裨益。

灵信经旨

灵信经旨

灵信经旨,撰人不详。约出于唐宋道士之手。《通志‧艺文略》着录「灵信经旨一卷」,即此书。今本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经文言占卜之术,分作两篇:其一为《灵信经旨》,乃晋平公时大臣师旷所传,内载四言谶语二百多句,根据耳目心神所示预兆,为人占卜吉凶祸福。 其二为《刘根真人灵信经》,乃汉代神仙刘根所传。内载十二条谶文,言一日十二时中,观察人之耳鸣及面容神色,以断其吉凶,是为古代道士相面之术。

无弦琴谱

无弦琴谱

仇远撰。道光九年(1829),孙尔准录自《永乐大典》,析为二卷刊出,有孙尔准、冯登府二跋。孙跋云:“曩在史馆,翻《永乐大典》,见有《无弦琴谱》,不著撰人名字。读其词,清丽和雅,与玉田、中仙、草窗相鼓吹。证以《绝妙好词》、《花草粹编》所载,及贞居、蜕岩和作,知为仇仁近词。”又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四○著录明钞本《无弦琴谱》二卷云:“山村在宋咸淳中,诗与白珽齐名,人称仇白,而未尝以词称,迨为诗所掩耳。今取而读之,其清丽似中仙,和雅似玉田,在三人之中,未为蜂腰。原书湮没已久。嘉庆中孙平叔从《大典》录出。此则明人钞本,晦而复显,真词苑瑰宝也。” 《彊村丛书》用邃雅堂藏钞本,词一百十九首。《全宋词》据《彊村丛书》本入录,补一首,共一百二十首。

思怜诗

思怜诗

《思怜诗》共52首,分成《思美诗》和《怜愚诗》两部分,宋应星取两卷的字“思”和“怜”命名为《思怜诗》。《思美诗》10首,都是七律,《怜愚诗》42首,都是七绝。主要反映了宋应星的人生观,用文学形式表达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的看法。宋应星在诗中塑造了两大类典型人物,分别给以褒美和讥讽。他继承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诗论传统,主张写诗应当揭露时政弊端,反映社会现实,并且给人以启迪和教化。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十卷,金王子成集,赵秉文序,李纯甫序,日本至道序,元朴免跋,明李克墩跋。总共分为十三门:第一,归依西方三宝,第二,决疑生信,第三,引教比证,第四,往生传录,第五,极乐庄严,第六,礼忏罪障,第七,发菩提心,第八,发愿往生,第九,求生行门,第十,总为礼佛,第十一,自庆,第十二,普皆回向,第十三,嘱累流通。其中每卷都分正文与注释部分,正文为念诵的忏本,而注释阐发礼忏的教理,“广则恐其文繁,略则虑其义阙。如常礼念应赴,只读大字。若推本末因缘,须寻小注。庶得广略两存自他俱益。”在注释中广泛征引各种经论及前代净宗著述,对净土教理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较为全面反映了金代的净土思想与信仰。

佛说五恐怖世经

佛说五恐怖世经

佛说五恐怖世经,一卷,刘宋沮渠京声译。说末世不遵戒律有五种可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