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

林纾
  • 姓名:林纾
  • 别名:字琴南,号畏庐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 出生日期:1852
  • 逝世日期:1924
  • 民族族群: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践卓翁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幼嗜书,家贫,无力买书与藏书,偶得《史》、《汉》残本,日夕伏读不辍。又从同邑薛锡报、李宗言处,借阅欧阳修、杜甫等人著作,学识日进,日作文七八千言,文笔恣肆。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九年(1883)后,数次会试不第。 二十一年(1895),应兴化知府张僖之聘,校阅试卷,常与张僖谈论古文,对《左传》、《史记》和韩、柳古文发生浓厚兴趣。二十三年(1897),任苍霞精舍之中学堂汉文总教习,与王寿昌合译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遗事》。同年冬,《闽中新乐府》诗集出版,内收仿乐府体诗32首。诗中忧国忧民,倡导新政的思想,溢于言表。 二十六年(1900),客居杭州,为林万里、汪叔明的白话报作白话道情。二十七年(1901)赴北京,任金台书院讲席。又受五城学堂之聘,任国文课总教习,并结识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畅谈《史记》,吴对其古文甚为称赞。同年秋冬之际,与魏易合译《黑奴吁天录》行世。从此,他在教书之余,开始与人合译外国文学作品。三十二年(1906),受京师大学堂之聘,任预科和师范科的经学教员。又结识桐城派古文家马其昶,马氏称道其古文更胜于吴汝纶。宣统二年(1910),京师大学堂开始分科,他改教大学经文科。同年春,《畏庐文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三年(1911),辛亥革命成功,他与樊增祥等结为诗社,于是开始较多地涉足绘画和诗歌。


民国后,他觉得“闻闻见见,均弗适于余心”(《〈畏庐诗存〉自序》),决心以清室遗老自居。1912年11月,《平报》创刊,他于该报发表著译。次年,自著小说《京华碧血录》和《践卓翁短篇小说》出版。此后,他的翻译则粗制滥造,笔墨枯涩。同年,因与京师大学堂中主张魏晋文派的同事不合,遂辞职而去,以浇花作画自娱。1915年,徐树铮创建正志学校,他被聘为教务长。1916年,《畏庐续集》出版。袁世凯派徐树铮请林纾为高级顾问等职,他坚决拒绝。1919年,作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辱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胡适、钱玄同。1922年,将其辛亥以来诗330首辑为《畏庐诗存》,分上下卷出版。1923年,撰《续辨奸论》,继续诋毁“五四”新文化运动。1924年病卒。


林纾博学多才,诗、文、词、曲、小说、绘画无不精通,尤以散文和翻译小说著称于世,有“林译小说”之誉,影响很大。其一生著作等身,除《畏庐文集》、《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外,尚有翻译小说180余种、自著长篇小说5种、短篇小说200余篇以及传奇、笔记等。

猜你喜欢的书

人没有不懒的

人没有不懒的

一代生活家梁实秋的掏心窝子话,慌张不安时值得细细品读的生活哲学。 一份送给现代人的休息提案。 如果厌倦了匆忙奔跑,就停下来感受生活。 本书选取55篇梁实秋的趣味散文,从普通的小事、或喜或忧的心境、偶尔的诗和远方中探寻生活的乐趣,是一代生活家梁实秋颇具智慧和哲学的生活秘诀。 在当下普遍匆忙和焦躁的状态下,让生活慢下来、简单点儿,显得尤为必要。梁实秋先生曾经在《懒》一文中直言“人没有不懒的”,但在紧绷的生活状态下,我们却偶尔需要这种“懒一懒”的松弛感,从中积攒继续前行的力量,更好地出发。

骆宾王文集

骆宾王文集

别集。唐骆宾王撰。中宗朝,郄云卿奉敕搜访骆宾王诗,所集即当时之遗漏,得10卷。凡赋1卷,诗4卷,表、启各1卷,杂著3卷。今有影印明刻本。清陈熙晋撰《骆临海集笺注》10卷,颇精审翔实。有中华书局校勘本。清嘉庆二十一年石研斋秦恩复校重雕宋蜀本附有元和顾广圻撰《考异》1卷。有中华书局影印本。宾王诗悲郁激切。

吴门表隐

吴门表隐

《吴门表隐》二十卷有附集,清顾震涛编纂,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年)小辟疆园梓板。该书例言有云:“是书止载三邑境内,只录志所未及。间有虽载志中,未能明晰者,重言申明,故名《吴门表隐》。”就是说,这部书是苏州方志的补充。

训世评话

训世评话

《训世评话》是朝鲜早期一部非常独特的汉语课本。它既不同于当时朝鲜人学习汉语所常使用的“百、三、千”和四书五经等来自中国的汉语课本,也不同于朝鲜人自己编写的《老乞大》、《朴通事》等“会话体”汉语课本,是朝鲜人李边在采集中国及朝鲜古代“名贤节妇”故事的基础上,译以当时汉语白话,用“评一话体”编撰的一部汉语课本。因此,它无论是在朝鲜汉语教育史上,还是在中国近代汉语研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书林清话

书林清话

叶德辉(1864—1927)撰。叶氏毕生致力于古书的收藏和整理研究。该书从大量古书文献中收集有关图书版本知识与历代图书版本的源流、掌故资料,按照其性质分门别类,组织成篇。全书共126篇,每篇皆有篇题,每篇之首,先载明作者自己的见解、观点,然后排列资料作为论据,文中亦时时附以己见,表面看去,似乎类同古代笔记之信手拈来,实际上主题纷繁、观点众多、触角遍及、史料丰富,是一篇篇精巧的有价值的学术札记。著者“通过对古典目录价值的新开发、近代科学方法的应用和中国书史体系的奠定三个方面的努力,建立起了自己的方法论”(徐雁《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全书之组织亦系匠心独运,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这种内容体例和研究方法,在文献学史上尚属首创,对于后来中国书史和古书版本学的研究乃至现代书话体作品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该书现通行有1957年古籍出版社铅印本和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均与《书林余话》2话》刻成之后,将所遗漏及新得之资料整理排比而成。书后附录有《书林清话校补》一文。

天玉经外传

天玉经外传

一卷、附《四十八局图》一卷。旧本题吴克诚(生卒年不详)撰,《天玉经外传》,又名《吴公教子书》。书中所含,以《青囊奥语》和《催官篇》词句及《玉尺经》三合为本。如其以庚午为火局,遂谓寅龙左旋属丙,右旋属丁,非但以木为火,尽其以性; 即论“三合”,丁火当生酉旺巳,暮丑正与寅午戌相反。又如因艮近寅,辛近戌,遂并以艮辛为火,坤乙为水,乾丁为木,巽癸为金,屈天干以就地支,溯流忘源,又失“三合”缘起之意,多为明代堪舆家之言。所以 《四库提要》称其“断为明人赝作无疑”。书中《四十八局图》,是为衍变《天玉外传》之说而设。《四库提要》据明代李国木为此书所作序文所述,认为此书是明万历间人之所为,并据明清流行本,将此书著录于术数类存目。现存《地理大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