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熙

朱德熙
  • 姓名:朱德熙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1920年12月3日
  • 逝世日期:1992年7月19日
  • 民族族群:

朱德熙(1920年12月3日—1992年7月19日),江苏苏州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先后在昆明中法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中文系任教。1979年任教授。


朱德熙1939年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学习,后因对古文字发生兴趣,于1940年转入中文系学习,师从文字学家唐兰,从事古文字研究。1951年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期间,与吕叔湘合作撰写 《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 上连载,在全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此又开始了汉语语法研究工作。朱德熙的研究范围还涉及写作、修辞、语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多方面。但是成就最高的是汉语语法研究和古文字研究。 在汉语语法研究上,朱德熙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并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更适合汉语的研究,因而常开风气之先,提出有关汉语语法研究的富有创建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成为我国近二三十年来汉语语法研究的带头人、引路人,被认为是我国思想最活跃、最富创新精神的著名语法学家。朱德熙先后发表的有关语法研究的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 《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说“的”》、《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 的问题》 (与卢甲文、马真合写)、《“的” 字结构和判断句》、《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自指和转指》、《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 以及《变换分析中的平行性原则》 等论文均以崭新而又独特的理论观点、研究角度、分析方法和令人信服的结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和称赞。他的专著《语法讲义》 和 《语法答问》 更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好评。在这些论著中,朱德熙提出并建立了 “词组本位语法理论”,首次有效地使用了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了关于在汉语语法研究上将横向的汉语方言之间的语法比较研究、纵向的古今汉语之间的语法比较研究与汉语普通话语法的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观点和方法,极大地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


朱德熙在古文字研究方面造诣很深,特别是在战国文字研究方面有许多独特的贡献。他先后撰写的有关古文字考释和研究的论文有30余篇,涉及的资料包括楚简、楚帛书、玺印、陶文、盟书和铜器铭文等,解决了不少悬疑已久的难题。他亲自参加了马王堆1号汉墓遣策、马王堆3号汉墓帛书、望山楚墓竹简、平上中山王墓铜器铭文的整理研究工作,还参与了《马王汉墓帛书》 和《银雀山汉墓简》 这两部书的编撰工作,并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朱德熙在古文字考释上不仅要求在字形上站得住,而且要求在语法、语义上也站得住,因此他的考释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朱德熙不仅把战国文字的考释研究水平,而且把整个古文字的考释研究的整体水平提高了一大步,对古文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德熙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张文端集

诗文别集。清张英(1637—1708)撰。四十六卷。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康熙进士,授编修,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谥文端。著有《恒产琐言》、《聪训斋语》、《笃素堂文集》等。此集成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约三十万字。《存诚堂应制诗》四卷,《存诚堂诗集》二十五卷,《笃素堂诗集》七卷,《笃素堂文集》十卷。作者生平酷好看山种树,有写台阁山林、言情赋景之作,多清微淡远。应制诗无不典雅和平,民生疾苦,四方水旱,知无不言。“散体诸文称心而出,不事粉饰”,“原本经术,词旨温厚。”(《四库总目提要》语)有《四库全书》本。另有光绪二十三年(1897)桐城张氏刻本,题《张文端集》,六种,五十九卷。

缘缘堂随笔

中国现代散文家丰子恺的散文集。1931年出版,内收散文20篇。在集中,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小事的观察和描写,抨击了世俗中人性的自私与虚伪,表达了对淳朴人性的向往以及企图超越现实人生的思想。作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对于社会生活的庸俗与腐朽进行抨击的作品,像《剪网》、《楼板》、《姓》等篇。作者在这里深刻地描写出了物质利益对人的心灵的束缚,表达了摆脱这束缚的愿望。第二通过描写儿童世界歌颂优美纯朴人性的作品,如《儿女》、《从孩子得到的启示》等篇。第三表达人生短暂试图以艺术超越现实获得永恒的作品,像《自然》、《天的文学》、《晨梦》、《艺术三味》等等。散文集在艺术上代表了丰子恺早期的风格特色,它往往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小事,以朴素洒脱的语言,灵活多样的形式,表达了真挚自然的感情,有一种淡泊飘逸的风格。

诚求集

儿科类中医文献,列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疳症、痢疾、发搐、霍乱、浮肿、伤暑、燥症、火症、诸热、多困、肛门作痒、咬牙等小儿病三十四种,每病症后载治验及处方。

虚舟集

五卷。明王偁撰。王偁,字孟扬,广西永福人。洪武三年 (1370)举人。成祖即位,征至京师,授国史院检讨,充《永乐大典》副总裁。永乐十三年(1415)坐解缙党,下狱死。王偁为闽中十子之一。他具有和李白、苏轼类似的跌宕才华,因而其诗风亦有相似之点。他善写古诗、歌行。其创作中,词采之流畅雅丽,议论之明爽风发,是其较明显的特征。《明史文苑传》附见林鸿传中。此编乃其诗集。前有王汝玉序。又有解缙序二篇,一题虚舟集序,一题王孟扬文集序。又有弘治六年 (1495)桑怿序,则为袁州 (今江西萍乡等地)守王世英翻刻虚州集而作。不言其别有文集,盖当时已失传。集末附书评及自述、谏各一首。王偁与解缙友善,其才气学问,约略相似,卒同被谗谮以死。然解缙诗颇伤剽直。王偁诗恬和安雅,殆为胜之。自述称服群圣,猎百家,穷幽明,每遇登高吊古,慨然发其悲壮愉乐,一寓于文若诗。其命意亦特不凡。故集中若感遇诸作,规抚拾遗。咏史数篇,步趋记室。将进酒、行路难等亦颇出入于太白。虽未必尽合古人,而意度波澜,时复具体,固不比优孟衣冠。四库已存目。

古今诗话

宋代诗评汇编。本书曾经《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全唐诗话》、《诗人玉屑》、《竹庄诗话》、《诗林广记》等多次称引,但意见诸家著录。《宋史·艺文志》文史类著录有李颀《古今诗话录》七十卷,郭绍虞、罗根泽因疑二书或为一书。李颀生平事迹无考,苏轼有《答李颀秀才以画山见寄》诗,亦不知是否一人。其成书当在北宋之季,南渡之前。原书久佚,亦不见诸家著录。今传《百家类说》本系节编本,仅五十九则。是书以记事为主,博采正史、野史、文集、笔记、小说、诗话、地志、类书,多抄录前人有关诗歌之旧说,而自撰者甚少。

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

一卷,唐代失译。消灾经二译之一。说金轮佛顶尊之消灾陀罗尼。与《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同。而有九曜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