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

吕叔湘
  • 姓名:吕叔湘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丹阳人
  • 出生日期:1904年12月24日
  • 逝世日期:1998年4月9日
  • 民族族群: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4月9日),中国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辞书编纂家。原名吕湘,江苏丹阳人。1922~1926年在国立东南大学主修西洋文学。毕业后在丹阳县立中学、苏州中学等校任教,主要教授英语。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专业学习。1938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开明书店编辑。1950~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后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后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顾问。1978~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1954~1964年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1964年起历任第三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


在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吕叔湘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语文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等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叔湘主持和参与了许多重大语文活动和语文工作计划的制订:1951年,与朱德熙合著《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上连载;1955年,与罗常培联名在现代汉语规范学术会议上做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的报告;1980年,在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上致开幕词《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1985年,发表《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一文。这些著述对中国的语文工作和语言科学的发展、对全社会重视语言问题、学习语法知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吕叔湘在语文教育上付出了大量心血。20世纪50~80年代,他直接参与了中学教学语法体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和“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的制定工作,还撰写了许多有关语文政策、语文教育、语言使用等方面的文章,大都收录在《吕叔湘语文论集》《语文杂记》《未晚斋语文漫谈》里。


吕叔湘语言研究的重点是汉语语法。相关论文收录在《汉语语法论文集》中。汉语语法的专著,主要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近代汉语指代词》等。语法理论则有1942~1944年出版的《中国文法要略》(3卷本)。提出的“动词中心观”和有关“向”的理论,比西方语言学界提出“动词中心论”和“价”的理论还要早。在研究方法上,1979年出版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汇集了他对汉语语法理论研究中许多重要问题的思考,最先在汉语分析中运用转换的方法来区分和论证各类句式,具有方法论上的独创性。这部著作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关著述引导和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语法研究的深入发展。


1985年出版的《近代汉语指代词》(由江蓝生补)代表了吕叔湘在近代汉语研究方面的总体成就,不仅填补了白话语法研究的空白,而且具有方法论上的示范作用。


1956年,为响应国务院关于“编写一部旨在推广普通话、规范汉语规范化的中型语文词典”的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了词典编辑室,吕叔湘兼任词典编辑室主任和《现代汉语词典》主编。他组织队伍,收集资料,进行词典的编纂研究和编写审定。他亲自制定的包括宗旨、收词、字形、词形、注音、释义、举例、体例、标注等各方面内容的《〈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对现代语文辞书的编纂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1960年《现代汉语词典》排印出试印本,收录词语43 000余条,分为8个分册。1961年由丁声树接任词典编辑室主任和《现代汉语词典》主编。1978年《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出版,成为现代汉语规范性辞书的精品。吕叔湘作为它的前期主编,功劳卓著。


1980年,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用法词典,所收的词以虚词为主,也收了一部分实词。每一个词按照意义和用法详加说明。它收词得当,注释精详,用例丰富,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


吕叔湘一生治学严谨,强调广搜事例、归纳条理,反对摭拾新奇、游谈无根。他的研究著述,体现了中国治学传统与现代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


1998年4月9日,吕叔湘因病在北京逝世。


猜你喜欢的书

孔詹事集

孔詹事集

南朝齐诗文别集。孔稚圭撰。孔稚圭字德璋,官至太子詹事。《隋书·经籍志》著录《孔稚圭集》10卷,两《唐书》著录并同。北宋《崇文总目》、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仍著录《孔稚圭集》10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作《孔德璋集》10卷。晁公武记载:“集有序云:‘所为文章虽行于世,竟未撰集,今摭其遗逸,分为十卷。’然莫知其为谁序也。”可见宋10卷本犹是隋唐旧帙。元人马端临《文献通考》著录《孔德璋集》1卷,似已散佚殆尽。今存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孔詹事集》1卷,凡收录文15篇、诗3题4首。又,清人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今人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收录孔稚圭诗文较前为备。

医余

医余

《医余》三卷,东医尾台逸士超著,分命数、养生、疾病、治术四篇。自汉史至诸子百家、有言涉医者,分类选录,遇会意处,加以评语,附以笺注。不但为医家必读之书,亦系儒家参考之籍。曩昔医儒本不分途,即降至近世,如徐灵胎、陈修园辈,胥于文学具有根柢,盖胸无点墨者决不能读岐黄、仲景之书,不读岐黄、仲景之书,讵可悬壶问世?然则吾同道乌得屏儒家言而不寓目哉?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先生晚期写的一本汉代历史专著。谢国桢先生专长于明清史,尤其是晚明史。他还是金石学大家。本书是谢国桢先生在研究兴趣中产生的研究新领域。谢国桢先生从汉代画像石入手,通过画像石传达的信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语言简练生动,篇幅短小精悍,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有相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金刚经白话述义

金刚经白话述义

王骧陆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其原因,总是执取名相,认虚妄的当作真实,无非以执我为本,诤论为用,发生世上一切的颠倒。而金刚经用处,正是去我执的无上法门。在社会上的广大妙用,虽说十世百世,也说不尽的。譬如医院的医生医药医法,是没有穷尽的。要世上一个病人也没有了,医药就用不着了。佛法正是如此。

阿毗昙甘露味论

阿毗昙甘露味论

尊者瞿沙造 曹魏代译失三藏名。布施持戒品第一。界道品第二。住食生品第三。业品第四。阴持入品第五(持即界也)。行品第六。因缘种品第七。净根品第八。结使禅智品第九。三十七无漏人品第十。智品第十一。禅定品第十二。杂定品第十三。三十七品第十四。四谛品第十五。杂品第十六。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华严经十住品之别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