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老舍
  • 姓名:老舍
  • 别名: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北京人
  • 出生日期:1899年2月3日
  • 逝世日期:1966年8月24日
  • 民族族群:满族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30年代曾偶用笔名絜青、絜予、鸿来、非我。北京人。出生于一个满族(正红旗)的贫民家庭。父亲是皇城护军的士兵,1900年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中,重伤身亡。母亲凭着她“软而硬的性格”,靠日夜劳作缝洗衣裳,勉强维持全家的生计。在极艰难中老舍刻苦求学。1918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并被任命为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校(今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2年又被提升为北郊劝学员。


五四运动的风暴使他“体会到人的尊严”和“中国人的尊严”,给了他“一个新的心灵”,这就大体决定了他“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老舍:《“五四”给了我什么》)。“五四”也给了他“一个新的文学语言”,他开始着了魔地练白话文,写北京话。1922年9月他辞去待遇优厚的劝学员职务,到天津南开中学任国文教员,兼任辅导员。在那里,他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习作——以反帝爱国为主题的《小铃儿》。半年后老舍回到北京,在北京教育会任文书,同时兼任北京第一中学国文教员,业余到燕京大学旁听英语。1922至1924年老舍曾一度加入基督教,并在缸瓦市基督教会任主日学干事,进行过一些改造教会和社会服务工作。


1924年夏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讲师。为了提高英语能力,他大量阅读英文作品。有了外国文学的借鉴,便萌生了“把自己的图画用文字画下来”的冲动,于是《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相继问世。这3部小说“地方色彩浓厚”(鲁迅语)、文笔轻松幽默和用喜剧手法表现悲剧内涵的特点,给人以突出印象,老舍很快成为一个引人注意的作家。1929年夏,老舍动身回国,途经新加坡,曾滞留半年,在华侨中学任教。在这里,他强烈感受到东方的革命气氛,创作了中篇童话《小坡的生日》。


1930年7月他开始了7年的山东生活。1931年与胡絜青结婚,过上了比较安定的日子。曾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授,讲授《文学概论》、《近代文艺批评》、《欧洲文艺思潮》、《小说作法》等课程。在创作上,这是一个成熟期、丰收期。长篇小说《猫城记》(1932)以寓言的形式象征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种种腐败和透视着国民性的病态,辛辣的讽刺中饱含着深刻的痛苦和焦急。在长篇小说《离婚》(1933)里老舍“返归幽默”,也返归了北京题材,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写法剖析了市民性格,是标志他长篇创作成熟的重要之作。这几年中,在民族危机、阶级压迫的现实和革命文学影响下,他逐渐把解救广大被压迫者的苦难这一本质冲突提到创作的中心地位,艺术风格也随之沉实并染上了悲剧色调。《月牙儿》这部中篇小说精品标志着老舍的新突进。它用散文诗的笔触,把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作了动人心魄的描写。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最充分地发挥了老舍的创作优势和才能,是走向世界的现代中国文学的一部杰出代表作。老舍用祥子这个人力车夫几起几落的挣扎和最终从肉体到精神的彻底毁灭,深化了《月牙儿》的主题。属于同一主题系列的还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1937)等。另外,《牛天赐传》(1934)、《选民》(《文博士》)(1936)等选择了不同的角度,各有其独有的价值。短篇小说结集为《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等。《微神》、《柳家大院》、《断魂枪》等都是这时期精彩的作品。此外,还出版了《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和创作经验集《老牛破车》(1937)。


抗战爆发改变了老舍的生活和创作。他在济南沦陷前夕只身出走,奔赴武汉。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当选为常务理事和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工作。在周恩来的关怀和帮助下,他为团结与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和发展抗战文艺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他使用了包括小说、杂文、新诗、话剧以及属于通俗文艺的鼓词、旧剧、民歌、数来宝等各种文艺形式。话剧是他这时期用得最多的形式,著有《残雾》(1940)、《张自忠》(1941)、《国家至上》(1943)(与宋之的合著)、《归去来兮》(1943)等9部(其中与人合著3部)。对于剧作家的老舍来说,这是一个准备阶段。长诗《剑北篇》抒写他参加北路慰问团沿路的见闻和感受,被朱自清誉为抗战诗坛“有意在使诗民间化”的两部代表作之一。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创作了反映沦陷区北平市民苦难和抗争历程的百万言长篇小说巨著《四世同堂》(1944—1946)和描写旧中国艺人受难与觉醒的长篇小说《鼓书艺人》。另外,还有长篇小说《火葬》(1944),短篇小说集《火车集》(1939)和《贫血集》(1944),通俗作品集《三四一》(1938)。1946年初,老舍应邀赴美讲学,用写作、翻译、演讲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和中国现代文学。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13天,老舍即登船返国。他先后担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务,还多次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他以高度的热情勤奋笔耕。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最多产的老作家之一。解放后他的创作重心从小说转向戏剧,16年中他创作了20多个剧本,总主题是歌颂新社会。1951年因《龙须沟》的巨大成功,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茶馆》(1957)的创作在戏剧结构以至戏剧观念上作了大胆的突破,全剧用茶馆这一个场景贯穿,浓缩了旧中国50年的历史大变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曹禺:《〈茶馆〉的舞台艺术·序》),在国外,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这时期的剧作还有《春华秋实》(1953)、《西望长安》(1956)、《女店员》(1958)、《全家福》(1959)、《神拳》(1961)等。《正红旗下》(1961—1962)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有自传体性质,意在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进入满人题材的创作,是老舍小说艺术的又一高峰。但全书未能完成。“文化大革命”初老舍受到残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不幸辞世。


老舍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市民特别是城市贫民这个重要的题材领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的表现者与批判者。老舍是位语言艺术大师,“大众语言底丰富的拥有者”(胡风),他把北京口语锤炼成简劲、俏皮、极富表现力的高度艺术化的文学语言。他擅长描绘北京的风情,塑造形形色色的北京人,因此,“京味”也就成了老舍创作的一个鲜明特色。老舍是满人,他的作品渗透着他凝重的满族气质。老舍是个“幽默大师”,他的幽默逐步走向深刻和内在。老舍富于艺术的创新精神,他认真借鉴外国和继承传统又绝不“叫老套子捆住”(《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敢去冒险”(《〈龙须沟〉写作经过》),他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体裁的开拓和当代话剧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老舍成为中国现代最富于独特风格魅力的作家之一。茅盾在论及老舍早期创作时说:“在老舍先生的嘻笑唾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得了他对生活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这种爱国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和人格力量竟其一生,而且在与时代共同前进中愈益深刻和不断融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老舍作品体裁多样,数量甚丰,总计约800万字,1300多篇。从70年代末,新编的老舍著作集和首次出版的老舍作品有《老舍文集》、《老舍剧作全集》、《老舍选集》、《正红旗下》、《鼓书艺人》、《老舍散文集》、《老舍曲艺文选》、《老舍诗选》、《文学概论讲义》等20多种。


老舍作品从40年代起就一直享誉海外,被翻译为日、英、俄、法、德、瑞典、捷克、波兰、丹麦等20几种文字出版。

猜你喜欢的书

浪漫主义宣言

浪漫主义宣言

《浪漫主义宣言》是安兰德唯一一部对创作、阅读、艺术、人生与娱乐等诸多精神产物进行彻底批评和完整评论的作品集。被称作充满尖锐批评和辛辣讽刺的安兰德版艺术与人生,它不仅仅是解读《源泉》《阿特拉斯耸耸肩》等作品的重要参考,也是阅读艺术、阅读时代大潮流的优秀指导。书中安兰德认为她的时代没有艺术,浪漫主义早已销声匿迹,顶级的、纯粹的、始终如一的艺术家少之又少。在本书收录的文章中,受到她讽刺和批评的艺术家大多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小说奖,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但安兰德依然担心他们所引领的艺术航向。

伤寒总病论

伤寒总病论

六卷。宋庞安时撰。庞安时,字安常,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人,自幼随父学医,博览《素问》、《难经》、《灵枢经》、《甲乙经》等书,尤精于《伤寒论》。庞安时多才多艺,曾与苏轼、黄庭坚等著名文人交游,而医名甚著,倾倒淮南。庞安时曾撰有 《难经辨》、《主对集》、《本草补遗》等,此三书均已失传,唯存《伤寒总病论》一书。此书成于元符三年 (1100),有黄庭坚序、苏轼回帖各一。卷一首列叙论一篇,阐述了作者的学术思想,认为治伤寒主要应从病因入手,并结合体质、地理、气候等进行探讨;然后阐述六经诸证。卷二阐述汗、下、水、吐、灸、火、温等疗法适应与禁忌诸证。卷三论结胸、痞气、阴阳毒、狐惑、百合及痓、湿、暍等伤寒杂证。卷四论暑病、时行、寒疫、斑痘等证。卷五论天行温病诸证及小儿伤寒证等。卷六为伤寒杂方,妊娠杂方,伤寒刺法,伤寒、热病、温病死生候,差后禁忌等,并解仲景脉说、解华佗内外实说、辨论、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书中内容不仅限于伤寒,还论及温病,又及内、妇、儿科诸证。有论有方,随证施治。书中特别将颇具流行性、传染性的温病与一般广义的伤寒加以区别,主张二病分治。此书对温毒五大证的治法遣方富有特色,为后世所重。此书博采传统典籍精华,对《伤寒论》加以补充发挥,实为研究《伤寒论》的一部重要著作。此书后附《伤寒论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均为庞安时门人董炳编。有黄丕烈藏宋刊本,清道光三年(1823)黄丕烈士礼居仿宋刊本,1956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8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点校本。

格致余论

格致余论

中医理论著作。一卷。元朱震亨撰。另有《丹溪心法》已著录。成书于至元七年(1347)。本书有医论41篇,阐述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提出内伤阴虚火热的病机;相火妄动、阴精亏损是导致各种疾病的关键;认为抑制相火、养阴是养生及治疗的关键,并拟定滋阴降火、和血疏血、导痰引滞等治疗方法。作者反对滥用辛燥之剂。该书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有元刻本、明正德间刻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水浒新传

水浒新传

现代长篇章回小说。张恨水著。初载1940年2月11日至1941年12月27日上海《新闻报》,因上海沦陷未载完。重庆建中出版社1943年7月初版。共计68回。本书根据《水浒》70回本加以续写,涉及历史人物,除《水浒》外还参考了《大宋宣和遗事》、《宋史》、《金史》、《靖康实录》等书。作者在《原序》中称,本书“用水浒人物,写予理想中情事,盖借花献佛之意云尔。”又在《新序》中说:“而这本历史小说里,我要充分的描写异族欺凌,和中国男儿抗战的意思。这样对于上海读者,也许略有影响,并且可以逃避敌伪的麻烦。……描写宋江抗战,既可引起读者的兴趣,而现成的故事,也不怕敌伪向报馆挑眼。”本书借古喻今,发表和出版以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在中外记者代表团访问延安时,毛泽东曾对当时重庆《新民报》主笔赵超构说:“《水浒新传》这本小说写得好。梁山泊英雄抗金,我们八路军抗日!”(《张恨水研究资料》)给本书以肯定的评价。

朱子五经语类

朱子五经语类

八十卷。清程川(生卒年不详)编。川字鄜渠,号春昙,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元年荐举博学鸿词不遇,后官县丞。此书成于雍正三年,乃其肄业敷文书院时所刊,取朱子语录之说。包括《易》、《书》、《诗》、《春秋》、《礼》。昔朱熹之孙鉴,曾辑其祖《易说》二十三卷,又辑《诗传遗说》六卷,清李光地又有《朱子礼纂》五卷,只有《书》与《春秋》没有专书流传;诸家援引遗文,据以折衷众说,各以己意去取,不能尽见其全,各家所引亦不着为何人何时所录,从而无法考证其异同及先后顺序。宋人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虽荟粹无遗,却没有一一诠次,急切之间亦难寻端绪。程川此书,每经皆以总论居前,论旧说得失者次之,其余均以经文为序,并各着何人所录于下,同时注明所录年月及朱子是年若干岁于每条之前,条分缕析,至为明白。虽然其所录偶有失真,或前后出现矛盾,没有一一辨明,但比类而观,互相勘校,其得失已粲然具见。三礼之末附以《大戴礼记》,虽显得为例不纯,但历代均归之于礼类,况且其文与三礼关联颇多,可作参考。

杨子折衷

杨子折衷

六卷。明湛若水撰。此书是为剖析杨简的心学而作。宋代的儒学至陆九渊始以超悟为宗,诸弟子中以杨简最得其真传。杨简推行陆九渊之说变本加厉,逐至全入于禅。他在所著《慈湖遗书》中认为,心是万物万事之源的精神性实体,心皆虚明无体,广大无际,天地范围于其中,四时运行于其中,万物发育于其中,辞生于其中,事生于其中。人心本为善,有恶是受“意”的干扰。所以修养方法只能是“毋意”,即使心保持寂然不动的 “明镜”状态,不思、不虑、不接触外物,顺应心的本然状态。实际上是把佛家的 “无念”引入儒学。他甚至斥责《大学》非圣人之言。恍惚以为得其真传。为此,湛若水仍集其所言,逐条进行析辨。凡书中低一格者为杨简之说,平格者为湛若水之论。他尖锐地批评杨简是以圣贤的格言,文饰自己的邪说,其言论 “乃异教宗旨也。”各种版本的 《甘泉先生文集》 皆收录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