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熙

朱德熙
  • 姓名:朱德熙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1920年12月3日
  • 逝世日期:1992年7月19日
  • 民族族群:

朱德熙(1920年12月3日—1992年7月19日),江苏苏州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先后在昆明中法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中文系任教。1979年任教授。


朱德熙1939年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后因对古文字发生兴趣,于1940年转入中文系学习,师从文字学家唐兰,从事古文字研究。1951年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与吕叔湘合作撰写 《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 上连载,在全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此又开始了汉语语法研究工作。朱德熙的研究范围还涉及写作、修辞、语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多方面。但是成就最高的是汉语语法研究和古文字研究。 在汉语语法研究上,朱德熙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更适合汉语的研究,因而常开风气之先,提出有关汉语语法研究的富有创建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成为我国近二三十年来汉语语法研究的带头人、引路人,被认为是我国思想最活跃、最富创新精神的著名语法学家。朱德熙先后发表的有关语法研究的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 《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说“的”》、《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 的问题》 (与卢甲文、马真合写)、《“的” 字结构和判断句》、《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自指和转指》、《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 以及《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 等论文均以崭新而又独特的理论观点、研究角度、分析方法和令人信服的结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和称赞。他的专著《语法讲义》 和 《语法答问》 更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在这些论著中,朱德熙提出并建立了 “词组本位语法理论”,首次有效地使用了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了关于在汉语语法研究上将横向的汉语方言之间的语法比较研究、纵向的古今汉语之间的语法比较研究与汉语普通话语法的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


朱德熙在古文字研究方面造诣很深,特别是在战国文字研究方面有许多独特的贡献。他先后撰写的有关古文字考释和研究的论文有30余篇,涉及的资料包括楚简、楚帛书、玺印、陶文、盟书和铜器铭文等,解决了不少悬疑已久的难题。他亲自参加了马王堆1号汉墓遣策、马王堆3号汉墓帛书、望山楚墓竹简、平上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整理研究工作,还参与了《马王汉墓帛书》 和《银雀山汉墓简》 这两部书的编撰工作,并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朱德熙在古文字考释上不仅要求在字形上站得住,而且要求在语法、语义上也站得住,因此他的考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朱德熙不仅把战国文字的考释研究水平,而且把整个古文字的考释研究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对古文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德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论不服从

论不服从

在《论不服从》这本文集中,艾里希·弗洛姆清楚说明了“ 服从”和“不服从”究竟意味什么 :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服从各种偶像。他的论述仍有相关意义:反对盲从因袭,对司空见惯的“陋识”部分持批判的立场。弗洛姆的洞见结合了社会和政治现象所获得的心理学,促使他在一段时期内支持美国社会党,投身和平运动,呼吁采取裁军步骤。在这些活动中,他对各类人云亦云的“常识”以及官方的政治话语实践了他的不服从态度,他所服从的是心智健全的思考方式,与阿尔伯特·施韦泽、伯特兰·罗素等先知哲人们秉持的理念一脉相承。

白衣女人

白衣女人

英国作家柯林斯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859年至1860年。小说描写了一件神秘的谋财杀妻故事。主人公劳拉在父母死后继承了一大笔财产,而且她早已被父母许配给了一个格利德准男爵。然而男爵与劳拉结婚的目的是想占有财产。婚后他与劳拉的姑父福斯科伯爵阴谋策划劳拉“亡故”的骗局。小说中有一个神秘的白衣少女是劳拉的同父异母姊妹,她母亲曾当过劳拉父亲的女仆。她知道男爵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因此被男爵送进精神院。当她从病院逃出,想告诉劳拉真情时,却被男爵等阴谋杀害了。她被当成“亡故”的劳拉给埋葬了,而劳拉却被当成白衣少女送进了精神病院。这些内幕后来都被劳拉的同母异父的姐姐玛丽安和家庭教师华特弄清楚了。男爵急于烧毁罪证竟葬身火海。伯爵不仅被迫坦白了所做的一切,而且亡于一个秘密团体之手。华特救出了劳拉,并组成了美满的家庭。此作曾在《一年到头》杂志连载,获得了巨大成功。小说采用了让目击者轮流叙述故事的形式,为后来侦探小说开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技巧。小说使作者第一次获得了世界声誉。

寓意草

寓意草

医案医论著作。明末清初医家喻嘉言撰。书成于明崇祯癸未(1643年)。书名含义是指该书寄寓了喻氏对医学的某些初步的见解。全书共记有喻氏医论、医案64则(一作66则)。除开首两则为医论之外,余62则为医案,共记所治患者70余人次,所治病证多为伤寒危证和内科疑难重症,治多奇中,议论纵横。开篇即倡导“定议病式”和“先议病后用药”,详列病历各项内容,突出了临床辨证要点,先议病后用药这一主张,强调识证辨证的重要性。同时,喻氏在书中的立法处方案例表明,他时时注意据理立法,并顾及用药前后的病机转归。书中对肿胀治法,立下培养(补益元气)、招纳(升纳阳气)、解散(开鬼门、洁净府)三法。治痢7案,治法各异,尤以“逆流挽舟法”治痢尤为后世乐道陈修园称此法“可补《金匮》之未逮”。此外,书中运用麦冬、阿胶、生地、人参、梨汁、竹沥之类的生津养阴药,对后世温病学派用药也有一定的影响。该书现存有明崇祯原刊本,此后的单行本和合刊本尚存有50余种左右。建国后上海卫生出版社曾予铅印(1958年)。清代光绪年间谢甘澍撰《寓意草注释》,对喻氏之说有不少阐释。

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

梁实秋著。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一书,是梁实秋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悟的作品集。梁实秋先生从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到晚年,他从北京到西南,再到台湾,辗转;去过欧洲和美国,跋涉。体验过酸甜苦辣百味人生,耳闻目睹身经世态万象。这是梁实秋先生人生中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履迹,也是这有常无常、有涯无涯人生际遇变迁。 看梁实秋的人生,体会“享受人生而不沉湎,看透人生而不消极”的人生美学,愿我们大家也能够不计较真与伪,得与失,贵与贱,富与贫,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

佛遗教经补注

佛遗教经补注

佛遗教经补注,一卷,宋守遂注,明了童补注并序,唐太宗施行敕,宋真宗序,通灯跋。

佛说普门品经

佛说普门品经

西晋月支国沙门竺法护译,即《大宝积经》第十文殊师利普门会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