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

- 姓名:林纾
- 别名:字琴南,号畏庐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 出生日期:1852
- 逝世日期:1924
- 民族族群: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践卓翁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幼嗜书,家贫,无力买书与藏书,偶得《史》、《汉》残本,日夕伏读不辍。又从同邑薛锡报、李宗言处,借阅欧阳修、杜甫等人著作,学识日进,日作文七八千言,文笔恣肆。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九年(1883)后,数次会试不第。 二十一年(1895),应兴化知府张僖之聘,校阅试卷,常与张僖谈论古文,对《左传》、《史记》和韩、柳古文发生浓厚兴趣。二十三年(1897),任苍霞精舍之中学堂汉文总教习,与王寿昌合译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遗事》。同年冬,《闽中新乐府》诗集出版,内收仿乐府体诗32首。诗中忧国忧民,倡导新政的思想,溢于言表。 二十六年(1900),客居杭州,为林万里、汪叔明的白话报作白话道情。二十七年(1901)赴北京,任金台书院讲席。又受五城学堂之聘,任国文课总教习,并结识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畅谈《史记》,吴对其古文甚为称赞。同年秋冬之际,与魏易合译《黑奴吁天录》行世。从此,他在教书之余,开始与人合译外国文学作品。三十二年(1906),受京师大学堂之聘,任预科和师范科的经学教员。又结识桐城派古文家马其昶,马氏称道其古文更胜于吴汝纶。宣统二年(1910),京师大学堂开始分科,他改教大学经文科。同年春,《畏庐文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三年(1911),辛亥革命成功,他与樊增祥等结为诗社,于是开始较多地涉足绘画和诗歌。
民国后,他觉得“闻闻见见,均弗适于余心”(《〈畏庐诗存〉自序》),决心以清室遗老自居。1912年11月,《平报》创刊,他于该报发表著译。次年,自著小说《京华碧血录》和《践卓翁短篇小说》出版。此后,他的翻译则粗制滥造,笔墨枯涩。同年,因与京师大学堂中主张魏晋文派的同事不合,遂辞职而去,以浇花作画自娱。1915年,徐树铮创建正志学校,他被聘为教务长。1916年,《畏庐续集》出版。袁世凯派徐树铮请林纾为高级顾问等职,他坚决拒绝。1919年,作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辱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胡适、钱玄同。1922年,将其辛亥以来诗330首辑为《畏庐诗存》,分上下卷出版。1923年,撰《续辨奸论》,继续诋毁“五四”新文化运动。1924年病卒。
林纾博学多才,诗、文、词、曲、小说、绘画无不精通,尤以散文和翻译小说著称于世,有“林译小说”之誉,影响很大。其一生著作等身,除《畏庐文集》、《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外,尚有翻译小说180余种、自著长篇小说5种、短篇小说200余篇以及传奇、笔记等。
猜你喜欢的书
印章要论
印学论著。明朱简撰。凡四十四则。其中部分并见于作者所著《印经》中,为作者摘录前人有关印学的札记,并申述其美学思想。认为“印始于商、周,盛于汉,沿于晋,滥觞于六朝,废弛于唐、宋,元复变体,亦词曲之于诗,似诗而非诗”。要求“习印当如钟元常习书,张南本画火,须出人头地”,注重印的审美风格和特征,又强调艺术家的审美个性特点。有《篆学琐著》本,又收入《篆学丛书》,《历代印学论文选》摘录其二十四则。
小窗自纪
《小窗自纪》是晚明文学家吴从先所著的一部清言小品著作,全书四百余则,以修身养性为主,兼顾对历史人物、事件以及天地宇宙发表看法和评说,与《小窗艳纪》《小窗清纪》和《小窗别纪》共称为吴从先“四纪”。
青玄救苦宝忏
青玄救苦宝忏,不题撰人。从内容文字看约出于宋元间。收入《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本篇主要内容为归礼青华太乙救苦天尊,为亡灵忏悔生前杀盗淫妄诸罪,祈愿天尊超度亡灵。
物犹如此
《物犹如此》为清代翰林徐谦所著,书中将散见于各种典籍中关于动物的种种有趣的见闻辑录成编,并将这些动物们互助友爱、聪明机警的诸多感人事例,按孝友、忠义、贞烈、慈爱、恤孤、眷旧、践信、守廉、翼善、救难、酬德、雪冤、知几、通慧的类别分为十四篇,加以点评、诗赞,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引人入胜。
通天逸叟高禅师语录
1卷,清 行高说,明德重梓,超原行略(依驹本印)。序一序二序三上堂小参机缘偈行状。
虚堂和尚语录
禅宗语录。宋妙源等编集。十卷。虚堂(1185—1269),法号智愚,号虚堂,禅宗临济宗大鉴下二十一世传人。此书是其语录的汇编。卷一包括妙源编《嘉兴府兴圣禅寺虚堂和尚语录》、可宣编《嘉兴府报恩光孝禅寺语录》、无隐编《庆元府显孝禅寺开山语录》、梵阅编《庆元府瑞岩开善禅寺语录》、德溢编《庆元府万松山延福禅寺语录》。卷二是惟俊、法云编《婺州云黄山宝林禅寺语录》。卷三包括德惟等编《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语录》、似藻编《柏岩慧照禅寺语录》、至源和文衡编《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禅寺语录》、惟份和文恺编《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语录》。卷四为《法语》、《普说》等。卷五、卷六为天隐编《颂古》、《代别》、《佛祖赞》等。卷七为《偈颂》。卷八为以文、无补、法光等编《虚堂和尚续辑》,道准、禧会等编《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后录》。卷九为正一、净喜等编《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后录》。卷一○为《偈颂》,附法云撰《行状》。此书初刻于南宋咸淳五年(1269)。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