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

- 姓名:吕叔湘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
- 出生地:江苏丹阳人
- 出生日期:1904年12月24日
- 逝世日期:1998年4月9日
- 民族族群:
吕叔湘(1904年12月24日—1998年4月9日),中国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辞书编纂家。原名吕湘,江苏丹阳人。1922~1926年在国立东南大学主修西洋文学。毕业后在丹阳县立中学、苏州中学等校任教,主要教授英语。1936年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专业学习。1938年回国先后任云南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开明书店编辑。1950~195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后到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977年后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顾问。1978~1985年任《中国语文》杂志主编,1980~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0年当选为美国语言学会荣誉会员,1987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4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1954~1964年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1964年起历任第三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
在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吕叔湘孜孜不倦地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涉及一般语言学、汉语研究、语文教学、辞书编纂、古籍整理等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吕叔湘主持和参与了许多重大语文活动和语文工作计划的制订:1951年,与朱德熙合著《语法修辞讲话》,在《人民日报》上连载;1955年,与罗常培联名在现代汉语规范学术会议上做了《现代汉语规范问题》的报告;1980年,在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上致开幕词《把我国语言科学推向前进》;1985年,发表《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一文。这些著述对中国的语文工作和语言科学的发展、对全社会重视语言问题、学习语法知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吕叔湘在语文教育上付出了大量心血。20世纪50~80年代,他直接参与了中学教学语法体系“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和“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的制定工作,还撰写了许多有关语文政策、语文教育、语言使用等方面的文章,大都收录在《吕叔湘语文论集》《语文杂记》《未晚斋语文漫谈》里。
吕叔湘语言研究的重点是汉语语法。相关论文收录在《汉语语法论文集》中。汉语语法的专著,主要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近代汉语指代词》等。语法理论则有1942~1944年出版的《中国文法要略》(3卷本)。提出的“动词中心观”和有关“向”的理论,比西方语言学界提出“动词中心论”和“价”的理论还要早。在研究方法上,1979年出版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汇集了他对汉语语法理论研究中许多重要问题的思考,最先在汉语分析中运用转换的方法来区分和论证各类句式,具有方法论上的独创性。这部著作在汉语语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关著述引导和推动了20世纪80年代语法研究的深入发展。
1985年出版的《近代汉语指代词》(由江蓝生补)代表了吕叔湘在近代汉语研究方面的总体成就,不仅填补了白话语法研究的空白,而且具有方法论上的示范作用。
1956年,为响应国务院关于“编写一部旨在推广普通话、规范汉语规范化的中型语文词典”的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了词典编辑室,吕叔湘兼任词典编辑室主任和《现代汉语词典》主编。他组织队伍,收集资料,进行词典的编纂研究和编写审定。他亲自制定的包括宗旨、收词、字形、词形、注音、释义、举例、体例、标注等各方面内容的《〈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是一个纲领性文件,对现代语文辞书的编纂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1960年《现代汉语词典》排印出试印本,收录词语43 000余条,分为8个分册。1961年由丁声树接任词典编辑室主任和《现代汉语词典》主编。1978年《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出版,成为现代汉语规范性辞书的精品。吕叔湘作为它的前期主编,功劳卓著。
1980年,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用法词典,所收的词以虚词为主,也收了一部分实词。每一个词按照意义和用法详加说明。它收词得当,注释精详,用例丰富,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
吕叔湘一生治学严谨,强调广搜事例、归纳条理,反对摭拾新奇、游谈无根。他的研究著述,体现了中国治学传统与现代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
1998年4月9日,吕叔湘因病在北京逝世。
猜你喜欢的书
隔壁的女人
本书是日本国民小说家、剧作家向田邦子的短篇小说集,包含了五则小说杰作:《隔壁的女人》《幸福》《核桃里的房间》《木屐》,以及作者的绝笔之作《春天来了》。她怀着秘密的恋情猝然而逝,却为我们留下至为美丽深刻的爱情佳作。
四明文献集
宋代诗文别集。5卷。王应麟著。王应麟原有《深宁集》100卷,久佚。此集系明代鄞县人郑真、陈朝辅辑。按郑、陈所辑《四明文献集》原为总集,意在保存四明乡邦文献,后散佚,仅存王应麟此集,遂以别集而冒总集之名。卷1为记、序、跋;卷2为赦文、诏;卷3为表、露布、檄文;卷4为制、祭文、乐章;卷5为诰、墓志、赞、诗。集中共收文章170多篇,制诰居十之七,史料价值颇高,多可与史书相参证。如诏中保存了给江万里、文天祥、李庭芝、张世杰以至贾似道等人的诏书,皆保存了当时事实原貌;文字亦典雅温丽,“有承平馆阁之遗”(《四库全书总目》)。诗仅有《悼袁进士镛》长诗1首,对袁镛为国捐躯深表悲痛,有“忠烈动天地,游魂为国殇”诸句。今存有《四库全书》本,《四明丛书》(第一集)本。王应麟是宋末著名学者、作家。其学术著作尚多有传本,唯其诗文散佚殊甚。辑本除此集外,尚有《两宋名贤小集》辑《王尚书遗稿》1卷,仅收诗5首;清代叶熊辑《深宁先生文钞摭馀编》3卷,皆远非《深宁集》之原貌。
伏瘟证治实验谈
本书为蒋璧山社友惠寄新著稿本,发明瘟证之由伏邪蕴蓄而成之理,及其治之之法,皆从实地经验所得而成书,并非凭空立论为理想之文章,故名《伏瘟证治实验谈》。计分病原、症状、诊断、治疗四大纲;而于治疗中,又分初起期、中泛期、终后期三期。以科学的方法,编国医之载籍,沟通新旧,融冶中西,允称医界津梁,堪作后学圭臬! 刊行于世,当必为中西学者并重视焉。
推求师意
医论。明戴思恭 (1324—1405)撰,汪机编。二卷。思恭有 《秘传证治要诀》 已著录。本书所论均本于其师朱震亨之意,予以推求阐发,发其未竟之意,故名。成书于正统八年 (1443)。卷上有论述消渴、喉痛、疝、肠痈等二十七种病证,卷下有论述大风、痛风、内伤、小儿脉、安胎、恶阻等三十一种病证。包括内、外、喉、妇、儿科之病证。对各类病证的病因、病机、治法的论述,均本于朱氏之意,参以己见,予以发挥。对朱氏临证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而重在养阴的学术观点,分析透彻。对后来汪机的 “营卫论”有一定影响。本书世无传本,嘉靖中汪氏于歙县得其本而抄录,予以编次,并提书名。由其门人陈桷校刊。有嘉靖十三年 (1534) 陈桷刊 《汪石山医书七种》本。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
法华经文句记笺难,四卷,宋有严笺并序,附随经音切,法华三大部注之一。
念佛镜
凡二卷。唐即道镜、善道共集。全称求生西方净土念佛镜。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系以对比方式提出念佛门与其他法门,而鼓吹念佛一行。题名念佛镜,意在照明念佛行人,增益信心,断除疑惑。内分十一门,阐释念佛之名义、体德等。依次为:劝进念佛门、自力他力门、念佛得益门、已得往生门、校量功德门、校量斋福门、疑谤得罪门、誓愿证教门、广摄诸教门、释众疑惑门、念佛出三界门。此外,有关道镜及善道之传历不明,一般推测彼等为本文中常述及之大行和上之门人,约为贞元、元和时代人。