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 姓名:蔡元培
- 别名:号孑民,字鹤卿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浙江绍兴人
- 出生日期:1868年1月11日
- 逝世日期:1940年3月5日
- 民族族群:
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号孑民,字鹤卿,浙江绍兴人,1868年出生在一个中产的商人家庭。少年入私塾读经,1883年考中秀才,1889年和1892年连中举人、进士,1894年授翰林院编修。
正当蔡元培在宦门仕途一帆风顺时,清王朝的腐朽无能,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康梁戊戌变法的破产,国家内忧外患日甚一日的境况,使他受到强烈的震动,开始为祖国的命运而悲愤和担忧,为民族生存的出路而探索。他认为康梁变法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不先培养革新之人才。因此,于1898年9月,辞官离京都,南下从事教育。同年冬,出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开始了他从事新式教育的活动。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把中国进一步推向灾难和黑暗的深渊。这时,蔡元培看到清政府已不可救药,开始倾向反清革命。这一年,他到上海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3月,蔡元培和叶瀚、蒋观云等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并被推为会长。他们利用这个组织表面办教育,暗中鼓吹革命。同年10月,南洋公学的学生因不满学校当局的高压政策发生了退学风潮,蔡元培支持并参加了这次学生运动,并由他提议,为退学学生组成了爱国学社。同年冬,又与蒋智由、黄宗仰等人发起组织了爱国女学校。在这两所学校中,提倡民权,宣传反清革命思想,进行军事训练。
中国教育会及爱国学社的革命活动,引起清朝廷注视,教育会及学社主要成员均在预定逮捕之列,蔡元培于1903年6月赴青岛。《苏报》案发生后,同年冬又返上海,参与创办《俄事警闻》(后改为《警钟》日报),鼓吹革命。
1904年冬,蔡元培和章太炎等人创立光复会,又名复古会,并被推举为会长。光复会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1905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10月,黄兴到上海介绍蔡元培加入同盟会,并由同盟会总部任命为上海分部主盟人。他发展了黄炎培等十余人加入同盟会。他利用光复会、同盟会组织,在开展革命宣传、联络发动会党、培养革命骨干、组织武装起义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辛亥革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07年5月,他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心理学、美学和哲学。
1911年武昌起义后,蔡元培奉孙中山之召回国。1912年1月出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袁世凯窃据临时大总统后,留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长。在此期间,他着手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制度,改革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制定与颁布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即“壬子癸丑学制”,开创了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体制,在近代中国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由于他对袁世凯擅权专制的不满,于同年7月辞去总长职务。9月又去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
1913年10月,蔡元培赴法国从事著译。1915年6月与吴玉章等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次年3月,又与法国政界、教育界一些人士共同组织华法教育会。由于他们的积极倡导,这一时期赴法勤工俭学不下千人,其中许多人在勤工俭学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来成为革命者。
1916年11月,蔡元培应邀回国,12月,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他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方针,提倡学术研究自由,聘请一批在政治上或学术上具有革新思想的学者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到北大任教讲学。他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礼教。“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与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及他对新文化运动所抱有的态度是有直接关系的。五四运动中,蔡元培同情学生的爱国斗争,多方营救被捕学生。他反对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生运动,但也不赞成学生罢课。
1923年1月,北洋军阀政府因金法郎案非法逮捕财政总长罗文干。当时罗在北京大学兼课,蔡元培对此举非常气愤,发表声明辞去北大校长职务,未等批准即行离京。7月,赴欧洲。在国外期间,由于他的声望,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他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又选举他为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2月,蔡元培回国。5月,在上海参加皖苏浙三省联合会,为响应国民革命军北伐进行工作。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后,蔡元培表现出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支持了蒋介石的反共清党。9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宁汉各派国民党中央委员合作会议和临时中央执监委员大会,当选为国民党政府委员及常务委员,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以后,又先后担任了大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委、监察院长,并代理司法部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是,当他逐渐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后,又重新回到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祖国山河破碎,蔡元培表现了一位爱国主义者的民族气节,他坚决要求抗日,热烈支持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上海文化教育机关横施暴行,蔡元培与各国立大学校长联名致电国际联盟,要求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
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抗日的要求,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继续血腥镇压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1932年底,蔡元培与宋庆龄、杨杏佛、鲁迅等为反对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统治,保护进步人士的民主权利,在上海发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为主席,蔡元培为副主席。民权保障同盟同国民党反动派种种侵犯人权的罪行进行了坚决斗争,保护和营救了大批中国共产党员和反蒋爱国人士,为革命事业作出了独特的重大贡献。因此,蒋介石视民权保障同盟为眼中钉,指使国民党南京市、北平市党部发表通电,诬陷宋庆龄、蔡元培等“破坏本党威信”,应予“警告”,并要求立即“解散该非法组织”。同时当这一切不能阻止民权保障同盟活动时,蒋介石就指使特务于1933年6月暗杀了该组织全国执委,总干事杨杏佛。蔡元培对国民党这一法西斯暴行极为愤慨,他不顾个人的安危,主祭了杨杏佛的葬礼,并致悼词。1936年10月,蔡元培顶着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压力,与宋庆龄等主持了鲁迅的葬礼,并担任鲁迅纪念委员会主席,推动出版《鲁迅全集》。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对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共赴国难,十分高兴。上海陷落后,他移居香港,在重病中,仍关注抗战事业。1939年7月,他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第二届名誉主席。12月,为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作会歌歌词中写道:“公理昭彰,战胜强权在今日,将野心军阀尽扫除,齐努力”,充分体现了他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1940年2月20日,延安各界宪政促进会正式举行成立大会,由于蔡元培为实现民主宪政所作的贡献,被大会推为主席团名誉主席之一。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他逝世后,中共中央发出唁电,称他“为革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毛泽东的唁电中赞誉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在延安,召开了各界人士参加的隆重追悼大会。周恩来的挽联,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的光辉业绩:“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蔡元培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1980年,在首都北京举行的纪念蔡元培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大会上,宋庆龄主席对蔡元培又一次作了高度的颂扬。现有《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出版。
猜你喜欢的书
日暮
《日暮》作者是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西尔弗伯格。《日暮》原本是科幻小说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1941年发表的一个短篇小说,因其独特的构思而成为经典科幻小说的样板。该小说于1969年由同是大师级的美国作家罗伯特·西尔弗伯格演绎成长篇小说(即本书)。《日暮》是两位科幻大师合作的结晶。长篇版《日暮》异常完整地保留了短篇原作的框架。故事仍然发生在那颗拥有六颗太阳、名为卡尔盖什的行星上。那里的人们不知黑暗为何物,因为每隔2049年,他们才会迎来一次黑夜,见到亿万星辰的真颜。西尔弗伯格将小说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科学家发现导致黑夜的日食的过程;第二部分讲述黑夜降临,以及由此引发的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第三部分则描写了黑夜过后,世界的疯狂与混乱。
摩尼教入中国考
1923年写成。考察了摩尼教在中国流传、盛衰的演变过程:摩尼教由波斯人“Mani”创设于公元3世纪上半叶,杂糅火祆、基督、佛教而成,唐武则天时始通中国。“天宝以前,传摩尼教至中国者为波斯、吐火罗。至德以后,传摩尼教至中国者为回鹘。”一时传布广远,遍及大江南北。唐武宗后遭禁,渐趋式微,北宋时依附于道教,南宋时复盛,元明时仍有活动,及至明清,摩尼教演变为秘密教派,屡遭律禁,逐渐绝迹。
中国伦理学史
蔡元培编著。191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初版署名蔡振。全书分为绪论、先秦创始时代,汉唐继承时代和宋明理学时代四大部分。著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二十八位思想家的伦理思想。在附录中,列叙了戴震、黄宗羲、俞正燮三人的伦理学说。《中国伦理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中国伦理学史的著作。作者认为编著伦理学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迫切的。知识是无限的,而个人的知识则是有限的。没有伦理学史,前人的伦理思想便不得而知,不利于学术进步、发展。把前人的伦理思想加以研究,编著成史,可节省人的精力,而而“吾国夙重伦理学,而至今顾尚无伦理学史。迩际伦理界怀疑时代之托始,异方学说之分道而输入者,如槃如烛,几有互相冲突之势。”(《序例》)提出了我国伦理学是以儒家为大宗、是我国唯一发达的学科的观点。“儒家,则一切精神界科学,悉以伦理为范围。”(《绪论》)儒家在我国影响范围极广,兼涉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其他曰政以德,曰孝治天下,是政治学范围于伦理也;曰国民修其孝弟忠信,可使制梃以挞坚甲利兵,是军学范围于伦理也;攻击异教,恒以无父无君为辞,是宗教学范围于伦理也;评定诗古文辞,恒以载道述德眷怀君父为优点,是美学亦范围于伦理也。”(《绪论》)我国伦理学著作著述范围极广,伦理学可以称为我国唯一发达之学术。还提出了我国伦理学以先秦为极盛时期,以后呈衰落之势。汉以后,涌出了众多思想家,但其思想囿于儒家;而孔孟已发儒家之大义,后学无出孔孟之右者。究伦理学说呈衰落之势的原因有四:“(一)无自然科学以为之基础。”“(二)无伦理学以为思想言论之规则。”“(三)政治宗教学问之结合。”“(四)无异国之学说以相比较。”(《余论》)该书的出版。对中国伦理思想的研究有巨大促进作用,在当时学术界影响极大,1910年至1927年间共出十一版。
道德真经集解
四卷。宋赵秉文撰。赵秉文,滏阳 (今属河北磁县)人,兴定元年 (1217)授侍读学士。后晋礼部尚书仍兼侍读学士。撰有《道德真经集解》。赵秉文认为道与德相须而不相离,因此不将 《老子》分为 《道经》、《德经》上下篇。该书体例清晰,总论章旨,释文平允。除录赵秉文对《老子》解释外,又辑有王弼、唐玄宗、宋徽宗、司马光、王雱等诸家之说,并于行文之中加作者姓氏用以分别,又参儒佛之说以释道。如注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句,其注文为: “玄玄则极矣”明重玄之极致,用以总论其旨;又谓“常无者,佛氏所谓真空也。常有者,佛氏所谓妙有也”,是以佛学明道家之理。此书不但体现了赵秉文对老氏之学参悟透彻,而且所集众家注释,使原著佚者,以此书存其万一;原著存者,也可依此书校对。现存明 《道藏》本、《小万卷楼丛书》本。
幻中游
一名《新刻小说幻中游醒世奇观》。中篇小说。清佚名撰。四卷十八回。此书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大塚高秀《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改定稿》、谭正璧《日本所藏中国佚本小说述考》著录。书写明代史实,反映魏忠贤专权,刚直不阿的石峨一家的悲欢,其中忠臣孝子、烈女节妇、良师信友、义仆贤妓、无不悉备、俾看官可以启其善念,遏其邪心,较之偷香窃玉之态,闺阁床笫之言,大有异处。
金刚顶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
一卷,唐不空译。说一字顶轮王之修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