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蔡元培
  • 姓名:蔡元培
  • 别名:号孑民,字鹤卿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绍兴人
  • 出生日期:1868年1月11日
  • 逝世日期:1940年3月5日
  • 民族族群: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号孑民,字鹤卿,浙江绍兴人,1868年出生在一个中产的商人家庭。少年入私塾读经,1883年考中秀才,1889年和1892年连中举人、进士,1894年授翰林院编修。


正当蔡元培在宦门仕途一帆风顺时,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康梁戊戌变法的破产,国家内忧外患日甚一日的境况,使他受到强烈的震动,开始为祖国的命运而悲愤和担忧,为民族生存的出路而探索。他认为康梁变法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因此,于1898年9月,辞官离京都,南下从事教育。同年冬,出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开始了他从事新式教育的活动。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把中国进一步推向灾难和黑暗的深渊。这时,蔡元培看到清政府已不可救药,开始倾向反清革命。这一年,他到上海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3月,蔡元培和叶瀚、蒋观云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并被推为会长。他们利用这个组织表面办教育,暗中鼓吹革命。同年10月,南洋公学的学生因不满学校当局的高压政策发生了退学风潮,蔡元培支持并参加了这次学生运动,并由他提议,为退学学生组成了爱国学社。同年冬,又与蒋智由、黄宗仰等人发起组织了爱国女学校。在这两所学校中,提倡民权,宣传反清革命思想,进行军事训练。


中国教育会及爱国学社的革命活动,引起清朝廷注视,教育会及学社主要成员均在预定逮捕之列,蔡元培于1903年6月赴青岛。《苏报》案发生后,同年冬又返上海,参与创办《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鼓吹革命。


1904年冬,蔡元培和章太炎等人创立光复会,又名复古会,并被推举为会长。光复会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1905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0月,黄兴到上海介绍蔡元培加入同盟会,并由同盟会总部任命为上海分部主盟人。他发展了黄炎培等十余人加入同盟会。他利用光复会、同盟会组织,在开展革命宣传、联络发动会党、培养革命骨干、组织武装起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辛亥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07年5月,他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心理学、美学和哲学。


1911年武昌起义后,蔡元培奉孙中山之召回国。1912年1月出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袁世凯窃据临时大总统后,留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在此期间,他着手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制度,改革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制定与颁布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即“壬子癸丑学制”,开创了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制,在近代中国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由于他对袁世凯擅权专制的不满,于同年7月辞去总长职务。9月又去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


1913年10月,蔡元培赴法国从事著译。1915年6月与吴玉章等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次年3月,又与法国政界、教育界一些人士共同组织华法教育会。由于他们的积极倡导,这一时期赴法勤工俭学不下千人,其中许多人在勤工俭学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来成为革命者。


1916年11月,蔡元培应邀回国,12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他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方针,提倡学术研究自由,聘请一批在政治上或学术上具有革新思想的学者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到北大任教讲学。他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礼教。“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与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及他对新文化运动所抱有的态度是有直接关系的。五四运动中,蔡元培同情学生的爱国斗争,多方营救被捕学生。他反对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生运动,但也不赞成学生罢课。


1923年1月,北洋军阀政府因金法郎案非法逮捕财政总长罗文干。当时罗在北京大学兼课,蔡元培对此举非常气愤,发表声明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未等批准即行离京。7月,赴欧洲。在国外期间,由于他的声望,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他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又选举他为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2月,蔡元培回国。5月,在上海参加皖苏浙三省联合会,为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进行工作。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蔡元培表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支持了蒋介石的反共清党。9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宁汉各派国民党中央委员合作会议和临时中央执监委员大会,当选为国民党政府委员及常务委员,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以后,又先后担任了大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委、监察院长,并代理司法部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是,当他逐渐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后,又重新回到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祖国山河破碎,蔡元培表现了一位爱国主义者的民族气节,他坚决要求抗日,热烈支持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上海文化教育机关横施暴行,蔡元培与各国立大学校长联名致电国际联盟,要求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


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抗日的要求,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继续血腥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1932年底,蔡元培与宋庆龄、杨杏佛、鲁迅等为反对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统治,保护进步人士的民主权利,在上海发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为主席,蔡元培为副主席。民权保障同盟同国民党反动派种种侵犯人权的罪行进行了坚决斗争,保护和营救了大批中国共产党员和反蒋爱国人士,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独特的重大贡献。因此,蒋介石视民权保障同盟为眼中钉,指使国民党南京市、北平市党部发表通电,诬陷宋庆龄、蔡元培等“破坏本党威信”,应予“警告”,并要求立即“解散该非法组织”。同时当这一切不能阻止民权保障同盟活动时,蒋介石就指使特务于1933年6月暗杀了该组织全国执委,总干事杨杏佛。蔡元培对国民党这一法西斯暴行极为愤慨,他不顾个人的安危,主祭了杨杏佛的葬礼,并致悼词。1936年10月,蔡元培顶着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压力,与宋庆龄等主持了鲁迅的葬礼,并担任鲁迅纪念委员会主席,推动出版《鲁迅全集》。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对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共赴国难,十分高兴。上海陷落后,他移居香港,在重病中,仍关注抗战事业。1939年7月,他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第二届名誉主席。12月,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作会歌歌词中写道:“公理昭彰,战胜强权在今日,将野心军阀尽扫除,齐努力”,充分体现了他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1940年2月20日,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正式举行成立大会,由于蔡元培为实现民主宪政所作的贡献,被大会推为主席团名誉主席之一。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他逝世后,中共中央发出唁电,称他“为革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毛泽东的唁电中赞誉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在延安,召开了各界人士参加的隆重追悼大会。周恩来的挽联,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的光辉业绩:“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蔡元培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1980年,在首都北京举行的纪念蔡元培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大会上,宋庆龄主席对蔡元培又一次作了高度的颂扬。现有《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出版。

猜你喜欢的书

布朗基文选

布朗基文选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文献。奥·布朗基写于1832—1870年间。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9年根据1955年在巴黎出版的法文本译出出版,皇甫庆莲译。奥·布朗基,19世纪法国工人运动领袖,空想共产主义者。本书有5个部分,中译本11万字。选编布朗基重要文章40篇,较集中地反映他的基本思想及其发展过程。第1部分中《谁做的汤应该由谁来喝》(1834)提出消灭剥削,实现土地、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公有思想。第2部分是1848—1852年的著作,提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不可调和,以人民武装消灭反动常备军,“摧毁资本暴政”的思想。第3部分《社会批判》是1865—1870年的文章汇编,提出“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不是臆想或试验出来的,“共产社会只能在摧毁了旧的堡垒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的思想。主张武装夺取政权,对资产阶级实行革命专政,建立人民自治政府,建设共产主义,用“全面协作制”代替私有制。第4部分选自《祖国在危机中》 一书的6篇文章,反映作者在巴黎公社起义前夕,为挽救法兰西的覆灭所作的斗争。第5部分论述了武装斗争的策略和战术。本书继承和发扬巴贝夫主义传统,形成了布朗基主义,对当时法国的工人运动和空想共产主义有重大影响。它不能阐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和雇佣劳动制的本质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存在依靠少数革命家的密谋起义和专政来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幻想,因而只是一种“本能的共产主义”。

静居集

静居集

又称《静庵集》。诗集。四卷。明张羽撰。张羽,字来仪,以字行,更字附凤。本浔阳 (今江西九江)人,侨居浙江吴兴。元末领乡荐,为安定书院山长,再徙于吴。洪武六年 (1373),征起,廷对称者,授太常寺司丞,后又兼翰林院,同掌文渊阁事。洪武十八年(1385),被遣戍两广,中途召回,自知不免,投龙江死。《明史文苑传》附载高启传中。著有《静居集》。史称其文章精洁有法,尤长于诗。明太祖重其文,洪武十六年(1383),尝自述滁阳王事,令张羽撰朝碑。何乔《远名山藏》亦称其文词典雅,纪载行事,详而有体。然其诗名尤著,故编集者亦仅录其诗,而未及其文。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其五言微嫌郁,近体亦非所长,”颇不免于微词。今观其集,律诗意取俊逸,诚多失之平熟;五言古体,低昂婉转,殊有浏亮之作,亦不尽如朱彝尊所说。至于歌行,笔力雄放,音节谐畅,足为一时之豪。与高启、杨基、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他创作的五古、七古,较有特色,文笔洒脱,文气奔逸,颇有神理。其文、学习欧阳修,写得缜密宛转,还善画山水,笔力苍秀。是集收入 《四库全书》,另有弘治年间张习刻本。

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

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

佛典注疏。惠辩注。一卷。敦煌遗书藏本。是《佛为心王菩萨说投陀经》(又名《心王菩萨说头陀经》)的注释书。正文大字写经文,小字双行夹注写疏释,疏通其“法体性空,空无所有”之理。未见载于中国历代大藏经。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五王经

五王经

佛说五王经,一卷,失译。佛对五王说世间之八苦。五王同出家。五王共相友善,四王各说世乐,惟普安王说出世乐,因引四王见佛,佛为说世间八苦,遂同出家修道。

法身经

法身经

一卷,赵宋法贤译。明化身及法身之二种功德,法中具说增一之法数。又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之略名。

圣法印经

圣法印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佛说三解脱门为圣法印。说空无欲无我无常清净之业,出杂阿含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